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10)授权公告号 CN 204633235 U (45)授权公告日(45)授权公告日 2015.09.09
(21)申请号 201520351104.7(22)申请日 2015.05.27
(73)专利权人上升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325602 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北白象镇
磐石重石工业区(72)发明人金福岩 戴少琴 金勤达 李海(51)Int.Cl.
H02G 1/16(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补修管(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补修管,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C形补修管本体和C形封盖,C形补修管本体设有滑槽,滑槽的两侧设有变形夹持部,C形补修管本体设有容置弧槽,C形封盖设有容置弧帽,容置弧槽与容置弧帽可合围成完整圆形弧面,滑槽的槽底高于容置弧槽的圆心,容置弧槽的开口处设有高于圆心所在水平线的聚集部。使滑槽的深度小于C形补修管本体的半径,避免因变形夹持部较长从而影响补修管的正常使用以及使用寿命;同时滑槽的槽底高于容置弧槽的圆心时,容置弧槽的开口处便形成有聚集部,而聚集部在将导线嵌入C形补修管本体内时,能够起到有效避免导线因扩散而被C形封盖在扣合过程中对导线产生的损伤,提高了修补效果。
C N 2 0 4 6 3 3 2 3 5 U CN 204633235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补修管,包括C形补修管本体和C形封盖,所述C形补修管本体设有用于与C形封盖相适配的滑槽,所述滑槽的两侧设有变形夹持部,所述C形封盖包括有可与变形夹持部相抵触的楔形面,所述C形补修管本体设有容置弧槽,所述C形封盖设有容置弧帽,所述容置弧槽与容置弧帽可合围成完整圆形弧面,其特征是:所述滑槽的槽底高于容置弧槽的圆心,所述容置弧槽的开口处设有高于圆心所在水平线的聚集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修管,其特征是:所述C形补修管本体的半径为R,所述滑槽的深度为D,D≤0.8R。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修管,其特征是:所述滑槽的开口处棱边设有倒圆角。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补修管,其特征是:所述滑槽的槽底处棱边设有倒圆角。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补修管,其特征是:所述楔形面相对于滑槽的槽底一侧设有倒圆角。
2
CN 204633235 U
说 明 书补修管
1/4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金具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补修管。
背景技术
电力线路施工基本是在野外作业,在电力架空线路施工中,在牵引车长距离牵引导线时,经常会发生钢芯铝绞线的外层铝股磨损、折断;在线路运行中也会因为外力的作用产生断股,使用单金属导线也同样会出现截面损伤,这就需要及时适当的对导线进行修补,避免因为散股或截面损伤扩大而导致的传输、机械性能下降,甚至断线。在损伤的部位要求采取补修措施,以保证导线的有效抗拉强度和导线的横截面。根据国家标准GBJ233《110~500kV 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 :钢芯铝合金绞线在同一截面处的损伤面积占铝股总面积的7%~25%者,应采用补修管进行补修。现有技术中补修管大多采用两个半管体抽匣式对接,然后用压接钳将两个半管体压接变形,从而固定在导线上。[0003] 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14202198.8的中国专利,它公开了一种补修管,以及,申请号为201420309499.X的中国专利,它公开了一种铝包钢芯铝绞线用补修管,这专利所公开的结构大体相同,其中补修管包括有C形补修管本体和C形封盖,C形补修管本体设有用于与C形封盖相适配的滑槽,滑槽在C形补修管本体的外表面上的开口距离小于滑槽在C形补修管本体内侧的开口距离,C形封盖包括有可与滑槽的内侧壁相抵触的楔形面,C形补修管本体与C形封盖抽屉式对接后,C形补修管本体的外表面与C形封盖的外表面构成完整圆形弧面,C形补修管本体的内表面和C形封盖的内表面构成完整圆形弧面,C形补修管本体的内表面和C形封盖的内表面均为半圆形弧面。
