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考古诗文试题分课汇编:三峡

中考古诗文试题分课汇编:三峡

来源:刀刀网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文中考试题分课精编

《三峡》

◎名句积累(共17小题) 【2017年贵州省遵义市】

1.篇段积累——默写郦道元的《三峡》选段。(4分)

绝巘多生怪柏, , , , 。 【2017年黑龙江哈尔滨市,】

2.虽乘奔御风, 。(郦道元《三峡》) 【2017年江苏省常州市,2017年湖南省张家界市】

3.故渔者歌曰:“ , !”(郦道元《三峡》) 【2017年宁夏维吾尔自治区,2017年四川省乐山市,2017年宁夏】 4.巴东三峡巫峡长, 。(郦道元《三峡》) 【2017年四川省绵阳市】

5.春冬之时, ,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 【2017年福建省泉州市,2017年山东省烟台市】 6.其间千二百里, ,不以疾也。(《三峡》)

【2017年广东省汕尾市】

7.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2017年黑龙江省绥化市,2017年辽宁省葫芦岛市,】 8. ,良多趣味。(《三峡》郦道元) 【2017年江苏省徐州市】

9.自三峡七百里中, , 。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郦道元)

【2017年辽宁省营口市】

10.《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的句子是: , 。

【2017年河南省】

11.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 , 。”

【2017年湖南省益阳市】

12. ,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2017年内蒙古赤峰市】

13.郦道元《三峡》中“至于夏水襄陵”至“良多趣味。”

【2017年陕西省】

14.至于夏水襄陵, 。(郦道元《三峡》)

【2017年江苏省宿迁市】

15.《三峡》中“ , ”两句将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2017年辽宁省大连市】

16.郦道元在《三峡》中,用“ , ”写出了春冬之时,人们俯视江面所见的水色各异、风光秀丽的景象。

【2017年山西省】

17.重岩叠嶂, 。(郦道元《三峡》)

【答案】1.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2.不以疾也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4.猿鸣三声泪沾裳5.素湍绿潭6.虽乘奔御风7.清荣峻茂8.清荣峻茂9.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1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1.(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12.巴东三峡巫峡长1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14.沿溯阻绝15.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6.(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17.隐天蔽日

◎课内阅读(共13份)

【2017年北京市】阅读《三峡》,完成7—10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⑪沿溯阻绝( ) .⑫属引凄异( )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⑪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⑫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9.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3分)

10.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2分) ....

⑪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 , 。

⑫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 , 。

【答案】7.⑪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⑫属引凄异:连续不断

8.⑪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⑫即使乘着 快马驾着轻风,也不如船行的快。

9.每当春冬之际,三峡的景象格外美丽,江水清清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 受拘束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盛,色彩鲜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 悦。

10.⑪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⑫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017年广西省梧州市】 三、(一)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略无阙处(阙,通“缺”) B.虽乘奔御风(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C.其间千二百里(间,间隔,相距) D.哀转久绝(绝,极)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以疾也。 皆以美于徐公。 ..B.其间千二百里。 安陵君其许寡人也。 ..C.至于夏水襄陵。 贤于材人远矣。 ..D.春冬之时。 辍耕之垄上。 ..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三峡的山的特征,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水的特点,布局自然。 B.文章第三段以“春冬之时”领起,时易则景异,先扬后抑,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C.文章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如“清荣峻茂”,以极为凝练的语言状写了四种各具特色的景物。

D.文章采用了对偶句式,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等。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答案】12.D解析:“绝”译为“断绝”;

13.A 解析:B项,这/语气副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可译为“务必”;C项,与“至”连用,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文开头/比;D项,结构助词,的/动词,到、往;

14.B解析:先抑后扬解说不当。

15.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017年云南省曲靖市】三、(二)(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l~15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略无阙处 ( ) .②虽乘奔御风 ( ) .

