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光缆招标参数

光缆招标参数

来源:刀刀网
光缆招标参数

A、设备清单 序号 1 2 3 4 5 6 名称 GYTA光缆 GYTS光缆 GYTA53光缆 1至3项每增加1纤芯/公里 GJXH-2B6 GJXH-4B6 2 4 芯数 4芯 4芯 4芯 单位 公里 公里 公里 权重 15% 15% 5% 55% 5% 5% 备注 1纤芯*公里 公里 公里 在此基础上可将纤芯增加到216芯/公里的价格为:4芯单价+212*1纤芯*公里 注:(1)每种规格的中标数量等于预算金额乘以该种规格的权重再除以该种规格

的投标单价,或根据实际需要作相应调整。

(2)综合单价=各单项材料投标单价×权重之和,取综合单价作为评标价格。 (3)本分包选出2家投标人作为中标单位,各占50%的成交份额。 *(4)产品必须有广电总局大于或等于216芯以上的入网许可证书。 B、1-4项技术要求

(一)投标产品资质要求

光缆中的光纤必须为A级纤芯,必须与现有光缆无缝连接(二氧化硅系单模光纤即G652D型光纤),投标单位应选用同规格、同档次或以上(技术参数优于或等于)的光缆产品进行报价,且必须达到招标文件要求的技术性能参数,并列明详细的技术参数及提供相关资料。

(二)技术性能参数要求

光缆中的光纤必须与现有光缆无缝连接(二氧化硅系单模光纤即G652D型光纤)。单模光纤特性应优于ITU-TG.652、ITU-TG.653的建议值并符合GB/T9771-2008、YD/T769-2003规定。

在光缆的制造长度上,光纤必须是一个连续长度,不包含连接点。 1.1光纤的尺寸参数

光缆所使用的单模光纤的尺寸参数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光纤的尺寸参数

项目 模场直径(1310nm) 芯同心度误差 包层直径 包层不圆度 单位 μm μm μm % 技术指标 9.3±0.4 ≤0.6 125±1 < 1.0 1.2光纤的传输特性和截止波长

1.2.1光纤的衰减、色散和截止波长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光纤的传输特性和截止波长

项目 波长 1310nm 衰减系数最大值 1550nm 零色散波长范围 零色散斜率最大值 截止波长λcc 1288-1339nm最大色散系数绝对值 1550nm最大色散系数绝对值 ≤0.21dB/km 1300-1324nm ≤0.092 ps / (nm2·km) ≤1260nm ≤3.5 ps / (nm·km) ≤18 ps / (nm·km) 技术指标 A级 ≤0.35dB/km 1.2.2用OTDR对光纤从任一端进行检测时,在1310nm波长,一根连续光纤长度上不应有超过0.1dB的不连续点,在1550nm波长,一根连续光纤长度上不应有超过 0.05dB的不连续点。同时,从光纤两端测得的衰减值之差不得超过0.05dB/km。

1.3光纤强度筛选水平

成缆前每根光纤应受强度筛选试验。光缆用光纤全长强度筛选试验水平为0.69Gpa(约1%的应变),施力时间为1s。

1.41550nm波长弯曲损耗

光纤在直径为30mm的圆柱上复绕100圈后,A类光纤在1550波长上测得的附加衰减应小于0.1dB,

1.5投标人应提供光缆所用光纤的典型折射率分布曲线图。

1.6光纤色标应鲜明,光纤着色层应不迁染、不褪色,用丙酮或酒精擦拭亦同。

1.7光纤应具有涂覆层并有效地保护光纤,涂覆层由硅树脂、丙烯酸盐树脂或其他材料涂制而成。涂覆层与光纤包层表面紧密结合,以保持包层表面原有的完整性。

1.8光缆采用层绞式单模光缆,最大芯数为216芯。

1.9光缆护层结构采用PAP双面涂塑铝带+PE外护套,其中PE外护套标称厚度≥2.0mm,铝带厚度≥0.15mm, 铝带纵包重叠宽度≥6mm。

1.10光缆采用全木或铁木盘密封包装,每一盘光缆均附有出厂测试数据表和产品合格证。

1.11 光缆使用的原材料要求:

1.11.1光纤使用符合ITU-TG.652B标准的单模纤芯; 1.11.2松套管使用符合YD/T1118-2001标准的材料; 1.11.3纤油膏采用英国尤尼吉尔公司400N油膏; 1.11.4缆油膏采用英国尤尼吉尔公司128F油膏; 1.11.5外护套使用符合GB15065-1994标准的MDPE胶料; 1.11.6钢带使用符合YD/T723-194标准的材料; 1.11.7加强芯采用高强度磷化钢丝。

