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经济 存在核心员工缺乏,长远发展动力不足的短板。为此,一 是要加强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执业能力;二是要加 201 8年1月刊第1期 “医养结合”养老 耿慧 。 (1、云南中医学院。 2、云南师范大学。 强准入,对新进人员严格控制,鼓励和引导高素质卫生人 才向社区流动。 家庭月收入虽未通过比分检验,也未包含在最终的 Logistic回归模型中。但仍可发现,对家庭经济贡献一般 者与贡献重要者相比,选择三级医疗机构的概率仅为后 者一成左右。同为家庭成员,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后,最 可能的解释就是:自己经济收入不高,为了不增添家庭经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健康养老服务需 求日益强劲,迫切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与养老相 济负担,选择最便宜的就医方式。由此可见经济因素还是 对择医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的。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力,医疗 选择权应该受到一定的保护。经济因素不应成为妨碍个 体获得适宜医疗服务的障碍。因此要确实落实基层医疗 机构的转诊制度,保证居民得到应有层级的医疗服务。 我国城市二级医院发展相对停滞是近年来的普遍现 象。自全民医保推行以来,全国医疗服务需求逐年上 升,但二级医院增幅最低,而且所占比重还逐年下降嘲。本 调查中,二级医疗机构所提供的门诊服务只占9.32%也 印证了这一窘状。个中缘由主要有:一是缺位:2006 年原卫生部就提出建立两级双向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思 路,主要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级医院分工合作[61, 构建服务提供体系,二级医院被遗漏在外;二是财政补助 不足:卫生服务体系调整后,医疗机构系统内的财政资金 主要流向两极;三是服务半径与其他级别医疗机构存在 严重的重叠,这在医疗资源较丰富的武汉尤为突出;四是 人才匮乏,人员老化。要改变现状必须首先重新明确其功 能定位,寻求特色才可另谋出路。近年许多城市二级儿童 医院、妇幼保健院因专科服务独特成为一枝独秀就是很 好的实证。另外,还可以考虑根据自身晴况,转型为特色 专科医院、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医养结合医院或下沉 为社区医院。 参考文献 【1]陆家发、朱忠良:基于平台大数据分析新医改成效田.江苏 卫生事业管理。2016,27(3). 【2】陈清梅、尹爱田、韩志琰等:山东省农村地区住院可分流病 种患者就医机构选择研究m.中国卫生经济,2013,32(7). 【3】李英华、毛群安、石琦等:2012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 果Ⅱ]冲国健康教育,2015,31(2). [4刘新民、王涤非、凌敏主编:4】全科医生诊疗手册[M】.北京:化 学工业出版社,2016. [5]方鹏骞、韩秋霞、谢俏丽等:分级诊疗背景下的我国城市二 级医院发展策略分析Ⅱ】.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32(7). [6】商明敬、伍林生:新医改背景下城市二级医院发展困境的 成因及对策研究Ⅱ].重庆医学,2013,42(8). (责任编辑:张琼芳) 结合的服务。笔者通过整理大量文献资料,对医养结合 的概念、需求,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构建“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我国养老产业 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老龄化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养 老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编号: QN2017008;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性项目, 大健康产业背景下云南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 与路径研究,编号:2016ZZX123;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药 研究课题,云南中医药健康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建 设中的供给研究,编号:2017ZC02,项目主持人:耿慧。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我国养老问题日益 突出,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2010年以后,随着 我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与慢性病患病并发现象 日益凸显,国内逐渐有学者开始触及“医养结合”的概念。 一、关于医养结合的概念 马占山提出了利用医院医疗条件的优势,以划出专 门的区域、设立单独的科室,开展社会养老服务的工作 思路,即医院式养老的概念(马占山,2012)[1l。“医养结 合”是对传统养老服务概念的延伸和拓展,是在人口老 龄化加剧和疾病谱改变的新时期,重新审视和思考养老 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适时调整的需要(佘瑞芳, 2014)121。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它实质上就是融 入了“健康”理念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以医疗服务为 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即以当前由“居家养老、社区 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编织成生活照护服务网为基础,通 过发展家庭病床、社区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养老机 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养老机构内设医院纳入医保结算 以及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增设老年病床等手段,为老年人 提供集养老服务与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包括基本生活照 料、精神慰藉、健康预防、医疗服务、康复护理等的服务 CONTEMPORARY ECONOMICS No.1,Jan.2018 模式研究综述 王雪艳’,周培骥2 云南昆明650500 云南昆明650500) 也是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李硕,2015)tn]。 