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年湖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

2023年湖北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初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专题(含答案)

来源:刀刀网
古诗阅读专题

湖北省八市州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怨 赋松上鸥

杨万里

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 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注】①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文学家。杨万里一生未被重用,此词是他辞官家居江西吉水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偶听”两句从听觉和心理两个角度描写沙鸥泊松投宿,以动衬静,营造出寂静的氛围。

B.“稚子”两句表现了作者对沙鸥的喜爱,富有生活气息和情趣,“莫”“恐”二字生动传神。

C.“俄顷”两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词人对沙鸥的牵挂和对自身命运前途的迷茫和担忧。

D.这首咏物词立意的起点虽是“松上鸥”,但其最终归趣则在词人含蓄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16.如何理解“我已乞归休,报沙鸥”两句的多重内涵?请简要分析。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天竺中秋

汤显祖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玗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注]①天竺:指天竺山,在今杭州西湖西。②琅玗:原为神话中的宝树,后常以琅玗比喻秀竹。 15.下列对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诗第二句写景,描绘了一个月色、水光交相辉映的迷人月夜,进一步渲染了“思渺然\"清幽恬静的环境气氛。

B.汤诗首句写秋夜的静谧,下句写佳节的欢乐。一静一动,既矛盾又统一,营造了中秋之夜宁静祥和的节日氛围。

C.诗人登楼赏月,都由眼前之景,触发无限思绪。赵诗思及去年同赏此景的友人,汤诗由景生疑,思及花落何处。

D.同为赏月绝句,二诗均用洗练淡雅的语言,描写登楼赏月时的独特感受,情味隽永,具有空灵神远的艺术美。

16.赵诗与汤诗均为登楼赏月之作,请分析诗中赏月人形象的异同。(6分) 湖北省孝感市部分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金山寺①(节选)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③,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注】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宦游直送江入海”写“人送江水”,笔调新奇。江水波浪迭起,正是诗人经历的写照。 B.三至六句,描述了诗人登临所见的景象。诗人想到自己的仕途遭遇惊涛骇浪的冲击。 C.最后两句呼应首句“我家”,诗人登上山顶遥望家乡,看见青山密布,诗人赞叹景色之美。 D.这首诗以“江”贯穿首尾,“乡思”是诗人极力渲染的内容,诗歌将写景、咏怀融为一体。 16.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

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诗首联就发感慨,在“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时的矛盾心情:既眷念此景,又唤起归思。

B. 杜诗中间两联写出了宦游之地早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色。

C. “天街小雨润如酥”用比喻手法写早春小雨的细腻,“淑气催黄鸟”用拟人手法写早春鸟儿的欢唱。

D. 韩诗三、四句用对比手法,对初春景色大加赞赏。

16. 两首诗都写早春景象,但景情关系的处理不同,请简要分析。

湖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8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甲】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乙】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②

杨万里

莫言③下岭便无难,赚得④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②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③莫言:不要说。④赚得:骗得。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中,万山拦住溪流,溪水在山间日夜不停地喧闹,溪到山脚尽处,终流出前村,写出了“山”与“水”间的矛盾。

B. 乙诗用“赚”字幽默风趣地写出了行人下岭时的轻松容易,与“空”字呼应,为后两句蓄势。

C. 甲、乙两首诗都用到了“拦”字,巧妙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万山以人的情感,使之更具艺术感染力。

D. 甲、乙两首诗均以“万山”设喻说理,寓意不尽相同,足见诚斋体用语明确、形象生动的特点。

16. 两首诗歌作者都从人们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十分敏锐地发现和领悟到了某些新鲜的人生经验,结合作品分别分析这两首诗所蕴含的道理。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新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日三首 秦观 其一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其二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B.第二首前两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自有闲适情趣。 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一为舟中,一在家里。 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观察都细致入微,语言清新动人。 16.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湖北省武汉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4.(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戏为六绝句 杜甫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评价庾信的文章到其创作后期健笔凌云,纵横开阖,更加苍劲浑成。 B.“前贤畏后生”用反语讽刺了当时那些“后生”嗤点庾信作品的行为。

