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唐诗鉴赏辞典》第十五首《滕王阁诗》(王勃)

《唐诗鉴赏辞典》第十五首《滕王阁诗》(王勃)

来源:刀刀网
《唐诗鉴赏辞典》第十五首《滕王阁诗》(王勃)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滕王阁诗

【初唐·王勃·七言古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拼音版:

téng wáng gāo gé lín jiāng zhǔ , pèi yù míng luán bà gē wǔ 。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huà dòng zhāo fēi nán pǔ yún , zhū lián mù juàn xī shān yǔ 。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xián yún tán yǐng rì yōu yōu , wù huàn xīng yí jī dù qiū 。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gé zhōng dì zǐ jīn ān zài ?jiàn wài cháng jiāng kōng zì liú ! 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作品介绍]

《滕王阁》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附在作者的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容。首联点出滕王阁的形势并遥想当年兴建此阁时的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颔联紧承第二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表现了阁的高峻;颈联由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引出尾联;尾联感慨人去阁在,江水永流,收束全篇。全诗在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笔意纵横,穷形尽象,语言凝练,感慨遥深。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注释]

⑴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之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⑵江:指赣江。渚(zhǔ):江中小洲。 ⑶佩玉鸣鸾(luán):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⑷画栋:有彩绘的栋梁楼阁。南浦(pǔ):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⑸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⑹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

⑺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⑻帝子:指滕王李元婴。 ⑼槛(jiàn):栏杆。

[译文]

滕王阁在赣江的北岸巍然高矗,佩玉无声鸾铃寂寂停止了歌舞。 早晨画栋掠过南浦飞来的轻云,傍晚珠帘卷起西山阴沉的烟雨。 潭中白云的倒影每日悠然浮荡,时光推移景物变化已数个春秋。 修建这滕王阁的帝子今在何处?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东流。

[作者介绍]

王勃(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赏析壹 壹/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为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新建西章江门上,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李元婴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

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诗人王勃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都督阎伯舆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文学赏析

此诗第一句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滕王阁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滕王阁的形势是如此之好,但如今阁中无人来游赏。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生发出盛衰无常之意。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至此,诗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达方法上,还是比较隐藏而没有点醒写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了“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

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像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自然流动,不露痕迹,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名家评价

明·郭浚《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流丽而深静,所以为佳,是唐人短歌之绝。

明·凌宏宪《唐诗广选》:只一结语,开后来多少法门。

明·胡应麟《诗薮》:王勃《滕王阁》、卫万《吴宫怨》自是初唐短歌,婉丽和平,极可师法,中、盛继作颇多。第八句为章,平仄相半,轨辙一定,毫不可逾,殆近似歌行中律体矣。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与卢《长安古意》局意虽阔,机致则同。此慨繁华易尽也!言此阁临江,乃滕王佩玉鸣銮之地。今歌舞既罢,帘栋萧条,云雨往来,景物变改,而帝子终不可见,惟江水空流,令人兴慨耳。

明·陆时雍《唐诗镜》:三、四高迥,实境自然,不作笼盖语致。

文虽四韵,气足长篇。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次联秀颖,结语深致,法力的的双绝。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富丽中见冷落,妙,妙!(“珠帘”句)平常中见代谢,幽细。(“物换”句)

清·王夫之《唐诗选评》:浏利雄健,两难兼者兼之,“佩玉鸣鸾”四字,以重得轻。

清·邢昉《唐风定》:《临高台》、《秋夜长》犹沿绮靡,此方脱洒。

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萧亭答:若短篇,词短而气欲长,声急而意欲有馀,斯为得之。短篇如王子安《滕王阁》,最有法度。

清·周容《春酒堂诗话》:王子安《滕王阁》诗,俯仰自在,笔力所到,五十六字中,有千万言之势。

清·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止吊滕王,不及燕会,所以为高。且补序中所未及,又约子长论赞之法。

