I备课I _
本版编辑/张倩
有效整合,ci度拓展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张明凤
(仪征市真州小学,江苏扬州 211400)
教材分析
苏教版国标本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共 安排了三篇课文,三篇课文都是写人的记叙文。《爱 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 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则借物喻人,通过对故居樟树外形、生长特点和永保 拒虫的香气的描写,来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黄河的主人》最突出的写法是环境的烘托和正、侧 面描写结合的运用,借黄河的惊涛骇浪和乘客的谈笑 风生来衬托艄公的勇敢机智和镇静机敏。同为写人, 但写法各不相同^这不同的写法,正是本单元整合的 着力点,也是言意兼得的生长点。
法。
三、 课时安排
本组群文阅读共安排4个课时。第一课时(略),
扫除生字新词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内 因斯坦和小女孩》选材独特,选择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通读三篇课文,
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了解人物品质;第二课时, 阅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平凡 的小事写出人物的伟大品格;第三课时,对比阅读《宋 庆龄故居的樟树》和《黄河的主人》,并联系《爱因斯 坦和小女孩》,了解不仅可以通过写事来写人,还可以 通过写景、状物来写人;第四课时,补充阅读《上将与 下士》《荷叶母亲》《弹琴姑娘》等文章,进一步了解 多角度多方法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2. 3.
学习生字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能 教学内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课文段落。课文,关注文体,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能力。下,运用浏览、扫读、跳读等阅读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体会人物品质。
4. 通过比较阅读等方法,了解人物描写的不同方
学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通过品读爱因斯坦和 因斯坦潜心科研、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
从单元主题角度切人课文学习,引领学生走进小 女孩三次交往中外貌、对话和环境的描写,感悟爱 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能在感知全文的前格提和 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教学设计
(一〉整体回顾,研读课题
出示三篇课文课题,引导学生发现,《爱因斯坦
会)相信你们再读,便会增添一份乐观和昂扬。
每一个朝廷重用的晴天朗照,苏轼笑迎晴方好, 每一次贬谪的狂风暴雨,苏轼坦然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
人生飘荡,雪泥鸿爪,千般坎坷,风狂雨骤。但 万里归来,仍是醉书—楼醉书》)
6.读写结合。亲爱的同学们,读到这里,如果说 两首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个字,是什么字?(醉) 两个字呢?(西湖、晴雨)一句话呢?(欲把西湖比
| 20 |诰文執学逐讯•小学| 2018.6
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那好啊,就用上“醉”“晴 雨”“西湖”这些词、诗句,来表达你的收获。(生: 我想用一首诗表达,我醉苏轼望湖诗,晴雨风光多变 幻,人生磨难千百般,情如晴雨永顽强……)
总结:多好!就这一个西湖,会留下多少期盼、 多少留念,所以你下次来到杭州,方—
一
(生读
(生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 定会去一个地
苏
(西湖),一定会想起与西湖有关的人—
轼。你一定会边走边吟,在和风细雨中你会吟起—(《饮湖上初晴后雨》),在狂风暴雨中吟起—月二十七曰望湖楼醉书》)〇
@
(《六
本版编辑/张倩 _
I
备课
I
和小女孩》是通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交往这件事来写 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借樟树来写宋庆龄,《黄河 的主人》通过侧面描写黄河来衬托艄公。(板书:写 人一
^事、景、物)
3.第三次交往:关注环境描写。
(1 )拓展表演:同桌练说穿戴要领,为小练笔做 铺垫。
(2)小练笔:屏显图片,瞧,这就是精心打扮过 的爱因斯坦,看起来咋样?跟第一次交往比一比。
复习第一次交往中的人物描写的方法—斯坦。
(3 )过渡:爱因斯坦精心打扮是为了邀请小女孩 用好
量词,运用想象。用此方法写一写精心打扮过的爱因
(二) 理清脉络,阅读批注
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根据 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用一个词语概括每一段主 要内容。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映示:相撞(1~3段),相遇(4~5 段),相邀(6段),相处(7~8段)。
作者是如何写这三次交往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 1~6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读一读, 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三) 紧扣三次交往过程中描写的侧重点,人物品质
1•第一次交往:研读外貌描写。
(1)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 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作者是怎样把爱因斯坦的这些外貌特点写出来 的?
引导关注三组量词:“一撮”“一双”“一头”,作 者抓住特点,没有面面倶到,运用三组量词,就让这 张世界著名的面孔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2) “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 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这是对爱因斯坦衣着的描写。作者是怎样写出他 衣衫不整的特点的?
引导发现作者运用了想象的写法,表现出爱因斯 坦不拘小节的特点。
(3)
小结:写长相,用了三组量词;写衣着,想象,一个邋遢的爱因斯坦就出现在我们面前。第一 次交往,作者重点关注的是外貌描写。
2•第二次交往:演读人物对话。
(1) 交流:第二次交往,你认为写得精彩的是哪里?
屏显人物对话描写,引导关注人物对话时的提示 语描写,如“肩膀一耸” “两手一摊” “做个鬼脸”,感 受爱因斯坦的幽默风趣、平易近人。
(2) 分角色朗读,从人物对话中感受爱因斯幽默风趣、谦虚有礼、平易近人。
(3)
小结:第一次交往,作者重点关注的是的外貌描写;第二次交往,作者重点关注的是对话描 写,这生动、有趣的对话,把一个幽默谦虚的老顽童 和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刻画得淋漓尽致。
到他的工作室去做客,我们就跟着小女孩一起到爱因 斯坦的工作室去看看。
指名读相关段落,说说爱因斯坦的工作室给人留 下的印象。
追问:他的自理能力真的这么差吗?那他的时间
和精力都去哪儿了呢?
