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第9期 2019年05月
Vol.10 No.9May 2019
新媒介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传播
崔 蓉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的另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反映了居于从属地位的群体试图解摘 要:
决社会中各种问题、矛盾的诉求。由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创造的青年亚文化常常与主导文化形成抵抗,想要通过各种方式开拓文化领域,争夺话语权。在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如表情包、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
关键词:
青年群体;亚文化;新媒体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一、青年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亚文化(subculture)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鼻祖芝加哥学派正式使用,最早用来描述美国新兴城市中的边缘群体,如城市游民、问题青年等亚文化群体。此后,该术语的含义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的伯明翰学派对青年亚文化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阶级、性别、种族、年龄等方面,拓宽了亚文化研究的范围。
我国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也在与时俱进。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青年亚文化的特性及其和社会主导文化、流行文化等的关系上。
在新媒介时代,不同学者对青年亚文化有着不同的见解。学者张慧瑜认为今天的中国青年群体在社会整体结构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从政治的角度看,青年人缺少政治热情和对未来政治的想象,由此创造的青年亚文化很难变成一种有理想、有力量的文化;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全球化影响下,“青年人由愤怒的青年变成了后工业时代的消费者”,成为文化消费的引领者,与他们在政治领域中的“暮气沉沉”截
然不同。[1]
学者马中红则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青年人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话语权。青年亚文化因其与社会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价值取向、审美观念、行为风格的不同,成为一
种“脱逸”化的存在。
[1]
二、青年亚文化的特征与传播现状青年亚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抵抗,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主流文化内容、表现形式等的抵抗。尽管这种抵抗在大多时候是微不足道的,并不对主流文化产生强有力的挑战。接下来,笔者将通过网络直播火爆发展、短视频异军突起、小猪佩奇及其衍生品的突然蹿红为例,分别概括青年亚文化的几大突出特征。(一)聚集与流动:网络直播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社交方式,吸引了青年亚文化群体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络上聚集起来,形
成典型的“网络趣缘群体”。[2]
各群体的随意结合将网络直播间构建成了一个文化“新部落”,部落内成员可以任意聚集在一起或流动到各处。
首先,聚集表现在亚文化青年会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进入直播间,如动漫爱好者会选择“二次元”直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9-0221-01播间;音乐爱好者会选择进入唱歌直播间;电竞爱好者
会选择游戏直播间等。这样类似群组式的设定使青年亚文化成员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自由地进行信息共享、情感交流。这样的聚集有利于消除青年亚文化群体在网络虚拟空间的陌生和孤独感,增强其存在感。同时,聚集起来的各群体形成了一股力量,当自己所在的“部落”受到攻击时,能够发挥其作用。
更重要的是青年亚文化带有的流动性特征。网络直播间形成的一个个“新部落”并不是依靠某些具体的权力来维系和管理的,而是以兴趣爱好来汇聚,因此具有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同时,网络空间的匿名性使个人可以拥有多重身份。网络直播的零门槛与青年亚文化的草根性相契合,人人都可以是导演和演员,观众对内容的选择多种多样,导致观众并不会固定在其中一个直播间,而是会游走于各个不同的直播间,去互动、打赏或默默驻足观看。(二)疏离与认同
在目前的碎片化浏览的时代,毫不夸张地说,短视频应用已经从各类娱乐方式中脱颖而出,成为吸引大众注意力的最活跃平台。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在2016年9月正式上线以来,迅速引爆市场,凭借其低门槛、内容多元以及社交属性成为短视频领域中的佼佼者。抖音短视频的火爆正说明了青年亚文化疏离与认同的特质。
首先,疏离主要体现在与社会主流文化内容相异甚至背道而驰。对于弘扬正能量的宣传片来说,抖音中的大部分内容为明星、美女、帅哥,属于亚文化;对于有目的、有意义的宣传来说,抖音中的大多数内容为唱歌、游戏、萌宠,是散漫、无意义的,属于亚文化;对于严肃庄严的节目来说,抖音的多数内容更为娱乐化、魔性化。这些内容正好符合亚文化青年群体的审美取向,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抵抗。
其次,这里的认同指的是群体成员的自我认同和群体之间的身份认同。正如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斯图尔特·霍尔强调的,“意义就是赋予我们对我们的自我认同,即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归属谁的一种认知的东
西”。[3]
同样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其产品定位为属于年轻人的短视频互动社区。抖音短视频的传播更符合青年群体渴望与外界交流的心理和展现自我个性的诉求。同时,抖音短视频的传播也是为了让人与人之间建立社会关系,产生身份认同。比如有人会在自己的车上贴上“抖友”的标志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并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以贴标签的方式进行群体认同
不仅可以为自己寻找或构建群体部落,
(下转第241页)221
