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英文文献格式

英文文献格式

来源:刀刀网
关于英文学位论文基本参考格式的建议

本“建议”所提建议是根据某些国际学术规范的要求(如APA论文写作要求)以及外语学院08年版本归纳、总结出来的指导性意见,主要供硕士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时参考,也可供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参考。 一、论文的基本结构

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以及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在基本结构上存在差异。这里介绍的论文基本结构主要适用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方向的英文学位论文。这类论文一般应有以下五章:Introduction,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Design, Data presentation and discussion, Conclusion。但是,如果论文研究的主题并不适用于使用语料收集等定量分析的方法时,除首章与末章外,学生可在指导教师的建议下作相应的章节安排。下面主要以上述常见的论文章节的写作要求作逐一介绍。

Chapter 1 Introduction

本章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本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预期解决的问题。有时需要对重要概念或术语进行简单的定义。本章末尾一般对全篇论文的章节主要内容作简单介绍(An overview of the thesis)。本章要求简炼,开门见山,一般篇幅不宜过长。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本章是文献综述,其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系的现有研究(existing studies),重点介绍以下内容:(1)关于这个问题(指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前人已经做了哪些研究?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得出了哪些研究结论?(2)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前人的研究存在哪些局限性?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哪些争议或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文献综述不是简单地“抄书”,也不是“走过场”。它既帮助读者了解本研究的背景,也有利于作者进一步理清思路,为后面的研究做好充分准备。做文献综述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本领域的重要文献原则上都要综述,但不需要面面俱到。经典的研究和最近的研究都要涉及。要特别注意介绍关于本研究问题最近(如近2、3年)的研究进展情况。

2.尽量使用第一手资料,而不使用第二手资料。所谓第二手资料,指论文作者没有看到原始文献,而是从他人的文献中了解到的某个研究。比如Rod Ellis在1994年出版的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一书中将1994年以前的大约20年时间里有关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做了一个非常全面的综述,而这本书并没有首次报告Ellis本人做的研究。作为学位论文,不能过多地使用这类著作所做的综述。应该尽可能去查看原始文献。

1

3.不能像记流水帐一样逐一介绍以往的研究,要对以往的研究做一些评论、归纳和总结。

4.一定要综述与本研究有直接关系的研究,不能综述无关的研究或只是有一点联系的研究。要避免盲目综述各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倾向。

5.文献综述的篇幅不宜过长,第一章概述、第二章文献综述和最后一章结论的篇幅总和一般占总篇幅的三分之一左右。

Chapter 3 Research Design

这一章介绍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问题(Research question)、研究对象(Subjects)、研究方法(Method)、数据收集工具(Data collection instruments)、数据分析工具(Data analysis methods)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还需要简单介绍实验过程。本章的篇幅不宜过长。

注意,研究问题一般应该只有一个。为了便于研究,在论文的研究问题的范围之内可以再有几个具体的问题,一般叫做sub-questions。

Chapter 4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本章是整篇论文的核心部分,其目的是报告研究结果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讨论。本章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全面、准确、如实地报告研究的结果。

2.要采用数据统计方法和分析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考察数据差异的显著性,不能只是简单呈现基本数据(如平均数、百分比等)。

3.要充分利用图表的优势呈现数据。图表要清楚、准确;要有必要的图例和说明;图表要有标题和编号。图形的编号和标题在图的下方,表格的编号和标题在表格的上方。

4.要充分利用数据,认真研究数据所反映的某种现象,从中有所发现。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必要的解释。可以把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作适当的比较。

5.要特别注意根据研究的结果逐一回答第三章提出的研究问题。无论研究结果是支持还是推翻原来的假设,都要对所提出的问题或假设逐一回答。

Chapter 5 Conclusion

本章名为结论,实际上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发现(Main findings)、本研究对语言教学实践的启示(Implications)、本研究的局限性(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Further research suggestions)。

说明: 以上框架和章节安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适用于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的论文。如果所写论文题目和内容不适合采用此框架,中间章节可在导师指导下做适当调整。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论文的整体框架要安排合理,各部分比例恰当,研究方法科学。我们提倡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更强调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与演绎并重,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在归

2

纳的基础上进行思辨性推理,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的同时,运用科学的、前沿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性探讨,追求创新。

二、引用文献的格式要求

(一)引用文献的基本格式

这里我们分两种情况来介绍引文的基本格式:第一种情况是把文献作者作为句子的一部分(通常作主语),我们把它叫做“格式1”;第二情况是把作者的姓放在括弧里,我们把它叫做“格式2”。在同一篇论文中,以上两种格式可以同时使用。

格式1 格式1的基本做法是,把作者的姓(Family name)作为句子的一部分(通常作主语),随后用括弧标出所引用文献的出版年代。比如:

Long (1991) argues that without this, outcomes such as those from immersion education are likely to occur, with a lack of sustained development.

