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名句默写与诗词鉴赏
一、句子默写
1.(2022·湖北十堰·中考真题)古诗词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纳兰性德《浣溪沙》) (2)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
(3)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词人借魏尚自比,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维《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身向云山那畔行 欲辨已忘言 瀚海阑干百丈冰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解析】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畔、辨、已、瀚、阑、遣”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2.(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古今诗文名句默写。
(1)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________________。(贺敬之《回延安》) (2)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____,笑着走着。(朱自清《春》) (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5)崔颢登临黄鹤楼,追寻黄鹤踪影,杳然无得,极目远眺,长江对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绚丽之景映入眼帘。(崔颢《黄鹤楼》)
(6)丙辰中秋,欢饮达旦,苏轼化《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7)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有李白临川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执着,有杜甫望岳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有郑燮泼墨时“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自信。(杜甫《望岳》)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答案】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花枝招展的 谁家新燕啄春泥 谈笑有鸿儒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解析】
本题中“膀”“燕”“鸿”“历”“洲”“愿”“婵娟”“凌”“览”等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 3.(2022·湖北荆州·中考真题)联系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鸿雁传书,尺牍有情。诸葛亮以书诫子:“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韩愈赋诗六侄:“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吴均以书述志:“鸢飞戾天者,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壮词寄怀:“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刘桢书赠从弟:“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李白遥寄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夜雨寄相思:“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苏东坡月夜怀子由:“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从这些书信往来、诗词酬和中,我们聆听到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友情、家国情。
【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 雪拥蓝关马不前 望峰息心 赢得生前身后名 岂不罹凝寒
随君直到夜郎西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千里共婵娟 【解析】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泊、拥、峰、赢、罹、凝、郎、婵娟”等字的正确
书写。
4.(2022·湖北湖北·中考真题)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2)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4)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运用典故,正面揭示了作者和征人们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春天来了,公园里小草萌动,花儿次第开放,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钱塘湖春行》中选择合适句子作答)
【答案】客路青山外 无为在歧路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何人不起故园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析】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的“客路、歧路、寓、故园、浊酒、燕然未勒、马蹄”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情景默写
5.(2022·湖北咸宁·中考真题)根据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完成下面小题。(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坎坷,但要时刻保持“_______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春景写冬景,发挥联想,运用比喻,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
(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很
多地方出现了王湾在《次北固山下》诗中所描绘的那一幅景象:“客路青山外,_____________。”
(6)新时代的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应当志存高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的理想抱负。
(7)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两句分写山中朝暮之景,形成对偶,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
(8)付出才有收获,劳动创造幸福,正所谓:“春种一粒粟,_____________。”(李绅《悯农》) 【答案】芳草萋萋鹦鹉洲 海内存知己 长风破浪会有时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行舟绿水前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云归而岩穴暝 秋收万颗子 【解析】
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萋萋、鹦鹉洲、梨、凌、暝。 三、诗歌鉴赏
(2022·湖北十堰·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7.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
【答案】6.A
7.示例一:(从炼字的角度)“压”和“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示例二:(从修辞的角度)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解析】
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
A.“角声满天”意思是响亮军号震天动地。表现战争的规模,衬托战场的悲壮,所以“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的理解不正确;
故选A。
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自选角度赏析,可结合原句从炼字或修辞或意境等任何角度赏析即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句意: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示例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营造意境,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示例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示例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①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②凝寒③?松柏有本性。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注释】①一何:多么。②罹:遭受。③凝寒:严寒。 8.请你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9.诗中松柏的“本性”是什么?诗人写松柏“本性”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8.“亭亭”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两个叠词富有音乐性,突出了
松柏挺立不屈。
9.亭亭(挺拔),劲(刚劲),端正(直立、正直)。诗人写松柏“本性”,歌颂了松树的高洁,同时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
【解析】
8.此题考查词语的赏析。“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的意思是: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亭亭”是指松树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岸姿态,“瑟瑟”一词形容寒风的声音。作者运用两个叠词,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并且运用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勾勒出松柏傲立崖边的景象,突出了青松的傲骨。
