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05年高考重庆卷作文指导

2005年高考重庆卷作文指导

来源:刀刀网
重庆卷

[作文题目]

一、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说明文。要求文体恰当,不少

于200字。 二、“自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自我的嘲笑。它是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调节心理的方式,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请以“自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

与其他各地试卷作文题目不同的是,重庆卷的作文题目由一大一小两部分组成。小作文是以“筷子”为对象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说明文。大作文是以“自嘲”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下面我们先来谈谈说明文“筷子”的构思。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常规说明文的方式来写这篇文章,即依次介绍筷子的称呼、历史、原料、形状和用途。其次,我们可以介绍筷子使用过程中包含着的物理学杠杆原理。再次,我们可以联系筷子的特点介绍中国人讲究成双成对和门当户对的审美追求。(分别见例文1、2、3)

再来谈谈话题作文“自嘲”的构思。 由“自嘲”,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鲁迅写的一首题为《自嘲》的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这首诗中,鲁迅先生既嘲笑了自己,又嘲笑了当时黑暗的社会。鲁迅为什么要“自嘲”呢?其实是为了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节,是“幽自己一默”的表现。这种“自嘲”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是斗争策略的出神入化的运用。因此,从《自嘲》诗中,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鲁迅。(见例文4)

还可以采取“胡思乱想”的方式来写。“胡思乱想”些什么呢?首先必须对“胡思乱想”的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设计。为此,我设计了与“自嘲”有关的如下问题:自嘲是什么?为什么要自嘲?有哪些自嘲的事例?自嘲有什么作用?每个问题均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在自问自答当中,不时来一点“曲解”或“别解”,更主要的是要尽量拿自己开涮,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这样就既有了“自嘲”的内容,又有了“自嘲”的形式,“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起来了。(见例文5)

要“自嘲”,自嘲者本身必须有值得“自嘲”的东西。在应考的莘莘学子中,肯定有相当一部分人有“自嘲”的理由的。然而,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也有一部分人是近乎完美,很难找出“自嘲”的理由来的。这部分人怎么来写这篇文章?总不能叫他们编出一些理由来“自嘲”,或者不写作文,放弃这作文的分数吧?于是我为这部分考生设计了一个“无题”式的构思:因为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自嘲”的,所以只好在文章中“自夸”了。家庭条件优越,学习成绩优异,人际关系特好,这些都可以成为“自夸”的理由。在“自夸”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则是趋炎附势、以一好代三好、利用职权、织关系网等社会问题。即以夸耀自己之名,行嘲讽社会之实。这或许可以看成是“自嘲”的一种变形。之所以要这样来构思,是因为没有东西写又不得不写,是一种无奈之举。然而,这样的构思很可能要承担“离题”得零分的风险。(见例文6)

[范文引路]

例文1 筷子(一)

筷子,在古代叫作“筯”或“箸”。它发明于何时,未可考。但据《史记》记载,早在纣王统治时期,就已经有“箸”这个称呼了。据此推算,筷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年。

筷子所采用的原料,大抵是竹子,这点从“筷”的造字方法中可以分析出来。“筷”属形声字,上形下声,其上“竹”字头即表明原料为竹。后来又有用木来作筷子的,一般的有冬青木筷、松木筷等,名贵的有红木筷、楠木筷等。还有用象牙作筷子的。这种象牙筷据说有一种奇异的识别毒性的功能。一接触到有毒的

东西,筷身就由白变黑。故在宫廷中使用较多。现在一次性筷子流行,所采用的原料也无非是竹与木。

筷子全都成双成对。每支长约25厘米。在大约二分之一处一分为二,上一段取方形,下一段取圆形。这样设计的好处,一是可以防止打滑,二是容易洗净(使方形一头的自然棱状互相摩擦,刮去筷子上的脏物)。

筷子是用来扒饭和夹菜的,这是筷子最常见的功能。但在酷刑盛行的古代,它也被用作刑具。把一双筷子用力地插入犯人的鼻孔,使其窒息而死。这太恐怖,不说它了。

例文2 筷子(二)

与老外就餐时动刀动叉子不同,中国人就餐时习惯使用筷子。老外们到中国来,学起使用筷子来很难,有的大半天还学不会,不是夹不起东西,就是东西没到嘴里就掉到地上,出尽了洋相——真正的洋相。