如果文献有两个作者,则要将两个作者的姓都写出来,并用and连接(不能用&符号连接)。比如:

Perkins and Gass (1996) argue that, since proficiency is multidimensional, it does not always develop at the same rate in all domains.

如果文献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六个以下)的作者,论文中第一次引用时必须把所有作者的姓都写出来,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作者的姓用and连接。

Sanders, Spooren and Noordman (1992) presents a useful taxonomy of coherence relations.

在第二次及以后再引用该文献时,只需写出第一个作者的姓,再加上 et al.,比如:

Sanders et al. (1992) studied coherence relations based on four criteria.

如果文献有六个或六个以上的作者,论文中第一次引用时只需写出第一个作者的姓,再加上 et al.和年代。

使用格式1时,如有必要(如直接引用整句或句子的一部分),可以在年代后面再加上所文献的具体页码。出版年代与页码之间用冒号隔开。比如:

Messick (19:20) presents what he calls a „progressive matrix‟. 另外,页码也可以放在所引用文献的末尾,比如:

Gould (19) explains that Darwin used the metaphor of the tree of life “to express the other form of interconnectedness – genealogical rather than ecological – and to illustrate both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he history of life” (p. 14).

如果所引用的内容在原文献中跨页(直接引用时一般应该只跨两页),则要标出页码范围,比如:

Hu (1994:5~6) points out that text studies in the 1960s and early 1970s are more or less concerned with “text grammar” and textual “grammaticality”.

3

Hu (1994) points out that text studies in the 1960s and early 1970s are more or less concerned with “text grammar” and textual “grammaticality” (pp. 5~6).

在直接引用文献时,如所引用的内容较长(一般超过50单词),则应该另起一段,上下各加一个空行,左右缩进各4个字符,字体为5号字。比如:

Lorenz (1999) voiced a very similar view that because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 coherence cannot be explicitly negotiated face-to-face between text producer and text receiver, “writers therefore have every reason for trying to be unequivocal and to make their ideas, intentions and arguments unmistakably clear. One way of doing this is to carefully signal logical relations and thereby „signpost‟ the path to coherence for the reader. Consequently, when looking at the fabrication of coherence in written discourse, we need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ose explicit signposts of coherence, i.e. the text‟s cohesive ties” (p. 55).

格式2 格式2的基本做法是,把作者的姓、出版年代以及页码均放在括弧里,出版年代紧随作者的姓,之后是页码。比如:

This approach tends to assume an automatisation or practice view of learning (Bruton 2002).

The first criticism is that the text-based researchers choose to study the text itself for “methodological convenience” (Givón 1995:59).

使用格式2时,作者的姓与出版年代之间也可以用逗号隔开,比如 This approach tends to assume an automatisation or practice view of learning (Bruton, 2002).

The first criticism is that the text-based researchers choose to study the text itself for “methodological convenience” (Givón, 1995:59).

注意,在同一篇论文中,格式要统一,如果姓与年代之间用逗号,则都要用,不能有时用,有时不用。

使用格式2时,如果文献有两位作者,则必须把两位作者的姓都写出来,用&连接(不能用and),比如:

During the 1970s there were considerable moves within language teaching to embrace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Brumfit & Johnson 1979).

One validates not a test, but „a principle for making inferences‟ (Cronbach & Meehl, 1955:297). (二)转引的格式

所谓转引,是指论文作者并没有看到某个文献的原始出版物,而是在另外一个文献中看到的。比如Chapelle在其1998年的某个文献中引用了Shepard在1993年发表的文章中的内容。现在论文作者看到的是Chapelle的文献,而不是Shepard的原始文献。如果论文作者希望引用Shepard的话,则应该用下面的格式:

If construct validity is seen as an exhaustive process that can be accomplished over a 50-year period, test developers may be inclined to

4

think that any validity information is good enough in the short run (Shepard 1993: 444, cited in Chapelle 1998).