[0004] 同时市场上的补修管也为了加工方便将C形补修管本体的内表面和C形封盖的内表面均设置成半圆形弧面,即滑槽的槽底与C形补修管本体的内表面所构成圆形弧面的圆心重合。
[0005] 上述的补修管结构虽然都能达到线路补修的效果,但这两种结构的补修管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以下问题:1、滑槽的槽深尺寸等于C形补修管本体的半径,这样滑槽的深度会较深,而滑槽两侧的变形夹持部也会较长,这样在使用压接钳将C形补修管本体的开口夹持时,变形夹持部的受力变形程度也会增加,使变形夹持部受应力集中而在根处产生开裂,甚至折断,严重影响了补修管的正常使用以及使用寿命;2、由于C形补修管本体的内表面为半圆形弧面,因此在将导线嵌入C形补修管本体内时,导线会因弹力会向四周扩散,特别是C形补修管本体的开口处由于没有对导线进行限定,会不便于操作人员将其扣合在C形补修管本体与C形封盖构成的容腔内,甚至C形补修管本体与C形封盖在扣合过程中会再次对导线产生损伤,降低了修补效果。
[0002]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持久耐用且便于夹线的补修管。
[0006]
3
CN 204633235 U[0007]
说 明 书
2/4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补修管,包括C形补修管本体和C形封盖,所述C形补修管本体设有用于与C形封盖相适配的滑槽,所述滑槽的两侧设有变形夹持部,所述C形封盖包括有可与变形夹持部相抵触的楔形面,所述C形补修管本体设有容置弧槽,所述C形封盖设有容置弧帽,所述容置弧槽与容置弧帽可合围成完整圆形弧面,所述滑槽的槽底高于容置弧槽的圆心,所述容置弧槽的开口处设有高于圆心所在水平线的聚集部。
[000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滑槽的深度小于C形补修管本体的半径,通过控制滑槽的深度从而控制变形夹持部大小,避免因变形夹持部较长从而影响补修管的正常使用以及使用寿命;同时滑槽的槽底高于容置弧槽的圆心时,容置弧槽的开口处便形成有聚集部,而聚集部在将导线嵌入C形补修管本体内时,能够起到有效避免导线因扩散而被C形封盖在扣合过程中对导线产生的损伤,提高了修补效果。[0009]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C形补修管本体的半径为R,所述滑槽的深度为D,D≤0.8R。
[001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控制滑槽的深度达到控制变形夹持部大小,一来避免变形夹持部过大,从而防止变形夹持部的受力变形程度增加,防止变形夹持部在受应力集时从根处产生开裂,甚至折断;二来当R与D的比例关系为D≤0.8R时,即能让C形封盖在滑槽内正常滑移,还可有效控制槽深避免变形夹持部过大,同时使容置弧槽的开口处形成聚集部起到聚合导线的作用。
[0011]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槽的开口处棱边设有倒圆角。[00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导线嵌入C形补修管本体内时C形补修管本体的开口有倒圆角,因此不会有锋利的锐角会对导线产生划伤,避免对导线产生进一步的伤害;此外当操作人员手握C形补修管本体时,其棱边处的倒圆角不会划破操作工人的手套,更不会将其手掌划破,有利于提高使用安全性。[0013]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槽的槽底处棱边设有倒圆角。[001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压接钳将C形补修管本体的开口缩小时,滑槽底部的倒圆角可避免变形夹持部因应力集中而在根处产生开裂,避免C形补修管本体在夹持过程中直接损坏,同时有利于延长补修管的使用寿命。[0015]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楔形面相对于滑槽的槽底一侧设有倒圆角。[0016]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楔形面底部的倒圆角与滑槽底部的倒圆角配合,既便于C形封盖在滑槽内滑移,同时也可避免手握C形封盖时,C形封盖的棱边不会划破操作工人的手套,更不会将其手掌划破,有利于提高使用安全性。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补修管拆分状态的结构示意视图;[0018] 图2为本实用新型补修管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视图;[0019] 图3为本实用新型补修管的立体结构示意视图。