三、当前我国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 问题 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存在医疗服务层次偏低、护理人员 不足、资金来源匮乏、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功能分层和衔接 不完善、部门多重管理等问题(袁晓航,2013)嗍。当前 我国“医养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存在着认知准备不 网络(杨贞贞,2014)[3]。“医养结合”可视为“整合照料”的一 充分,多头管理问题突出,专业人才缺乏和资金投入不足 个子概念,它强调老年照顾中的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并 等问题(张秀慧,2015)[121。我国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存 将医疗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不仅包括13常起居、文化 娱乐、精神心理等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保健、康复护 理、健康检查、疾病诊治、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保健服务 (袁晓航,2013)[41。医养结合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务、 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复 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 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 务等(张旭,2014)[51。 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需求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紧迫性主要包含长期住院现 象造成资源浪费和传统的养老院不能同时满足老年人医 疗和养老的需要两方面的内容(符美玲、陈登菊等,2013)]6[。 如果以老人入住意愿为参考角度,王玉环、刘艳慧的调查 结果显示,8()%的失能老人愿意选择家庭养老,20%的失能 老人有机构养老意愿(王玉环、刘艳慧、2010)in;王静、吴明 的研究显示,83%的失能老人愿意选择家庭养老,17%的失 能老人愿意选择机构养老(王静、吴明,2008)is[。总量上医 养结合机构养老服务严重供不应求,2010年城镇失能、半 失能老人的机构养老床位供给约为l5万。按照20%(调查 期望水平)、50%(发达国家水平)的入住比例来看,医养结 合机构养老需求分别为37万、93万,20%代表的是以失能 老人意愿为基础计算的需求,更勿论达到发达国家50%入 住比例的较高水平,可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袁 晓航,2013)l41。目前我国人均养老床位拥有率不仅低于发 达国家5%~7%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2%一3% 的水平(黄佳豪、孟防,2014)t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2015年发布的《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显示,失能 和半失能老人快速增加,全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 已突破了4000万人,到2020年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估计将 增加到4500万人,2030年将达到6168万人,2050年将达 到9750万人(辜胜阻、吴华君、曹冬梅,2017)[ 01。食品、医 疗和养老服务是被调查老年人消费需求项目中占比最大 的三项,需求比例分别为52.8%、45.9%、32.4%。这三个项目 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服务收费水平偏高,服务内容单一僵化;多头管理,政 策扶持落实难等(黄佳豪、孟防,2014)[91。受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在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的 进程中,补贴对象大多限于三无、低保、特困救济、高龄、空 巢等特殊困难群体,覆盖范围有限,尚未惠及到每个老年 个体(米红、杨贞贞,2013)㈣。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化、标准 化、专业化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缓慢。突出表现为 “三少一低”:“三少”是指挤入养老产业的企业少,适合老 年人需要的产品少,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项目少;为老年 人提供的服务质量低(李硕,2015)[“】。虽然我国各级 投入了大量财政以不断扩大社会养老服务的覆盖范围,并 提高社会养老服务的保障水平,但是由于保障范围有限, 老年人养老服务缺位现象普遍存在,我国当前社会养老服 务补贴机制效率低下(杨贞贞,2014)t3]。我国现行的医疗社 会保险制度明确规定不支付特别护理和13常护理等服务 性项目费用(冯丹、冯泽永,2015)[ 41。“医养结合”服务机构 的工作强度:犬,福利较少,社会地位低,导致养老护理员流 动性大,队伍不稳定;老年人护理工作人员缺乏规范化培 训,对护理的专业技能不重视;劳动保障欠缺也是制约养 老服务与护理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科设置上的缺 位导致老年专业教育体系建设落后(李硕,2015)[”】。在高 校人才培养方面,国外有老年照护本科一硕士一博士,而 我国在老年照护领域几乎没有专业人才(佘瑞芳,2014)t=J。 四、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对策建议 1、医养结合法规及制度建立 需要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为社会居家养老服务指 明方向、提供支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统筹规划和组 织协调、监督和规范市场,制定标准(张秀慧,2015)[ ̄。政 府应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养老服务体系总体 建设规划,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纳入经济社会建设发展 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医疗资源分布规划(黄佳 豪、孟防,2014)[9[。要明确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职能定 当代经济 位,做好制度供给、兜底没有家庭依靠的老年人的基本养 2018年1月刊第1期 养结合服务体系,完善投融资和财税价格。