佚名

赏析贰

贰/

谈到对《滕王阁诗》格律声调的赏析,可以从格律诗说起。 格律诗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倘若有变化,也是按照一定规则来变更的。我国古典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即所谓近体诗。这种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南齐“永明体”可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经过不断发展,格律诗在唐代达到成熟,迎来了黄金时期。

《滕王阁诗》是初唐诗人王勃的作品,它可称作是格律诗,但又不是格律诗。这是因为《滕王阁诗》具备了一些律诗的特征,而它在诗歌发展史上,也是值得书写的。首先,来分析这首诗的平仄:

滕王高阁临江渚,平平平仄平平仄, 佩玉鸣鸾罢歌舞。仄仄平平仄平仄。 画栋朝飞南浦云,仄仄平平平仄平, 珠帘暮卷西山雨。平平仄仄平平仄。 闲云潭影日悠悠,平平平仄仄平平, 物换星移几度秋。仄仄平平仄仄平。 阁中帝子今何在?仄平仄仄平平仄。 槛外长江空自流。仄仄平平平仄平。

全诗共八句,四联,韵脚分别为渚、舞、雨,悠、秋、流。这首诗从前四句到后四句换了一次韵。前四句中的“渚”“舞”“雨”押同一个仄声韵,后四句中“悠”“秋”“流”押同一个平声韵。这几乎可以看成是两首律绝连在一起,只是其中一首是仄韵绝句,可谓是一种“换韵格律诗”。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高适、王维等人的七言古风,基本上依照这个格式的。

除此以外,《滕王阁诗》的对仗也比较工整。以第三第四句为例,“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已堪称七律中对仗工稳的一联。从词性上看,“画栋”对“珠帘”,“朝”对“暮”,“飞”对“卷”,“南浦”对“西山”,“云”对“雨”都十分严格。再从声律上看,这两句都做到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及句末在平仄上是相对的。可以说,《滕王阁诗》已经初具格律诗的味道了。

总体看来,《滕王阁诗》八句四联,起承转合,中间两联大致对

仗,每一联的上句和下句基本讲究平仄对仗。已经和现今看到的七律比较类似,具有律诗的雏形。千百年来,《滕王阁诗》的光芒被《滕王阁序》的风采所掩盖,让人们忽视了其在律诗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所作的贡献。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注意运用格律的同时,扩展了诗歌题材,提升了诗歌的意境,创作出一批杰出的作品,《滕王阁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王勃当时五言律诗已开始成熟,而七言律诗仍在创造发展中,这首诗的写作对近体诗的发展无疑是有贡献的。

当然,《滕王阁诗》绝非严格意义上的律诗。没有一韵到底,是它区别于标准律诗的显著特征之一。诗中前两联押“u”韵,后两联押“iu”韵,而律诗四联要押同样的韵,一般押平声韵。另外在一般律诗中,颔联与颈联是必须对仗的。唐朝初年律诗才刚刚出现,此前的诗歌多数是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或者杂言诗。到了盛唐,符合严格格律的律诗才多了起来,王勃的《滕王阁诗》正好处在七言古诗向七言律诗过渡的时期,因此,这首诗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标志性的作用。

佚名

赏析叁 叁/ 韵”即借代此诗。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掩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问1、诗歌第一句与诗歌题目的关系怎样?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怎样的气势?下文的哪些景物都是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的?

明确:第一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用质朴苍老的笔法,“临”字点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形势。它下临赣江,可以远望,可以俯视,下文的“南浦”、“西山”、“闲云”、“潭影”和“槛外长江”都从第一句“高阁临江渚”生发出来。

问2、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怎样的情景,今日之阁是否有人游赏,诗人由此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小结:第一句写空间,第二句写时间,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两两对照。诗人运用“随立随扫”的方法,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寥寥两句已把全诗主题包括无余。

问3、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融情于景,寄慨遥深。 不但写出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而且再次点出了滕王阁怎样的地势特点?