C.诗人认为唐初四杰当时的作品是轻薄的,所以才被后世之人讥笑嘲讽。D.诗人就事论诗,虽言“戏为”,但在轻松笔调中寓严正笔意,情味盎然。

(2)杜甫对作家作品的评价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古诗阅读专题

湖北省八市州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怨 赋松上鸥

杨万里①

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 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注】①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文学家。杨万里一生未被重用,此词是他辞官家居江西吉水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偶听”两句从听觉和心理两个角度描写沙鸥泊松投宿,以动衬静,营造出寂静的氛围。

B.“稚子”两句表现了作者对沙鸥的喜爱,富有生活气息和情趣,“莫”“恐”二字生动传神。

C.“俄顷”两句运用动作描写,表现词人对沙鸥的牵挂和对自身命运前途的迷茫和担忧。

D.这首咏物词立意的起点虽是“松上鸥”,但其最终归趣则在词人含蓄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16.如何理解“我已乞归休,报沙鸥”两句的多重内涵?请简要分析。 15.C16.(1)结尾两句写词人告诉沙鸥自己已经辞官归隐,希望与沙鸥为伴,借沙鸥写作者绝意官场,愿与沙鸥为盟的心志。(2)实际上词人 是因为无人理解、报国无门而被迫归隐的,这两句暗含作者的忧愤之情,以及无人理解的苦闷。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对自身命运前途的迷茫和担忧”错。“不知何处”说明作者对鸥鸟十分记挂,面对一片空虚的茫茫夜空,他万分焦虑,却又无可奈何。词人之所以牵挂沙鸥,是想要得到一个知己,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我已乞归休,报沙鸥”,结尾两句,作者和盘托出心志,把自己辞官归隐的事告诉沙鸥,表述了他期望求得沙鸥“理解”的心情。词借沙鸥写作者绝意官场,愿与沙鸥为盟的心志。据《宋史》记载,杨万里长期被贬,愤而辞官家居,临终前曾有“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话,说明他因为报国无门,又不被人理解,忧愤至死。本词把沙鸥视为“知己”,寄托自己的感情,其意也在于排解内心的苦闷。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天竺中秋

汤显祖

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玗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月中空有轴帘声。

[注]①天竺:指天竺山,在今杭州西湖西。②琅玗:原为神话中的宝树,后常以琅玗比喻秀竹。 15.下列对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诗第二句写景,描绘了一个月色、水光交相辉映的迷人月夜,进一步渲染了“思渺然\"清幽恬静的环境气氛。

B.汤诗首句写秋夜的静谧,下句写佳节的欢乐。一静一动,既矛盾又统一,营造了中秋之夜宁静祥和的节日氛围。

C.诗人登楼赏月,都由眼前之景,触发无限思绪。赵诗思及去年同赏此景的友人,汤诗由景生疑,思及花落何处。D.同为赏月绝句,二诗均用洗练淡雅的语言,描写登楼赏月时的独特感受,情味隽永,具有空灵神远的艺术美。

16.赵诗与汤诗均为登楼赏月之作,请分析诗中赏月人形象的异同。(6分) 15.C(“由景生疑”错。“一夜桂花何处落”用“桂子月中落”之典,是无疑之问。)

16.①同:诗中赏月人都是孤独的。赵诗:由“独上高楼”可知,诗人是独自一人登楼赏月。去年与其一起赏月的友人,并未同行,更显孤独。汤诗:隔着竹林传来的,他人的欢声笑语,衬托出诗人的孤独,空闻月中卷帘之声,却不能得见卷帘之人,更显孤独。(2分)②异:赵诗的孤独,是无人相伴的孤独,诗人心中饱含对友人的思恋,以及对友人相伴的渴盼;汤诗的孤独,是遗世的孤独。诗人与世俗的欢声笑语隔着竹林,由眼前之景所想的也是月宫,月中之人,诗人始终与世俗社会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给人清高、冷傲之感。(4分) 湖北省孝感市部分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金山寺①(节选)

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③,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注】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宦游直送江入海”写“人送江水”,笔调新奇。江水波浪迭起,正是诗人经历的写照。 B.三至六句,描述了诗人登临所见的景象。诗人想到自己的仕途遭遇惊涛骇浪的冲击。

C.最后两句呼应首句“我家”,诗人登上山顶遥望家乡,看见青山密布,诗人赞叹景色之美。 D.这首诗以“江”贯穿首尾,“乡思”是诗人极力渲染的内容,诗歌将写景、咏怀融为一体。 16.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