2.中心束管式全填充型通信光缆

2.1中心束管式全填充型通信光缆的命名、结构按YD/T769-2003标准执行。 2.2中心束管式通信光缆(包括下地和架空)采用:

GYXTW(金属加强构件、中心束管、填充式、夹带钢丝的钢-聚乙烯粘结护层)。 GYXTS(金属加强构件、中心束管、填充式、钢-聚乙烯粘结护层)。 2.3光缆结构及材料

2.3.1中心束管式单模光纤的缆芯是一包括多芯充油单模光纤松套管,松套管中的单模光纤性能应符合光纤技术要求。

2.3.2识别标志:按YD/T769-2003标准执行,光纤采用全色谱,其色谱排列为蓝、橙、绿、棕、灰、白、红、黑、黄、紫、粉红、青绿,若松套管中不足12芯时,色谱从左至右依次截取,用于识别的色标应鲜明,并不应迁移到相邻的其他光缆元件上;当超过12芯时,光纤应扎束或在光纤表面添加色环以区分,对于扎束光纤,应用有色扎纱区分,其颜色应从上述色谱中选择。

2.3.3二次补覆松套管

松套管的材料应采用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脂)(采用进口材料)、聚丙烯塑料或其他合适的塑料,PBT和PP性能应符合YD/T1118.1和YD/T1118.2规定。松套管内壁与光纤之间应有足够空间,松套管应圆整、光滑,且外径均匀,松套管的厚度也应均匀,同心度好。光纤的填充密度应不大于50%,松套管的几何尺寸也可根据管内光纤芯数改变,其外径标称值宜为2.5-6.0 mm,容差应不劣于±0.1 mm;厚度应随外径增大,其标称值宜为0.4-1.0 mm,容差应不劣于±0.05 mm。

2.3.4填充油膏(纤膏)

松套管中的填充油膏应对光纤不产生应力,具有与其它材料相容性好的性能,并使光纤的色标不变色、不迁移,不损害光纤传输特性且不影响光纤的使用寿命。松套管中应全部充满油膏(采用UNIGEL纤膏),油膏应保证-20度时不固化,+70度时不滴流。

2.3.5松套管内光纤余长

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和使用要求,规定光纤的余长控制在0.1%左右。光纤在松套管中的余长应均匀稳定,以使光缆的拉伸性能和衰减温度特性符合本标准规定。

2.3.6加强构件

加强构件应在PE护层中或中心松套管外,可以是金属的或非金属的。加强构件应具有足够的截面、杨氏模量和弹性应变范围。

金属加强构件应采用高强度单圆磷化钢丝,其表面应圆整光滑。钢丝的杨氏模量应不小于190Gpa。中心束管的圆钢丝铠装根数为12根圆钢丝。在光缆制造长度内加强构件不允许接头。

非金属加强构件宜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杆,其杨氏模量宜不低于50Gpa,应符合YD/T1181.1规定。在光缆制造长度内,FRP不允许接头。

2.3.7护套

光缆常用护套有夹带两根平行钢丝的钢-聚乙烯粘结护套(W护套)、夹带两根平行钢丝的聚乙烯粘结护套、加强构件为FRP均匀分布放置的聚乙烯粘结护套和金属加强构件均匀分布放置的钢(铝)-聚乙烯护套。

护套应采用进口黑色聚乙烯护套料(中密度聚乙烯护套料采用北欧化工或美国联炭公司产品),同时,护套应紧密包覆在松套管和加强构件上或包覆在纵包钢带和加强构件上。护套表面应光滑平整,无裂缝,无气泡,无砂眼和机械损伤等。用于聚乙烯护套的原料应为新料,不允许回填料。

用电火花试验检验其完整性时,在表3规定的试验电压下聚乙烯应不击穿。 表3 聚乙烯套电火花试验电压 KV 电压类型 直流 试验电压(最小值) 9t,最高25 注1:t为聚乙烯套的标称厚度,mm。 注2:交流试验电压系有效值。 交流 6t,最高15 护套的绝缘及耐压性能:将光缆浸泡在水中24小时后聚乙烯外套的电性能应符合:在直流电压500V下对水绝缘应不小于2000MΩ•KM;耐电压水平应不低于在直流电压15KV下2min不击穿。