第10卷第9期 2019年05月
Vol.10 No.9May 2019
化,思维以及价值观的强化所导致的后果便是用户长时间接触某一类价值信息,只注重自身而忽视整个社会公共价值,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失衡。
四、区块链新闻媒介伦理的重构区块链技术由于把关权的缺失,给现代社会带来价值观异化、公共性缺位、歧视与偏见等媒介伦理挑战。因此,要通过健全法律监管、加强“人”的主体性、明确责任归属等方式重构媒介伦理。(一)健全法律监管
现有法律的不完备导致只能采取事后处理手段,也就是说对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平台的监管还处于滞后状态,只有事件发生之后才有可能采取相关措施实现事态控制,而未能从事件初始实现全程监管。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急需完善的法律制度予以解决,因此需要加大法律研究,完善相关法规,实现全覆盖、全方位监管,通过对算法技术的使用范围以及标准进行严格规定,明确算法犯刑的量化标准,建立健全审核以及处理机制,通过法律对媒体进行管控,更好地发挥媒体功能。
(二)强化“人”的主体性技术终究只是技术,技术本身的理论逻辑不完善或者存在系统漏洞,造成了一系列伦理失范问题。但是人才是行为主体,技术的使用决定权在使用者手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主观性得以正确发挥,人才能更好地掌控技术,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使用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道德是法律的支撑和基础,法律是道德的维系与补充,既依靠道德,又依靠法律,有效结合,互相促进,才能营造良好的环境。
(上接第221页)还可以将自己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同
(三)明确责任归属
归属模糊是造成伦理失范的另一原因。只有法律责任到人,责任到主体,责任到全员,才有可能实现法律监督。特别是基于算法的算法推送以及区块链技术支撑下的平台,游离于法律监管体系之外,即时触犯相关法律,也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主体,最终被淡化解决。因此,法律归属范围的明确工作,部门还有待加强。
五、结语
区块链作为新兴技术,了原有的支付技术和信任制度。虽然其已经在某些国家得到实际运用,但是技术本身及其他所因素所造成的伦理失范问题不容小觑,构建安全、稳健的技术及运用平台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为此,在将区块链作为新兴技术引入社会生产时,还存在许多伦理和技术层面的问题有待解决,不仅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强化技术,还需要从法律、主体、责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相关建设,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参考文献:
[1] 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
大学出版社,2000:83.[2] 约翰·奈斯比特.高科技·高思维:科技与人性意义的追
寻[M].尹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5-28.[3] 王宇嫣.软实力视域下的韩国网游产业规制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6.向友铸(1994—),湖北恩施人,湖北民族大学新作者简介:
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
生存与发展空间,青年亚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一方面,这基于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支持;另样可以体现出青年亚文化中的疏离性。
一方面,青年本身就是活力与创造力的代名词,正是因(三)与创造
敢做、敢突破,亚文化才拥有了如此强“小猪佩奇身上纹,掌声送给社会人”这句话最初为他们的敢想、
年轻在快手短视频出现,曾入选“201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大的生命力。我们在关注青年亚文化中潮流化、
化、个性化的想法与观点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消极、颓排行榜”。
悲观的一面,如青少年过于沉迷网络游戏、校园暴《小猪佩奇》作为一档儿童动画节目在2017年伴废、
叛逆心理过强等问题。随着各类社交和短视频平台的宣传突然蹿红,其衍生力、
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青年群品如书籍、玩具、文具、食品、衣服等也迅速占领市场,
成为亚文化青年圈子里的“带货王”。《小猪佩奇》的体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影
我们在鼓励正面的爆红背后所反映的正是亚文化青年群体活跃的创造力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因此,
青年亚文化广泛传播的同时也必须正视其消极的一和传统的态度。
加强把关,提高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努力促使亚《小猪佩奇》作为一部动画片原本想要表达的是面,
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关于亲情、友情等内涵,但通过亚文化青年的解构和二文化与主导文化相互融合、
次创造,了其本来的意义,衍生了更多不一样的与本意并不相关的含义,如“今天也是精致的猪猪女参考文献:
马中红.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3)[M].清孩”“塑料姐妹情”等。经由青年群体的“恶搞”与[1]
华大学出版社,2014:6-7.再加工,一只卡通小猪被赋予了向传统挑战的力量,成
陈霖.新媒介空间与青年亚文化传播[J].江苏社会为全民狂欢的噱头,也直接折射了亚文化青年向社会[2]
科学,2016(04):199-205.主流文化发起挑战的精神气质。
[3] 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商三、结语
务印书馆,2003:3.新媒体语境下的青年亚文化不仅是当下文化情境
马中红.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文艺研究,2010的症候式表达,折射出主流文化的裂变和离散,而且也[4]
(12):111-112.是以青年群体特有的方式,构建的与主流文化的沟通
与对话,从而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创造提供了多元、开放
[4]
崔蓉(1998—),女,陕西榆林人,本科在读,研究作者简介:的可能性。
青年亚文化传播。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为青年亚文化提供了更多方向: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