上例中的cited in表示“转引自”。注意,学位论文中不能有过多的转引的内容(参见有关文献综述的要求)。 (三)如何引用论文集的文献

论文集是指各章节由不同作者撰写并由一位或几位作者编辑出版的著作。负责编辑出版的作者称为editor(s),封面和扉页一般会注明edited by,或在编辑者后面用括弧注明(Editor(s))。在论文集中,前言(Preface)、导论( Introduction)及每篇文章(或每章)都单独署名。引用论文集的内容时,要根据文献作者进行引用,不能用编辑者的姓名进行引用。 比如,M. A. Gernsbacher和 T. Givón在1995年编辑出版了一本名为Coherence in Spontaneous Text的论文集。其中有A. Sanford和L. Moxey写的一篇文章Aspects of coherence in written languag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如果要引用这篇文章的内容,则应该按以下格式:

Obviously Reinhart‟s criterion of relevance is in fact obviously psychological, since “relevance can only be defined with respect to background knowledge, and reasoning processes” (Sanford & Moxey 1995:163).

在这种情况下,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的写法是:

Sanford, A. & L. Moxey. 1995. Aspects of coherence in written languag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n Gernsbacher, M. A. & T. Givon. (Eds.), Coherence in Spontaneous Text. pp. 161-187.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四)如何引用中文文献

在用英文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如果要引用中文文献,要将引用的中文部分、作者以及出版物的信息翻译成英文,然后按英文论文的引文格式引用。比如:

For example, text studies in the 1960s and early 1970s were more or less concerned with “text grammar” and textual “grammaticality” (Hu, 1994:5~6).

These scholars chose to study coherence as a social phenomenon, rather than a mental phenomenon (Zhu & Yan, 2001). 与以上两例对应的参考书目为:

Hu, Z. 1994. Discours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Chines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Zhu, Y. & S. Yan. 2001. Reflections on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In Chines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朱永生, 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思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注意,在英文论文中引用中文文献时不能写作者的全名(如Hu Zhuanglin, 1994),也不能直接用中文(如胡壮麟,1994或胡,1994)。在参考书目中,首先提供英文信息,并在文献名称后面加上(In Chinese),表示该文献是用中文写的。一般的学术期刊都会提供期刊名称及文献题目的英文翻译,作者不要自己随便翻译。也有一种用汉语拼音来转写文献名称的做法,但这一做法并不流行。

5

(五)正文中引用汉语要求、通用缩略语及范例:

正文中如需引用汉语例句,需按国际惯例要求操作:首先给出汉语拼音,然后在下一行给出逐字对应的翻译,第三行再给出整句或段落的翻译,如引用内容超出一行,整句或整段翻译在逐字翻译之后完整给出;以下是汉英对译中常用的缩略用语和例句,供参考。 1S first person singular pronoun 1PL first person plural pronoun 2S second person singular pronoun 2PL second person plural pronoun 3S third person singular pronoun 3PL third person plural pronoun ASP aspect marker CL classifier CP complementizer phrase EXP experiential aspect marker NEG negative morpheme NP noun phrase PERF perfective aspect marker PROG progressive aspect marker PRT particle VP verb phrase A A undergoes deletion A > B A dominates B [FP …] Functional phrase (PRT) Particle is optional * ungrammatical structure odd structure # grammatical but infelicitous structure (1) Dāng guŏyuán de máowū-lĭ zhĭ shèngxià Hū Tiānchéng yí gè rén de when orchard DE hutch-inside only leave Hu Tiancheng one CL person DE shíhòu, Xiùyā jiù lái de gèng qín le. Kě tā yìzhí bù zhīdào tā time Xiuya then come DE more often PRT but 3S all-through NEG know 3S shēn-hòu hái gēn zhe yí gè “shēngyīn” ne. Měi dāng tā tà-jìn body-back still follow PROG one CL sound PRT every when 3S step-enter guŏyuán shí, nà “ shā shā …” de shēngyīn jiù gēn zhe xiăng qĭ-lái le. orchard time that rustle DE sound then follow PROG ring up-comePRT „When Hu Tiancheng was left alone in the hutch of the orchard, Xiuya then came more often. But she never knew that behind her followed a “sound”. Every time when she stepped in the orchard, the “rustle” sound came about right after her.‟

(2) Biérén zhīdào le shuō xiánhuà ne? other-people know PERF speak gossip PRT „What if they find out and there will be talks? (3) Wŏmen hē yì-bēi (jiŭ) ba.