1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虽乘奔御风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春冬之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不以疾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4.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1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3分)

【答案】11.(2分)①阙:通“缺”,空缺。②奔:奔驰的快马。 12.(2分)B解析:运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

13.(3分)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激流,比率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各1分)

14.(2分)B

15.(3分)示例一:①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②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①点1分,②点2分)

示例二:①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②因为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所以我认为三峡的闻名是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①点1分,②点2分。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

【2017年广西百色市】(一)文言文阅读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沿溯阻绝 溯迎而上 B.则素湍绿潭 吴广素爱人 ....C.绝巘多生怪柏 群响毕绝 D.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非亭午夜分 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B.或王命急宣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故渔者歌曰 既克,公问其故 ..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写山,突出了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的特点。 B.第②段写水,突出了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的特点。

C.第④段引用渔歌,突出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的气氛。 D.第②—④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景色,既写静景也写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13.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⑪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分)

⑫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分)

14.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下列文段的主要内容。(2分)

江水又东①,迳②巫峡,杜宇③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④无恒故也。”(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注释】①东:向东流。②迳:通“径”,经过。③杜宇:古代传说中蜀国的国王,据说派人凿通巫峡。④居治:指机关所在地。

【答案】10.A(2分)解析:B项:前一个是“白色的”,后一个是“一向、向来”的意思;C项前一个“绝”是“极”,后一个“绝”是“消失、停止”的意思;D项前一个“属”是“连续不断”,后一个“属”是通假字,通“嘱”,嘱托的意思。

11.C(2分)解析:A项“自”前一个“如果”,后一个“自己”;B项“或”前一个是“如”,后一个“有的人”;D项“故”前一个是“所以”,后一个是“缘故、原因”的意思。

12.D解析:写作的顺序是夏、春冬、秋,不是按四季顺序。

13.⑪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⑫水清,树荣,山峻,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14.江水向东流经巫峡

【参考译文】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巫峡是杜宇做国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

【2017年湖南省衡阳市】二(二)阅读《三峡》,完成9-12题。(12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

①沿溯阻绝( ) ②素湍绿潭( ) ..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疾也 不以物喜 ..B.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

C.春冬之时 乃记之而去 ..D.或王命急宣 而或长烟一空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⑪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⑫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2.请概括三峡景物的总体特征,并另写一句本文之外的描写山或水的诗词。(4分) 【答案】9.①溯:逆流而上②素:白色(2分)

10.D(2分)解析:A项,这样/因为;B项,这/加强语气;C项,的/这篇文章。 lI.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日月。 ②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确实有许多趣味。(每小题2分。)

12.雄奇壮丽(壮美、雄壮也可);略(评分标准:4分。写出景物特征记2分;写出与山或水相关的诗词给2分,有错别字则不给分。)

【2017年吉林省】(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本文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 (1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⑪虽乘奔御风( ) ⑫属引凄异( ) ..

12.文章第1段描写群峰占据天地,只有正午、半夜才见日月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

13.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2分)

14.春冬之时,三峡清奇秀脱,深幽隽逸,趣味良 多。请从第3段中找出一处描写“趣景”的句子,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3分)

【答案】10.郦道元(1分)

11.⑪飞奔的马 ⑫延长(共2分,每小题1分)

12.围绕“侧面描写及其作用”回答即可。(共2分,侧面描写手法1分,作用1分,答出一点即可)示例: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侧面烘托出三峡山高(岭连、山多、峡窄)的特点。

13.围绕三峡夏季水大(急、凶险、迅疾等);秋季水枯(寒、凄凉、凄寒等)回答即可。(共2分,每方面1分)

14.找出文中语句(适当描写即可)(共3分,原文语句1分,描写2分)示例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激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树木的影子,真是美极了。

示例2:绝巘多生怪柏。怪柏把要扎在悬崖峭壁上,倾斜着躯干,真是情态百出。示例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那些挂在山崖上的大大小小的瀑布,正带着欢畅的笑声,从高处飞冲而下。

