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试题

试题

来源:刀刀网
2018-2019年肇庆联盟校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1第一至七单元。

2.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3.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4.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 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 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 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这种活动形成的历史原因表述最恰当的是

A.宗法制与观念的影响B.“一国两制”的提出 C.中华文化的辐射效应D.对古人智慧的尊重 2.欧阳修给宋英宗的奏折中称:“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在此,欧阳修评价的是 A.军功爵制B.郡县制C.察举制D.科举制

3.元行省制继承汉唐以来主义集权的基本内容,特别是承袭了两宋制度,继续实行收 夺州县官府事权。这表明元朝行省

A.是中国省制的开端B.加强了集权 C.行政权力大而不专D.无创新性的特点 4.从图一到图四,本质上反映了

A.机构逐步精简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C.宰相权力不断削弱D.皇权不断强化 5.亚里士多德曾赞道:“在其所创立的政体中,各个因素都被融合起来而各得其所―亚留巴 古布利(元老院),保留了寡头作用(尚富政治),而陪审法庭则代表了大众的意志(民主政 治)”。亚里士多德称赞的是

A.柏拉图B.梭伦C.克里斯提尼D.伯利克里

6.有学者评论说,这一法律“使罗马法具有了比其他任何所曾存在过的法律更近乎放之四海而 皆准的地位,显示了罗马法理学家的社会组织方面的杰出才能”。这一法律是 A.《十二铜表法》B.公民法C.万民法D.习惯法 7.美国有学者比较隐晦地评价说,“美国总统几乎主导着美国对外事务的大政方针,而国会被 看作实现美国国内多元化民主价值的政治平台”。该学者认为美国

A.政治上的权力失衡B.权力机构间的矛盾激化 C.总统权力高于国会D.行政效率方面大打折扣

8.代议制是公民选出代表行使权力,这些代表有较高的智力、较强的专业技能、较丰富的工作经 验,在公共事务上的意见和判断更有分量和前瞻性,这样也符合水平较低的人的利益。这说 明代议制强调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推崇少数精英的作用 C.全体公民的素质高低D.代表具有全能型特点

9.近代中国由于受不平等条约的约束,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中国海关成为列强侵华工具。近代 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是在

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0.“完全废除私有制,居民原来的财物全部归‘圣库’。”这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 A.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B.改造社会方案有空想性 C.顺应了近代中国发展潮流D.制度设计上具有先进性

11. 19世纪末期,欧洲列强掀起了一波瓜分亚洲的浪潮。清朝的、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让欧洲列强终于有了名正言顺的机会。据此可知,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是 A.阶级矛盾B.企图瓜分中国 C.实现亚洲自主D.推翻清朝 12.南京临时成立后,根据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等原则,在短短的3个月内 颁布了《中华临时约法》。约法规定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并实行责任内阁 制。这反映了中华

A.成为唯一的合法政权B.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 C.得到了各阶层的认可D.建立了完整的政权机构

13.五四运动中,一些爱国人士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 炉灶,组织新”这些口号。这些口号表明五四运动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B.将民主推向了高潮 C.改变中国外交被动局面D.开启了新民主主义

14.下图是国家发行的一枚纪念币,这一纪念币图案反映的历史事件

A.确立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总方针 B.标志着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完成 C.红军从此摆脱了军的围堵 D.事实上确立了的领导地位 15. 1945年8月,某消息传到重庆,时人的记录是:“突然,整个城市爆发出一片欢呼声和爆竹 声……整个城市就变成了一座巨响和狂欢的火山。”该消息是指 A.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B.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C.美国向日本投下了原子弹D.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失败

16. 1947年8月21日,兴高采烈地致电各战略区领导人:“由于以上各项行动及陕北胜 利已使并将使南线各敌处于被动地位,我之战略局势大为改善。”人民的“战略局势 大为改善”的主要原因在于

A.战略的实施B.南线战场的转变 C.国民的D.陕北战场的胜利 17.列宁说,这两位对工人阶级的功绩,可以这样简单地来表达,“他们教会了工人阶级自

我认 识和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这里的“科学”是指 A.民主思想B.空想社会主义C.启蒙思想D.马克思主义

18.在实践活动中,公社没有进攻凡尔赛,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它掌握从17年以来的资产阶 级的档案达两个月之久,根本没有触动,因为公社认为那是全国的档案,巴黎也无 权过问。巴黎公社的这些举措

A.反映了其爆发具有偶然性B.使其失去了延续政权的机会 C.表明已完成民族任务D.体现了其具有无产阶级性质

19.进人20世纪之后,的农民为了吃饱肚子不得不进行各种斗争;的工人也强烈要求建 立新取代现有;在战场上,士兵们没有食物和装备,他们已经厌倦了战争。这说明

A一战是十月爆发的根源B.十月爆发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 C.自下而上的改革具有必然性D.罗曼洛夫王朝的残酷遭到民众的反抗