6

1PL drink one-CL wine PRT

„Let‟s drink some cups/#a cup of wine!‟

(4) Wŏ shì nĭ de fūxù, zánmen bài guò tiān-dì de.

1S be 2S DE husband 1PL pay-homage-to EXP heaven-and-earth PRT „I am your husband, (it is the fact that) we‟ve had a wedding ceremony.‟

注意:为保证论文正文的连续性和缩短的篇幅,正文内容引用例句的汉语原文需在正文后以附录的形式给出。如果引用的汉语是字、词或单句,汉语可以与拼音、逐字翻译和成句翻译同时出现,不用附录形式出现。 例:

附录 1

(1)当果园的茅屋里只剩下胡天成一个人的时候,秀雅就来得更勤了。可她一直不知道她身后还跟着一个“声音”呢。每当她踏进果园时,那“沙沙”的声音就跟着响起来了。

(2)别人知道了说闲话呢? (3)我们喝一杯(酒)吧。

(4)我是你的夫婿,咱们拜过天地的。 (六)关于引文的其他注意事项

1.关于重复引用。在同一段落中,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引用同一文献时(中间没有引用其他的文献),从第二次开始,不重复文献作者的姓和出版年代,而是用ibid.代替。如所引内容在不同页码,可以在ibid.之后加上页码。比如:

A principle of text sequencing is that “without overt indications to the contrary, the order of mention of certain items may be assumed to reflect the order of these items in reality or in our conceptualization of reality” (Dik, 1997:435). This equals to say that textual description of events or states-of-affairs should follow either the order which actually exists in the worlds described or the order in which we perceive the worlds. As Dik (ibid.:436) further points out, “as long as the ordering within the discours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se natural defaults, this adds to the overall coherence. Where such orders are shifted around, overt markers must warn the interpreter of this marked situation”.

2.有时论文中不是直接或间接引用文献,而只是为了描述或介绍研究现状而提及某些文献,往往同时提及多种文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格式(注意使用e.g.,):

The situation with accuracy is not so clear. Some studies (e.g., Foster & Skehan 1996; Skehan & Foster 1997; Mehnert 1998) do suggest that accuracy is raised when there is planning, but other studies (e.g., Crookes 19; Ortega 1999; Wigglesworth 1997, 2001) do not support this claim.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安排文献的顺序。一是按文献的年代排列,较早的排在前面(如上例);二是按作者的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我们统一要求按文献的年代排列。

3.在同一处提及一个作者不同年代的文献时,可在括弧中列出若干个年代,用逗号隔开,按时间顺序排列。比如:

According to Halliday (1973, 1978, 1985, 1994), language has three main metafunctions, namely, ideational metafunction, interpersonal

7

metafunction and textual metafunction.

4.如果需要同时引用某个作者在其完成的某个著作中的观点以及这个作者与其他作者合作的著作中的观点,可以采用下列两种格式:

However, McNamara (1995; McNamara & Lumley, 1997) has challenged the Bachman model.

However, researchers have challenged the Bachman model (McNamara, 1995; McNamara & Lumley, 1997).

5.在同一篇论文中如果需要引用同一作者在同一年出版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献,则在年代后面用a, b, c等进行区分。比如:

He draws up a possible research agenda that would flow from the inclusion of a social perspective – and in-deed such a research agenda has already borne fruit in several studies of the nature of the interaction in oral tests (Porter 1991a, 1991b).

在参考书目中按下列格式列出对应的条目:

Porter, D. 1991a. Affective factors in language testing. In Alderson, J. C.

& North, B. (Eds.), Language testing in the 1990s: the communicative legacy (pp. 32–40). London: Macmillan (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British Council).

Porter, D. 1991b. Affective factors in the assessment of oral interaction:

gender and status. In Anivan, S. (Ed.),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language testing (Vol. 25, pp. 92–102). 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 Anthology Series. 6.在同一论文中如果需要引用的两个作者的姓氏相同(即使出版年代不同),则需要加上作者的名字(First name)的首字母加以区分。比如:

R. Dawkins (1986) and M. S. Dawkins (1980) have contributed to an

understanding of consciousness in animals.