明确: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

小结:三四两句紧承第二句,更加发挥。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这两句不但写出滕王阁的寂寞,而且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写出了滕王阁的临远,情景交融,寄慨遥深。

问4、第五句“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时空笔触是如何转换的?哪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

明确: “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空间转入时间,“悠

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

问5: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如何赏析?

明确: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

问6:“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如何赏析?

明确: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很自然地生发了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年复一年的感慨。“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小结: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结: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

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可见王勃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佚名

赏析肆

肆/

初唐四杰第一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传诵不衰的名篇。唐末王定保《摭言》卷五已记载有创作此文的传说,据宋初《太平广记》卷一七五所引:

王勃字子安,六岁能属文,清才浚发,构思无滞。年十三(《摭言》做“十四”),省其父至江西。会府帅宴于滕王阁。时帅府有婿善为文章,帅欲夸之宾友,乃宿构《滕王阁序》,俟宾合而出之,为若即席而就者。既会,帅果授笺诸客,诸客辞;次至勃,勃辄受。帅即拂其意,怒其不让,乃使人伺其下笔。初报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帅曰:“此亦老生常谈耳。”次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帅沉吟移晷。又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帅曰:“斯不朽矣!”

由于事迹富有传奇性,后世还将这故事敷衍为话本(如《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杂剧(如明代郑瑜《滕王阁》)、戏曲(如清代周皑《滕王阁》)等。人以文传,可见文学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

《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结尾,其性质犹如史传或碑记文的赞或铭。武汉大学《新选唐诗三百首》(一下简称“新选”)分析序和诗的关系为:“前者(指序)是一篇著名的骈体文,后者(指诗)可以是序的概括和缩写。”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它以简约的文字感染读者,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这是任何其他文学样式所不能比拟的。然而,由于凝练,也给正确理解带来了困难,因而古人就有“诗无达诂”的慨叹。一般而言,即使内容朦胧暧昧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而由于作品艺术的魅力、音调的铿锵、辞藻的华美,所以尽管理解的角度和深浅有所不同,阅读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美感享受,依然无害于欣赏。但是,提到鉴赏,似乎在欣赏之外,要有所鉴别的意思;也就是尽可能正确而充分地理解诗作的涵义,包括其中的讽喻或寄托。这就首先应该弄清楚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以及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否则就很容易陷入“郢书燕说”的境地,不能达到鉴赏的目的。

《滕王阁诗》因有《滕王阁序》这把钥匙,其涵义一般尚不难索

解。所以用这首诗为例,排比近年来出版的选本中对此诗的各种解释,从鉴赏角度,试做一些分析,以就正于先达。

先引原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对于初唐四杰,不少文学史家都评为“他们都富有才情而又有建功立业的壮志”,因此,“很自然地在作品中表现出勃郁不平的感慨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王勃的《滕王阁序》(包括诗),确实是这种“才情”和“壮志”,“不平感慨”和“进取精神”的具体体现。但是,自清代吴调侯、吴楚材的《古文观止》用“伤古思今”四字笺释“阁中帝子今何在”一句以后,近年的选本基本上沿着这条路子解释全诗。如聂文郁的《王勃诗解》(一下简称“诗解”),即论定“本篇是一首抚今追昔的吊古之作”。究竟是不是“伤今思古”“抚今追昔”?这涉及到作品主题思想的问题。

我们知道,滕王和王勃是同时人。据《旧唐书?滕王元婴传》,李元婴死于文明元年(684),而王勃死于上元二年(675)。即使研究界对王勃的终年有异说,亦没有太大的悬殊,总之,王勃死时滕王尚在世。同时,滕王阁建于显庆三年(663)以后,《滕王阁序》如按《摭言》作于王勃十四岁的话,是龙朔三年(663),即据《古文观止》所定作于咸淳二年(671),距阁的建成亦不过十年刚出头一些。所以,就作序的当时而言,滕王不是古人,滕王阁也不能称古迹,这应该不成问题。因此,吊古、思古说的基础是不竖实的。

其次,《滕王阁序》作于九月九日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的热闹场合,作品是用来奉献参与宴会的主人和宾客的。创作的环境和条件,也决定了作品的主题不可能是衰飒之音。试想,哪有可能在显爵铺张扬厉的宴会上大说丧气话,而且居然能够受到赏识的情理?