粘结护套的钢带与聚乙烯套之间的剥离强度和53型外护层搭接重迭处钢带之间的剥离强度都应不小于1.4N/mm。

聚乙烯套的机械物理特性应符合表4规定。 表4 护套的机械物理特性 聚乙烯种类 热老化试验 热老化处理前 热老化前后变化率︱TS︱ 热老化处理后 热老化前后变化率︱EB︱ 热处理 抗拉强度 最小值12.0MPa 最大值20% — — 断裂伸率 最小值350% — 最小值300% 最大值20% 热收缩率 — — — — 5% 耐环境应力开裂(50℃,96 h) 失效数/试样数: 0个/10个 耐环境应力开裂 中密度MDPE 注1:抗拉强度、断裂伸率热老化处理温度100±2℃;热老化处理时间24×10h。 注2:热收缩率的热处理温度115±2℃;热处理时间4h。 2.3.7.1 夹带钢丝的钢-聚乙烯粘结聚乙烯护套(W护套)

W护套光缆在中心松套管外施加一层纵包搭接的钢塑复合带挡潮层,再同时挤包一层夹带钢丝的黑色聚乙烯套。聚乙烯套与复合带之间、以及复合带两边缘搭接处的带子之间应相互沾结为一体。复合带采用不轧纹复合带或轧纹复合带,其搭接的重迭宽度不小于缆芯周长的20%。挡潮钢带上任何一点的厚度应不小于0.13mm。

钢塑复合带应符合YD/T723.3规定的双面复合粘结剂薄膜钢带的要求。钢带标称厚度为0.15mm,复合薄膜的标称厚度为0.05mm。在光缆制造长度上允许有少量复合带接头,接头间的距离应不少于350m,接头处应电气导通和恢复塑料的复合层。含接头的复合带强度应不低于不含接头的相邻段强度的80%。

加强件外缘至聚乙烯套外缘的聚乙烯厚度标称值为1.0 mm,最小值应不小于0.8 mm。

2.3.7.2 钢-聚乙烯粘结护套

钢-聚乙烯粘结护套光缆在中心松套管外施加一层螺旋层绞的细圆磷化钢丝层,然后在细圆钢丝层外挤包一层纵包搭接的钢塑复合带挡潮层,再同时挤包一层黑色聚乙烯套。聚乙烯套与复合带之间、以及复合带两边缘搭接处的带子之间应相互沾结为一体。复合带搭接的重迭宽度不小于缆芯周长的20%。挡潮钢带上任何一点的厚度应不小于0.13mm,挡潮铝带上任何一点的厚度应不小于0.14mm。

钢塑复合带应符合YD/T723.3规定的双面复合粘结剂薄膜钢带的要求。钢带标称厚度为0.15mm,复合薄膜的标称厚度为0.05mm。在光缆制造长度上允许有少量复合带接头,接头间的距离应不少于350m,接头处应电气导通和恢复塑料的复合层。含接头的复合带强度应不低于不含接头的相邻段强度的80%。

聚乙烯护套厚度标称值应不小于2.0 mm,最小值应不小于1.8mm。 2.3.8阻水层

为保证光缆具有良好的抗渗水能力,应在钢带与缆芯之间设有阻水层,阻水层的材料是吸水膨胀的阻水材料。并用阻水油膏填充(UNIGEL)。

2.4光缆的技术要求

2.4.1光缆制造长度上的衰减系数和色散指标应符合前述规定。

2.4.2粘结护套的金属带屏蔽层应保持电气导通。 2.4.3光缆的机械物理特性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光缆的机械物理特性 项目 受力情形 拉 缆中光纤允许应变,% 伸 允许拉力,N 压扁,允许压力,N/100mm 冲击 反复弯曲 扭转 技术要求 短暂(敷设时) 长期(工作时) ≤0.15 ≤0.05 ≥1500 ≥600 ≥1000 ≥300 冲击重量450g,冲锤落高1m,对间隔0.5m的5个点进行冲击,每点5次。 负载为150N,弯曲次数30次。 轴向张力为150N,受扭长度1m,扭转角度无铠装光缆为±180度,铠装光缆为±90度,扭转次数10次。 在上述拉力测试下,光缆中全部光纤都不断裂,护套应无目力可见的裂纹,同时,光缆在静态弯曲(长期使用)中,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为光缆外径的10倍,动态弯曲(安装时)中,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为光缆外径的20倍。