鼓励社会 老服务;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通过完善支持体 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 系,重点解决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用地、融资、用人、运营困 办医养结合机构以及老年康复、老年护理等专业医疗机 要充分考虑社会 难等问题(辜胜阻、吴华君、曹冬梅,2017)[1 ̄5。坚持主 构。在制定医疗卫生和养老相关规划时,导地位,增强对社区医养结合的引导,创造良好的投资环 力量参与医养结合服务的可行性,建立可操作性的资质 境(成秋娴、冯泽永,2015)t 5,5。应当在机构内部结构 准入标准、简化资质审批流程(董红亚,2012) 。优化“医 设计(特别是医疗服务层次)、人力资源战略(特别是护理 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和社会 人员的培训、待遇改善)方面加以引导和帮助,在拓宽资 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当中。坚持公立医疗机构在提供基 金来源渠道、流畅与社区居家养老环节的衔接方面做好 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同时鼓励民营企业、慈善机 制度铺垫,并通过资源整合和管理整合优化外部环 境(袁晓航,2013)[41。 2、医养结合养老筹资模式 资金来源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问题,它是关 系到能否建立稳定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维持社会养老 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董红亚, 2012)[16】。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满足失能失智 等特殊老年群体的长期护理需求(辜胜阻、吴华君、曹冬 梅,2017)[1 ̄J。国家应当大力推动商业保险发展。一方面, 鼓励个人购买商业保险,并给予税收优惠。另一方面,保 监会要引导保险公司开发针对国内养老需求的各种保险 产品,丰富养老保险险种,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 求(李硕,2015)[11]。应在医疗、养老事业上引入市场力量, 走产业化与公益福利性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民营医 养结合机构,通过税收及准入优惠鼓励其发展,并建 立盈利性社区医养结合机构,引导社区医养结合走产业 化道路(成秋娴、冯泽永,2015)[ 55。另一种民营资金的引 入则是对资助公品的慈善资金的引入,这部分资金 既需要吸引,又需要通过相关进行规范(成秋娴、冯 泽永,2015)[旧。杨贞贞提出了构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统 筹基金划拨支付与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医养结合社会养 老服务筹资模式的设想,以增强个体的养老服务购买力, 实现人人享有健康服务的目标(杨贞贞,2014)[31。推进医 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的试点与推行,建立城 镇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拨支付机制,鼓励45+岁群 体缴费,将“补救型”社会养老服务财政投入转化为 对个人筹资费用补偿(杨贞贞,2014)圈。 3、运行机制市场化,供给主体多元化 我国在发展社区医养结合的过程中,可借鉴美国模 式,将社区医疗、养老“外包”给有资质的服务机构,这样 不仅解决了社区医疗资源有限的问题,也开拓了新的市 场(成秋娴、冯泽永,2015)[151。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医 构、商业保险公司等以出资新建、公办民营、托管、参与改 制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李硕,2015)[“1。鼓励一、 二级医院(包括厂办、校办、民办医院等)和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转型为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 怀院等“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直接提供养老照料和医 疗护理服务,拓宽“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渠道(黄佳豪, 2014)c9)。鼓励兴建盈利性社区医养结合机构,引导社会资 本进入社区医养结合领域;鼓励市场主体建设有偿高端养 老设施及多层次养老服务,满足中高收入老年人的需求 (成秋娴、冯泽永,2015)[垌。 4、加强人才培养 要全面提高社区养老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养老从业人员的待遇水平,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职业定位 (张秀慧,2015)] ̄21。符合条件的高校可增设老年护理、社 区医学等相关专业,并制定出各专业的培养计划、课程设 置方案,从而为社区医养结合人才的培养提供一条专业 化道路(成秋娴、冯泽永,2015)[155。不仅应在传统的高校 中增设老年护理专业,增加老年护理的相关知识和专业 训练,而且要充分利用高职高专、中专等职业教育体系, 通过增加职业教育体系,老年护理学科结构和对老年护 理的培训资金投入,拓展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来源,不仅 要培养高素质的照护人员,还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研究者 和管理者(佘瑞芳,2014)[21。应构建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 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老年服务与护理人才培养的 支持,加强对社会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规范护理人 员的资格准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李硕,2015) 圆。教育部门要加大养老行业医护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 养老服务的专业水平:一方面通过补贴,使一些专业 培训机构和有经验的养老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养老护理 员的培训逐渐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 要规范养老服务人员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养老机构 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确保他们的职业发 CONTEMP0RARY ECONOMICS No.1,Jan.2018 展(张旭,2014)阎。 