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年湖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2019年湖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来源:刀刀网
2019年湖北省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模拟精编【详细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代: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下列对这首曲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2.你怎样理解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答案】 1.D

2.结尾揭示出一个道理:无论王朝兴盛还是灭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因为兴盛了,统治者就会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衰亡了,就会战乱连连,人们流离失所。这一句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

1.D错误,应是: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中秋闻笛 [宋]朱淑真

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 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__________”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

“_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

【答案】(1)李诗: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朱诗:轻柔、清脆 (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 【解析】 【详解】

(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李诗: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米诗: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可知笛声轻柔、清脆。

(2)分祈诗歌的情感需结合诗歌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翻译诗歌内容,再体会诗人情感。一般答题格式:诗敬描绘了一副……的画西,表达了诗人……情感。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第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据此作答。 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中秋闻笛

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我的愁肠早已断了,再也听不得乐曲;不是因为那笛儿吹奏出断肠的旋律,令人伤心。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润州金山寺

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

(注释)①朝市:泛指尘世。

1.诗中润州金山寺地理位置独特,该寺建在 。 2.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感到“超然离世群”的原因。 3.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岛上(或者“江中”、“水中”、“江上”、“水上”)

2.①金山寺地处江中,四周烟波浩渺,与尘世隔绝;②没有世俗的喧嚣,静谧的氛围使人有离群之感;③清晨,佛堂云雾缭绕,给人神秘高远之感。

3.对尘世生活的鄙弃(厌恶)(或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 【解析】

1.从诗句“僧归夜船月”“树色中流见”,中流:水流的。可知建在“水中”。 2.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诗人从追逐名利、尔虞我诈的尘世来到金山寺,使他突然感受自己来到了一个没有名缰利锁的世外桃源;,这里环境之优美清净,岛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景色迷人,恍若仙境;寺院钟声,回响两岸,使人心中顿消杂念烦恼。纵游名山大川,广与僧人交往,借以寄托自己苦闷的情怀。因而有了“超然离世群”的心境。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张祜金山寺诗写作时间三十岁以前,那时的张祜风流倜傥,意气风发,有远大的抱负,很想有一番作为。作金山诗时正值第一次诸侯书荐失败归来,因为仕途的失意,张祜整日借酒浇愁,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翻思”二字使尾联与首联相呼应,既反映出诗人对佛寺清静之地的羡慕之情,又突出了对尘世生活的厌恶。

4.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中的“控”、“马行处”是什么意思?请回答。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并分析句中的情感。 【答案】(1)控:拉开;马行处:马走过的地方,这里指马蹄印。

(2)此句用了对偶和夸张,描写大天气奇寒、愁云满天,表达诗人为友人远行而产生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将军角弓不得控”意思是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雪上空留马行处”意思是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马行处:马走过的地方,这里指马蹄印。

(2)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以及体会偶表达的思想感情。“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浩瀚的荒漠上冰雪很厚很厚,天空中惨淡的云好像凝固住了一般。诗人以夸张对偶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的荒漠雪景冰,并将此与愁云结合、递进,表达了一种化不开的心愁,透着内心深深的忧愁和惜别之情。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作,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作战时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 2.作者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有什么用意?

【答案】 1.A

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家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

1.A“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错误,这首词是辛弃疾所写的“怀古”之作。它写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我们知道,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作者极力赞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正是为了反衬当朝统治者怯懦苟安、昏庸。 【点睛】

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在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 1.C 2.问 报 【解析】

1.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C项中“少有佳句”错,“谩有”是“空有”的意思;“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理解有误。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的意思是“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表现出她徬徨忧虑的神态。“闻”和“问”把上下片衔接了起来。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表面是对月的绵绵遐思,无限依恋,实则是写亲情,写对亲人的思念。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二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诗人却无眠,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婵娟”本义是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

2.对《水调歌头》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的抒情之作。作者于中秋赏月,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这首词有“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表现出作者遗世的一面,又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表现出安于世俗的愿望。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B.全词情感深沉平和,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 C.“何事长向别时圆”,好像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似乎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智慧。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D:“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表述有误,全词心情是从伤心抑郁,心有郁结到乐观豁达。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赏析。C项“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阐释了人生悲欢离合的自然现象,表达了旷达的胸襟。故选C。