2.4.4光缆渗水性能

在常温下,将1m高水柱的水头加到3m长光缆的一端,24小时后,在另一端应无水渗出。

2.4.5光缆滴流性能

将30cm长光缆样品,竖直放在70度高温下24小时,不应有油滴下。 2.4.6光缆整体稳定性:长期使用过程中,光缆护层与缆芯之间不应发生位移。

2.4.7光缆使用寿命:光缆的使用寿命不小于25年。

2.4.8光缆应具有在-20度低温下承受弯曲半径为15倍缆径的U形弯曲和耐冲击的能力,但水下光缆除外。

2.5光缆的外护套上应有识别标志,识别标志包括:云浮有线电视、制造厂名、制造年月、光缆型号。

2.5.1标志应清晰,并与护套粘附牢固,经过擦拭试验后应能可辨认。

3.层绞式光缆

3.1层绞式光缆的命名、结构按YD/T901-2009标准执行。

3.2层绞式光缆采用:

GYTA(金属加强构件、松套层绞填充式、铝-聚乙烯粘结护套) GYTS(金属加强构件、松套层绞填充式、钢-聚乙烯粘结护套)

GYTA53(金属加强构件、松套层绞填充式、铝-聚乙烯粘结护套、纵包皱纹钢带铠装、聚乙烯套)

3.3层绞式光缆的结构应是全截面阻水结构,即水在缆芯和护层中都不能纵向横流,但钢丝铠装部分可除外。层绞式光缆的每根松套管内的光纤数:36芯以下为4芯、6芯、8芯、12芯可选,36芯以上为8芯和12芯可选。

3.4层绞式光缆中的光纤识别标志按YD/T901-2009标准执行,光纤采用全色谱,其色谱排列为蓝、橙、绿、棕、灰、白、红、黑、黄、紫、粉红、青绿,若松套管中不足12芯时,色谱从左至右依次截取,用于识别的色标应鲜明,并不应迁移到相邻的其他光缆元件上。

松套管的几何尺寸可根据管内光纤芯数改变,其外径标称值宜为1.8-3.0 mm,容差应不劣于±0.1 mm;厚度应随外径增大,其标称值宜为0.3-0.5 mm,容差应不劣于±0.05 mm。

松套管应有识别色标,其颜色应符合GB/T6995.2规定,并且不褪色不迁移。色标宜为全色、环状或条状。

松套管其他性能与填充油膏的各种技术规范、材料均同中心束管式光缆相关要求。

3.5层绞式光缆的结构 3.5.1填充绳

填充绳用于在松套光纤绞层中填补空位,以使缆芯圆整。填充绳应是圆形实心聚烯烃塑料圆丝,其外径应与松套管的选定外径相同,表面应圆整光滑。所用塑料应与填充复合物相容。

3.5.2加强构件

加强构件应在光缆的中心位置,可以是金属的或非金属的。加强构件应具有足够的截面、杨氏模量和弹性应变范围。

金属加强构件应采用高强度单圆磷化钢丝,其表面应圆整光滑。或可由钢丝构成1×7单股钢丝绳。单钢丝的杨氏模量应不小于190Gpa,钢丝绳的有效杨氏模量应不小于170Gpa。在光缆制造长度内加强构件不允许接头。

非金属加强构件宜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FRP)杆,其杨氏模量宜不低于50Gpa,非金属辅助加强构件宜用芳纶丝束,其杨氏模量宜不低于80Gpa。在光缆制造长度内,FRP不允许接头;每束芳纶丝允许有1个接头,但在任意200m长度内只允许有1个丝束的接头。

采用钢丝加强构件时,根据需要在它的表面上挤包一层适当厚度的塑料垫层(72芯以上应有塑料垫层),并在垫层下采取适当的阻水措施即予涂油膏,以防止纵向渗水。塑料垫层表面应圆整光滑,外径应适当,其材料应与填充复合物相容,其外径应与选用光纤的松套管尺寸及光缆中光纤的数量相适应。

加强构件与松套管之间三角区空隙应填满阻水油膏。 3.5.3扎纱

扎纱一般有纯涤纶线或聚脂纱,扎纱节距为10-20mm,或根据缆芯的绞合节距调整,扎纱紧密。并用阻水油膏填充。

3.5.4绞层

绞层由外径相同的松套管光纤以适当节距层绞在中心加强构件四周构成。层绞可以是螺旋绞,也可以是SZ绞。为了结构稳定可在绞层中心加入一定数量的填充绳。

绞层中各松套管的识别可采用全色谱方式,色谱排列为蓝、橙、绿、棕、灰、白、红、黑,(黄、紫、粉红、青绿)若松套管数量不足8根时,色谱从左至右依次截取,标志色应鲜明可辩,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应不褪色、不迁染相邻的其它光缆元件。

