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重庆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公共研究

重庆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公共研究

来源:刀刀网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17期 农业基础科学 重庆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公共研究 徐涵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45) 摘要通过对重庆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行了介绍和现状分析,从的角度拟定了农业发展的相关模式和相应的公共,旨 在促进重庆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公共;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 F320.1:F3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0)17-0011-05 Study on Developmental Pattern and Public Strategies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ongqing City XUHan (College of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5) Abstrac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the development ofChongqing’S urban agriculture was introduced and analyzed.From the government’s point of view,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al pa ̄ern and the public policy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ongqing’S urban agriculture. Key words urban a culture;developmental pattern;public oplicy;Chongqing City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出现越来越多的国际化大都 2009年重庆农村经济基本状况与农业产值结构如下: 市,中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都市型现代农业的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 096.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75.40 发展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f】--4/。2007年的一号文件 亿元,比2008年增长6.8%。其中,种植业351.41亿元,增长 把现代农业作为该年度农业发展的重点;2010年的一号文 7.7%;畜牧业178.05亿元,增长5.2%;林业21.38亿元,增长 件又指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 4.5%。全市农业的商品化率平均为59.5%,其中农业47.0%, 务。由此可以看出,现代农业在当今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要 林业60.0%,牧业77.2%,渔业79.3%。 性和迫切性。 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126元,增长17.6%。其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等直辖市及 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 765元,增长13.2%;人均家庭经营收 省会城市已经在其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方面有了不小的成 入2 017元,增长23.0%;人均转移性收入294元,增长 果和建树。重庆作为一个年轻的直辖市,10多年来,经济快 10.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 885元,增长14.2%;其中,衣 速发展,城市化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重庆市也提出了发展都 着、居住、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医疗保健等消费分别 市型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依托于大 增长17.6%、24.7%、14.3%、21.3%和17.0%。农村居民恩格尔 都市,服务于大都市,遵从大都市发展战略,以与城市统筹 系数53.3%。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0 m2,比2008年增 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城市需求为导向,以现代技术为特征, 加0.4 m2。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oo8年的3.59:1.00调整为 具有生产、生态、生活等多功能性和知识、技术、资本密集特 3.48:1.00。 点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5- ̄1。 2重庆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探讨重庆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可行性.制定相应 2.1实现区域发展平衡.促进川渝经济圈经济发展 的战略规划是迫在眉睫的需要。笔者主要采用了个案研究、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 比较研究法和文献查阅法,先介绍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 及我国进入后WTO时代的大背景下,包括大都市圈或外围 概念,然后较为系统地分析了重庆市农业的现状和发展瓶 近郊在内的广大农村,都被卷入了一场战略性结构调整的 颈,通过比较和借鉴,确定重庆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模 浪潮之中。作为川渝经济圈的中心之一,重庆市的农业经济 式和对策。 发展对于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促 1重庆市农业基本状况 进加强区域之间协调平衡,发展因地制宜的都市型现代农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全市东西长470 业,根据重庆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将现代化农业当 km,南北宽450 km,幅员面积8.24万km。。其辖40个区 成产业和品牌特色来发展,形成自己独有的重庆式的品牌 县(自治县),871个乡镇,8 967个村。