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三尺又何妨?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一封家书,来自清朝康熙年间的宰相张英。
我无意中翻看《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在第二篇《孝悌友爱》中读到了《六尺巷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宰相张英,故事发生在安徽桐城。一天,他收到一封家书,说家里因盖房子与邻居为地皮闹起了纠纷,让张英出面说句话。张英读过家书之后,沉思了片刻,写了一封回信,信中写道:“千里家书只为墙,让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看了信后,深受启发和教育,于是主动将院墙向后移了三尺。邻居见状后,也随之将院墙向后移了三尺。这样一来,两家院墙之间便空出了一个六尺宽的空道,人称“六尺巷”。一封家书就化解了邻里之间的矛盾,更是体现出张英的谦逊与礼让,这种做法也成为了百年美谈,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互相争吵。像同学之间就会常常斤斤计较,有时不小心碰到别人的桌子就会招来一顿责骂,互相不服气甚至还会动手,最后“两败俱伤”,被老师严厉批评。其实只要两个人互相退一步,互相包容,互相忍让,就会“海阔天空了”。
俗话说:“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谦和忍让。作为小学生,更要将这种传统美德传承下去。所以,“让他三尺又何妨?”
点评:小作者以一封家书作为开头,为下文做铺垫,更与文题相呼应。通过读《六尺巷》的故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了要谦让的道理。文章以小见大,很有启发性,结尾同样也与文题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