3.5.5内护套

对于钢-聚乙烯粘结护套钢丝铠装光缆,缆芯上宜再有一层聚乙烯内衬套,其厚度的标称值为1.0 mm,最小值应不小于0.8 mm。聚乙烯内衬套材料采用符合GB/T15065规定的聚乙烯护套料。

3.5.6阻水结构

光缆护套以内的所有间隙应有有效的阻水措施,内衬套及以内的缆芯间隙用填充复合物连续充满,内衬套和护套之间的间隙用涂覆复合物连续充满或连续放置吸水膨胀带。

3.5.7护套

3.5.7.1铝-聚乙烯粘结护套(A护套)

A护套在缆芯外施加一层纵包搭接的铝塑复合带挡潮层,同时挤包一层黑色聚乙烯套。聚乙烯套与复合带之间、以及复合带两边缘搭接处的带子之间应相互沾结为一体。复合带搭接的重迭宽度应不小于5 mm或缆芯直径<8 mm时不小于缆芯周长的20%。聚乙烯套厚度标称值为1. 8 mm,最小值应不小于1.5mm,任何横截面上的平均值应不小于1.6mm。但有53型外护层时,标称值为1.0mm,最小值应不小于0.8mm,平均值应不小于0.9mm。挡潮铝带上任何一点的厚度应不小于0.14mm。

3.5.7.2钢-聚乙烯粘结护套(S护套)

S护套光缆应在缆芯外施加一层纵包搭接的皱纹钢塑复合带挡潮层,同时挤包一层黑色聚乙烯,并且使聚乙烯套与复合带之间,以及复合带两边缘搭接处的带子之间相互沾结为一体。复合带纵包后的皱纹应成环状,其搭接的重迭宽度应不小于5 mm或缆芯直径<8 mm时不小于缆芯周长的20%。护套厚度标称值为1. 8 mm,最小值应不小于1.5mm,任何横截面上的平均值应不小于1.6mm。但有33型或333型外护层时,标称值应不小于1.0mm,最小值应不小于标称值的80%,平均值应不小于标称值的90%。挡潮钢带上任何一点的厚度应不小于0.13mm。

3.5.7.3 聚乙烯护套

聚乙烯护套光缆应在缆芯外挤包一层黑色聚乙烯护套,厚度标称值为2.0mm,最小值应不小于1.6mm,任何横截面上的平均值应不小于1.8mm。但有53型外护层时,标称值为1.0mm,最小值应不小于0.8mm,平均值应不小于0.9mm。

3.5.7.4 层绞式光缆护套其余规格要求同中心束管光缆。 3.5.8 外护层 3.5.8.1 53型

53型外护层采用与S护套相同的结构(3.5.7.2),但聚乙烯套厚度的标值为2.0mm,最小值应不小于1.6mm,任何横截面上的平均值应不小于1.8mm。护套与钢带之间应用吸水膨胀带或纱、阻水环或其他阻水材料进行阻水。

3.5.8.2 层绞式光缆外护层其余规格要求同中心束管光缆。

3.5.9 光缆护套下面和外护层的聚乙烯外套下面可放置撕裂绳,撕裂绳应连续贯通整根光缆长度,不吸湿,不吸油,具有足以开启光缆的强度。

3.6光缆标志

光缆标志的内容应包括:增城广电、光缆产品的型号、芯数、记米长度、制造厂名称或商标、制造年份或生产批号。

3.6.1标志应清晰,并与护套粘附牢固,经过擦拭试验后应能可辨认。 3.7光缆其它技术性能

3.7.1光缆允许承受的拉伸力和压扁力应符合表6规定 表6 光缆的允许拉伸力和压扁力 光缆主要类型 GYTA/GYTS GYTA53 敷设方式 管道 直埋 允许拉伸力(最小值) 允许压扁力(最小值) FST FLT FSC FLC FST/G (N) (N) N/100 mm N/100 mm 1.0 1500 600 1000 300 — 3000 1000 3000 1000 3.7.2光缆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用光缆外径D的倍数表示,应符合表7规定 表7 光缆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

