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卷调查
问卷填写人:年龄__ 性别__
是否在校大学生__ 工作__年(在职人员填写) 1、你认为大学生就业真的很困难吗?
A是 B否
2、你个人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A高校连年扩招,教育质量下降 B硕士博士以及“海归”的冲击 C大学生自甘堕落,整体素质差 D用人企业歧视应届毕业生 ——其他——
3、你认为刚毕业的普通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是多少? A低于1000 B1000~2000 C 2000~3000 D更高 4、假如你是公司的负责人,你认为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有工作经验很重要?原因?
A是 B否 原因:
5、假如你是大学生你会接受一份与自己在学校学的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吗?
A会 B不会
2
6、你认为自己将来的工作是在(在校大学生回答) A国内外大企业B中小型企业C城乡基层岗位D自己创业 7、你会选择哪个地区作为自己的工作地?
A大都市 B中小城市 C西部地区D无所谓,只要有能让自己满意工作就行
8、求职过程中,选择工作最看中的是
A发展前景 B稳定性 C薪酬 D其他
9、你认为考研或考公务员是一个帮助自己找到好工作的简便出路吗?
A是 B否
10、有很多人认为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如以前,你认为呢?
A赞成 B 不赞成
11、你在大学没毕业之前(大一至大三)有没有为自己的将来职业身涯做过规划?(大学生回答) A有 B没有
12、你有没有为在这样的环境下为增强竞争力而做过一些特别的努力?(大学生回答)
A有(例如 :__ __ ) B 没有
3
数据统计和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发放及根据问卷访谈的形式进行,另外也通过其他一些方式取得信息资料,例如搜集各界人士对一些有关大学生就业的观点和看法等。
发放问卷共130份,有效回收123份。其中大学生97份,在职人员(包括初 中 高级知识分子及中小型企业在职人员)26份。数据统计如下:
在校大A 学生调查 1 91(93.8%) 2 61 (62.8%) 3 0(0%) 4 5 6 7 8 9 10 11 12
B C D 其他 6(6.2%) 4(4.8%) 12(12.4%) 8(8.2%) 0(0%) 8(8.4%) 42(43.3%) 9(9.3%) 12(12.4%) 67(69.1%) 3(30.9%) 39(40.2%) 58(59.8%) 95(97.9%) 2(2.1%) 49(50.5%) 39(40.2%) 1(0.9%) 27(27.8%) 21(21.6%) 7(7.3%) 62(63.9%) 27(27.8%) 29(29.9%) 40(41.2%) 57(58.3%) 73(75.2%) 24(24.8%) 32(33.0%) 65(67.0%) 34(35.0%) 63(65.0%)
4
在职人员调查 1 2 3 4 5 6 7 8 9 10 A 17(65.38%) 5(19.23%) 7(26.92%) 12(46.15%) 15(57.65%) 6(23.08%) 7(26.92%) 13(50%) 20(76.92%) 18(69.23%) B 9(34.62%) 10(38.46%) 11(42.31%) 14(53.85%) 11(42.35%) 8(30.78%) 12(46.15%) 6(23.08%) 6(23.08%) 8(30.77%) C 5(19.23%) 3(11.54%) 7(26.92%) 4(15.38%) 7(26.92%) 6(23.08%) 5(19.23%) 7(26.92%) 3(11.54%) D
调查分析与报告
内容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就业问题之一,被社会广泛接受和关注。造成这一严峻形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调查者认为,高校大幅度连年扩招就是导火线,但是不能归咎于此,因为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过程。而进行更深层的探讨,大学生和供职单位之间供需不对称是造成其主要原因。就业不理想导致难就业,而过高的期望及薄弱的竞争力是就业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大众及大学生本身都应跟上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和转变意识,认识到当今的高等教育属性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意味着大学生可以做普通职业。学历不再是决定就业的重点而是作为一种资本优势。在这样激烈的择业竞争环境下,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将更为必要。
5
关键字 就业难 扩招 职业供需 职业规划 大众教育 意识转化 最佳就业 正文
“人事部的调查显示,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人,2006年这个数字达到413万人,同比增长了75万人,增长率高达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这意味着可能会有六成的应届毕业生面临岗位缺口,也就是60%的大学生毕业后失业”(引自论文在线网《毕业意味着失业》)。作为大学生,我们也不断地意识到就业的困难和压力。如今,大学生就业已与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民工就业成为我国三大就业问题。为此,我们就“大学生就业难”的主题展开调查。
调查显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已意识到就业的压力,并且表示对日益激烈的择业竞争产生“恐慌”和“有压力”。然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为自己未来的就业付出必要的努力及职业生涯规划。还未接触社会的在校大学生对毕业后还仅限于找一份好工作,对是否与自己的专业对口并不十分看重。六成以上的在校生缺乏明确的择业目标,只有少部分对将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被调查者中,为数不少的学生表示希望能找到带有自主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工作。有一些学生对社会现实了解不够,对职业的期望过高。例如,在对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第一份工资的预期值方面,69.1%的同学将标准定为1000~2000,30.9%选择2000~3000,1000元以下没有人选择。这虽然显示了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时代特征,但过于理想化的择业标准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丧失,也更易导致挫折与失败。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然很明显地存在着。关于毕业后就职的选择上,在校生大部分表明希望选择在东部大城市或中小城市的大中型企业工作,相当多的人有进外企工作的心愿。8.4%的人计划自己创业或有这种想法,志愿到西部地区的非常少。
63.9%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最看重发展前景,选择稳定性较强的工作占27.8%,待遇和收入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虽然该调查显示,以新酬为最重要择业因素的人只占29%,但更多的资料表明,在实际的求职过程中,发展前景,新酬及该岗位的社会性质一直是毕业生最关注和看重的。