9.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分析。
“亭亭”的意思是“挺拔的样子”,表现了松的傲然挺立;“一何劲”的意思是“多么地刚劲”,突出了松枝的刚劲;“终岁常端正”的意思是“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表现了松树的正直;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出松柏的本性:挺拔、刚劲、正直。
诗歌写了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特点,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同时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从弟寄寓了无限期望,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10.(2022·湖北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霁①寄远 杜牧
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高树下山鸟,平芜②飞草虫。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②平芜:平旷原野。
(1)本诗写“烟”着一“横”字,《使至塞上》写“烟”着一“直”字。请简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横”写出了“烟”的范围之广,化抽象为具体,渲染了缥缈朦胧的范围。“直”写出了“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2)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答题思路:把握诗句意思,进而准确理解词语所修饰对象的某个特点。
“横烟秋水上”的意思是广阔的烟雾在秋水之上弥漫着。“横”和“竖”相对应,“烟”本身是无形的事物,用“横”字赋予烟以具体的形态,同时也写出了烟是大片大片的,写出其范围之广,大片的烟雾在秋水上弥漫,营造了一种朦胧、缥缈的氛围。
“大漠孤烟直”的意思是广阔的大漠上一束青烟笔直向上,写出了烟的具体形态,写出烟的劲拔的姿态,“直”有坚毅、正直的含义,这里写出了烟的坚毅。故“直”写出了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2)本题考查主旨。
题目“秋霁寄远”意思是秋天雨停了,天放晴,写诗寄给远方的人。
前三联主要是写景,最后一联抒情。“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的意思是只应该等待明月,即使千里之外,也和你共享同一轮明月。远隔千里,共赏明月,看出对对方的思念,故这里表达作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
(2022·湖北咸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宋将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②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古台已倾废。③静: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
11.选出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甲词以“问”贯穿始终,一问“神州”,二问“兴亡”,三问“敌手”,三问三答,简洁有力,结构严谨。
B.甲词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写孙权年轻气盛,统帅千军,割据一方,暗含词人对他穷兵黩武,以致战乱不休的批评之意。
C.乙诗颔联描写登台所望之景,上句写近景,下句写远景——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隔水
远眺山峦,皆在云罩雾绕之中,显得格外幽深。
D.乙诗颈联中的“依”字有“靠着、傍着”之意,仿佛夕阳对旧垒恋恋不舍,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为尾联情感的抒发营造氛围,极有韵味。
12.甲词“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中的叠词音韵和谐,意蕴深厚,请赏析“悠悠”一词。
13.甲乙两首诗词都是怀古之作,请分别说说它们所抒发的情感。 【答案】11.B
12.“悠悠”既指时间的漫长久远,也指词人思绪的无穷。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充满悲怆之情。
13.甲词: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乙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吊古伤今,感慨物是人非,世事无常。借前朝覆灭往事,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国家正遭受战乱的感伤。
【解析】
11.B.“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并无“对他穷兵黩武,以致战乱不休的批评之意”。故选B。
12.考查赏析词语。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结合诗文上下句可知,“悠悠”采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既指“不尽长江滚滚流”的长江流水,更指“千古兴亡多少事”的悠悠往事。联系“不尽”与“千古”可知,“悠悠”交代了时间的漫长久远,“多少事”点明了诗人的思绪无穷。那些埋没于历史风尘之中兴亡之事已经远不见,只余下这悠悠的长江水奔流向前,令人慨叹悲怆。
13.考查赏析感情。
甲词:作者用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借用典故,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
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生子当如孙仲谋”,作者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乙诗:“古台摇落后”,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秋入望乡心”中“望乡心”即乡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颌联写登台所望之景,“野寺人来少”写近景,寺院地处荒山僻岭,故而人迹罕至;着一“野”字,分明投射出诗人处江湖之远、仕途失遇的苦闷;着一“少”字也暗示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颈联继续写景,“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由远而近,写出了古台四周苍茫的暮色,用笔细致。这两句表面上是发思古之幽情,但其底里深处还是脱不了自我身世之痛。尾联议论抒情,“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因眼前之断壁残垣的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浮想起南朝的繁华与战乱等等,作者眼见世事无常,只觉满腹的惆怅。“惆怅”是本诗的关键,点出了生旨。表面是为历史兴衰无常而惆怅,实则表达了对人生坎坷多难的伤感,对眼下国家遭受战乱的忧心和痛苦。
(2022·湖北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邢惇夫① (宋)黄庭坚②
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 眼看白璧埋黄壤,何况人间父子情。
【注释】①邢惇夫:原名邢居实,字惇夫,河南阳武人。曾随父居随州,年十九而卒。后人赞其“幼有俊才,名声籍甚,一时前辈皆爱之”。②黄庭坚:北宋著名文学家,与邢居实为忘年之交。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是写邢惇夫在随州生活时诗歌创作艺术更为成熟。
B.第二句写随州的大好河山激发了邢惇夫的激情,其创作更加自如。 C.第三句中的“白璧埋黄壤”暗指邢惇夫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 D.第四句意思是我们要珍爱生命,珍惜友情、亲情。 15.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4.D
15.示例: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邢惇夫的怀念,对邢惇夫才华的赞美(对邢惇夫英年早逝的惋惜<伤感、悲叹>;对人生易逝的慨叹;对随州的赞美)。
【解析】
14.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D.第四句意思是:更何况我们像父子一样的情谊,结合“眼看白璧埋黄壤”所指的“邢惇夫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表达了作者对邢惇夫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故选D。
15.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诗到随州更老成,江山为助笔纵横”意思是:到了随州之后作的诗更加老成了,相隔万里的江山让我思绪泛滥,持笔纵横。表达诗人对邢惇夫才华的赞美之情;“眼看白璧埋黄壤”意思是:眼看就要埋入黄土之中了。表达诗人对邢惇夫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和对人生易逝的慨叹之情;“何况人间父子情”意思是:想起这人间的父子之情,无法侍奉父亲左右,更加觉得悲凉。表达诗人对邢惇夫的惋惜、悲叹和怀念之情。据此概括作答。 (2022·湖北鄂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扣诗题,以叙事为主,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交代了此行的地点和事由。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地展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一个“入”字,写出江水流向远方,水天相接的开阔境界。
C.颈联以静观的视觉描摹江上的美景。诗人将水中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 D.尾联笔锋突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抒情,用拟人的手法写故乡之水不远万里送自己行舟远游,表达了尽快到达楚地的急切心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 ABC.正确;
D.有误,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