重庆耕地面积223.59 都市型现代农业,带动整个重庆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辐射 万hm ,全市总人口3 257.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 349.67 整个周边地区。促进整个川渝经济圈的整体发展。 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2.14%(资料来源于重庆统计信息 2.2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 网,http://www.cqtj.gov.cn/)。重庆的地貌类型和生态类型多 三农问题一直是重庆市经济建设的重点,而占全市人 样,水热资源丰富,人口集中,生物资源丰富,其中药用植物 口72.14%的农民问题更是重中之重。资料表明,郊区主要农 资源极其丰富。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地之一,经济作物产 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大高于周边地区,这就决定了对于常规 量较高,动物资源种多质优,但是同时也有耕地面积不足等 农产品而言,郊区农业基本没有竞争力,更谈不上和国外农 。 产品竞争。但郊区农业有自己的优势,即科技优势、人才优 收稿日期 2010—07—27 势、市场优势,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展高端农产品,满 11 农业基础科学 足中高收入阶层的需求,才是郊区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就为之提供了 一个良好的途径和方向,使农产品生产集约化高科技化, 增加农产品的销量和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 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 建设【81。 2.3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一体化 发展都市农业并推进产业化,建设具有市场竞争力且 与城市功能协调发展的新农村,彻底消除长期遗留的“城乡 二元结构”的落后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重庆一直 致力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完成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然 而,这些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还在不断扩大,成为城乡统 筹工作最大的难点。因此,有必要通过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 发展,大力发展高效优质产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落 实生产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同时,城乡一体化又是发展现 代农业的基础。以一体化为基础的劳动力在城乡之间自由 流动,能发展出一个竞争的农业劳动市场。为发展现代农业 不断提供新型的和高素质的经营者;来自城镇的现今要素 供给和消费需求变化是农业创新的动力。因此,都市型现代 农业和统筹城乡一体化互为辅助因素,相互促进,螺旋式发 展推进嘲。 2.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缺乏高科技的支持,以往的农产品主要是原始产品,质 量低,产量少。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现代,人们对生 活品质的追求也不断提高,决定了中高端的农产品市场是 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新领域,有着相当大的市场需求, 这就要求农产品生产方面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追求高质 量,都市型现代农业为此提供了必要的手段,都市型现代农 业.不再是依靠传统农户、局限农村资源、生产单一农副产 品的传统农业,而是城乡多元主体进入,整合城乡资源,依 靠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农业物质产品和精神 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㈣。 3重庆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瓶颈 重庆市各区县、城镇的人口密度、区位条件、自然资源、 气候地貌、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产业基础、经济水平存在着 很大的差异。从科学发展观看,这些正是重庆市推行都市型 现代农业、打造特色、实现跨跃式发展的优势所在。同时,现 行的重庆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却遭遇了瓶颈,面临着诸 多的问题和挑战。 3.1促进农业发展的不够健全 重庆市农业投入与第一产业在整个地区生产总值所占 比例差距较大,投资的力度远比不上农业产业在经济总量 中所占的比重,因此农业增长速度严重落后于经济增长,低 于全国及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一方面,在资金和财政 上投入不足,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连续的财政补贴。导致 农业基础设施严重薄弱。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中低产田的改 造和节水设施落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设施老化;防洪基础 设施差,安全保障能力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新机具新技 术推广滞后。另一方面,上没有形成完善的农业发展辅 助体系,银行的货币支持、农业的从事者土地税务等政 12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17期 策的扶植力度不够,执行不到位,使得农业行业的发展资 金、手续等方面困难较多。 3.2纳入民营资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园融资渠不顺 民营资本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途径,已经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重庆市农业 发展所建立的现代产业园,除了投资.更重要的是民营 资本的投入,然而目前民营资本的融资渠道却不顺畅,资金 来源单一,融资渠道狭窄,银行贷款在民营资本融资结构中 所占比重持续下降。获得长期融资更为困难,重点不是资金 少,而是融资渠道少。银行企业对于民营资本融资普遍存在 “惜贷”现象,使得民营资本融资渠道不顺畅,对农业产业园 的建设构成了障碍【11 。 3.3农民的技术水平较低。无法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农业 生产 提高和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在开发和创新高科技农 业发展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先进技术使用于农业生 产。目前,重庆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现代农业经济发 展尚未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 上来。