7.如果所引用的文献没有具体的作者,而是某个机构出版物,在引用时用机构的名称代替作者的姓,比如:

Retired officers retain access to all of the university‟s educational and recreational facilities (Columbia University 1995:54).

8.词典或百科全书一般用出版物的名称,如果有大家熟悉的缩写形式,也可以使用缩写形式。

三、参考书目的基本格式

(一)专著的基本格式

只一位作者的文献:作者姓+逗号+空格+作者名的首字母+点+空格+出版年代+点+空格+专著名称(斜体)+点+空格+出版地点+冒号+空格+出版公司+点。比如:

Connor, U. 1996. Contrastive Rhetoric: Cross-cultural Aspect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注意,专著的书名一定要用斜体(手写论文或用旧式打字机时在书名下加下划线),书名的每个单词(冠词和介词除外,除非在句首)都要大写。一般地,书名中的副标题不需要全部大写,只将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

两位作者的文献:第一作者姓+逗号+空格+第一作者名的首字母+点+空格+&+

8

第二作者名的首字母+逗号+空格+第二作者的姓+点+空格+出版年代+点+空格+专著名称(斜体)+点+空格+出版地点+冒号+空格+出版公司+点。比如:

Brown, G. & G. Yule.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三位作者以上的文献参照两位作者的文献的格式。比如:

Banks, J. A. M., C. A. M. Banks & M. D. Engelhart. 198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3rd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注意,参考书目的条目中不允许使用et al.来代替其他作者。应列出文献的所有作者的信息。

(二)学术期刊的文章

学术期刊的格式与专著基本相同,依次提供以下信息:作者、出版年代、文章名称(正体,文章名的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均为小写)、期刊名称(斜体,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卷号(每年的若干期为一卷)、期号、文献起始页码。比如:

Bateman, J. A. & K. J. Walker. 1997. Coherence relations: Towards a

general specification. Discourse Processes, 24 (1), pp. 3-49.

注意,如果所引用期刊的整卷统一编排页码(即一卷中的若干期连续编排页码),那么在参考文献中不需要提供期号(issue number),只需提供卷号(volume number)和页码。 如果每一期单独编排页码(即每期从第1页开始),那么则需要提供期号,如上例。 (三)论文集 论文集全书:格式与专著基本相同,只是在编者后面要加上(Ed.)或(Eds.)如果只有一个编者,用Ed.;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编者,则用Eds.。如:

Couture, B. (Ed.). 1986.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Writing: Research

perspectives. Norwood, NJ.: Ablex.

Bublitz, W., U. Lenk & E. Ventola. (Eds.), 1988. Coherence in Spoken

and Written Discourse.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cation Company.

论文集中的文章:引用论文集中的文章时,参考书目要提供以下信息:作者,出版年代,文章名称(正体,只有第一单词的首字母大写),编者、论文集名称、所引文章的起始页码、出版地点、出版机构。比如:

Coulthard, M. 1994. On analysing and evaluating written text. In

Coulthard, M. (Ed.), Advances in Written Text Analysis. pp. 1-11.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Bublitz, W. & U. Lenk. 1999. Disturbed Coherence: „Fill me in‟. In

Bublitz, W., Lenk, U., & E. Ventola. (Eds.), Coherence in Spoken and Written Discourse. pp. 153-174.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cation Company. (四)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

引用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时,需要提供作者姓名、年代、文章名称、会议名称、时间、地点等信息。比如:

Jochens, J. 1992. Gender equality in law?: The case of medieval Icelan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enter for

9

Medieval and Early Renaissance Studies, Binghamton, New York. (五)未出版的学位论文

引用此类文献时要注明是未出版的学位论文以及授予学位的机构。比如: Cheng, X. 2003. 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Discourse Coherence.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六)互联网上的文献

引用互联网上的文献时,尽可能参照参考书目的基本格式,同时提供所引文献所在的网站或网页,在文献名称后面加上(On-line)。比如:

Office of the U.S. Trade Representative. 1999.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On-line]. Available Telnet: liberty.uc.wlu.edu. (七)参考书目的排列顺序

排列参考书目的顺序时要遵守以下规则:

1.所有条目按文献作者的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

2.同一作者在不同年代的文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如:

Halliday, M. A. K. 19.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 M. A. 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Second Edi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3.由某个作者撰写的著作排在该作者与其他作者合作的著作之前。也就是说,首先将作者完成的文献按时间顺序排列完毕,然后在排列该作者与其他作者合作的著作,比如:

Halliday, M. A. K. 1978.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 A. 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Second Edi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姓名前有前缀(如van, de)的作者,要按照前缀的字母顺序排列。如下面的de Beaugrande, R. 1980排在Dahlgren, K. 1992之后,而不是按照Beaugrande中的首字母B来排顺序:

Dahlgren, K. 1992. Convergent evidence for a set of coherence relations.

