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来源:刀刀网
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备课纸

准考证号:学科:姓名:抽题时间:所在考场:1.题目:《雨霖铃·寒蝉凄切》2.内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3.基本要求:(1)设置相关教学活动。(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和读音。(3)赏析设问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4)配合板书,试讲十分钟。1《雨霖铃》教案

一、教学目标1.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意境;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2.通过多角度朗读,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3.深刻理解和正确认识感受词中浓浓的情感美。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分析意象,赏析名句。2.教学难点:分析并感受词中的意境和感情。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激趣导入温故知新导入:(学生回忆有关离别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现在我们就再次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走进柳永的《雨霖铃》。环节二:整体感知1.作者及背景介绍。明确: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柳永仕途失意,为排解苦闷常与歌妓来往,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汴京城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2.指导朗读,感受基调。活动: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把握诗词的节奏,体会诗词的感情基调。明确:整首词是哀婉悲伤的。环节三:深入研读1.朗读上阙,离别时的场景是怎样的?1明确:(1)环境:作者通过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勾勒环境。秋后的蝉鸣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一阵急雨刚停住,渲染出凄凉萧瑟的场景。(2)情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对离别两人情态的描写展现出恋恋不舍与绵绵的情意。过渡:面对这样的场景,词人不禁感叹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路茫茫,道路修远。2.多情自古伤离别,作者不禁发出了“今宵酒醒何处”的疑问,那作者想象中别后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明确:“杨柳岸,晓风残月。”3.试着想象一下这句词描绘的场景。明确:今夜酒醒之时,不见心上之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如钩,这情景满目凄凉,令人伤情。4.试分析这一句自问自答有何巧妙之处?明确:虚景实写,明写景,暗写情。晓风残月,设想酒醒后岸边之景,更是依依惜别之情。文人赋予“杨柳”“风”“月”特殊含义,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赋情感于具体的形象,别后的生活必定是凄苦惆怅的。补充: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使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将别后凄苦惆怅、孤寂伤感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环节四:拓展延伸通过本首诗,除了离情我们还能感受到作者的其他情感吗?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柳永的生平事迹以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来展开分析。明确: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我们也能从词中感受到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无奈。仕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前途倍感暗淡和渺茫。环节五:小结作业1.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总结。2.作业:搜集其他离别诗;结合《望海潮》分析柳永词特点。2五、板书设计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