由于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没有经历过专门的技术培 训,因而大量缺乏技术娴熟的一线操作人员。新技术开发后 投入使用却无人能操作掌握,使得高科技高效能的农业生 产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遭遇困难。 3.4市场化发展的农产品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这 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和均衡中形成的一种结构。发展都市 型现代农业,需要将小农经营的模式引向大的市场化销售, 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战略。在重庆市的农业发展中,产供销 农产品产业链条还未真正形成。首先,目前重庆的农产品供 销方式还是停留在一种类似原始的估量生产状态,缺乏指 导的农民可能根据前一年的市场决定今年的生产量从而导 致供求关系不协调。其次,农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深加工及 精深加工的比例很低,不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对农民 的收入而言利润空间狭小。再次,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销售 渠道,即从农产品一市场一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没有形成 完善顺畅的途径。对于都市型现代农业而言,必须建立农产 品产业链,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发展,而重庆市在这方面有待 加强建设。 4重庆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设计 4.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愿景目标 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和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区域布 局上,以“一圈两翼”战略为依托,完善建设以大约1 h交通 距离为半径范围内的“一小时经济圈”,形成近郊、中郊、远 郊3个圈层;在农业功能开发上,同时向产品生产、生态、生 活的三维空间转变;在产品形态上,向既为市场提供食品, 又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原料,同时也为全市居民提供休闲 娱乐的三元结构转变。根据重庆市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条件, 建立若干个农业功能板块区,全力推动产业化、规模化经 营,完善产供销农产品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品或精品,形 成自己的发展模式。大幅度提高功能板块区的经济效益,形 徐涵:重庆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公共研究 成区内农民稳定的增收机制。 4.2重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阶段目标与定位 的模式,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参照国内师谦友 教授的观点将各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优缺点等总结归纳起 来.如表1所示。 目前,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类型与模式多种多样,其特点 及适应地区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由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模式亦不断演 表1农业产业化类型与模式的优缺点 变,即在基本模式之下,又衍生出许多新的子模式,如“公 司+科研机构+农户”型、“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型等。 这些子模式的发展增加了原有模式的稳定性,化解了原有 模式的风险性,具有更大的实践意义。 篮子”的任务已经完成,也就是重庆大体上进入了下个阶段。 4.2.2 2005--2015年都市农业阶段。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 后,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提供充足的鲜 活农产品,还要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休闲娱乐、回归自然 和获得农耕文化知识的场所,城市对农业的需求提高,同时 城市也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和一定的资金支 基于重庆市的地域特征,拟定以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为重点发展模式,以主导产业带动型为辅助,着手推进农业 布局的战略性挑战,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推 进农业科技化、农业标准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力度,强化区域 之间现代农业发展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城乡统筹,建立起重 持。在这一阶段,由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城市对农产品 的要求不仅是充足的农产品供给,还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 选择性。而从总体上看,主要农产品的数量供给已经基本得 庆市特色的发展模式。具体分阶段实施如下。 4.2.1 1995--2005年城郊农业阶段。这是单一的农业为城 市服务阶段。城市的发展,需要周边地区为其提供鲜活农产 到保障,城市居民更多的是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安全等 方面的需要。农业区域的范围也由原来的郊区扩展到了城 市能够影响的周边地区,即城市化地区。农业产业的分布呈 现以下特征,即休闲、娱乐功能的产业距离城区一般较近, 品和初级加工农产品,于是城市郊区的农业就演变为城郊 农业,郊区的大小一般以城市的需要为标准。世界各国不乏 随着城市的扩大而不断扩大所辖郊区范围的例子。在城市 郊区,农业产业呈“屠能圈”状分布,不同的圈层具有不同的 服务于城市的功能,但主要是农产品供给。在这一阶段,城 市外延性扩张的势头强劲,没有能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支 持,农业与城市的交流主要在产品和市场方面,农业自身的 发展能力也较弱。 而提供产品功能的产业距离城区一般较远。 目前,重庆市仅有部分农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进入 此阶段,但是整体的发展还尚未形成规模。可以参照上海市 的都市农业建设,上海目前的发展特色在于一些都市型生 态农业园区的建设,“设施化+生态技术”、“集约化+生态技 术”、“科技化+生态技术”、“市场化+生态技术”、“加工产业 化+生态技术”、“观光休闲+生态技术”等模式的建设和发 展已经有所建树。在加强城区与周边地区的城乡互动的基 础上,开始发挥具有重庆特色的自我现代农业的建设模式 完善。 