外护层型式 静态弯曲 动态弯曲 无外护层 10D 20D 53型 12.5D 25D 3.7.3层绞式光缆的其它技术性能要求同中心束管光缆。

4.光缆所有填充物:光缆缆芯中连续填充阻水物质。填充材料无毒无味,对身体无害,且易去除。

C、4-5项蝶形引入光缆主要技术要求和指标 1. 概述

1.1 本技术规范书未规定的其它技术要求应不劣于ITU—T、IEC建议和中国国家标准、通信行业标准的要求。

1.2 本技术规范书未标明日期的ITU—T、IEC建议和中国国家标准、通信行业标准均使用最新版本(截至到发标日)。

2.1光缆中的光纤

本次招标的光缆中的光纤符合ITU-T G.657A2(B6)标准,若招标方有它种类的光纤使用要求时,也可为其它种类的光纤。

本条款中的技术要求基于如下前提:

本次集中采购光缆中的光纤,均须为在“中国联通G.657A2光纤招投标”后中标的品牌光纤;光纤的技术参数指标,须满足其在投标中所承诺的相应技术参数指标(“G.657A2光纤招标技术规范”,详见附件)。

除偏振模色散(PMD)及传输衰减等两项指标外,光纤在成缆前后的其他技术参数指标,均不得有任何变化。

2.1.1 G.657A2型光纤

2.1.1.1每一批次的所有光纤为同一型号和同一来源(同一工厂、同一材料、同一制造方法和同一折射率分布)。

2.1.1.2 成缆后光纤的衰减系数

(1)在1310nm波长上的最大衰减系数为:0.35dB/km

在1383nm±3nm波长上的最大衰减值小于1310nm波长上的最大衰减值。投标方提供在1383nm±3nm波长上的最大衰减系数 。

在1550nm波长上的最大衰减值不大于0.25dB/km。

在1285 ~ 1330nm波长范围内,任一波长上光纤的衰减系数与1310nm波长上的衰减系数相比,其差值不超过0.07dB/km。

在1525 ~ 1575nm波长范围内,任一波长上光纤的衰减系数与1550nm波长上的衰减系数相比,其差值不超过0.05dB/km。

在1310 ~ 1625nm波长范围内的最大衰减值为:0.35dB/km。 (2)光纤衰减曲线应有良好的线性并且无明显台阶。用OTDR检测任意一根光纤时,在1310nm和1550nm处500m光纤的衰减值不大于( mean +0.10dB)/2, mean 是光纤的平均衰减系数。

2.1.1.3截止波长应满足下述λcc的要求:

λcc(在20米光缆+2米光纤上测试):≤1260nm

2.1.1.4偏振模色散

在1550nm波长光缆单盘偏振模色散系数:≤0.125ps/km; 光纤成缆后必须满足在1550nm波长光缆链路(≥20盘光缆)偏振模色散系数≤0.10ps/km;Q(概率)=0.01%。

2.1.1.5 光纤在1550nm、1625nm波长上的弯曲衰减特性

以15mm的弯曲半径松绕10圈后,1550nm衰减增加值应小于0.03dB,1625nm衰减增加值应小于0.1dB;

以10mm的弯曲半径松绕1圈后,1550nm衰减增加值应小于0.1dB,1625nm衰减增加值应小于0.2dB。

1550nm衰减增加值应小于0.5dB,1625以7.5mm的弯曲半径松绕1圈后,nm衰减增加值应小于1dB。

2.1.1.6 测试方法:

2.1.1.2 ~ 2.1.1.5项,按照国家标准和ITU-T G.650建议规定的方法测试。

2.2 光缆的外形结构

3.1 ± 0.15 2± 0.15

图1 普通蝶形引入光缆结构示意图

3.1±0.22±0.25.3

图2 自承式蝶形引入光缆结构示意图

每条光缆中的光纤应为同批次的光纤,且应平行位于光缆的正中心。 2.3光纤识别

光纤涂覆层可着色,着色层颜色应是符合GB 6995.2规定的蓝、橙、绿、棕、灰、白、红、黑、黄、紫、粉红或青绿色,单纤可为本色或蓝色。2纤的为蓝、橙两色。

2.4 加强构件

2.4.1 光缆中应对称放置两根相同的加强构件。光缆中的加强构件可为高强度不锈钢钢丝或磷化钢丝的金属加强构件,也可以为非金属材料的。使用非金属材料应注明选用材质,例如K-FRP,G-FRP等,并具有足够的杨氏模量和弹性应变范围。加强构件应嵌入在护套内,不得外露。在光缆制造长度内,加强构件不允许有接头。若使用K-FRP(芳纶纤维增强塑料杆),其定义和技术要求应参照并满足YD/T 1181的第3部分(截至发标日,此部分正在报批中)的要求。

