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伊,等:基于“智慧养老”与“医养融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探究 农村社会保障 基于“智慧养老’’与“医养融合’’ 的 新型养老模式探究 张伊,牟能冶,郝娟娟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养老问题历来是社会民生的热点话题。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逐渐兴起,即基于“智慧 养老”与“医养融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探讨新型养老模式的目标和原则,并研究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框架、具体内容 以及实现路径,为养老服务需求和服务供给的合理匹配提供理论支持。 智慧养老;医养融合 【关键词]新型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4.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老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在原来传统的养 老模式下难以满足。在养老服务供需矛盾尖锐、市场环境更加 3新型养老模式的目标原则 3.1 新型养老模式的目标 面对我国老龄化问题产生的庞大消费需求,供给能否与之 匹配成为养老模式变革的关键。新型养老模式是基于“医养融 合”和“智慧养老”发展起来的创新养老模式,以“智慧养老” 为主要技术手段,融合“医养融合”基础服务内容,发展智能化、 精准化、个性化的养老模式。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新型养 老模式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开放的背景下,养老模式从传统养老的模式改革为“智慧养老” 与“医养融合”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它通过“互联网+”、 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信息技术、大数据、医疗等养老资源的整 合,从而改善服务体验,提升服务质量,使养老服务更智能化、 精准化、个性化。 2 新型养老模式发展框架 基于“智慧养老”与“医养融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同时兼 备远程监控和医疗健康两个方面,为老年人提供人身安全监护、 物质保障与生活照料、健康医疗、精神慰藉等服务,有着易于 被老人接受,服务对象精准管理,医疗服务高度共享等优势。 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大数据分析等功能以及可穿戴设备,从 3.1.1 服务可持续性。该模式的目标以“智慧养老”和“医养 融合”结合发展为方向, “智慧养老”和“医养融合”综合联 动为主要内容,以物联网技术为手段,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 系,提供可持续性养老服务。 3.1.2 覆盖范围更广。对于养老服务供给的服务机构、设施、 人员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做好统筹和资源整合,完善养老相关 法规,扩大养老服务主体、内容的覆盖范围,使养老服务 而使养老服务变得更加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该模式的基 本框架由主导、机构提供服务、企业参与以及凝聚社会各 方力量加以构建(新型养老模式发展框架见图1)。 更加合理、全面,基本适应老年人医疗支持服务一体化的需求。 3.1.3服务精准化。新型养老模式将医疗、养老以及“智慧养老” 的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相结合,搭建信息更完善的养老服务信息 平台,依据更全面、实时的健康记录和检测信息,提供更精准 的医疗服务,增加专业医疗康复人员的人才供给,提供个人护 理、家庭健康护理、护理助理等适合老人的医疗项目。 3.1.4 降低成本。新型养老模式将医疗、“互联网+”、智慧 养老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不再是 和分离的体系,降低社会养老成本。从整个社会资源综合利用 的角度,新型养老模式合理、有效地分配医疗和养老资源,通 过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建立完善的居 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机构工作效率, 节省人力资源。 3.2 新型养老模式的基本原则 图1 新型养老模式基本框架 [收稿日期]2018—03—06 [基金项目]成都市科技项目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智慧养老与医养融合创新模式研究(2017ZR0067)。 [作者简介]张伊(1992一),女,四川眉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223— 一农村社会保障 新型养老模式构建的原则是“智慧养老”和“医养融合”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29卷第07期(总第435期) 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 表1 不同养老和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与服务对象 配合发展的保证,构建新型养老模式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3.2.1 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是保证物联网技术、医 疗、养老三合一体系服务系统运行基本方向和效果的基础。物 联网技术、医疗、养老综合体系服务系统具有一般社会系统的 性质和特征,因此在进行物联网技术、医疗、养老综合体系服 务系统设计过程中,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各部分的资源相互整 合、补充、完善,才能提高养老供给的效率和质量。 3.2.2 关联性原则。新型养老模式的体系与其他的社会系统是 相互联系的,比如有行政系统、非营利服务系统、市场生 产系统等。这些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 由于这种相互联系的系统间关系对每个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坚持关联性原则使得实现“智慧养老”和“医养融合” 创新养老模式服务体系整合的要素和资源能够建立协调性的关 系,保障新型养老模式的服务体系统筹建设。 3.2.3 需求性原则。需求性原则是要求在统筹构建新型养老模 式的过程中,将体系中的要素和资源有机地聚合起来,进行高 效共享,更加有效地满足老龄人口的公共服务要求。目前,老 年群体可支配收入低,对医养保健的认识不足,随着空巢化现 象的加剧,部分老年全体不能支付费用。坚持需求性原则,新 型养老模式从需求角度出发实现老龄人口医、养需求满足公平 性的保障。 根据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老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 可以划分为经济和物质保障、健康与照料需求、精神慰藉、尊 重与自我实现,如图2所示。针对不同老人的需求,提供差异 化的服务内容,切实满足老人的实际需要,提高老人对于新型 养老模式的满意度。 健康与照料需求 —— 精神慰藉厂-——— 尊重与自我实现 4新型养老模式的具体内容 随着科技进步,新型养老模式将日益普及。创新医疗养老 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结合、基于互联网的 图2不同层次养老需求 4.2.1 人身安全监护。此服务适用对象为一定程度上尚能自由 行动的居家老年人群,包括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一般介护老 医疗、健康、养老、社会保障等服务。基于不同层次的养老服 务需求,从供给侧的角度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增加有效供给。 该新型养老模式将有效针对基本生活技能、医疗护理、生活支 持、心理慰藉等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进行满足和供给。 