其实,在筷子的使用中,包含着较为复杂的物理学杠杆原理。 两支筷子就相当于两根小型的杠杆,而我们的手指就是这杠杆的支点。筷子拿得长一点还是短一点(以支点到圆形一头的末端的距离来确定),要看所夹的东西的大小轻重。如果是夹比较大或较重的东西,筷子要拿得短一些。这样支点与东西之间的距离就小,夹起来就有力,东西就不会掉。反之,如果是夹较小或较轻的东西,筷子可以拿得长一些。这样支点和东西之间的距离大,夹起来使不上力。其实夹小或轻的东西是不需用多少力的。

懂得了筷子使用中的杠杆原理,只是使用筷子迈出了第一步。最关键的还是要多多实践,“功到自然成”。老外们如果用上一两年筷子,就不必担心出洋相了。

例文3 筷子(三)

筷子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明,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筷子为什么不是一支而是两支,而且两支筷子在长短粗细以至形态方面都要求比较的一致。这当中体现出来的审美追求,一是成双成对,二是门当户对。

先说成双成对。中国人很注重成双成对,就像注重筷子的成

双成对一样。在婚姻方面追求“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并蒂莲”,在花鸟画中画得最多的是成双成对的鸳鸯、孔雀和凤凰,在文学方面时兴讲究对偶的骈体文和格律诗。即使一对恋人因受封建婚姻制度的而双双自尽,死了也要让他们生活在一起。

再说门当户对。婚姻的双方在地位、身份、财富等方面必须能大体抗衡。就像两支筷子一样,虽然不能保证其完全一样,但大体上应求一致。如果一方与另一方相差悬殊,就被认为门不当户不对,这样的婚姻必定要受到来自家长和家族以至社会的阻挠。由此阻碍了多少门不当户不对而又倾心相爱的男女的婚姻,导致了多少婚姻方面的悲剧。

所以说:筷子也是一种文化。

例文4 另一个鲁迅

——鲁迅先生《自嘲》诗解读

记得鲁迅先生曾写过一首《自嘲》诗,其诗共八句,是这样写的:“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首先应该肯定,在这首诗中,鲁迅先生不惜拿自己开涮,既嘲笑自己生不逢时,“运交华盖”,“翻身”无望,到处“碰头”;也嘲笑自己不合时宜,“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既嘲笑自己不入俗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也嘲笑自己与世隔绝,“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其实,在拿自己开涮的同时,鲁迅也拿社会开涮。他的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嘲笑自己,倒不如说是在嘲笑当时黑暗的社会。因为只有在社会黑暗这个大前提下,才有可能演绎出个人“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的不幸,才有可能导致个人命运的岌岌可危,如“漏船载酒泛中流”,为躲避特务的追捕而“破帽遮颜过闹市”,才有可能使有洞察能力的智者看破红尘,从而发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先生的自嘲,是心理上的一种调节。我们都知道,鲁迅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批判现实主义者。在他的作品中,时时处处显露出斗争的锋芒;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有与兄弟失和的大义灭亲,也有与朋友反目的毫不留情。有人可能据此认为,鲁迅是一个只

会板着面孔教训别人的人,是一个缺乏生活情趣的人。现在鲁迅用这首自嘲的诗向世人说明了,他在板着面孔教训别人的同时,也有“幽自己一默”的一面。这正如沉默寡言的人偶然也会来个“一鸣惊人”一样。不然,老是板着面孔,对自己来说未免太累了。

鲁迅先生的自嘲,更是一种智慧的表现。这种智慧就体现在他把嘲笑自己和嘲笑社会这两者巧妙地统一起来了。表面上看是嘲笑自己,骨子里是在嘲笑社会,借嘲笑自己来嘲笑社会。你要强加“嘲笑社会”的罪名于我,我自有“嘲笑自己”的挡箭牌护身,你就是奈何我不得。这是对斗争策略的出神入化的运用。

从《自嘲》中,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鲁迅。

例文5 关于“自嘲”的胡思乱想

自嘲是什么?话题材料中不是告诉你了吗?而且还引经据“典”呢!自嘲就是自我嘲笑,这就像自虐就是虐待自己,自残就是弄残自己,反省就是反倒省事一样的简单。如果连自嘲都理解不了,这十几年的书算是白读了。

为什么要自嘲呢?活得不耐烦了,还是吃饱了没事可做?活得再不耐烦,吃饱了再没事可干,你也不应该把自己像切成薄片卷成筒状的羊肉一样地往滚烫的调料锅里涮啊!实在想不明白啊!说你这个人是猪头就是猪头,话题材料里不是告诉你了吗?自嘲是一种心理调节的方式,就像有的人吃腻了香的需要变换口味来点辣的一样,将自己吹得太多了,难免会产生厌烦,这就需要用自嘲来“调节”一下,这样一来,心理自然也就“平衡”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理解不了,你还配坐在这考场里吗?干脆回家抡大锄得了。

