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经济学及其基本问题,了解经济学的由来及演变,掌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二章,供求与均衡价格理论。本章分析需求和供给的一般原理,在此基础上描述竞争市场条件下均衡价格的决定,并给出一些运用供给和需求的原理进行分析的实例。学生还需掌握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弹性概念,并学会对弹性理论的简单运用。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三章,消费者选择理论。本章首先分析消费者的个人效用,其次考察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消费者的选择问题。旨在使学生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能够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分析确定条件下消费者的行为;能够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推导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生产者选择理论。本章分析厂商投入要素生产出产品的过程,即考察生产函数。旨在使学生掌握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即厂商作为经济人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应如何选择生产的合理投入区和最优的生产要素投入组合。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五章,成本与收益理论。本章介绍成本的相关概念,分别分析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性质,并通过分析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来求解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旨在使学生掌握成本分析的方法和厂商的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采用课堂教学和案
例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本章分析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使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是如何决定。旨在使学生重点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如何做出短期和长期的产量决策。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本章分析在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三种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使厂商实现最大利润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是如何决定。旨在使学生重点掌握三种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在每一种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如何做出短期和长期的产量决策,并理解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八章,博弈论与信息。本章对博弈论进行了概述,重点分析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和完
全信息动态博弈,分别给出纳什均衡和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详细讲解。旨在使学生对博弈论有初步了解,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思维。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九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本章分别讨论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均在市场条件下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生产要素均衡价格的决定。旨在使学生了解生产要素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原理,掌握工资、利息、地租理论。采用课堂教学和案例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十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理论。本章首先,将生产的均衡过程与消费的均衡过程
联系在一起,将资源分配与收入分配联系在一起,分析所有市场共同均衡的一般均衡理论。接着介绍福利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旨在使学生掌握福利经济学的和社会目标,理解帕累托最优及其条件,了解社会福利函数。采用课堂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十一章,公共选择理论与微观经济。本章分析造成市场失灵的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品三个方面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弥补市场不足的微观经济。旨在使学生明确市场失灵的原因,了解相关的微观经济。采用课堂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法。以便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经济学的概况。采用课堂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本章介绍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等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及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分析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旨在使学生重点掌握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和各宏观经济总量的关系,了解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采用课堂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介绍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以产品市场为中心建立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旨在使学生理解总供给和总需求,重点掌握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及乘数原理,掌握支出、税收与预算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采用课堂教学、案例和讨论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章,产品市场与货市市场的一般均衡。本章首先介绍投资为内生变量时产品市场的均衡,接着说明货币市场的均衡机制,最后通过综合描述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双重均衡的IS—LM 模型,分析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下收入和利率的决定,进而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过程。学生需理解IS、LM曲线的含义及推导,通过 IS—LM 模型掌握两市场如何在相互影响同决定国民收入水平。采用课堂教学、案例和讨论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五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本章根据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分析建立 AS-AD模型。旨在使学生掌握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含义,了解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推导,掌握AD---AS模型。采用课堂教学、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六章,失业理论。本章介绍失业的基本理论,旨在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失业、如何衡量、失业的影响、失业原因和促进充分就业的措施。采用课堂教学、案例和讨论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七章,通货膨胀理论。本章介绍通货膨胀的基本理论,及失业和通胀的关系。旨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原因和治理,理解失业和通胀的关系。采用课堂教学、案例和讨论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八章,开放经济理论。本章通过对国际收支状况和汇率决定的分析,旨在使学生掌握推导外部均衡曲线 BP 的方法。掌握加入国际收支状况后,建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 IS—LM—EB 模型。理解国内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的三重均衡状态。了解开放经济。采用课堂教学、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九章,经济增长理论。本章主要分析的几种经济增长模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的源泉、哈罗德—多马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采用课堂教学、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十章,经济周期理论。本章主要介绍经济周期理论。旨在使学生掌握经济周期概念,了解现代经济周期理论。采用课堂教学、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第十一章,宏观经济。本章通过对财政和金融的简要介绍,使学生掌握国家调节宏观经济所使用的财政和货币工具,了解财政和货币实施效果。采用课堂教学、案例和讨论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本课程分两大知识模块:经济学教学内容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组成,每部分一学期,授课实际课时各为48学时。微观经济学内容包括: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以及其他基础知识;供求与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选择理论,生产者选择理论;成本与收益理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博弈论与信息;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公共选择理论与微观经济;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包括:宏观经济学绪论;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论理论(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决定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和宏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