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重庆农业农村发展对策研究

重庆农业农村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刀刀网
※农业经济 农业与技术 2015,I c /.35,~ 05 143 重庆农业农村发展对策研究 陈本文 ,陈琴2 (1.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重庆400036;2.重庆市涪陵区果品办公室,重庆408000) 摘要:重庆直辖以来,重庆农业农村得到了较快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品逐步发展壮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农 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本文对制约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重庆直辖以来,各方面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一 圈两翼”的发展格局,城乡面貌发生历史巨变,注重城乡协 调发展,积极探索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城镇住房等领域改 革。作为“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重庆市, 如何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已成为重庆市各界思考的重大问题。 件差大约占30%,缺乏劳动力、耕种不力大概占10%,其 他诸如自然灾害、权属纠纷等大约占10%。随着城镇化的 推进,耕地荒弃现象将呈现增加趋势,再加之重庆人均耕地 少,耕地荒弃将对重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造成威胁。影 响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种植积极性 不高;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种地劳动力由季节性缺失转 1重庆市农村总体发展情况 重庆幅员面积8.24万km2,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 倾斜。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面积占76%,丘陵 占22%,河谷平坝仅占2%。重庆直辖以来,全市社会经济 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农业有了长足的增长,农业综合生 变成了长期缺乏;部分耕地生产条件差,土地流转困难;野 生动物危害农业生产,促进边远地撂荒。 2.4农业技术推广难,农业生产力提高面临困境 重庆地质多为“喀斯特地貌”构造,因而溶洞、温泉、 峡谷、关隘多,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机械化耕种, 产能力显著提高,实现了农产品由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 余和结构性过剩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以10个农业产业化 农村还是传统的耕作。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多是老人、小孩 和妇女,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能力 很有限;很多家庭都是老人带着一群小孩,根本无力接受新 知识、新技术。据调查,36%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在50 岁以上,35岁以下的劳动力仅11%。重庆农业发展正面临 着推广新技术难的窘境,农村劳动人口的不断减少,新技术 “百万工程”为代表的结构调整稳步实施,优势产业、特色 产品逐步发展壮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改善,农村经 济繁荣、社会稳定。 2重庆市农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生产方式落后。土地浪费严重 没有得到有效应用,将影响重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重庆有效灌溉面积仅70.3万hrn2,农业普遍是“靠天吃 饭”,农村还是锄头挖土、牛儿犁田,施肥、灌溉由双肩挑 粪桶,物流输送靠人的双肩。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不断外出 3对策建议 3.1搞好保护发展规划,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农村可 持续发展 打工后,55岁以上的人成为种地“主力军”,很大一部分土 地以前除种植水稻、玉米外,还要种小麦、油菜、土豆等农 各级要指导各村结合当地,认真编制耕地保护利用 详细规划和农村发展利用规划,认真研究各村功能定位,准 作物,但现在劳动力短缺、种地效益差等原因,不少农民每 年仅种一季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呈单一趋势。 2.2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确划分粮食生产区、特色产业发展区、村集体建设用地区和 农民聚居区,推动农业农村健康发展。划入粮食生产区的耕 地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只能用于粮食生产,确保粮 农村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 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大量 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 食安全。对擅自在粮食生产区进行其它非粮食农作物种植或 开发的,进行严厉处罚,并要求限期恢复,确保重庆市粮食 基本自足。统一全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集中规划使用,通 过招商引资,发展集体企业和民营经济,实现当地劳动力就 近安置和转移。确定农民聚居区,统一进行风貌设计,统一 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建设,把需要新建房屋的农户全部纳入 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 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 经营。农村路网建设严重滞后,部分村社公路没有硬化,有 的是断头路、泥巴路,农民出行极不方便。 2.3耕地撂荒不断增加。农产品产量受到威胁 聚居区,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改变农村居住环境和子女 上学难等问题。 3.2完善农村土地管理,严格补贴兑现。调动种粮积 极性 重庆土地撂荒呈现旱地比水田、小春作物比大春作物、 山区坡地比低地平坝更普遍的特点。