【2017年重庆市A卷】(二)阅读《三峡》一文,完成9一12题。(15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⑪略无阙处( ) ⑫夏水襄陵( ) ..⑬不以疾也( ) ⑭属引凄异 ( )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⑪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⑫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B.文中写山,突出了连绵不断、雄起险峻、遮天蔽日的特点。 C.“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了三峡水流的迅急。

D.文章用“寒”“肃”“凄”“哀”数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12.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为了更好地宣传三峡,请你根据本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要求:体现三峡特点,朗朗上口,20字以内)(4分)

广告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⑪“阙”通“缺”,空缺;⑫襄:漫上;⑬疾:快;⑭引,延长。

10.⑪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⑫白色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1.A解析: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展开。 12.连绵三峡奇景,敞开四季温情,三峡欢迎你!

【2017年重庆市B卷】(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⑪略无阙处( ) ⑫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⑬素湍绿潭( ) ⑭属引凄异 ( )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⑪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⑫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B.全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

C.文章用“寒”“肃”“哀”等词,写出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清幽秀丽之美。 D.本文多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12.如果你要去欣赏三峡的美景,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请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理由。(4分)

【答案】9.⑪ “阙”通“缺”(缺口或断开)⑫飞奔的马(奔马)⑬急流(急流的水) ⑭连接(连续)(4分,每个1分。)

10.⑪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⑫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4分,每小题2分) 11.(3分)C(三峡的秋天充满了凄婉美。)

12.示例:我会在夏天去。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显宽阔的景象,那急流顺七百里峡谷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色,令我神往o(4分,选择季节1分,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2分,语言通顺1分。言之有理即可。)

【2017年福建省南平市】(二)阅读《三峡》,完成8~12题。(16分)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解释下列加点字词。(4分)

①略无阙处 ( ) ②不见曦月 ( ) ..③或王命急宣( )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①常 有 高 猿 长 啸 ②绝 巘 多 生 怪 柏

11.第③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 ”的静景,也描写了“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2分)

12.作者笔下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8.(4分)①通“缺” ②太阳 ③有时 ④飞奔的马

9.(4分)①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很多乐趣。(2分,译出大意给1分,“峻”“良”译对1分)

②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2分,译出大意给1分,“转”“ 绝” 译对1分)

10.(2分)①常有/高猿长啸 ②绝巘/多生怪柏 11.(2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2.(4分)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连绵高峻);(2分)写“水”,突出夏季水流汹涌(或:壮美),春冬之水的清澈(或:秀美)。

【2017年安徽省】二(三)(15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讞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⑪略无阙处 ( ) ⑫沿溯阻绝( ) ..⑬则素湍绿潭( ) ⑭属引凄异( ) ..⑮故渔者歌曰( ) .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⑪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⑫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7.文中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泪沾裳”与前文中写猿声的 和 形成照应。(每格限填一字)(2分) 18.第⑪段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第⑫段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4分)

【答案】15.(5分,每空1分)⑪同“缺”,断缺 ⑫逆流而上 ⑬白色的 ⑭连续 ⑮所以

16.(4分,每句2分))⑪即使骑着奔马(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⑫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的确有许多趣味。

17.(2分,每问1分)凄 哀

18.(4分)山的特点:连续不断(山多),遮天蔽日(山高)。水的特点:水势浩大(水大),水流湍急(水急)。

【2017年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1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则素湍绿潭 吴广素爱人 ..B.良多趣味 家富良马 ..