15.C 16.三四两句中,“潮头一丈高”是虚写,“沙痕在”是实写,前者乃是诗人看到现实中的沙痕而产生的想象,表现诗人对壮阔景象的想象与赞叹。五六两句中,“中泠南畔石盘陀”是诗人眼前的现实景物,属于实写,而诗人由石盘陀联想到古往今来的潮涨潮落,联想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属于虚写。这四句,虚实结合非常巧妙,且转换自如。【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C.“诗人赞叹景色之美”说法有误。“江南江北”一句写青山密布,并非泛言景色之美,而是哀叹望乡不见。青山挡住了诗人的视线,“山多”即愁多,苦多也。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四句,以丰富的想象描述登临所见的壮丽景色。

“闻道”说明是听来的,这样“潮头一丈高”乃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这里,苏轼以“一丈高”画出江浪排空的奇景,巍巍壮观,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由于天冷水涸,往时汹涌的潮头如今已经销声,但却并未匿迹,即“沙痕在”。苏轼游金山寺时,已是十一月初,季节入冬,故曰“天寒”。“天寒尚有沙痕在”,尽管时令变迁,可是巨浪卷起的沙痕依然历历可见。这两句是前虚后实,极写江水之气势。妙在从沙痕引起联想,感叹大自然的无穷威力和变化。正是由于诗人驰骋笔墨,不局限于眼前之所见,因而诗中景象扩大,意境雄奇。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两句,跟前两句倒一下,是前实后虚。作者谈到山水名盛,意在增强诗篇的艺术感染力。“石盘陀”是堆垛在一起的巨大石头,只有在江面上才能看到的奇景。它又引起了作者“古来出没随涛波”的遐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这一堆堆的巨石,水涨而“没”,水落而“出”,依然故我,岂不是历史的见证。诗人心潮起伏,想到自己的仕宦生涯,就像潮涨潮落那样浮沉不定。那在惊涛骇浪的冲击下,那巍然不动的“石盘陀”正是象征着历尽磨难的诗人不愿顺乎上下而变其操守、变其品德。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诗首联就发感慨,在“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时的矛盾心情:既眷念此景,又唤起归思。

B. 杜诗中间两联写出了宦游之地早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色。

C. “天街小雨润如酥”用比喻手法写早春小雨的细腻,“淑气催黄鸟”用拟人手法写早春鸟儿的欢唱。

D. 韩诗三、四句用对比手法,对初春景色大加赞赏。

16. 两首诗都写早春景象,但景情关系的处理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杜诗描绘了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新春景物,表达了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感伤之情。以乐景反衬哀情。

②韩诗描写了细润、朦胧的初春景象,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欣悦之情。以乐景写乐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眷念”错误。杜诗首联意思是,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之意,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眷念”此景表达不准确。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与景的关系的能力。

杜诗是以乐景反衬哀情。中间二联写“惊新”,写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苹”是浮萍。晴朗的日光下浮萍颜色转深。总之,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描绘了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新春景物,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感伤之情。

韩诗是以乐景写乐情。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欣悦之情。

湖北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8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甲】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乙】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②

杨万里

莫言③下岭便无难,赚得④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②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③莫言:不要说。④赚得:骗得。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中,万山拦住溪流,溪水在山间日夜不停地喧闹,溪到山脚尽处,终流出前村,写出了“山”与“水”间的矛盾。

B. 乙诗用“赚”字幽默风趣地写出了行人下岭时的轻松容易,与“空”字呼应,为后两句蓄势。

C. 甲、乙两首诗都用到了“拦”字,巧妙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了万山以人的情感,使之更具艺术感染力。

D. 甲、乙两首诗均以“万山”设喻说理,寓意不尽相同,足见诚斋体用语明确、形象生动的特点。

16. 两首诗歌作者都从人们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十分敏锐地发现和领悟到了某些新鲜的人生经验,结合作品分别分析这两首诗所蕴含的道理。

【答案】15. B 16. 【甲】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乙】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写出了行人下岭时的轻松容易”错误,“赚得行人空喜欢”意思是“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由此可知,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所以此处应是写出下岭时的艰难。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明确两首诗中“万山”的形象特点。如甲中,诗中主要有两个形象,一个是“万山”,一个是“溪水”;“万山”阻拦溪水,不许溪水往前