2.4.2 光缆的加强构件应为2根,平行对称于光缆中。 2.5护套

2.5.1 缆芯(和吊线)外应挤包一层具有保护功能的护套,护套材料可采用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材料或聚氯乙烯材料。对于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护套材料宜符合YD/T 1113规定。对于聚氯乙烯护套光缆,护套材料宜符合GB/T 8815 中 “90℃护套级软聚氯乙烯塑料”的规定;也可根据用户需要采用其它材料,但其性能应能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2.5.2 护套的表面应平整光滑、颜色均匀,其断面上应无目力可见的裂纹、气泡和砂眼等缺陷。

2.5.3 护套应连续地挤包在光纤、加强构件上。

2.5.4 加强构件外和增强构件外的护套最小厚度均应不小于0.4mm。 2.5.5 护套颜色一般为黑色,也可按用户要求的其他颜色进行生产(用于室内的蝶形引入光缆,护套颜色宜采用白色或用户要求的颜色;用于室外的光缆,其护套颜色应为黑色,以抗紫外线)。

2.5.6 蝶形引入光缆护套机械物理性能

光缆护套的机械物理特性应符合表1 规定,除此之外,满足用户要求的其他材料也可采用。

表1 蝶形引入光缆护套机械物理性能

指 标 聚氯乙烯 阻燃聚烯烃 抗拉强度 热老化处理前 (最小值) MPa 12.5 10.0 热老化前后变化率∣TS∣ (最大值) % 20 1 热老化处理温度 ºC 100±2 热老化处理时间 h 24×10 断裂伸长率 热老化处理前 (最小值) % 150 125 热老化处理后 (最小值) % 125 100 2 热老化前后变化率∣EB∣ (最大值) % 20 热老化处理温度 ºC 100±2 热老化处理时间 h 24×10 耐热冲击 表面无裂纹 - 3 热处理温度 ºC 150±2 - 热处理时间 h 1 4 耐环境应力开裂(50ºC,96h) 个 - 0/10 注:护套性能试验在取样困难时,可采取厂家提供空管或粒料进行试验,也可进行材料验证试验。 序号 项 目 单位

2.6蝶形引入光缆机械特性指标

光缆的允许拉伸力和允许压扁力应符合表2规定。在长期允许拉力下光纤应变应不大于0.2%,光纤应无明显附加衰减;在短暂拉力下光纤应变应不大于0.4%,应无明显残余附加衰减,护套应无目视可见的开裂。

表2 蝶形引入光缆机械特性指标

拉伸力(N) 受力时间 短期 非金属加强件 室内 金属加强件 自承式蝶形引入光缆 200 600 100 300 2200 2200 1000 1000 100 长期 40 短期 1000 长期 500 压扁力(N/100mm)

2.7 蝶形引入光缆温度特性

光缆的适用温度范围及其光纤对于20ºC 时的允许温度附加衰减的分级应符合表3规定。

表3 蝶形引入光缆温度特性

分级代号 级别 室内 室外 室外 A B C 适用温度范围(摄氏度) 底限 -10 -20 -40 高限 +50 +60 +70 允许光纤附加衰耗(dB/km) 1310nm ≤0.1 ≤0.2 ≤0.3 1550nm ≤0.1 ≤0.2 ≤0.3 注:光缆温度附加衰减为适用温度下相对于20ºC的光纤衰减差。

2.8 可分离性

2.8.1 该条款只对蝶形引入光缆部分进行检验,而对自承式蝶形引入光缆应将吊线部分剥除后进行;

2.8.2 应能从光缆分离口处较容易地将光缆分离200mm,其撕裂力的最小值应不低于3N,最大值应不大于10N;

2.8.3 分离后,光纤应能完全裸露出来,且着色层无明显剥落,分离出来的光纤应不能从剩余的光缆中用手抽动出来;加强构件处的护套应保持完整,无裂纹。

2.9阻燃蝶形引入光缆的燃烧性能

阻燃蝶形引入光缆的燃烧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2.9.1 阻燃性:应能通过单根垂直燃烧试验;用户要求时,垂直布放于竖井的光缆阻燃性应通过C 类成束燃烧试验。