这里不妨再参证一下序中的原文。初唐,是我国封建经济上升的

社会,在这个社会里,读书人固然亦难免有失意的,也就是“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但仕途的坎坷并没有使他们丧气绝望,即所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王勃认为,当时有“圣主”、是“明时”,“失路之人”应该是“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而诗人自己的抱负是,“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之长风”。以上引文,所表现的都是有所期望、有所追求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其中找不出伤古思今、悲慨厌世的痕迹。

那么,“阁中帝子今何在”该怎么翻译呢?我们知道,帝子就是指滕王,这就需要了解滕王其人。据《旧唐书》本传,滕王因“娇纵逸游,动作失度”,而在洪州都督任内,“又数犯宪章,削邑户及亲事帐内之举,于滁州安置。”王勃作序时,滕王正在贬谪中。诗句联系序文,不难看出是诗人接受了我国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思想,认为如果不建功立业,即使金枝玉叶如滕王,荣华富贵亦转眼即逝。因此,这决不是“伤今思古”,否则,阎伯屿正在阁上盛会,泛说富贵无常,岂不成了对阎德直接讽刺!

《滕王阁序》和诗的内容,除了颂扬参与宴会的宾主外,主要抒发的是时不我待,应该及时建功立业的慷慨激越之情。这和初唐的时代精神,和王勃的生平、思想都訢和无间,所以历来都认为《滕王阁序》是王勃的代表作。这篇序虽然是骈文,却获得中唐古文运动创始人韩愈的激赏。韩愈《新修滕王阁记》说:“愈少时闻江南多登临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我忧。”今“三王”中王仲舒得记、王绪的赋已经失传,而王勃的序仍脍炙人口。韩愈“壮其文辞”,以为读之可以“忘忧”。明人樊良枢《暮春登滕王阁》诗,有“登高慷慨王郎赋,潭影悠悠送夕阳”之句,亦誉为“慷慨”之作。这些评价,是抓住了序和诗的主题的,可知古人也并没有把它们看作“伤古思今”“抚今追昔”的作品。

下面再剖析一下具体的诗句。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一下简称“历代”)的解释是:“是说此阁本是滕王欣赏歌舞的场所,滕王去后歌舞也停止了。‘佩玉’,舞妓的服饰。‘鸾’,指玲。”

“新选”的解释是:“佩玉:古人佩带在腰间的玉饰。鸾:刻有鸾鸟形的铃铛。《礼记?玉藻》:‘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佩玉鸣鸾:即佩玉响而鸾铃鸣,表示人走车行。这两句说,赣江边上高耸的滕王阁,本是滕王欣赏歌舞的场所,滕王去后,歌舞也就停止了。”

“诗解”的解释是:“鸣鸾,俗称响铃。鸣鸾佩玉都指歌女衣服上的饰物。滕王阁当年那些佩带玉饰、响铃的歌女,现在已经不再莺歌燕舞了。前句写滕王阁的位置所在,后句写滕王阁的现状。”

三书的解释很不一致,但似乎都囿于吊古的先入之见,以为滕王去后不再有歌舞,而不考虑阎伯屿当时的歌舞盛宴,其本身即说明了滕王去后,歌舞未尝停止。而且当年滕王在阁上的生活究竟如何,序中没有一字涉及。只有“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观”,说明阁为滕王所建。

《古文观止》笺这二句为:“宴罢而佩玉鸣鸾之歌舞亦罢。”其中除“佩玉鸣鸾之歌舞”的说法宜加商榷外,把诗句看作为写即事,是极有见地的。“新选”引《礼记?玉藻》释“佩玉鸣鸾”为“表示人行车走”,无疑也是正确的,可惜多了一个不合适的吊古尾巴。实际上,这两句诗写阁上宴罢客散,歌舞停歇,平平叙事,并没有什么感慨。