从撂荒地的结构看,全 家外出无人耕种大约占总撂荒的50%,土地贫瘠、耕作条 为扩大种粮面积,减少土地撂荒,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 l44 20l5,\{l|.35. 1.()5 农业与技术 ※农业经济 承包使用管理,进一步明确农民对承包地的权利和义 务,对规划用于种粮的耕地,如果是用作修建鱼塘、建苗圃 的,要限期恢复耕种;对承包地没有耕种而撂荒的,要让农 户缴纳耕地资源占用税或没收承包地进行重新发包,通过相 广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要围绕科学生产 和增效增收,开展专题培训讲座,提高农民的科学种田、现 代化生产意识,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农 民。 关的制约机制,要求农户要么主动找人耕种,要么退回承包 地。对农户自己找不到人耕种的,农户可以主动申请把承包 3.6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 地暂时交给村社,由村社找人耕种。要严格执行种粮农资综 合补贴,严格坚持谁种粮,谁享受补贴;谁多种粮、多 产粮,谁就多拿补贴,同时提高种粮补贴标准,进一步激发 农民种粮积极性。 后的观念,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刺激消费、扩 大内需,做大旅游规模、推进旅游发展等作用。重庆应进一 步构建田园农业旅游、农业科技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参与 体验游、租赁农园、农家乐旅游等种类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 3.3增加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使用率 各级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上,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更多地投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模式,丰富休闲农业内容,突出地域特色,挖掘文化内涵, 提高文化品位,打造旅游精品,推动重庆休闲农业跨越式发 展。 参考文献 下大力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电力、公路、乡村道路等基础 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稳步提高耕地地力和产 出能力,不断扩大灌溉面积,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 农业,提高抗自然风险能力。着力投资治理大河、大江、湖 泊,努力完成一批水利骨干及配套工程。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和基本农田整治,推行沃土工程,加快改造中低产田,扩大 农村机械化使用范围,进一步降低劳动者强度。 3.4制定扶持,鼓励农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 要制定扶持推动农地流转,把扶持的重点放在规模 [1]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o1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2Ol3. [2]周华维,皮竟.重庆农村经济发展概况与对策探讨[J].南方农 业,2012(03):75—77. [3]程运康,王有超,吴雪琴.发展重庆都市农业旅游产业的探讨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6—17. [4]葛信勇,段渝川.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 种粮、生猪养殖、蔬菜种植以及特色农业园区道路、水利设 施建设上来。允许业主用租赁土地上的附作物作为抵押,向 银行申请贷款,对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税收上地方留成部分给 予先征后返的优惠。基层要专门成立土地流转服务机 构,作为规范和激活土地流转市场的桥梁,为群众提供农村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服务工作,鼓励适度发展规模农业, [J].生态经济,2011(11):137—140. [5]王丽娟,陈东军.谈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民现状和发展对策[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 [6]蔡宇平.浅论走向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J].科学・经济 社会,2000(o3). -[7]梁丽.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o9(o7). 走农业现代化道路,保证粮食生产逐年增收和农产品满足广 大人民需求。 [8]周晓明,葛云伦.西部地区农村劳务输出研究[J].农村经济, 2004(12):93—95. 3.5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业现代化 建设 要不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快速提高农民素 作者简介:陈本文(1968一),男,汉族,高级工程师,研究方 向:森林经营。 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大 农民文化素质教育投入。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推 (上接第133页) 松、白皮松、云杉、黄杨以及罗汉松等多种松柏常绿树种呈 现园林的层次等手段,都是打造良好纪念性园林体系的重要 方法。 建设。 3结论 2.3以植被体系作为考虑依据 在展开树种的选择过程中,除了需要考察对应的人文以 随着现代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园林建设的欣赏 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并且考虑到纪念性园林本身的特征和客 观需求,更需要相关规划和设计人员严肃对待。必须在充分 及景观需求以外,以植被体系作为基本考量的思路同时也应 当呈现在树种的选择工作过程中。其中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 在于整个植被体系的健康状况。园林环境中通常会出现本土 树种和植物与外来植物夹杂种植的状况,病虫害也因为植物 的引入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必须在此方面作出考虑,确 研究各种园林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谨慎展开对于树种的 选择,以丰富园林景观构建良好的纪念环境,唯有如此才是 切实构建起生态性纪念园林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保不同树种能够保持一个相对健康的生长环境,从而推动整 个园林体系的发展。理想的园林种植体系中,不同植物之间 会形成彼此的隔离带,从而加强园林环境中虫害的控制体系 [1]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