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读书笔记大全
【篇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读书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读书笔记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时俱进的;与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是互动的;是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对实际工作有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辨证法在各自全部历史以展成果之上的有机结合,是人类哲学思想的光辉结晶。而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场变革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和总结,也是当时和工业发展、科学进步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说唯物辨证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哲学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建构;当代形态
关键字:继承与发展、矛盾、改革、创新、和谐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既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实践发展的光辉结晶,也是人类哲学思维发展的一种当代形态。它荟萃了资本主义向社会转化时代的时代精神和精华,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它产生的一个半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实践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丰富着自己的理论内容,改变着自己的理论形态,展示着自己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哲学的最初产生意味着人类理性思维从神话思维中和一次历史性超越,标志着人类认识视野的极大拓展和思维层次的性跃迁,是人类智慧负着哲理层面的一性提升。哲学可以说
是名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与其它科知识一道构成人类和知识体系。而哲学作为最宏观的信念、理想和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激励和向导的作用。哲学流派中凡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和本质,思维、意识、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的都 是唯物主义;相反则是唯心主义。
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反映进步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唯心主义则代表保守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人类的发展总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曲折复杂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与辨证法在各自自全部历史以展成果之上的有机结合,人们坚持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遵循认识的客观规律,而这样造行往往会得出唯物主义的结论。辨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对自然科学和概括,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经验的总结,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它强调以唯物主义方式人道地,实践地改造世界。它主张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想互联系运动变化和不断发展的;应当从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去把握事物。人类的发展也需要这种种观点的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的光辉结晶,是工业发展,科学进步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唯物主义与辨证法在各自全部历史以展成果之上的有机结合。因此唯物辨证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哲学基础
【篇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
态》 ....................................................................................................................... 1
《党言》 ............................................................................................................................... 4
《政治经济学批判言》 .......................................................................................................... 6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展》 ............................................................................................... 8
《论我国命》 .............................................................................................................................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 恩格斯
(1845年11月——1846年8月)
意识形态这里指一种荒谬绝伦的诡辩术,是人们冥思苦想、瞎编乱造出来的东西,是脱
离实际、没有任何生动内容的幻想。
(一) 写作意图和背景
1. 揭露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
宣
序
发
革
2. 彻底清算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
3. 系统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
(二) 本书主要贡献
第1卷,主要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 原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观点。
第2卷,批判“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思想。
本书最伟大的贡献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次作了全面阐述,完成了第一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学说奠定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三)主要内容
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进行科学论述
1. 对唯物史观前提的科学阐述。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基础)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物
质生产活动;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包含三
层意思:1、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
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第5页),而不是“自我意识”、“类”、“唯一者”。2、这些现实的
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的本性是由物质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可以
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
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
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第6页)3、人的活
动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的
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们是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着创造历史的活动的。所以“任
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
更出发。” (第6页)总之,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
件三者的统一。
2. 阐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 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
程”。这是说,意识、思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能把意识、思维与社会生活割裂开来。 1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过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对唯心主义精神统治世界观念
的考察和揭露,从而得出结论: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和考察历史的基本方法。
3. 再次阐述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物质资料生产,并考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方面的因素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四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生活资料生产本身。这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第二个因素是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第三个因素是人口的生产活动,即人口的繁衍;
第四个因素是社会关系的生产
再次阐述关于意识的产生和本质的思想 ,并分析了社会分工及其后果。指出了社会发
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源,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 盾运动。
4. 主义实现的基本条件:世界历史和高度发展的生产力。生产力越发展,各民族的原
始封闭状态被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和民族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越成为世
界历史。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活动。无产阶级只有
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每个
个人的程度是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述了私有
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之后,提出要消灭这种异化必须具备
两个基本条件。第一,由于异化所导致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的激化,进而导致无产阶
级;第二,普遍交往的建立和发展。而这两方面都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
发展为基础。
(四)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阐述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
1. 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2. 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4.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5. 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群众是社会的物质因素。
(五)思考题
1.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什么?
2.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哪些内容?
3. 如何理解“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4. 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
5. 试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是如何阐述主义学说的?
