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论语》看孔子的人生哲学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生哲学

来源:刀刀网
第19卷 第3期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1.19 No.3 2009年 9月 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Sep.2009 从《论语》看孔子的人生哲学 马福军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34) 摘 要:孔子的人生哲学主要体现在“仁者爱人”的人生目的、君子人格的人生价值和进取、豁达、严谨的人生态 度三个方面。他的人生哲学对中华民族的立身处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使是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当然,由于 受历史和其本人阶级利益的局限,也难免有其不足之处。 关键词:孑L子;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态度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16(2009)03-0035-03 Confucius philosophy of life in The Analects MA Fu-jun (Philosophy Department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From‘‘benevolent love’ the purpose of life.gentlemanly personality life v ̄ues and progressive,expansive, robust attitude towards life in three areas,the paper has made the outline and assessment about Confueius ̄philosophy of life.Confueiusg philosophy of life has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how to Life of hte Chinese nation and has its practical signiifcance today.He also had some limitations because of history and class. Key words:Confucius;the purpose oflife;the value oflife;life attitude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 秋时代的礼制思想,但又不拘于这一思想,即不再以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公认的 “礼”为中心,而是以“仁”为中心,甚至强调没有 对世界文化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孔子思想、学说 “仁”的“礼”是没有意义的——“人而不仁,如礼 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该书共二十 何?”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对春秋时期“礼中心 篇,一万五千余字。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 主义”的扬弃,并开创了自己的“仁中心主义”思想体 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 系。 已融人中华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就 孔子关于“仁”的解释有很多,其基本含义是爱 了我们民族的个性。孔子所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 人的思想,即“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这是孔子 思想体系,不仅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和教 对“仁”所作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解释。“仁”是人对于 育观念,而且也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限于篇幅,本 自己的同类相爱的一种情感,是根源于人心的一种德 文仅从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三个方面对孔 性。孔子希望爱一切人,所以说:“泛爱众”,“博施于 子的人生哲学予以阐述。 民而能济众”,这都是泛指爱一切人。爱人就是人的 1 “仁者爱人”的人生最高目的 自我发现和自我尊重。关于“仁”的人生理想和人生 目的的实现,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在孔子之前,“仁”并不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核心 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除此之外, 范畴,当时的核心范畴是“礼”,以及与之相关的“德” 孔子还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弟子们有关“仁”的提问。 “义”。“礼”是春秋时代社会政治观念中的最高层 当颜渊问什么是“仁”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次。但在《论语》中,这种“礼”的中心地位已经逐渐 当仲弓问孑L子什么是“仁”时,孑L子说:“己所不欲,勿 转换成以“仁”为中心了。可以说,孔子既继承了春 收稿日期:2009-03-25 作者简介:马福军(1978一),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伦理和人生哲学. ・35・ 第19卷第3期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9月 施于人。”当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说:“能 乐观的基本精神。位于苦乐观最高层次的当然是生 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接着子张又进一步追问孔子 死问题了。而对于生死,孑L子则提倡“志士仁人,无 “五者”是什么,孔子解释说:“恭、宽、信、敏、惠。”不 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思想,他说:“见义不 仅如此,孔子还发表了“刚、毅、木、讷近仁”等看法。 为,无勇也。” 孔子这些言论的目的就在于使弟子们懂得,实现 第三,要勤学、好学。孔子把增长智慧、博学多闻 人生的崇高理想和目的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既要 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孔子云:“十室之 努力实行“博施”与“济众”的惠民主张,给人民以较 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还公 多的关心和爱护,同时又要把这一过程作为修身立德 开阐明了自己好学并不是不谦虚,而是以此来自励、 完善自我的过程。只有锲而不舍,努力修持仁德,才 励人。他对学习总有一种唯恐失掉机会的紧迫感,例 能逐步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刚毅木讷” 如:“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曾对其弟子说:“好 “恭、宽、信、敏、惠”等优良品德于一身。也就是说, 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 应在不懈地奋斗中把人生目的变为客观现实。 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2君子人格的人生价值观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之所以这样 说,就是要让弟子们懂得,任何美德都离不开学习,不 《论语》中,“仁者爱人”的思想是孑L子人生的最 重视学习,原有的朴素美德也将走向反面。在学习态 高目的。在这种人生目的的统领之下,孔子从四个方 度上,孔子提倡发愤忘食,虚心求教的精神。他说: 面阐述了他君子人格的人生价值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第一,孔子追求“内圣外王”的君子型理想人格。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他强调,“仁”是君子所必须具备的首要人格,即不仅 是知也。”在学习方法上,孔子也有许多高见,例如 爱家人,而且能“泛爱众”;君子应重义轻利,即“义以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 为质”,舍生取义;君子应以“礼”为行为准则,即“非 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子要知 者而改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识渊博,悉诵六经,是大知大能者,即“君子不可小知 第四,提倡“中庸”之道。孑L子认为,君子型理想 而可大受也。”君子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即“发愤 人格具有“中庸”的风度和品格,“中庸”是君子为人 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君子要自觉地担当 处世的根本原则,君子的言行应保持在无过无不及的 起社会的、历史的重任,有着安民济众的情怀。