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曾经历过,但目前而言只有少数 贫困地区还在经历的这个阶段,即由市场带动的初级发展 阶段采用的主要是“市场+生产基地+农户”模式,农产品的 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因而在这一起步阶段可以参照著 名的杨凌模式。该地在发展时把专家的实验室与农民的需 可以依托学校的科技力量,发展高科技农业。这点可 以参照北京市的农业发展,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科技发达, 农业发展以高科技为依托,以品牌为战略手段,注重发展 求有机地结合,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建成了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 科技示范网络。即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充分 利用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将产品与市场结合,从而导向生 产。虽然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已经形成此规模和方式的生产模 安全农业、组织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和观光农业,形成了具 有北京特色的发展模式。重庆市目前拥有涉农高校7所, 在渝农业科研机构1个,市属农业科研院所及研究机 构6个,区属科研机构9个;拥有全职科研人员近5 000 式,但是在一些较为贫困的郊区仍然没有利用起来,因而根 据重庆市的“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 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从而将整体重 庆市的农业建设规划也纳入进城市范围。20世纪90年代中 人,其中国家工程院院士1人;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 个,蚕桑学、柑桔学等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和特色食品等 市级工程技术中心8个。在农业科技方面,可以以重庆各 大高校为依托,充分发展科技的农业化建设,提高农产品 的质量和产量。 期之前,重庆和其他城市一样,实施“菜篮子工程”,农业的 目标主要是满足城市居民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供给,即城郊 农业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5年底,农业作为“菜 同时,发展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将产业发展成经营一 体化,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从而带动 13 农业基础科学 一个地方的发展。目前。重庆市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天友乳 业技术中心、涪陵榨菜集团技术中心和三牧集团技术中 心。除涪陵榨菜集团技术中心有较大的全国影响,天友乳业 和三牧集团都只是辐射西南地区的中型影响企业。应该也 依据自己的特色发展重庆特色的民族企业,充分发展本市 的特色品牌和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2005年底,农业作为“菜篮子”的任务已经完成后,外埠 蔬菜大量进入北京市场。郊区农业进入了艰难的结构调整 阶段,拟至2015年初步建设成具有安全、优质、高效为重庆 特色的,以特色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因地制宜各地特色产业 发展,以高科技为依托的重庆自主都市农业模式。 4.2.3 2O15—2020年都市型现代农业阶段。到了这一阶段, 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工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 有能力对农业进行反哺,以财政、金融、科技为主要内容的 农业支持体系日臻完善,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盈利水平 大大上升。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农业区域的范围扩大到整 个都市圈,而不仅局限于原来的行政区划,并成为城市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在农业上得到了广泛 的应用,在整个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普遍采用现代育 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现代科学 的尖端技术如电子、原子能、激光、遗传工程等成为农业发 展的重要支撑: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现 代化温室、喷灌、滴灌等设施。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常委会第十九次 会议通过了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以此为标志,我国 农业的发展进入了“多予”,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 村阶段。农业的发展逐步与城市经济融合在一起,适应国 际化大都市发展的需要,重庆农业发展先进的地区也开始 进入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可见,都市型现代农业 是都市农业的高级阶段,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农 业,是城市高度发展、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条件下的农业 形态。是城市体系下的农业形态。其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 并成为吸引城市居民参观和游览的重要景观。重庆市拟在 2020年前将上一步所建立的初步模式和体系基础上进一 步完善,统筹城乡规划,从而达到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统一 发展和完善。 5重庆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公共 目前,重庆市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正处于瓶颈期,一 方面阻力和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希望和进步空间很大,因此 需要的引导和公共的保障,必须对整体的发 展进行规划和指导。近年来.全市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 策。逐步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但现有的保障及领 导力度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因此,根据目前重庆市的发 展状况以及农业发展的远景和阶段性目标,建议在如 下方面进行调整和规划。 5.1加大财政投入与支持 一方面,加大投资的财政资金,加强投资的连续 性。近年来,重庆市对农业的财政支持虽有所上升,但相比 全国其他地区而言,投资的绝对数额和比例金额都仍未达 到平均水平。