“佩玉鸣鸾”,王勃还用来称誉参与宴会的宾主为“君子”,和序中“宾主尽东南之美”是呼应的。这个词,不仅在唐以前未见用作歌舞的形容,唐以后的诗文中也找不到例证。鸾舞是习见之词,如魏阮籍《东平赋》:“风鸟自歌,翔鸾自舞”;初唐虞世南《咏舞》:“繁弦凑绿水,长袖舞回鸾”等,都说的是舞姿。没有任何根据,把“君子”的服饰说成“舞妓之服饰”,是不妥当的。明人杜举《登滕王阁》诗:“鸣鸾声断停歌舞,蛱蝶香消冷画图。”说主宾的车骑断

绝,歌舞亦因此停歇,“鸣鸾”的用法,和王勃诗正相同。而诗中的“声断”“香消”“冷画图”,一片枯寂冷漠,确有吊古意味,而所吊的恰恰是王勃所写的滕王阁盛会。两诗间的差异,是不难看出的。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历代”:“‘画栋’两句:写滕王去后阁中的冷落。” “新选”:“这两句说,早上南浦飞来的白云,飘拂着这华丽的楼阁;傍晚西山的风雨,吹卷着楼阁上珠饰的帘幕。”

“诗解”:“两句写滕王去后的滕王阁冷落情况,这是接着上句罢歌舞而进一步来描写的。”

这里先引几句序中大体对应的文字:“层峦耸翠,上出重宵;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古文观止》笺释为:“此段言阁在山水之间。”如果不带成见,“画栋珠帘”两句写滕王阁辉煌富丽、环境幽美,可以说是写景的佳句,何来“冷落”之感!古人写建筑,画栋雕梁是盛时,空梁鸟雀、败堵颓垣是废时,而自然景物则无所谓兴废。清人方文《滕王阁》诗:“画栋珠帘有兴废,南浦西山无古今。”很好说明了这一点。正因为滕王阁当时依然繁华,所以第七句“阁中帝子今何在”的物是人非之感才显得呼应有力;如果已经“冷落”,“今何在”的一问,就成为蛇足了。

这两句诗在艺术上很值得注意。王勃当时五言律诗已开始成熟,而七言律诗仍在创造发展中。《滕王阁诗》虽仍为古诗,“画栋珠帘”两句已堪称七律中对仗工稳的一联,对近体诗的发生发展,无疑诗有其贡献的。另外,诗中“朝云暮雨”的朝暮变化,逗引出了五六句“日悠悠”“几度秋”的岁月不羁的感慨;正如第六句的“几度秋”逗引出第七句的“帝子”一样,诗意过度,宛转自然,不露斧凿痕迹,是创作中的映带之法,见出古人用笔时的苦心经营。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这两句在三个选本中都解释作“景物变换,时间流逝”。而从全诗结构观察,如果说首两句诗是写景,这两句一下却是抒情了。《古文观止》释这两句为:“云映深潭,日悠悠而自在。物象之改换,星