例如: 理想状态。君子按“中庸”之道,能做到“乐而不淫, “子日:‘修己以敬’日:‘如斯而已乎’ :‘修己以安 哀而不伤”,“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 人’日:‘如斯而已乎’日:‘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 骄,威而不猛”。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出“文质彬彬, 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意思是说,修己只是君子的 然后君子”,认为实现君子品格,就必须把内在品德 最低要求,作为君子理应以安民济众为己任。这说明 与外在表现相结合,以求达到完美的统一。从中国的 一个有着高尚品德的人,并不只是“修己”,追求“内 历史发展看,“中庸”的处世之道对建立和谐的人际 圣”,还必须兼施王者之政以安百姓。 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乃至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第二,要有高尚的情操。这主要表现为如何对待 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忧乐、生死的态度。孑L子是这样表达自己的苦乐观 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其 3进取豁达严谨的人生态度 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贤 “仁者爱人”的人生最高目的不仅使孔子提出了 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君子人格的人生价值观,而且在对待人生态度方面,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孔子所讲的“知者乐水,仁 他还提出了进取、豁达、严谨的人生态度。 者乐山”、“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仁者不忧”的 首先,做人要有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 这些话语来看,孔子所谓的乐应是一种囚志在行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这里,孔 “仁”、行“道”而感到的内心的满足。孔子忧的是“德 子在告诉他的弟子们,人的一生瞬息即逝,切不可片 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他 刻懈怠,而应只争朝夕。孔子富有高度的社会责任 说:“君子忧道不忧贫”。由此看来,不计较个人生活 感,他不愿被人当作匏瓜“系而不食”,而希望自己成 之优劣,不以贫贱为耻而安贫乐道,心中忧虑的只是 为美玉,“求善贾而沽”,他迫切希望能在现实社会中 道德学问是否长进,志愿是否能够实现,正是孔子苦 找到一个适当位置,以实现他“修己以安百姓”的宏 ・36・ 马福军:从《论语》看孔子的人生哲学 伟夙愿。孔子虽想走仕途之路,但却不肯降低自己的 的爱心推广到社会中去,即“谨而信,泛爱众”。在上 人格,因而他“危而不人,乱邦不居”“不降其志,不辱 述基本行为做到以后,孔子主张以学、思、行三者的统 其身”,提倡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要有坚忍不拔的 来修身。他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为仁 意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孑L子认为, 由己”,肯定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吾偿终日不食, 为了“大道”,每个人都应自强不息。所以他说:“发 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同时要注意学和 一 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充分表现了其 思的结合,即“学而不思则罔, “刚健”、“日新”、“自强不息”的积极有为、奋发向上 也十分注重言行的统一,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说:的精神。孔子的学生曾参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 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 多,亦奚以为?”他认为读书读得再多,没有实际应用  乎?”这充分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生们的历史责 能力是毫无价值的。任感和使命感。孔子及后来的儒生们,都曾积极从事 4 结语 政治活动,故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孔子有关人生哲学的阐释,大部分已积淀成中华 杀身以成仁。”正是这种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死如 归的伟大英雄主义,才哺育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 民族思想宝库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孑L子把“仁 抗压迫、反抗侵略的精神。今天,这种英雄气概已被 者爱人”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和追求,体现了他对人 这种人生追求,深深地影响了中 升华为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捍卫真理与和 的价值的充分肯定,国的知识分子们。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专心致志 平的时代精神。 其次,要不重功利,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 研究学术的知识分子,不追求声色货利,不谋富贵利 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 达,唯一的兴趣是揭发自然的奥秘,探求人生的准则。 住在简陋的 的最高价值,在富贵与“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 历代许多知识分子经常过着清贫的生活, 也不会放弃“义”。当然,孔子也承认,人人都有追求 房屋里,穿着粗布织的衣服,而志气高昂,奋发向上,这是一个可贵的传统。”¨ 当然,由于其所处时代与 财富的欲望,但如果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就不 应该接受。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个人自身阶级利益所限,孔子的人生哲学也有许多不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同时,孔子还提出了对待贫 足和缺陷。例如,中庸思想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有其 但其中包含着只讲和,不讲争的倾向, 富的态度:“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他还提出了精 重要的价值,神生活的价值高于物质生活的价值:道德价值高于生 “君子无所争”。要求人们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不能 命价值的思想。孔子对自己的描述是这样的:“其为 有任何非分之想,更不可有非分之为。这种保守的思 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 想严重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束缚着人们的手脚,是中 他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生活的快乐、热情及其充实 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思想原因之一。此外,相信天命等,不 的内心世界,也表达了他对非功利生活的向往和追 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和忠君观念、可否认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 求。 在人类 再次,注重内省、修身。孔子认为,如果想要形成 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毕竟瑕不掩瑜,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 高尚的道德品质,最重要的途径是内省,一个人只有 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 做到在道德层面上不断地检讨自己,才能以忍让的态 此深刻的生命智慧,对大多数人来讲,物质生活已 度与人相处,所以孔子说:“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 的。特别是当代社会,但一些人却在精神世界里感到迷茫、 内自省也。”孔子所强调的“内省”就是要人们在人 是极大丰富了,甚至找不到精神家园。对他们来说,孔子的人 与人的交往中经常反省自己是否有过失,特别是在人 困惑, 与人之问发生矛盾的时候,应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 生哲学很是值得借鉴的。因,而不应该在别人身上找原因,即“君子求诸己,小  人求诸人。”在修身方面,孔子强调学习做人的基本 参考文献:功首先应体现在家庭伦理关系上,即“弟子,人则孝, 出则悌”,然后以诚挚的态度将这种在“孝悌”中体现 [1]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编辑:兰和群)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