4.1 服务对象 人和家庭病床老人。此服务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 传感器告知老人家属,并反馈到新型养老模式的信息平台。这 样一来,老人的日常生活就可以被远程监控。譬如,老人如果 在家中摔倒了,位于地面的安全传感器就会马上告知约定的医 护人员和亲属。同时,新型养老模式还注重人文关怀,对老人 老年期是人生理和心理上的衰退期,随着年龄的持续增长, 一方面,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自我照护水平越来越低, 的日常状态进行记录。比如,老人家里的水龙头24小时都没 有开启过,报警系统就会通过电话或者短信进行提醒,了解老 人是否外出,或是出现了其他的意外。 4.2.2 物质保障与生活照料。此服务使用对象为日常生活尚能 自理、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群,包括自理老人、介助老人、 一对照护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都将面临 各种类型的疾病,需要时常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 医养融合从老人生命周期出发,整合家庭社会医疗和照护 资源,既需面向养老机构的老人,也需面向居家的老人,为老 人提供全过程的有针对性的服务,整体解决老人的医疗和照护 需求。但是由于不同健康状况的老人对于医养需求、精神需求、 般介护老人、需要一般医疗服务的老人和需要医疗护理和康 复护理的老人。借助智慧养老的技术手段,新型养老模式下的 老年人可以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生活物资送货上门的服务、家政 情感需求等存在显著差别,仅仅是医养融合的模式无法满足老 年人的养老需求。因此,新型养老模式结合智慧养老的技术手 段,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协调整合不同的医疗机构、护理院、 养老院社区、家庭等为不同生命周期的老人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4.2服务内容 服务、护理服务。新型养老模式将与社区附近的商家、超市等 进行合作,提供送货上门的服务;与家政公司合作,服务人员 上门提供保洁、水电维修、家庭装修等家政服务;与医疗机构 合作,提供和筛选护理人员为老人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并提 供紧急救助服务,切实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4.2.3 健康医疗。此服务使用对象为需要健康医疗服务的老年 人群,包括中、重度介护老人(失独、独居)、需要医疗服务 基于医养融合和智慧养老的新型养老的服务内容应以基本 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护 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 224一 一张伊,等:基于“智慧养老”与“医养融合”的新型养老模式探究 农村社会保障 的老人、疾病康复期的介护老人、重度失能失智且医疗需求较 在基于“智慧养老”和“医养融合”的新型养老模式中, 大的老人、临终关怀老人(失独、独居)。随着年龄增长,老 机构可以及时有效地获取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信息,为其提供个 年人生理指标和对致病因子的抵抗力、免疫力均有所下降,更 性化的私人定制服务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中, 加易于患病和不宜康复。新型养老模式下的健康医疗服务由健 能让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享受到人身安全监护、物质保障与 康管理和治疗恢复两部分组成,借助智慧养老的技术手段,建 生活照料、健康医疗、精神慰藉等各个方面的服务。 立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基础上的养老智能服务,创建老人的健 5.3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康档案,便于老人的健康管理和对疾病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基于“智慧养老”和“医养融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在运行 新型养老模式将统筹社会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初期,需要建设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中期需要维护数据库和养 以实现智能治疗和康复。 老服务信息平台并进行更新,同时还需要给老人提供许多的智 4.2.4 精神慰藉。此服务使用对象为所有的老年人群。老年人 能终端。因而,在的统一规划下,新型养老模式应该引入 身体机能的衰退和社交机会的减少,对于亲情和友情的需求会 有关企业,开发新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并研发智能软硬件产 变得更加强烈,更加需要来自家人、朋友以及社会的关心、关 品。总体来说,企业为新型养老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爱和帮助。在新型养老模式中,联合家庭、社区、社会等资源 5.4社会力量共同合作促进新型养老模式落地 为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关怀访视、生活陪伴、情感交流、心 基于“智慧养老”和“医养融合”的新型养老模式作为一 理咨询、健康生活指导、不良情绪干预等服务,同时定期开展 种公共服务,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参与合作。一方面,需要许多 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充分考虑老年 养老服务志愿者和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应该吸纳社会公益组 人的身体状况及心理需求,提供适合的旅行产品和学习产品, 织的加入,通过新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促进新型养老模式的落 切实保证老年人的精神安全,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地。 5 新型养老模式的实现路径 6 总结 基于“智慧养老”和“医养融合”的新型养老模式由、 本文针对新型养老模式做了初步研究,探讨了基于“智慧 机构和企业三个提供主体组成,以为主导,由机构提供服 养老”和“医养融合”的新型养老模式的目标和原则,提出了 务,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载体。实现“智慧养老”与“医养融合” 新型养老模式的发展框架、具体内容以及实现路径。 的结合,需要统一规划、企业参与创新以及社会协同合作, 【参考文献] 通过凝聚各方力量探索其实现路径。 [1]余瑞芳.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J.江 5.1主导 西:南昌大学.2014. 在发展基于“智慧养老”和“医养融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2]张丽雅,宋晓阳.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业中的应用与对策研究[J】. 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完善新型养老模式的法规。 科技管理研究,2015,05(35):170—174. 在方面,首先,必须在制度构建的层面上提供支持,建立 【3]姜琛凯.新常态下智慧养老生态链的构建——基于供需视角的分析 标准规范体系;其次,需要解决新型养老模式资金问题;最后, 框架及路径选择[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 确定责任主管部门,设立单独、专门的主管部门。 [4]鲍烨童.物联网架构的智慧养老世界 中关村,2014(6):58. 5_2机构提供具体服务 [5]赵丽芳.NEE“智慧城市”推动信息化社会建设叨.WrO经济导刊, 2013(1):85. 一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