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黄州快哉亭记
误用“抢白”
《新民晚报》2011年12月29日刊有一篇文章《寻找“郭兴福”》。作者是知名画家,为画巨型历史画,遍寻郭兴福(郭是我军19年大比武的明星,“”罹大难,1985年亡于车祸)的照片而不得。作者联络过军博、南京军区,皆无果。一日,军人后代吴某说自己父亲的“部下有位名人,有一位你一定知道,大比武的英雄——”。“„郭兴福!’我抢白了一句。”最后,“郭兴福1981年的照片终于出现在我的信箱里”。
文中“抢白”一词用错了。何谓“抢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当面责备或讽刺”。画家意外得到郭兴福的线索,肯定是激动与感谢,何来责备与讽刺?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李光羽
走近作者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之子,简 苏轼之弟,与其父兄合称“三苏”,“唐宋家”之一。嘉祐进士,官尚书右丞、介 门下侍郎,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 作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擅
品 相关知识
长政论和史论。有《栾城集》传世。 到宋代,游记散文追随着唐代游记散文的踪迹,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臻完美。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游记作者数量增多,作品硕果累累。作家突出的有: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晁补之、陆游、范成大、王质、宋熹、周密等,他们都写有不少名篇佳作。
——罗昭伦《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阅读方法》 识记字音
沅水(yuán) 子瞻(zhān) 东西一舍(shè) ...风开云阖(hé) 舟楫(jí) 草木行列(háng) ...皆可指数(shǔ) 骋骛(chěng wù) 而风何与焉(yù) ....会计(kuài) 蓬户瓮牖(wèng yǒu) ...濯长江之清流(zhuó) 揖西山之白云(yī) ..
一、基础考查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肆大(sì) 倏忽(shū) 谪居(zhé) 开阖(hé) ....B.瓮牗(yǒu) 洗濯(zhuó) 指数(shù) 憔悴(cuì) ....C.骇目(hài) 舟楫(jí) 骋骛(wù) 庶人(shù) ....D.沟壑(hè) 飒然(sà) 衣襟(jīn) 骚人(sāo) ....解析:B项,“数”读shǔ。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窃会计之余功 窃:利用 .B.其势益张 益:更加 .C.不以物伤性 以:因为 .D.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胜:成功 .解析:D项,胜:忍受、承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 A.①至于赤壁之下 ..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B.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玉之言,盖有讽焉 .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①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
②此世所以不传也 ..
解析:C项,副词,大概/连词,表原因。A项,均为动词,到了。B项,均为副词,却。D项,均为“所以”结构,表原因。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 A.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B.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C.有风飒然至者
D.以其无礼于郑,且贰于楚也
解析:C项是定语后置句,A、B、D三项都是状语后置句。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武昌九曲亭记
苏 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
②
①
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
(选自《栾城集》)
注:①此文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氏兄弟贬官黄州与筠州已经3年。②陂陁(pō tuó):不平坦。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④洒然:惊异的样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仰瞻陵阜,旁瞩溪谷 瞩:注视,观望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验证,证明 .D.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斥:开拓 .解析:C项,效:呈现。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不知其久也 其皆出于此乎 ..
B.而姑寓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C.不足以席宾客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相携徜徉而上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解析:D项,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代词,文中指三年时间/副词,大概。B项,兼词,在那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C项,动词,用来/介词,因为。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从本文看,苏轼身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
④
③
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B.苏轼面对废弃的九曲亭“睥睨终日”,表现出对败落的九曲亭的痛惜以及对“遗址甚狭”难以重建的无奈;这和后文“子瞻于是最乐”形成对比,趣致盎然。
C.文章最后议论苏轼的“以适意为悦”“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暗合了苏轼建亭的意图,但也流露出一丝为人处世的消极情怀。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襟怀。
解析:C项,“消极情怀”属无中生有。 8.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这座新亭子。
(2)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已经厌倦(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树丛中,寂寞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和来人的痕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岸群山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了回去,往往就夜宿在山上。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了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坐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
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亭子旧址。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这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感到相当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没有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