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词不当 。
例如:“他把节俭下来的钱捐给了灾区。“”节俭“是形容词,不能带趋向动词“下来”,应改为动词“节省”。
(1.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改正了困难。) (2.大家要保护教室卫生干净。)
二、语序不当。
如:“通过检查,大家讨论、发现、解决了课外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应先是“发现”后“讨论”再“解决”。
(1.放学回到家,小明先写作业再掏出课本。)
(2.妈妈打开门掏出钥匙。)
(3.她克服了一次又一次地困难。)
三、搭配不当。
如:王小虎下定决心,一定要培养认真仔细的好习惯。句子中的“培养”和“好习惯”搭配不当,应改为“养成。”
(1.妈妈总是把房间打扫得整整齐齐。) (2.他把课桌摆放的干干净净。)
(3.王明热爱帮助同学。)
四:成分残缺。
如 :在课堂上刻苦学习,终于取得了好成绩。这个句子缺少了主语。例如可以加上个“他”。 (1.今天去上海。)
(2.爱吃嫩嫩的的竹子。) (3.在小河边钓鱼。)
五、重复罗嗦 。
如:他举起右手,用手从头上摘下帽子,用手拿在手里, 吹了吹帽子上的尘土。 其中“用手从头上”“用手”完全没有必要交代。
(1.张明向妈妈保证,这学期一定肯定改掉睡懒觉的坏习惯。)
(2.小军今天没到校,大概可能是生病了。)
(3.我一定改正不好的缺点。)
六、不合逻辑 。
(自相矛盾) 如:我断定他大概会考上大学。 “断定”和“大概”在这里产生了逻辑冲突。有自相矛盾的感.
(1.今天,同学们的作业基本上都完成了。)
(2.同学们几乎全部学会了广播体操。) (3.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葡萄、梨、苹果和水果。)
七、形容不当。
如:王老师讲完故事,教室里响起排山倒海的掌声。教室里不可能出现排山倒海的掌声,形容不当,可改为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