3.此题考查的是赏析。B项“深沉平和”表述有误,应为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

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

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8.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无言谁会凭阑意”中的“意”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残”字表达了主人公忧愁沮丧之意。 B.“黯黯”写出夕阳残照之下景色的灰暗。

C.上阕情景交融,描写主人公登高望远春愁顿生之状。 D.下阕直抒胸臆,抒写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之意。

【答案】 1.春愁 2.B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无言谁会凭阑意”意思是: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意,指的“愁情”。结合“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的意思“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忘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得出:“愁情”是指“春日离愁”。即:春愁。 2.B项错误。通读全词可知,“黯黯”、“春愁”、“强乐”等词都表现出作者描写的春景不能让人感觉到盎然生机,而是愁肠百转。故选B。

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咏凌霄花 [宋]贾昌朝

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 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

(乙)凌霄花 [宋]杨绘

直饶枝干凌霄去,犹有根源与地平。 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

(甲)(乙)两首诗歌都写“凌霄花”,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甲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凌霄花明白自己能从平地起千寻,是因为“依托”青松向上生长,以花喻人,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有自知之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的颂扬;乙诗也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凌霄花依附他树生长,争奇斗艳,以势压人,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趋炎附势、只知“强攀”高处显示自我的人的嘲讽。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情感。贾昌朝诗“凌云志”、“捧日心”、“珍重”、“依托”等词语表达了虚心向上,珍重所依托的青松的谦逊品格。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有自知之明、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的颂扬;杨绘诗前两句用“直饶”、“犹有”表明凌霄花再爬得高,根基也在地面,有一种对它的蔑视之情,而后两句“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妍明”,不说它是依靠着其它的树在高处盛开,一定攀在高处与红红太阳比高比亮。表达了对像凌霄花那样趋炎附势、只知“强攀”高处显示自我的人的嘲讽。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宿七盘岭①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②空留听,褒城③闻曙鸡。

(注释)①七盘岭:地名。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②浮客:游子,诗人自指。③褒城:地名。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本诗画线句中的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清夜”写出夜晚的清冷,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又以子规近似“不如归去”的悲啼倍添伤感。表达了作者在流放途中失意、怀乡、孤独之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芳春”和 “子规啼”表明时节是暮春。作者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着悲啼的杜鹃声,虽然面对的是万紫千红,百鸟齐鸣,但只选择了银杏树的绿和杜鹃鸟的啼,一则代表了江南的名木和四川的名鸟,表明自己远游已快到蜀地了,二则寄托了自己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高枕安稳地睡卧在褒城西的七盘岭上。远处山头的月亮近得到窗前,高处的天河低得流进门来。春天的银杏树已绿,清凉夜晚杜鹃在啼叫。浮游之人白白听到杜鹃唤归,听到褒城晨鸡报晓还得上路前行。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修辞角度:运用典故,借用“临易水”的典故,既交代了战斗的地点,又暗示了此去有可能有去无回,表现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精神。炼字角度:“重”“寒”二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也暗示将士们内心的沉重。描写角度: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战斗的惨烈和悲壮。

2.表达了诗人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解析】

1.赏析诗句。可通过分析词语的表现力或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赏析。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答案比较开放,合理即可。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雁门太守行》全诗激昂,浩大的战争场面让人读起来热血奔腾。我们可以通过对全诗的通篇赏析,感受鲜活的战争场面,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在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写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诗歌通过歌颂边关战士誓死为国的壮士,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效忠国家,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

12.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展开想象,描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

【答案】

1.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面四周,生长茂盛的青草,一只只白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

2.愉快(或高兴、愉悦等)“人意好”(或“好”“意好”)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画面: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欢跃的群莺在不停的鸣叫;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心情。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全诗内容,抓住词语“人意好”来分析表达诗人的心情即可;注意要抓住“愉快的心情”来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