宿之推移,此阁至今,凡几度秋。”“几度秋”不仅和滕王阁建成不多几年扣得紧紧,而且直接喝出了第七句“阁中帝子今何在”。

“闲云”句,前引樊良枢“潭影悠悠送夕阳”写得好。闲云、潭影是自然物,是不变的,而太阳却不停地东升西落,积累而成“物换星移”的岁月。诗人用此抒岁月不羁之情,而以“几度秋”扣紧滕王阁的题目。“诗解”以“幽闲的云彩,水潭的照影,天天还是那样深远可爱;而事物却在变化,星辰却在运行,不知又过几多年了”解释这两句,把“日悠悠”释作“天天还是那样深远可爱”,把“几度秋”释作“不知又过几多年了”,就与诗意有所游离。而且“悠悠”一词可以有多种解释,据《诗经》,《黍田》的“悠悠前行”,是行动的样子;《黍离》的“悠悠苍天”,是眇邈无期的样子;《车攻》的“悠悠旌”,是闲暇的样子,《十月之交》的“悠悠我思”,是忧思的样子。用作“可爱”解,也是不确切的。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两句在分析全诗主题思想时,已有所说明。楼阁无恙,流水依然,而建楼的帝子已不知去向。《古文观止》笺释末句为“伤其物事而人非也”,基本上是可信的。“槛外”句,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义,以反衬滕王的蹉跎岁月。“新选”释这两句为:“空自流:以江水寂寞徒自流去来衬托昔日笙歌穷日、曼舞终宵的滕王阁如今的冷落,余意不尽。”仍抓住“冷落”之说,而不顾及阎伯屿与滕王的盛会,这理解是与诗意不合的。

总之,诗和序的内容,都是积极入世而非消极厌世,两者间不可能有矛盾。而且也很难想像,十余岁的王勃已经意志消沉。如果诗人当时真的心灰意懒,也就没有可能意气风发地当仁不让,即席写作了。

王勃是初唐反对齐梁采丽竞繁,纤巧淫靡的文学风习的先行者,他对唐代诗歌革新的功绩和影响,虽然不及继起的陈子昂,而其成就仍应充分肯定。四杰之一的杨炯在《王子安集序》中评论他为:“长风一振,众萌自偃。遂使繁综浅术,无樊篱之固;纷绘小才,失金汤之险。积年绮碎,一朝清廊;翰苑豁如,辞林曾峻,反诸宏博,君之力焉。”这种揄扬,容或过当,但证诸诗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可见有识之士对四杰的评价。

正因为王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不惮词费,对他的代表作进行了初步的辨析。有关看法,亦未敢自必,提出来希望得到指正。同时还认为,对于古代诗歌的阐释、鉴赏文字,具有帮助或指导读者阅读的作用,执笔者最好能深入研究,有分析地吸取他人的成果,力求具备正确性和科学性。否则人云亦云,未取其长,先取其短,也无助于作家、作品研究的提高。

佚名

赏析伍 伍/

背景: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

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滕王阁序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赏析:写景、抒情自然融合。此文重点珠描绘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状写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抒发自己的感慨情怀。文章在交待了“故郡”、“新府”的历史沿革后。便由阁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写起。“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就坐落在这片吞吐万象的江南大地上。接着,作者的笔由远及近,由外景转而描绘内景。“层台耸翠,卜出重霄;飞阁流舟,下临无地”、“桂殿兰宫”、“绣问”、“雏登”。“遥岑甫畅,逸兴遗飞”,王

勃按捺不住心头的激动一个“路出名区”的“童子”,“幸承恩于伟饯”,他为自己有机会参加宴会深感荣幸。但面对显耀,不免又有几分心酸悲。他转而慨叹自己的“不齐”的“时运”、“多舛”的“命途”。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郁闷和不平,倾吐自己“有怀投笔”、“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情由景生,写景是为着抒情、景、情相互渗透,水融。浑然天成,恰似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自然流畅。

对比铺叙,色彩鲜明。作者无论是状绘洪州胜景、滕阁盛况,还是叙抒人物的遭际情绪,都能洋洋洒洒。展转生发,极成功地运用了铺叙宣染的方法。譬如在说明洪州的“人杰地灵”时。一气铺排了十四句,从历史人物到现实人物、从文臣到武将,不厌其多;写登临滕王阁远望的景象,则沙洲岛屿、山岭原野、河泽舟舸、宫殿屋舍、眼底之物,一一叙来,不一而足。

而这种铺叙,又是在对比之中进行的。这就使文章一波三折,跳跃起伏,回环往复。“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弦管、纤歌、美酒、佳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具,二难并”,这是盛况空前的宴会。相形之下,“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天才沦落,迷茫落拓,又是何等的悲凉。这是人物境遇上的对比。文中还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是地域上的对比;“逸兴遗飞”与“兴尽悲来”,是情绪上的对比;“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是怀才不遇和喜逢知己的对比。这种色彩强烈的映衬对比,在揭示人物的内心隐忧,烘托文章的主旨中心方面,能产生相反相成、鲜明晓畅的艺术效果。