因此,要提高农业投资的比例,切实做好发展 14 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17期 农业的资金支持,从财政上给予相应的补助。另一方面. 加大支持。除了财政上的直接补助之外。还要加 强支持。对于从事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人员与 企业要给予上的倾斜,将工业反哺农业的落实. 切实制定相关的从业优惠,同时运用法律手段保证的 实施【 。 5.2提高农业集约程度,全面发展高效农业 高效农业是从本地的资源条件出发。以国内、国际市场 为导向,施行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辅之“设施农 业”和“特色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全 面提高的农业,而重庆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就要朝着高效农 业方向发展。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按照生 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 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推进时空结构 型、食物链型以及时空食物链综合型的结构模式发展。各 个区县可采取相应适合的方式发展。二是大力发展设施农 业。发展设施农业既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增效 的有效途径。提高农业集约程度,继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 人股,将农业用地集中到龙头企业和种植养殖大户手中等 方式,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和自然条件。发展设施园艺和设施 养殖。三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重庆还拥有绚烂多彩的人文景观、丰富多样的文化习俗。巴 文化源远流长,这都给重庆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提供 了良好的条件。重庆市应该充分利用该资源,发展各类模 式的休闲农业民俗文化休闲、森林旅游休闲、温泉度假休 闲,以及现在已经在缙云山、南山等地发展成一定规模的 “农家乐”休闲等。 5.3大力提高农业创新和转化能力 一是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 技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 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大 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通过 加强农业示范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引 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仓U新活动。三是启动农业行业科研专 项,支持农业科技项目。着力扶持对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支 撑作用的技术研发,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 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 创新和中试熟化,增大富民强县科技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基 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四是开展稳定支持农业科研院 所的试点工作。逐步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人均事业费水平, 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五是推进农业科 技进村入户,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实施科技人户工 程。着力培育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 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人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 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 网络,继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公益性职 能经费保障机制,改善推广条件。 5.4全面发展融资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加强引导招商引资,建立外来资金融资渠道。除了 直接投入资金,还要加强对外地资金的吸纳,在目前开 徐涵:重庆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公共研究 放的经济环境与下,应提供倾斜,如财政补助 等吸引外资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一条完备的农 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二是加快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依据各 区县不同的情况,推进适合该区的品牌基地建设,建立专业 基础设施,优化规划布局,整合土地资源,创新园区管理,加 快科技进步和品牌建设。使示范园区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更加鲜明。 围绕示范区规划,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示范区生 产、加工、流通等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示范区的建设水平,引 导示范区实现良性有序发展。一是优先推进园区的农田和 鱼塘标准化改造。将示范园区内的农田、鱼塘基本上进行标 准化改造,以改善园区内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加强投资硬件 环境。二是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建工业园的理 化、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三是注重全面提高农产品 质量安全水平。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程标准化 管理,逐步推行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四是努力开拓市场,加 快农村流通服务业,加强产业链的建设,将农产品推向产供 销一条龙的市场化经营。 5.5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建立完善农业人才 念,对示范园区的道路、供电、供排水、污水处理等进行高标 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基层农村劳动力的技能进行培训机制。针对 目前务农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低下的状况。 