有哪些自嘲的事例呢?写关于自嘲的文章,总得举出几个这方面的事例吧!不摆出事实来,文章还有什么说服力?还能指望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而使作文得高分吗?可想来想去,脑袋想得都快要像地雷一样爆炸了,才想到鲁迅曾经写过一首以“自嘲”为题的诗。可是只记得有这么一回事,却不知道诗的具体内容,还是没什么“经”可引,没什么“典”可据。都怪老师,平时怎么就不给我们介绍一下呢?也怪你自己,一整天把自己埋在作业

堆里,把自己成了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的书呆子。如今吃到苦头了吧?“书到用时方恨少”了吧?记得有一位军人出身的书法家,叫舒同什么的。他写过一篇《三字经》式的自传,或许可以搬过来用一下。但不对呀,舒同的自传的主要特点是幽默,把幽默的事例用来证明自嘲,这不是硬要把驴唇往马嘴上按吗?看来这事例是找不到了。活该你是抡大锄的料。

自嘲有什么作用?吸取前面的教训,这次不胡思乱想,直接到话题材料中去找得了。可哪一句是说自嘲的作用的呢?大概就是这一句了,自嘲“是一种智慧的表现”。这我又想不通了,“自嘲”怎么就跟“智慧”牵扯上了呢?如果可以这么说,那么智慧到极点的诸葛亮该是自嘲的老手了。可我把《三国演义》从头咀嚼到尾,就是咀嚼不出诸葛亮自嘲的味来。前后《出师表》里找找吧!可那里面说的都是实得不能再实的大实话,哪里有半点自嘲的影子?孔子是大圣人,想必也是挺“智慧”的,可也没见他如何自嘲呀!出作文话题的人肯定作过考证的,你不理解只能说明你的理解水平不够。就你这半瓶醋的臭水平,还想往高等学校里面钻,癞想吃天鹅肉,太不自量力了。

例文6 无题

“自嘲”,这个话题倒有意思。说了“自嘲”的那么多好处,该不是让我们也学着来“自嘲”一下吧?

我有什么地方好“自嘲”呢?好像没有啊!

首先,我家庭条件优越。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手里握有重权。隔三差五的,总有一些想加官晋爵的人往我们家里跑,当然不会空手而来的。大概是父母的遗传基因好,我在班级和学校里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班主任要顺着我的意,同学们要看我的脸色行事。我说一,班长不敢说二。迟到了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入教室,值日领导和老师只有干瞪眼的份,其他的人更是不敢吭声了。

其次,我的学习成绩优异。也许是遗传了父母高级知识分子的智商吧?我读起书来毫不费力气,成绩却是出色的好。每次统

考的成绩,不要说在学校里名列前茅,就是在全市也是数一数二的。班里的一些书呆子,一天到晚把自己埋在作业堆里,一直抱怨作业负担太重,根本没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我却只用他们一半的时间,就把作业“处理”好了。剩下来的时间,该去阅览室就去阅览室,该上篮球场就上篮球场,该躺在床上就躺在床上。由于学习成绩好,产生了连锁反应。每学期的三好生我是当定了的。各项竞赛也让我为学校争了不少的光。我要当学生会,要当班长,要入党,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可我对那些没兴趣。父母亲官当得够大了吧!连休息日也不得安宁,特烦人。还是做我的“无冕之王”的好。

再次,我的人际关系特好。班级里有什么不平的事,我不需“路见不平一声吼”,慢言细语的几句话就把它“摆平”了。受冤屈的同学自然对我感恩不尽,死心塌地地向着我。学校里老师间有什么事,有时也会找到我,只要我在父母面前一撒娇,这事也就办成了。为困难学生捐款,我是动辄上百元,反正用的是父母的钱。

写了这么多,还没有“自嘲”过,看来我是实在“嘲”不起来。

莫非我这人天生缺乏幽默感?不会呀。班级晚会上我的单口相声,不是把大家逗得前仰后合吗?莫非我缺乏心理调节的能力?也不会呀。在紧张之余,我知道怎样放松自己,心理调节能力够强的。莫非我缺乏智慧?这倒有点道理。因为我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智慧是一个集合概念,不是学习成绩好了就有“智慧”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