2.9.2 烟密度:透光率不小于50%。

2.9.3 腐蚀性:光缆燃烧时产生气体的PH值应不小于4.3,电导率应不大于10μS/mm。

2.10低温下卷绕性能

光缆应具有耐-40℃低温下卷绕的能力。试验完成后,光纤应不断裂,护套应无目视可见的开裂。

请描述光缆低温下卷绕性能。 2.11标志

2.11.1 光缆应在护套表面作永久标志,标志应不影响光缆的任何性能,相邻标志始点间的距离不大于1m。

2.11.2 光缆护套表面应印有: (1) 纵长米

(2) 光纤品牌及光缆型号规格 (3) 增城广电专用

(4) 制造厂家(英文名缩写) (5) 产地(地市)(拼音缩写) (6) 制造年月

(7) 阻燃性能分类代号

以上标志必须是永久和清晰的(在光缆的寿命期间内)。尺码的精确度应优于每100m±0.2m。

2.11.3 产品型号编制方法为: 表4 结构型式 GJXV GJXFV GJXH 名称 金属加强件、PVC护套、室内引入线光缆 非金属加强件、PVC护套、室内引入线光缆 金属加强件、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室内引入线光缆 非金属加强件、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室内引入线光缆 金属加强件、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自承式蝶形引入光缆 非金属加强件、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护套、自承式蝶形引入光缆 室外架空引入 室内布线 适用范围 GJXFH GJYXCH GJYXFCH 蝶形引入光缆(俗称皮线光缆)按YD/T 908的规定划分型式、规格和编制型号。其中,分类代号中增加了符号: GJX——蝶形引入光缆; GJYX——室外蝶形引入光缆。 2.11.4 标志应清晰,并与护套粘附牢固,经过磨损试验后应仍可辨认。 2.11.5 加工订货时应标明光缆产品标记, 它由光缆的型号组成。

例如:非金属加强件、聚氯乙稀护套、蝶形引入光缆,包含2根B6a2类光纤,则产品的标记为:

GJXFV 2B6a2

2.11.6 标志中计米长度的偏差应在0~1%之间,以保证真实长度不小于计米长度。

2.12交货长度

1000m或500m(负偏差为0),也可根据供需双方光缆成卷交货长度为2000m、

的商定来制定交货长度。光缆交货长度宜为标准制造长度,光缆在交货长度上不应有光纤接头:

光缆标准制造长度

表5

标称值(m) 500(室内布线) 1000(室内布线) 2000(室外架空、管道引入) 0~+5 容差(%)

2.13 环保性能

光缆组成材料应根据SJ/T 11363-2006中的规定进行分类。光缆用均一材料(EIP-A类)中禁用的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表6规定。其它分类材料中禁用物质的限量应符合SJ/T 11363-2006中的相关规定。

光缆材料中禁用物质的含量限值

表6

种类 物 质 铅及其化合物 重金属 镉及其化合物 汞及其化合物 6价镉的化合物 有机溴化物 多溴联笨(PBB) 多溴二笨醚(PBDE) 含量限值(ppm) ≤800 ≤70 ≤100 ≤800 ≤800 ≤800

(三)备注:

1、本项目要求中所出现的产品工艺、材料仅为方便描述而没有性,投标人可以在其提供的文件资料中选用替代标准,但这些替代标准必须优于或相当于本用户需求书的标准,若有负偏离专家认为该偏离将对货物使用造成重大影响的,可能导致投标文件被拒绝。

2、投标时必须提供投标产品的样品,中标人的投标样品作为货物验收的依据。

3.3售后技术服务要求

3.3.1光缆供应商免费提供光纤的熔接工作。

3.3.2光缆供应商在广东省内应有稳定的售后服务体系。

3.3.3光缆供应商对所售货物自安装调试、验收合格之日起免费保修一年,并对所销售的光缆保用25年使用寿命。保修期内免收任何费用。

3.3.4货物到达后,在收到买方安装要求48小时内,卖方派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安装调试及培训,至用户学会为止。在接到买方需现场技术服务要求24小时内,卖方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买方现场进行技术服务。

3.3.5光缆供应商投标时应提交招标设备的备品备件、消耗品及工具清单(名称、价格)。

3.3.6提供终身售后服务,保修期满后提供优惠服务,保修期外的例行维护服务不收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