In Stein, D. (Ed.), Cooperating with Written Texts: The Pragmatics and Comprehension of Written Texts. pp. 631~663.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de Beaugrande, R. 1980. Text, Discourse, and Process: Towards a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of texts.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5.中文文献翻译成英文之后,与其他英文文献一起按字母顺序排列,如: Charolles, M. 19. Coherence as a Principle in the Regulation of

Discursive Production. In Heydrich, W., Neubauer, F., Petöfi, J. & Sözer, E. (Eds.), Connexity and Coherence – Analysis of Text and Discourse. pp. 3~15.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0

Cheng, X. 2002.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English Compositions.

Journal of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 No. 2, 2002. pp. 94~98.(程晓堂,从主位结构看学生英语作文的衔接与连贯,《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6.不要使用Microsoft Word的排序程序。因为这个排序程序排出的结果与上述要求不吻合。

四、论文行文的要求

论文写作要遵守正式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1.标题层次格式 Chapter 1 XXXXXXX 1.1 XXXXXXX 1.2 XXXXXXX Chapter 2 XXXXXXX 2.1 XXXXXXX 2.1.1 XXXXXXX 2.1.2 XXXXXXX 2.2 XXXXXXX 2.2.1 XXXXXXX 2.2.2 XXXXXXX

2.最低层次的subsection(如上面的2.2.2.1不出现在目录中)的篇幅不能太长(1-2页为宜)。段落不宜过长。一个段落一般不超过一页的一半篇幅。但是段落也不能太短(如2-3行),至少5-6行以上为宜。

3.所有段落首行缩进(4个字符的空间),自动换行后一率顶格。 4.不允许使用Microsoft Word的自动编号功能(录入时取消自动编号功能),也不能使用bulletin的格式(加黑点罗列)。

5.不允许使用任何缩合形式,如can‟t, haven‟t, isn‟t。 6.不能使用非正式用语,如quite many, a lot of, a little。 7.不能使用祈使句。

8.论文所有英文一律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正文采用小四号字体,行间距:最小值20磅,每页29行。

9. 标题要加粗,不同级别的标题要用不同的字号。章标题用加粗小2号字体,横向居中排放,竖向位置与目录页页题上、下留空相同,题序与题名间留一字符空。节标题用加粗小3号字体,条标题用加粗4号字体,款标题用加粗小4号字体。

10. 标题与正文之间的距离:章标题段前、段后各12磅,节标题前后各加

0.5空行;其它层次标题前后不加空行;

11. 摘要、目录、参考文献的字体、字号和行间距等均与正文相同; 12. 字数要求:论文应不少于二万英文词。

11

五 排版格式

1 封面

参照我校对学位论文的要求,封面上在硕士论文前面需有文学二字。

封面内容如下:

(宋体小2号字) □□□ 士学位论文 博 硕

工 学 理 学 管理学 法 学

文 学

(黑体2号字) □□„„□

论文题目,不超过25个字

(宋体小3号字) □□□

研究生姓名

(楷体小2号字) 燕山大学

(宋体小3号字) □□□□年□月

提交论文日期

(年月用阿拉伯数字)

封面格式参照模板。各项名称的横向位置应居中安排,竖向间距按附录安排。开本尺寸,硕士论文的为B5,装订切齐后为178×250,单位为mm。 2封里(封二)

硕士学位论文的封里包括中文页及英文页。中文页论文题目采用小二号黑体字体,其它内容采用宋体三号字;英文页论文题目采用Times New Roman小二号加粗字体,其它采用Times New Roman三号字体(可参考模板)。 3页眉

页眉应居中置于页面上部。单数页眉的文字为“章及标题”;双数页页 眉的文字为“燕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页眉的文字用5号宋体(文字上空一行书写)。页眉文字下面为两条横线(两条横线的长度与版芯尺寸相同,硕士论文线粗0. 5磅)。 4页码