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何在?探讨这一问题,我们总能归结出许许多多的原因。有近62.8%的人认为应归咎于高校连年扩招,大量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同时造成教育质量下降。有12%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偏低,不合社会就业人才需求 ,还有不少学生对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例如靠家庭社会背景及走后门取得工作岗位的现象严重等。有报告指出,在江苏,大学毕业生有三层靠父辈关系找到工作(引自中新网《就业就是比爹吗?》)。
调查者了解到,教育周济表示,不能简单地把“就业难”和扩招画等号。“我认为现在就业问题不是因为扩招引起的,因为这些孩子迟早都要就业,只是读完大学就业,还是不读大学就业的问题。”周济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太多了,就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来说,还是太少了。”
周济表示,我国13亿人口是沉重的负担,也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根本途径就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引自中国信息报《教育周济:大学生就业难不应怨扩招 》)
而对在职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六成的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比大学生的比例将近少了四成。例如他们有人认为“大学生有年龄优势、学历优势、信息优势、能力优势,理应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在口头性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家长对大学生就业难及失业表示不解和怀疑。
6
而在我们了解到的一些企业则认为,大学生找工作根本就不难,关键是供方和需方的想法不对称,学生们要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金太阳教育等多家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都表示,他们每年都会招聘大批的应届毕业生,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但是很多学生没过培训期就会自动离职,而像华为、中兴等大企业则是每年招上数千人,最终留到最后的也是很少一部分。汇仁集团招聘处刘先生介绍,他们每年都会通过学校定岗定向委培部分学生,同时也会不定期的招聘大学毕业生,作为后备的管理人才库”(引自论文在线网《毕业意味着失业》)。
但是大学生就业在现实中确实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难就业也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职者的疑问也是社会的疑问。不可否认,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接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他们对自身职业发展进行了相当大的投入,当然这笔费用主要由家庭承担,每名大学生每学年的费用已经达到1万至1.5万元。可是,当这一群体刚刚走出校门,直接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时候,他们的心理与能力等未必能够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需求,俨然成为人才市场的弱势群体。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调查者认为,该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高校扩招,但大幅度的连年扩招是造成这一严峻问题的直接因素(导火线)。扩招以后,高等教育的属性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在精英教育时代,大学生毕业意味着干部身份,就是到学术岗位、公务员岗位,或者专业性岗位工作。但是,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了,中国的大学生不能和过去精英教育的大学生比,而应该和国外的大众化高等教育比,比如“美国的全部是本科毕业,有些还是硕士毕业;韩国的一些出租汽车司机也是大学毕业生,开的是一种国际出租车,能说英语和日语”(引自论文在线网《毕业意味着失业》)。也就是说大众化教育意味着可以做普通的职业。所以,关键在于大众及大学生本身的观念未能快速跟上社会发展,导致所谓的“高不成,低不就”。
如何缓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综合本次调查相关人员的观点,最主要的在于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及社会观念的转变上。大学生可以做普通的工作。随着高校扩招,拥有大学文凭的人也将大幅增加,从而提高了中国公民的平均教育素质。大学生应认清这一现实,及时调整心态。
其次,大学生的就业准备和学校的就业工作,应该从关注就业机会及相应的求职技巧,转向关注就业能力。“这既包括大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为适应社会生活而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及人际沟通与协作的能力等;也包括作为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如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等。”(引自论文在线网《毕业意味着失业》)
同时,在校期间及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解及找到自己的专长,避免乱投简历,盲目就业。当今大学生眼里,就业排行一般序列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最后才是自主创业。调查的在校生中,近一半的人认为考研和考公务员能帮自己找到更“好”的工作。大学生应从长远的目光,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规划,追求最优选择,最佳就业,不应该盲从。
另一方面,学校及社会更多的从宣传和促进建设西部以提供就业机会。西部的发展,必然促进中国经济等个方面的发展,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以增加就业率。
同时,媒体引导社会转变就业观念,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总之,如果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总能归结出许许多多的原因。但是,这些原因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能够解决的。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上,需要、社会、企业以爱护、理解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他们。而大学生要成功地进入就业市场,必须依靠自身的不断发展,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因为专业强、基础厚、
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
7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报 《 调查显示近六成在校大学生缺乏明确择业目标》 2. 中国信息报 赵磊 《教育周济:大学生就业难不应怨扩招 》 3. 论文在线网《毕业意味着失业》 4. 中国新闻网《建立良好的环境,共同努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5. 中国新闻网《就业就是比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