20.由于工兵代表苏维埃同临时之间定有特殊的“协议”,“也不能用寻常的方法去推翻”。 列宁说:“要善于通过最可靠的道路走向的下一阶段或者说走向第二次”。列宁所 说的最可靠的道路是指

A.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政权的过渡B.与临时共同执掌政权 C.先进攻城市再辐射到农村地区D.使民主暂且转人低潮 21.十月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使社会主义从一种运 动变成了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实体。这意味着十月 A.促使社会主义思想深人人心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推翻了沙皇的封建统治D.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阶段

22.下图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这一统计图 能够说明

A.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B.中国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 C.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D.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得以确立

23.下图为1951- 2014年(自治区)的人均GDP变化情况。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对外开放的有力推行 B.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 D.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 24.20世纪90年代吉林省的村干部“海选”,安徽省岳西县腾云村率先把“竞选组阁”引人了村 委会的选举。这些表明

A.因地制宜地开展民主选举 B.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保障 C.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D.农民实现了享有民主的愿望

25.下图为1978-2014年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一国两制”促进特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B.特区平衡推进民政建设与经济发展 C.澳门回归实行的适度多元民主政治的结果 D.经济发展促使澳门人民幸福感增强 26. 1949年12月,在发回电给刘少奇和周恩来时说:“缅甸要求建立外交关系问题, 应复电询问该是否愿意和断绝外交关系,同时请该派一负责代表来北 京商谈建立中缅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秉承的方针是

A.“一边倒”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互相尊重主权 27.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在①处填写最恰当的是

A.自主的和平外交B.突破美国孤立外交 C.睦邻友好的外交方针D.负责任的大国外交

28. 2013年,亚非法律协商组织秘书长拉马特・穆罕默德说:当前世界面临着诸多挑战,地区冲 突、组织犯罪、差距扩大、气候变化问题、人口与资源困境等等。60年前的中国这一原则必须在21世纪的国际法体系中继续发挥重要和实质性作用。这一原则是指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自主D.大国同盟外交原则 29.从2006年10月起,中日两国高层进行了名为“破冰之旅”、“融冰之旅”、“迎春之旅”和“暖 春之旅”的一系列互访,双方一致同意推进战略互惠关系,两国关系全面回暖,堪称“柳暗花 明又一村”。中日关系的这一变化

A.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B.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C.体现两国实现了政治互信D.打破了日本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

30.自2013年,中方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 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 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A.全方位B.区域化 C.结盟性D.一体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31.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东西方世界不同程度地巧妙运用妥协艺术。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辛亥年间的这个妥协非常重要,对于这一点,不论是党人,还是新军,还有立宪 党人,当然还有清廷,都有所坚持,有所妥协。 ―马勇《辛亥的发生与结束》 材料二这两者的关系不调解好,英国将永远在痉挛中蒗颤。终于,这个关系由“光荣革 命”调解好了,不过,这一次没有用对抗的手段,而是用融合的手段……在融合中产生出崭 新的制度……在此后三百年中,英国再也没有发生过重大的社会动荡,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美国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群体)谈判和妥协的结果,所创立的 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 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 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原则和实戏得 以修正,使新的原则和实戏得以产生,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 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的精神与实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党人“有所坚持,有所妥协”的含义。(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两者”“融合的手段”“崭新制度”分别指 的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一部“活着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美国在协调与地方关系方面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该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 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摘编自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材料二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 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正义要求”。对此,列强的态度如何?这 引发了中国什么重大历史事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49年以来中国是如何以包容姿态融入世界的。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到当前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 高,指出其说明的问题。(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尼克松上任之初,美国失去了长期的对苏核优势,人民对越南战争的不满情绪日益 高涨,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战运动。尼克松不得不调整美国的越南,他明确表示:美国在 越南战场上全面的军事胜利是不可能的。他还认识到:解决越南问题“关键不在河内,而在 北京和莫斯科”。基辛格也说:“向中国开门可能帮助我们结束那场战争的苦难。” ―摘编自黄英王姗姗《从对抗走向缓和―析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材料二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新世纪中美关系总体缓和的可能性 是比较大的。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中美两大经济体不但经贸往来规模巨大, 而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和互补性。进入21世纪之后,特别是“9 . 11 恐怖袭击事件”使美国认识到,美国的真正敌人不是中国,在现实利益和世界多元化发 展的影响下,中美政治关系开始进入成熟稳定发展时期。自1971年“乒乓外交”推动中美 关系解冻以来,中美文化交流蓬勃发展。据统计,2012年赴美旅游的游客达149.%万 人;而2004年,美国马里兰大学作为美国第一家高校与中国南开大学合作建立孔子学院。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美双方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中表 示“奉行一个中国,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双方重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这一根本原则”。总之,中美关系的缓和,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也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和 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 ―摘编自赵永东《论新世纪中美关系总体缓和的可能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谋求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世纪中美关系总体缓和可能性的表现。(6分)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认识。(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