区域特色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五、评述 综上所述,医养结合是在现代健康理念下,对养老服 参考文献 务的充实和提高,是经过分析识别养老服务需求之后,将 【1]马占山:医院式养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U]_科技致富向导, 2(18). 老年人健康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养老与医疗 201深度结合形成的养老理念。内容既包括传统的生活护理服 [2]余瑞芳: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D】冲国社会科学研究院,2014. 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康 [3]杨贞贞: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筹资模式构建与实证研 复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 【D】.浙江大学,2014. 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 究f务等。 医养结合健康养老已经成为养老问题的探讨热点,学 者们主要从医养结合的理念、必要性、困境等方面进行了 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部分学者的讨论已经 深入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可行性探索:一些学者针对区 域性医养结合实践模式进行了经验总结,其中青岛长期医 疗照护保险制度成为当前探索医养结合的经典实践案例。 一些学者从护理学角度对老年人自理能力、分级护理的划 分方法进行了研究,以期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少 数学者对当前制约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筹资问题进 行了研究,提出了多种实施医养结合的筹资模式。 从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医养结合的养老 模式主要存在医养结合法规及制度不完善;现行社保 体系在制度衔接、实际操作以及筹资风险方面遭遇挑战; 运行中市场化程度低,供给主体单一;“医养结合”专业医 护人员数量不足等问题。 由此,学者们提出需要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为社会 居家养老服务指明方向、提供支持,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监督和规范市场,制定标准;医养 结合投融资模式亟待创新,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 度;优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民间 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当中;提高社区养老工作 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待遇水平,鼓励高校可增设老年护理、 社区医学等相关专业。 随着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工作的开展,医养结合的养老 模式已经具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形成了青岛、海南、合肥等 典型代表模式,但国内研究目前还未能提出一套具体化 的、可行的实践方案。 由此可见,随着养老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 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必然 会成为居民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模式。但“医养结合”养老 模式目前并无标准可循,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只有结合各 地区域化资源优势,大胆摸索、勇于创新,才能逐步探索出 [4]袁晓航:“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 2013. [5】张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Ⅱ].赤峰学院学报,2014(3). [6符美玲、陈登菊:6】从长期住院研究谈构建“医养结合”照护体 系的必要性Ⅱ】.中国医院,2013(11). [7]王玉环、刘艳慧:石河子市失能老人养老模式选择及影 响因素Ⅱ】.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2). 【8】王静、吴明:北京市某城区居家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方式选 择的影响因素分析U1.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2). [9】黄佳豪、孟防:“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 U].中国卫生研究,2014(6). [1 0]辜胜阻、吴华君、曹冬梅:构建科学合理养老服务体系的战 略思考与建iz[1]人口研究,2017,41(1). 【11]李硕:城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5. 【12]张秀慧:“医养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1_浙江大学, 2015. [13】米红:医养结合养老机构面临的内忧外患【NI.中国劳动保 障报,2013—12—20(003). [14】冯丹、冯泽永: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思考U】.医学与哲 学,2o15(7). [15]成秋娴、冯泽永:美国P A C E及其对我国社区医养结合 的启示U].医学与哲学,2015(9). [16】董红亚: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解析和重构Ⅱ】.社会科 学,2012(3). f17】杨景亮:建立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冷思考[N].中国 劳动保障报。2012—09—21. [18]李静:美国长期照护的发展历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叫.护理 研究,2011。25(12). [19]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卟兰州学刊,2014(9). f2o】纪娇、王高玲:协同理念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创新模式研 究U1.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o14(6). (责任编辑:刘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