[0017]
附图标记:1、C形补修管本体;11、滑槽;12、变形夹持部;13、容置弧槽;2、C形封
盖;21、楔形面;22、容置弧帽;D、滑槽的深度。
[0020]
4
CN 204633235 U
说 明 书
3/4页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补修管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0022] 一种补修管,包括C形补修管本体1和C形封盖2,C形补修管本体1设有用于与C形封盖2相适配的滑槽11,滑槽11在C形补修管本体1的外表面上的开口距离小于滑槽11在C形补修管本体1内侧的开口距离,滑槽11的两侧设有变形夹持部12,C形封盖2包括有可与变形夹持部12相抵触的楔形面21,C形补修管本体1设有容置弧槽13,C形封盖2设有容置弧帽22,容置弧槽13与容置弧帽22的内表面均为圆形弧面,将C形补修管本体1与C形封盖2抽屉式对接后,容置弧槽13与容置弧帽22合围成完整圆形弧面,C形补修管本体1的外表面与C形封盖2的外表面构成完整圆形弧面,此处需说明的是上述结构均属于现有技术,因此未做进一步说明,并且为了改进背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其主要解决方案为:滑槽11的槽底高于容置弧槽13的圆心,容置弧槽13的开口处设有高于圆心所在水平线的聚集部,该结构使滑槽11的深度小于C形补修管本体1的半径,通过控制滑槽11的深度从而控制变形夹持部12大小,避免因变形夹持部12较长,在使用压接钳时对变形夹持部12的受力变形程度增加,防止变形夹持部12在受应力集时从根处产生开裂,甚至折断,从而影响补修管的正常使用以及使用寿命;同时滑槽11的槽底高于容置弧槽13的圆心时,容置弧槽13的开口处的两侧便均形成有聚集部,两个聚集部之间的距离小于容置弧槽13的内径,因此高于容置弧槽13的开口处的聚集部可对导线起到聚集效果,因此在将导线嵌入C形补修管本体1内时,聚集部一来具有将导线聚拢在容置弧槽13内,便于操作人员将导线嵌入C形补修管本体1内,还能够起到有效避免导线因扩散而被C形封盖2在扣合过程中对导线产生的损伤,提高了修补效果。
[0023] 此外滑槽11的深度影响着变形夹持部12的大小,通过采用控制滑槽11的深度达到控制变形夹持部12大小,一来避免变形夹持部12过大,从而防止变形夹持部12的受力变形程度增加,防止变形夹持部12在受应力集时从根处产生开裂,甚至折断;二来当R与D的比例关系为D≤0.8R时,即能让C形封盖2在滑槽11内正常滑移,还可有效控制槽深避免变形夹持部12过大,同时使容置弧槽13的开口处形成聚集部起到聚合导线的作用;此外为避免变形夹持部12过小,若变形夹持部12较小,最终夹持作用于C形封盖2的夹持面也会减小,影响了最终C形补修管本体1的夹持效果,因此优化R与D的比例关系为0.5R≤D。[0024] 滑槽11的开口处棱边设有倒圆角,使其在使用过程中,将导线嵌入C形补修管本体1内时因开口有倒圆角,因此不会有锋利的锐角会对导线产生划伤,避免对导线产生进一步的伤害;此外当操作人员手握C形补修管本体1时,其棱边处的倒圆角不会划破操作工人的手套,更不会将其手掌划破,有利于提高使用安全性。[0025] 滑槽11的槽底处棱边设有倒圆角,在使用压接钳将C形补修管本体1的开口缩小时,滑槽11底部的倒圆角可避免变形夹持部12因应力集中而在根处产生开裂,避免C形补修管本体1在夹持过程中直接损坏,同时有利于延长补修管的使用寿命。[0026] 楔形面21相对于滑槽11的槽底一侧设有倒圆角,楔形面21底部的倒圆角与滑槽11底部的倒圆角配合,既便于C形封盖2在滑槽11内滑移,同时也可避免手握C形封盖2时,C形封盖2的棱边不会划破操作工人的手套,更不会将其手掌划破,有利于提高使用安全性。
[0027]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
5
CN 204633235 U
说 明 书
4/4页
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6
CN 204633235 U
说 明 书 附 图
1/3页
图1
7
CN 204633235 U
说 明 书 附 图
2/3页
图2
8
CN 204633235 U
说 明 书 附 图
3/3页
图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