奔流,而溪水在山间日夜喧闹不停,但水流最终是拦不住的,在山间经过不休止地穿梭,最终来到前头的山脚尽处时,此时小溪已全然变作堂堂盛大的溪水,愉悦通畅地流出前村来了。由此可知,这溪水的流淌好比事物的发展变化,好比是生活中的新事物,而万山则是阻挡事物变化的因素,溪水最终的“堂堂”以及“出前村”说明新事物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如乙中,诗中写人们下山时的心理,第一句“莫言下岭便无难”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历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们便往往把下岭看得容易和轻松,开头一句,正像是针对这种普遍心理所发的棒喝;第二句“赚得行人错喜欢”以一“赚”字凸显出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坦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成鲜明对比;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诗人借助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新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秋日三首 秦观 其一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其二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需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B.第二首前两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自有闲适情趣。 C.两诗都写秋日,时间都在秋夜,而地点有别:一为舟中,一在家里。 D.两诗写的都是琐细的生活题材,但观察都细致入微,语言清新动人。 16.两首诗都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15.【参】C.

【解析】两诗时间前诗是夜间,后诗是白昼。注意“月团”是茶饼名,不是指夜晚的月亮。末句“青虫相对吐秋丝”,也能佐证此为白昼所见。

16.【参】①第一首诗主要以声响之动衬托环境幽寂。诗人先勾勒有星无月的秋江夜景,接着妙用“疑”“忽”,意外发现水草深处有人家,借人家笑语的声响效果,衬托夜色

的宁静;②第二首诗主要以生活场景之动衬托逸趣闲情。诗人先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之动,表现家庭闲适情趣,接着写在风停树静之时观赏小虫对吐秋丝,更显诗人心境之恬淡。 【解析】概括诗中展现的动态情景,并点明其衬托出环境和诗人心态宁静的作用。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湖北省武汉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4.(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戏为六绝句 杜甫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评价庾信的文章到其创作后期健笔凌云,纵横开阖,更加苍劲浑成。 B.“前贤畏后生”用反语讽刺了当时那些“后生”嗤点庾信作品的行为。 C.诗人认为唐初四杰当时的作品是轻薄的,所以才被后世之人讥笑嘲讽。 D.诗人就事论诗,虽言“戏为”,但在轻松笔调中寓严正笔意,情味盎然。 (2)杜甫对作家作品的评价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

【解答】(1)C.“唐初四杰当时的作品是轻薄的,所以才被后世之人讥笑嘲讽”错误。杜甫原意是唐初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故选C。

(2)“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高超雄健,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据此得到启示: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作家作品,如看庾信的文章,要看到他老年时的风格更加苍劲浑成。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当今的人讥笑、指责他留下的文章,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你们这些后生可畏了。据此得到启示:不要自以为是,随便去嗤笑、点评别人的作品,不能效仿其一中的“今人”。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据此得到启示:要创作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答案: (1)C

(2)①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作家作品,如看庾信的文章,要看到他老年时的风格更加苍劲浑成;②不要自以为是,随便去嗤笑、点评别人的作品;③要创作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译文:

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高超雄健,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当今的人讥笑、指责他留下的文章,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你们这些后生可畏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杰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他们的作品已经达到最高的造诣。四杰的文章被认为是轻薄的,被守旧文人讥笑。你们这些守旧文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 赏析:

《戏为六绝句》第一首论庾信。杜甫在《春日忆李白》里曾说,“清新庾开府”。此诗中指出庾信后期文章(兼指诗、赋),风格更加成熟:“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健笔凌云,纵横开阖,不仅以“清新”见长。唐代的“今人”,指手划脚,嘲笑、指点庾信,足以说明他们的无知。因而“前贤畏后生”,也只是讽刺的反话罢了。

第二首论初唐四杰。初唐诗文,尚未完全摆脱六朝时期崇尚辞藻浮华艳丽的余习。第二首中,“轻薄为文”,是当时的人讥笑“四杰”的话。史炳《杜诗琐证》解释此诗说:“言四子文体,自是当时风尚,乃嗤其轻薄者至今未休。曾不知尔曹身名俱灭,而四子之文不废,如江河万古长流。”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