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的规模:加快建立扶助、 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市场机制。二是将农村劳动力培 训经费纳入预算,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发挥农广校、职业学 校等各类培训资源的作用;建立常规技术、专项技能、创业 培植等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可以学习杭州市采取的方式,由 发放培训券、教育券,对农民进行免费培训。三是建立 高科技农业人才培养机制。以重庆市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 为依托,发展对高科技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高校的农 学专业学科建设加强,自主培养农业发展的高科技人才,对 从事农业工作的应届毕业生可有补助倾向以留住人 才。四是建立人才引入项目,加强对外地的高质量人才的引 进,从全国各地引进发展都市型现代化的专家学者。 5.6高度重视农业的防污染及环保.增强农业防灾能力 防污染及环保工作随着农业发展同步推进。高度重视 都市型现代农业农业在自然生态中的基础功能和作用.加 快建设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生态系统。一是 减少农业生产排污和治污。进一步加快规模畜禽场粪污治 理,减少畜禽养殖对周边大气环境和地下水源造成的污染, 加快发展种养连动的生态型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是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积极鼓励加工生产和科学使用 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培肥地力,降低污染;加强生物天敌 保护,鼓励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减少农药使用。三是重 点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山区自然植被.保护生物多 样性。四是大力发展节约农业,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节水 型灌溉技术,彻底改变传统灌溉方式.有效节约水资源。同 时,大力开发和广泛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 能源,推广节能农业。五是加强建设农业防灾能力建设,建 立健全农业减灾的各级管理机构。由于农业灾害的特殊性, 其他业务部门的减灾业务并不能代替农业部I-]自身的减 灾管理。农业部门主要应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减灾管理, 包括产前预防、产中抗灾和产后补救。要积极推进农村合作 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强集体抗御与分散转移自然风险的能 力,积极试验和推广天气指数保险,探索建立农业巨灾保险 的途径。 5.7建立并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结合重庆实际,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是农业现代化工作 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人,改善 准的建设。使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完善,为园区持续发展打下 坚实的基础。三是用先进农业装备改造示范园区,大力提高 设施化水平。将示范区核心企业配备自动化灌溉设施、连栋 温室大棚、现代化育苗棚、密封式熏蒸防病大棚、真空预冷 设备、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和化验室,改造标准化加工车 间、大型冷冻库房及引进先进生产流水线,使园区的设施 化、机械化水平日处理能力、生产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标准 不断提高。 6结语 本文基于重庆市的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关于发展 重庆市都市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模式与相应的公共政 策。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直接的财政支持与 保障、统筹产业协调发展,还是农民技术水平的培育提高、 农业防灾和环境保护等问题,都需要在农业生产领 域的公共服务与支持。任何一种形式的农业模式要大力 发展下去都迫切需要当地的大力支持,通过的政 策支持、组织以及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建立起重庆市农 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 的保障。 7致谢 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李雪松老师给予了指导,并提供了很多与该 研究相关的重要信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1 8参考文献 【1]刘志扬.环渤海区域农业结构向深度调整的目标与措施[JJ.农业经 济,2000(10):31-32. 【2】高焕喜.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功能与机制叽.中国农村经济,2000(10): 30-33. 【3王明浩,3J石林.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翘jJ.现代城市研究,2000 (50):17-24. 【4]余菊生.中国都市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马俊哲.都市农业与京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l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 报,2004(1):13—17. 【6]马亮.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推进制度创新【jJ.新西部,2008(2):4-6. I7J吉炳轩.关于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调查与思考fJ1. 求是,2009(1):7-20. 【8】张光强.“杨凌模式”的主要支点『J1_人民论坛,2005(3):78. f91高云峰.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农业多功能性问题『J】.北京农业职业学 院学报,2005(4):3-7. 【l0】孙浩然.国外建设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启示lJI.社会科学家, 2006(2):61—64. 【11】王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1):76~ 78.83. [12]黄学群,李瑾.天津新农村建设的区域类型划分与发展定位[J].农业 科技管理.2007.26(1):34—36. 【l3]杜华章,申秀平.关于发展县域现代农业的思考lJ1.农业科技管理, 2007,26(6):21—23.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