(4)小结:第三次交往,作者重点关注的是环境 描写,作者写爱因斯坦工作室环境乱,是为了衬托爱 因斯坦潜心科研,不拘小节。这样的写法,我们在《黄 河的主人》这课中将继续学习。
(四)对比三次描写,总结写法
1.
激发思考:第一次交往,作者重点关注外貌写;第二次交往,作者重点关注对话描写;第三次交 往,作者重点关注环境描写。这样的描写顺序能不能 颠倒呢?
2.
交流发现:人们第一次见面,总会先关注对的外貌,随着交往的深入,会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对话, 成了朋友之后,还会到家里、到工作的地方做客,看 看他生活、工作的环境,更全面地了解对方。随着爱 因斯坦和小女孩交往的不断深人,三次交往,作者描
写开 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3.
讨论课后练习:父亲认为爱因斯坦伟大,小孩认为爱因斯坦很平凡。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观 点,要求用“观点+论据”的句式表达自己的理解。
4.
小结写法:作者没有直接写爱因斯坦伟大的学成就,而是通过写小女孩怎样教他穿戴,怎样布置 房间这样一件平凡的小事,来衬托爱因斯坦的伟大, 真是别具匠心!这就是“以小见大”。
第三课时
的 教学内容
阅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和《黄河的主人》,引
导物
学生领悟衬托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初步领会借物喻 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2018.6 |诰文取学1讯•小学| 21 |
感悟描
方
女
展科
坦人I备课I
1.
_ 本版编辑/张倩
上节课大家学习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使一 ……仍然……”等关联词,来赞美宋庆龄。
(2 )现在老师想问问大家,宋庆龄和樟树之间究 竟有什么相似之处?同桌讨论、交流。
(3)揭示写法:这篇课文表面上写的是樟树,实
课,课文是通过写一件事来表现人物特点,作者独具 匠心,选择了一件平凡的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爱因斯 坦的伟大品格。
2.
还可以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人物。(揭题:《黄河的 主人》《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二)抓关獅,体会景物特点
我们可以像这样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际, 上写的是宋庆龄,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
(四〉单元总结,谈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补充阅读相关文章,从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感 1. 在这两篇课文中,写到的景、物分别是什么?
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快速读两篇课文,画出
相关语句。
2. 交流讨论樟树的特点。
(1 )课件映示课文第四自然段,指名读。
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樟树的外形特点,你 会选哪个词?作者是怎样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的 呢?作者还利用关联词来表现樟树的特点。屏显关联 词,利用关联词练习背诵。
(2 )如果说第4小节写的是樟树的外形美,那课 文第5小节写的就是樟树的内在美。哪句话最能表现 樟树的内在美?屏显“香气永存'再次引导发现关联 词的作用,并利用关联词练习背诵。
3. 交流讨论黄河和羊皮筏子的特点。4.
小结:我们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读懂了樟黄河和羊皮筏子的特点。
课件出示表格,学生填写。
(三 > 再读课文,体会衬托及借物喻人的写法1.
黄河的主人是艄公,可是文章直接描写艄句子只有两句。作者明明想要表现的是艄公,为什么 花这么多的笔墨描写黄河和羊皮筏子呢?去掉这些行 不行?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黄河和羊 皮筏子,就是为了衬托出艄公的勇敢与智慧,镇静与 机敏。(板书:衬托)
采用衬托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是这篇文章 的写作特色,文章中还有很多处,你能找出来吗?
2.
小结:一般情况下,写人就写外貌、动作、神可是课文只用了很少的笔墨,而是通过对黄河、羊皮 筏子、乘客、“我”的描写来衬托艄公,这样的写法就 叫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
同样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一课,课接写宋庆龄的只有一句话,但了解宋庆龄的人一定能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读出宋庆龄来。
(1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和老师提供的 资料,思考宋庆龄的可贵之处在哪里?结合资料写几 句话,用上“无论……总是……” “只要……就……”“即
| 22 |诰文執学逐讯•小学| 2018.6
受作者不同的写人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同学们,在第七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哪些 人?这三位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作者是怎样写 这三个人物的呢?
(二〉散文阅读1. 读题猜测。
出示:《上将与下士》《荷叶母亲》和《弹琴姑娘》。读题目,猜一猜这三篇文章写谁?是通过什么来 写人物特点的?
引导从题目猜测三篇文章的主人公分别是上将、 母亲和姑娘,第一篇通过写上将和下士之间发生的事 情、 来表现上将的品质;第二篇是借物喻人,借助荷叶
来赞美母亲;第三篇是通过对琴声的描写,来衬托弹 琴姑娘。
2. 自由阅读。
的 同学们猜的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选
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三篇文章,思考:这三篇 文章分别写了谁?有什么特点?怎么写的?在阅读过 程中如果有疑惑可举手。
3. 简单交流阅读感受。(三)诗歌诵读1.
教师配乐诵读魏钢焰描写雷锋的诗歌《你花里的一滴水》。
, 2. 这首诗写了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雷锋?
引导学生发现诗人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点明了雷 锋年轻、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3. 学生配乐朗读。
直 (四 >古诗欣赏
1. 现代诗人是比较开放与自由的,赞美人物都直抒胸臆,相比而言,古代诗人就有些含蓄了。
2. 出示《小儿垂钓》《卜算子•咏梅》,诵读欣发现方法。
(五)总结升华(略) @
,浪
树公态文时大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