摘要和目录的页码用罗马数字,正文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居中标于页 面底部。正文部分的首页和翻开后的每一右页都应该是单数页码。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原件要求用计算机排版、编辑与打印,余者可复印。 5 摘要及关键词

12

摘要是学位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是以提供学位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记述学位论文重要内容的完整短文。它反映了学位论文的精华。摘要应以浓缩的形式概括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目的、课题、基本观点、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结论等。摘要应具有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与学位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学位论文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硕士学位论文的摘要均要求用中、英两种文字给出,中文在前。

摘要的字数,为500~650字;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及参考文献序号。 关键词是为了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从论文中选取的能够反映文献特征内容的规范性词(称叙词或主题词)。应按GB3860-83《文献主题标引规则》的规定选取。对于那些反映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关键词一般列3-5个,按词条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用标点符号。 6目录

论文目录只用英文给出,用Word文档自动生成。目录页的其它要求见附录目录示例。

论文格式常见问题

一. 论文行文结构

1. 论文的总体顺序是:封面,扉页,中文摘要,英文摘要(Abstract),目录(Contents),缩写词列表 (Abbreviations) ,表格名称列表(List of tables), 图形列表(List of figures),正文,参考文献(References),附录(Appendix;附录要编号),致谢(Acknowledgements),作者简介。

2. 文章中每段文字不能少于3-4行,太少的文字不能单独成段。 3. 换行后首行缩进; 引文达到50字以上要另起一段并缩进。

4. 标题与正文之间要有距离。不同层次的标题字号应该有所区别。最小层次的标题可以与正文字号相同,但是要加粗字体以示区别。

5. 不同的标题之间不能按次堆列在一起,中间应该有文字过渡。另外标题下面不能直接出现表格、图形、例句等,要有文字过渡。

6. 每个section 的字数不能太少,同级的section字数应该大致相等,不能相差过于悬殊。

7. 实验中哪组是实验组,哪组是控制组要交待清楚。实验组叫做Experimental

Group,习惯用EG表示,控制组叫做Control Group,缩写为CG。 8. 出现例句时,例句与正文的字体字号应该有所不同以示区别。 9. 每个section如果中间没有出现下级标题的话一般不要超过3页,否则应该将本节内容划分更为细致。

10. 文章不能无缘无故随意出现空半页的情况。表格和图形如果排版时排不下,可以整体排到下一页。 二. 正文

(一) 引用问题

1. 正文与其后面的括号间永远要有空格。

2. 正文中直接引用必须写出页码,间接引用可写可不写。遇到跨页的情况要写出页码范围。页码的写法,可以写成例如 (Elllis, 1999: 25)或者 (Ellis, 1999,

13

p. 25)。

3. 如果是引用两位以上作者共同写作的作品,注意要把作者写全,不能只写其中一个作者。 如果两位作者名字出现在正文中,用and连接;如果出现在括号中,用符号 “&” 连接。

4. 要区分作者和编者。如果一本书是论文集,则全书只有编者,没有作者。这种情况下我们则无法直接引用编者的话,除非是引用书的introduction部分。这时要将introduction作为书中一篇文章的格式处理。

5. 在同一段中同时引用了同一个作者的观点,可以用“ibid”, 凡是另起一段,全部要重写 (二) 语言规范

1. 正文中不要出现缩写。例如,don‟t,can‟t。

2. 一些二语习得中的常见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出现全称,在括号里写出缩写,例如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再次出现时则直接写SLA。

3. 文章时态问题:建议大多数时候用一般现在时;除了例如investigate,study,conduct a study 这种强调动作的动词经常出现过去时。 三. 表格及数据

1. 表格不能跨页。为了保证表格在一页上可以把后面的文字提到前面写。如果表格过长一页放不下可以在下页继续,把表头照抄过去。

2. 表格的标号问题: 可以从Table 1,Table 2 „..按数字顺序列下去;也可以根据表格所在的章节列出。比如第三章的第一个表格就是 Table 3.1,第二个就是Table 3.2,以次类推;不能出现Table 3.1.1 的情况。

