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以求远,见微而知著
——从课例研究谈专业成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滨州实验学校的一位一线数学教师——谷翠翠,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些问题,也很感谢教研室的领导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自己。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自己,我是 2005年8月参加工作的,2010年7月被评为滨州市第三批“教坛新星”,2014年12月被评为滨州市第八批教学能手。工作近11年来,获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省优质课评选一等奖、二等奖,国家优质课评选二等奖,共执教17节省、市级观摩课,做过6次市级学术报告,参与编写现行青岛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参与3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共发表论文23篇。一名教师如何能在自己的专业之路上尽快成长起来呢?我想答案会有很多,但是有一种途径是绕不开的,也是我最为受益的,那就是课例研究,所以我今天的交流主题就是从课例研究谈专业成长。
一、课例研究——推动教师发展的核心动力
为什么说课例研究是专业成长的核心动力?大家可能对一种现象非常熟悉,在一个学校中哪位教师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会快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的教师成长就会快些,为什么?因为上公开课就是激励教师对课例进行反复的研究,诚然一节课永远都不会完美,但是我们却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悄然的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可是大家知道对于一名教师来讲,属于他的公开课机会不会太多,那么您甘愿默默无闻的做课例研究吗?
我想对于绝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讲,课例研究几乎是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但是对一个课例的研究深入吗?这个就很难说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都在做这件事情,短短的几年时间,我积累下39个教学案例。这些课例的背景除了要展示给别人看的公开课,更多的是一些没有人看到的常态
课。很多时候都是我发现一节课没有上出应有的感觉,然后我就开始研究教材,琢磨学生,自己反复地去尝试,所做的努力并不亚于准备一节公开课,只是没有人看到。在这些课例中我追踪过时间最长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要数《方程的认识》一课,对这节课的关注源自于我们学校一位教师奉献的一节公开课,我发现这节课总是缺少一些核心的东西,于是回头我就自己尝试这节课,试讲四五次之后我依然不满意,随后我设计了一份关于方程问题的调查问卷,对学过方程的同学进行调查并做分析,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在追踪近一年后方程的认识才有了新突破!所以,课例研究往往是一种寻根问底的思索和尝试,需要大家长时间的付出心力和耐力。就连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也这样感叹自己的课例研究之路,每每我思考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连剃须、吃饭、走路都对它念念不忘,有时为它废寝忘食,常在睡觉时因想到一个好点子一跃而起,床头灯成了“萤火虫”。
课例研究有哪些方法?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形式进行研究呢?下面我就围绕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您甘愿默默无闻的做课例研究吗?我想对于绝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讲,课例研究几乎是每天都在做的事情,但是对一个课例的研究深入吗?这个很难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都在做这件事情,像《三角形的内角和》《方程的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折线统计图》《厘米的认识》等都是我研究过的课例,粗略计算了一下,我追踪并作出详细整理记录的课例共有31个。在这些课例中我追踪过时间最长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要数《方程的认识》一课,对这节课的关注源自于我们学校一位教师奉献的一节公开课,我发现这节课总是缺少一些核心的东西,于是回头我就自己尝试这节课,试讲四五次之后我依然不满意,随后我设计了一份关于方程问题的调查问卷,对学过方程的同学进行调查并做分析,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在追踪近一年后方程的认识才有了新突破!所以,课例研究往往是一种寻根问底的思索和尝试,需要大家长时间的付出心力和耐力。就连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也这样感叹自己的课例研究之路,每每我思考教学设计中的问题,连剃须、吃饭、走路都对它念念不忘,有时为它废寝忘食,常在睡觉时因想到一个好点子一跃而起,床头灯成了“萤火虫”。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课例研究的方法有哪些?问卷调查,学生回访,观课量表都是一些有效促
进课例研究的方法。您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数学团队一直在使用的观课量表,四维度观课,直接为我们的课例研究提供依据,维度一教学环节设计及分配,关注点:观察课例的教学环节及用时情况,怎样安排更趋于合理和高效;维度二问题解决,关注点:课堂中的问题是由谁提出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哪些步骤?自主权在谁的手里?解决问题的小结性结论是怎样得出的?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性的问题,以及是怎样解决的?维度三思想方法及核心概念解读,关注点:渗透了哪些数学思想或方法?具体步骤?重点解读的是哪个核心理念?怎样解读的?维度四学生学习活动及评价,关注点:学生的活动形式有哪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如何?教师怎样评价及引领?课例研究的不同阶段观课量表的使用方法是不一样的,在研究初期,我们往往集中观一个核心维度,比如一个课例主要是思想方法和核心概念解读不够,那么我们集全体智慧先解决这一个维度,研究后期,我们往往要关注四个维度的落实情况,用可测的,表现性的东西来评价一节课。
最后,我们再来看课例研究的形式有哪些?除了个人研究,凝聚集体更有助于增加教师的研究信心和动力!像我们学校推广的实验大讲堂就是一种典型的教研组研究。每学期我们都以教研组为单位指定研究计划,对于数学团体来讲,每个月的双周周四上午为我们的大教研时间,两节听课,两节评课互动,开始的时候我们更多的采用同课异构来刺激教师在对比中发现课例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但是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现在是每学期制定一个研究主题,比如本学期我们的研究主题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这个适合教研室的计划相吻合的,做课教师自己选择课题,自己组队,观课教师观课重点是这节课在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方面有哪些作为?我们把这些好的做法整理归纳,慢慢的我们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概念解读小妙方,一批批的年轻教师很快走上研究之路。近段时间,我在微信上又发现了一种新型的课例研究方式——发展共同体。所谓发展共同体一般是指由相同发展愿望的成员组成的学术组织,像浙江省现在正在推行的一课研究,参与人员来自于浙江省的不同学校,他们借助微信平台来共享和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每天更新一个,有些研究特别深入,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是我对其中一个课例——“1——9”数字背后藏着什么秘密?内容包括:向你介绍我是谁?本期内容有哪些?轻轻松松听评书(在这个环节研究教师将自己这节课的看点浓缩成评书形式简略概括的分享),坚持阅读8分钟(分享能代表自己的研究意图的教学片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等)。于是我就想咱们能不能也模仿这种形式建立咱们滨州市的发展共同体来促进一线教师的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促进教师内化阅读的有效手段
阅读是公认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措施,可是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些人读了就理解了记住了,而有些人读了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怎样才能实现高效阅读?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才能把书中的东西读成自己的东西。所以课例研究之后的阅读才能更快的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东西,举个最普遍的例子,自从课程标准修订以来,每个学校都在强调学课标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学校强制要求教师每天摘抄记忆并进行过关式考试,可是效果怎么样呢?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并没有得到提高,就是因为教师没有深入做过课例研究,没有形成自己的问题,在这之前的阅读只能称之为泛读,基本处于学而不思或浅思状态,很难将所学理论融会贯通。所以教师要想实现高校内化阅读必须以课例研究为抓手。
四、课例研究——凝聚团队成长的有效方式
三、课例研究——奠定教师走向研究之路的基石。
一名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终阶段一定是做研究型教师,所有和教学有关的研究一旦离开课例都会变成天上的云。所以,会进行课例研究的教师才有可能进行其他教学研究。在此不再赘述。
每位教师的成长之路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莫名的一致,那就是——坚持,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行为,坚守自己的初心。正如奥维德所说——忍耐和坚持有时候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