附: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关系
1.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2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2.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作用方式、反馈方式的不同。
二、怎样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要点提示:首先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的本质的原理,阐明所谓“人的本质”就是指人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人与包括动物在内的其他事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性。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究竟表现在哪里呢?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顶多只能采集,而人类则能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第336页)这就是说,能够进行生产的,能够通过能动地改造自然界取得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是人的根本。而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就必然会产生一种新的、动物所没有的属性,这就是人的社会性。 第三,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的总和,它决定着人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多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人们之间其它政治的、思想的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这种客观物质关系的基础上,并直接或间接地被这种物质关系所制约。
这种政治的、思想的关系,反过来对生产关系产生巨大的反作用。这样一来,在人们的周围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关系的复杂结构。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这一社会关系复杂结构的总和,确定着现实社会中任何一个人的本质。 综上所述,所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基本含义就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先天自然形成的,也不是后天主观自生的,而是由建立在客观物质生产基础上的,复杂的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只有从分析社会关系出发,才能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才能真正弄清人的本质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精神实质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
《党宣言》
马克思 恩格斯
(1848年)
(一)《宣言》的七篇序言
1. 指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即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
2. 阐明了《宣言》的性质和任务.《宣言》是党的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
3. 阐明了《宣言》的基本思想。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三
层含义: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第二,全部人类社会文明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无产阶级所进行的阶级斗争,不仅要消灭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而且要使社会永远摆脱任何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只有全人类,才能最后自己。
4. 根据国际主义运动的新鲜经验,提出了对《宣言》的重要修改和补充 。
5. 提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济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
设想。
6. 论证了资产阶级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7. 论述了论述了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坚持自主和实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关系
(二)《宣言》的引言
1. 写作的历史背景
2. 写作的目的
(三)《宣言》的正文四
1. 《资产者和无产者》。马、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深刻分析了资产阶
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过程,正确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科学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主义必然胜利,这是一个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并不等于自行消灭,它必须通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所以,无产阶级必须采取手段,夺取政权,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逐步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过渡到主义社会。这就是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2. 《无产者和党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无产阶级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必
须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为此,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党的性质、特点和纲领,严正驳斥了资产阶级对党人和主义的种种责难(教育、自由、家庭等),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
3. 《社会主义的和主义的文献》。在本章中,马、恩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运用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指出了它们的实质和危害,揭露和批判了各种假社会主义,并对空想社会主义和主义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4. 《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因此,马、恩在最后一章从党人对待各种反
对党派的态度上集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思想。论证了党人对资产阶级民主政党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统一战线策略。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的原则。
(四)结语
4
《宣言》结尾再次郑重申明党人的观点和意图,并公开宣告党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和途径:党人只有用暴力才能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全世界无产者只有联合起来,共同作战,才能砸碎旧的锁链,获得整个世界。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 “两个不可避免” 与当前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的作用,它扫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是,这个社会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资本主义发展每前进一步,都蕴藏着深刻的危机:它发展了生产力,
却加重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它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却引起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它建立了世界市场,把资本的势力扩向全世界,却加深了它与殖民地附属国的矛盾;它创造了现代化的大城市,却又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尖锐,突出地表现为不断扩大和加深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摆脱经济危机。要消灭经济危机,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2. 怎样理解《党宣言》的理论意义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指导意
义?
《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史观应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研究得出的结论。 ◆它第一次划分了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
1) 基本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2) 大力发展生产力。
3) 坚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4)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5) 坚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6) 坚持党的先进性。
7)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5
【篇三:《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 读书笔记】
《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读书笔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首先,我想说非常感谢老师能够让我们去读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书籍。因为在大学里面,现在能够静下来读书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尤其是在崇尚快速阅读的今天。由于电子书籍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忽视了纸质的书籍,导致书卷气变成了电子气。而老师则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可以尽情徜徉在书籍的海洋,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尤其是接受我们这种扛旗专业的学者们独特思想的熏陶,而我阅读的《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的书籍。
其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学好扎实的理论知识,尤其是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成为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方法上,一个比较好的
方法就是阅读马克思主义文章经典,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是放在首位的。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冲突和文化碰撞,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这就可能带来大学生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迷茫和模糊现象。针对此情,我们就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正确对待学生的合理诉求,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人,
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在阐述我的《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这本书之前我想谈一谈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本书。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马克思之后,之后代表了未来,未来有无限可能,我也坚信未来的马克思主义一定会更加美好。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安葬仪式上说:
“马克思一生作出两项伟大的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是‘科学巨匠’,但他‘首先是一个家。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的条件。”
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这样一种语言:数以百万人用它来表达自己对更公正的社会的希望。作为反抗的工具,马克思对宗教的描述给很多从中看到自己使命的人以很大的力量:“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状态的精神一样。” 这些思想给我们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维度。马克思在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价值两方面都是思想的巨
人。无论其中一些理论多么令人感到疑惑,无论其中一些价值多么微小,走过了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都是人类对共同生活新方式的寻求的不可分割、永恒的一部分。
一、作者简介:
客座教授,之前是英国肯特大学政治学教授,也是美国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国际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它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述在欧美有着深刻的学术影响力。他关于马克思的传记被公认为是英语世界最权威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是第一部涵盖了马克思生活各个方面的英文版传记。至今已修订出版了四版。他主要著作:《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马克思的生平与思想》、《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思想导论》、《马克思传》等。这些著作大部分在中国国内被翻译并出版。
二、内容简介:
本书被誉为“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叙述”。它述及马克思以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的马克思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新马克思主义到中国与第三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再到当代欧美马克思主义。这本书主要是讲发生在20世纪的,如苏俄、中国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以及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
三、阅读体会
看一本书,首先要看它的目录,这本书的目录有1个导论:马克思的遗产。五编24章节:
第一编 德国社会民主党人,讲的是:恩格斯的贡献、与修正主义的论战、激进派和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第二编 的马克思主义,讲的是:列宁、斯大林和之
后的主义。
第三编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马克思主义,主要讲的是瑞典的委员会主义及葛兰西。
第四编 中国和第三世界,具体阐述了中国模式。
第五编 欧洲和美国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讲了法兰克福学派、 德拉沃尔佩学派、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英国的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在美国。
从目录中不难发现,这本书有24章,可谓是按照马克思死后,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按照时间顺序很清晰的概括了。根据这本书的目录,通过阅读,可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可以简单划分为欧洲阶段、欧洲到亚洲阶段、战后阶段,每个阶段大约经历50年。
首先,欧洲阶段。随着1847年在欧洲伦敦诞生的主义者同盟,发布了《宣言》,标志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从此蓬勃发展。在这之后,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以及其后在欧洲诞生的其他工人阶级政党。于此同时,1871年,法国大中,巴黎人民推翻了资产阶级,建立了巴黎公社,这些都算是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
紧接着1883年,马克思去世了,恩格斯负责领导第二国际。这段时间,欧洲相对平静,恩格斯趁此机会把欧洲各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联合起来。
第二阶段:欧洲到亚洲阶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