3. 表格中的数字小数点后保留的位数应该统一:惯例是平均分保留到两位;P值保留三位;一般不要超过四位。

4. 在使用Word,Excel,SPSS计算数据时数据位数太多,计算机会自动将其变为科学计算法,但我们在呈现数据时要将其变成普通数据。

5. 一般我们在判断T是否著差时,P值只取到0.05 和0.01;不能理想当然的取其它值。小于0.05是显著,在表格中要标出*;小于0.01 是非常显著,在表格中标出**, 并在表格下面说明一个星号,两个星号分别是p值小于0.05 和0.01 时。

6. 表格要划线清楚,以免读者出现对错行的问题。

7. 一个表格应尽量保持完整,没有特殊需要不要分割成两部分或更多部分。表格的位置安排,一般应随文列出,要紧接在第一次涉及它的文字段后面,应尽量与涉及文字在同一段落,或编排在同一页码上。但有时限于论文结构,或表格容量较大,也可以把表格放在涉及文字段落稍后的地方,这时仍然应该争取与涉及的文字段落放在同一章节和同一个视页中。必要时,表格也可分为两段或多段(这只能发生在转页时),转页分段后的每一续表的表头都应重新排字,重排表头的续表起始横线上方居中应注明“Continued Table 4.1”字样。

o

有些表宽大于版芯的表格,需要左转90排,这时表头一律朝左(即单页上朝钉口,双页上朝切口),表底一律朝右。少数容量特别大的表格需要跨页排时,应尽量采用双页跨单页底骑缝表方式(避免单跨双的转面表),以使整个表格呈现在一个视野上。

表格不加左右边线,上、下边线为粗实线(1.5磅)。 表格均应有表题(由表序和表名组成)。表序编排规则与公式符号的一样。表序与表名之间空一格,表名中和表名后均不使用标点符号。表题置于表上,

14

居中排放。

表内数字空缺的格内加横线“—”(占两个数字宽度)。表内文字或数字上、下或左、右相同时,采用通栏处理方式(见附录10中例2),不允许使用“”、“同上”之类的写法。

表内文字说明,起行空一格,转行顶格,句末不加标点。表题用5号字,表内文字及表的说明文字均用小5号字,英文用正体,中文用宋体。 8. 插图

学位论文中的插图与文字一样是用来表达作者意图的有效工具。插图重要特点是它的原始设计,应由论文作者自己来完成。设计插图时应注意图形的示意性;内容的写实性;取舍的灵活性和绘制的规范性。插图的线条粗细与插图的大小有关,插图大线条粗些,插图小线条细些,要保持整篇论文插图线条的统一。

每个图均应有图题(由图号和图名组成)。图号编排同表序编排规定。图题置于图下,居中排放。文字与图的竖向间距同插表。图名在图号之后空一字排放。引用图要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的文献号。图中若有分图时,分图图题也置于分图之下,分图号用(a)、(b)等表示。分图应尽量横向排列,分图较宽者,可纵向排

o

列,分图较多者,也可横、纵向组合排列。图宽大于版芯的图,需要左转90排,单数页图题在切口边,双数页图题在钉口边。

图题用5号字,图内文字用小5号字。中文为宋体,英文为正体。

论文中引入插图之前,必须有该插图的提示语,如“See Picture 1.1”等。若提示语后面的版页不够排放该图时,则可将图后部分文字提到图前排版,将该图移到次页最上端或次页首段末。 四. 参考书目问题

1. 引用中文文献的时候在正文括号中只需写出作者的姓(拼音)和年代; 在正文后的参考书目中要把改作者的作品翻译成英文,和其他英文书目一样按字母顺序排列。

2. 参考书目最基本格式要写对,正确格式应该是:作者的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果两个以上作者,中间用 & 连接。书和杂志的名字要斜体,文章名字不要斜体。例如:

Halliday, M. A. K. 1978.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作者的姓名有复姓时,正文中只出现名字,而在后面的参考文献中则要出现名字的前缀。如 de Beaugrande, R.,应该在参考文献中写成: de Beaugrande, R. 1980. Text, Discourse, and Process: Towards a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of texts.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此时de应该大写还是小写要查清楚,最好的做法是看看这个作者的文章在其他人的作品中是如何引用的。

4 英文参考书目第一行顶格,但从第二行起需缩进4个英文字符。

15

以上格式自06级研究生毕业论文开始使用,其它如有疑问,参考燕山大学硕士论文格式。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2008年10月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