对偶工美,用典恰切。全篇中除了“磋乎”、“鸣乎”、“所赖”、“云尔”等叹词、语助词与“勃”的自我称谓外,大部分都是四字一语和六字一语的对偶句。这中间有的是单句对,如“云消雨弄,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有的是复句对,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还有的是

本句对,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中,“襟三江”与“带五湖”对,“控蛮荆”与“引瓯越”对。再如“腾蛟起凤”、“紫电青霜”、“龙光”、“牛斗”等也都是本句对。这种对偶句不仅句式工整匀称,而且错综多变,读来节奏明快,整齐和谐,铿锵有力。

文中多次出现的典故。且都用得恰当贴切,非但没有冗赘晦涩之感,还使文章显得富丽典雅,委婉曲折.情意真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这四个典故连用,隐喻作者命运坎坷、为沛王府修撰而受排斥打击和因作《檄英王鸡》文而被高宗逐出的遭遇,虽心怀愤懑之情,却含而不露,且无金刚怒目之嫌。“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两个典故是隐喻目己不畏险阻、壮心不已的坚强信念。“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悫意之长风”等典故.则隐喻自己“长风破浪”的浩气和积极进取的决心。

化静为动,以物拟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客观静止的事物写成富有动态之感,这是《滕王阁序》的又一特点。作者善于选词炼字,活化物态“飞阁流丹”、“层台耸翠”,只因了“飞”、“流”、“耸”诸字,巍峨的楼阁便腾飞起来,殷殷的丹青竟汩汩流淌,层叠亭台上的翠色也高高耸出.静物变成了动物,确有画龙点睛之妙。而洪州古城,也只因“漂”、“带”、“控”、“引”,变成了一位裁“三江”为衣襟,摘“五湖”作衣带,近则制“蛮荆”,远则接“瓯越”的巨人。至于如“星驰”般的“俊采”。“如云”的“胜友”,更是灵动活现,气韵不凡。

译文:

这里是汉代的豫章郡城,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像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像繁星一样地活跃。城池座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

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英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像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藏有像紫电、青霜这样锋利的宝剑。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鸣声到衡阳之浦为止。

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像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像邺水赞咏莲花,这里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知道了事物的兴衰成败是有定数的。西望长安,东指吴会,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够去侍奉

君王呢?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悫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侥幸地奉陪各位长者,高兴地登上龙门。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宴集已为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这只有指望在座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请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的诗篇吧!

佚名

《滕王阁诗》 [初唐·王勃·七古]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

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江:指赣江。渚:江中小洲。佩玉鸣鸾:身上佩戴的玉饰、响铃。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南浦:地名,在南昌市西南。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西山:南昌名胜,一名南昌山、厌原山、洪崖山。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日悠悠:每日无拘无束地游荡。物换星移:形容时代的变迁、万物的更替。物:四季的景物。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无处可觅,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帝子:指滕王李元婴。槛:栏杆。

滕王阁为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为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第二十二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

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

滕王阁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诗人王勃远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都督阎伯舆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滕王阁因王勃《滕王阁序》而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

滕王阁巍峨高耸,闻名洪州,但是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

起首诗句就是感叹滕王阁的繁华不再。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对偶句,详细描写滕王阁的巍峨高耸。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滕王阁还是那个滕王阁,但是已经物是人非。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无处可觅,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当初建此楼的滕王在哪里呢?时滕王李元婴正被贬滁州。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啊,依然不眠不休一如既往向远方奔流。

《滕王阁诗》一诗,作为《滕王阁序》的很好注解和补充,讽刺了滕王的骄奢淫逸,更抒发了物换星移、物是人非、岁月无情的历史感慨。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