C.哀转久绝 夜久语声绝 ..D.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至于夏水襄陵。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一千二百里长的三峡两岸,高山对峙,怪石嶙峋,峭壁重叠,群山绵延不断。 B.夏天的三峡有许多险滩,过往的船只不论是顺行还是逆行,其航道大都被阻隔断绝。 C.每逢到了春冬之季,三峡江水变得缓慢安详,青翠群山静静倒映在碧绿清澈的潭面上。

D.在雨后初晴或秋霜初降的早晨,三峡的山林水涧又展现出清凉热闹的另外一番景象。 【答案】9.C解析:A项,白色的/向来;B项,实在/好;D项,连接/通“嘱”,嘱咐。 10.⑪假如不是正午或晚上,是不能看见太阳和月亮的。⑫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 11.B解析:A项,怪石嶙峋有误;C项,还有“素湍”“瀑布”,并非安详;D项,并非“清凉热闹”。

【2017年四川省凉山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 B.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上 ..C.其间千二百里 间:相距 D.清荣峻茂 荣:茂盛 ...9.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B.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C.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的静景,也描写了“回清倒影”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第四段中写“高猿长啸”突出了秋天三峡的凄冷。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1.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答案】8.B解析:顺流而下。

9.A解析:B项,有时/有的人;C项,消失/阻断;D项,白色/ 不加装饰。 10.D解析:侧面描写。

11.(3分)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大意1分,“属”“异”各一分)

【2017浙江省温州市】三、(二)古文阅读(10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⑪不见曦月 ( ) ⑫沿溯阻绝 ( ) ..⑬或王命急宣( ) ⑭每至晴初霜旦(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9.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粘裳”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17.(4分)⑪日光,这里指太阳⑫逆流而上⑬有时⑭早晨 18.(3分)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19.(3分)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对比阅读(共8份)

【2017年广西省崇左市】三、(二)古文阅读(10分)

【甲】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沿溯阻绝/猿则百叫无绝 B.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C.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D.虽乘奔御风/猛浪若奔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在写三峡的水时,先写夏季。原因是作者给江水作注,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最大。

B.【乙】文段写“奇山”,用“负”“竞”“争”等字,将崇山峻岭化动为静,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C.【甲】文第②段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写景,抓住了春冬之时三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三峡幽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D.【乙】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达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1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⑪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⑫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4.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描写水的语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水的共同特点。(2分)

【答案】11.D ;12.B

13.⑪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样快。⑫那些整天忙碌于政事的人,望见这清幽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14.甲乙两文都写了水的清、疾、奇的特点。

【2017年湖北省黄冈市】三、(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23-27题。(15分)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23.解释加点的实词。(4分)

⑪略无阙处( ) ⑫属引凄异 ( ) ..⑬二人对酌( ) ⑭越钱塘,绝长江( ) ..24.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⑪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⑫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27.⑪《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 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分)

⑫《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1分)

【答案】23.⑪通“缺”,中断 ⑫延长 ⑬饮酒 ⑭横渡

24.C解析:A项,有时/或许;B项,因此/旧知识;D项,代词,他/到,往 25.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6.⑪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⑫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 27.⑪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

⑫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参考译文】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2017年福建省福州市】(一)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7—11题。(18分)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7.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⑪至于夏水襄陵 ⑫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⑪或王命急宣( ) ⑫虽乘奔御风 ( ) ..

⑬既而渐近 ( ) ⑭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9.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沿溯阻绝 往来而不绝者 ..B.其间千二百里 又何间焉 ..C.方其远出海门 今齐地方千里 ..D.素湍绿潭 吴广素爱人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⑪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⑫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11.填空。(6分)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 、 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 的特点,以“素湍”、“回清”、“ ”的

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乙段从 、色、 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答案】7.(2分)⑪至于/夏水襄陵。⑫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每小题1分,共2分)

8.(4分)⑪有时 ⑫飞奔的马 ⑬不久 ⑭城墙 (每小题1分,共4分) 9.(2分)A解析:A均为阻断、隔绝;B中间/参与;C当……时/方圆;D白色/平时。

10.(4分)⑪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真是趣味无穷。⑫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每小题2分,共4分)

11.(6分)水势大 水流急 清澈 悬泉(或飞漱/瀑布) 形 声(或势)(每空1分,共6分)

【2017年辽宁省朝阳市】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1-15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闽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故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蒙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李士衡①为馆职,使高丽②,一武人为副,与之俱使高丽。高丽礼币赠遗之物. 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以士衡所得缣帛藉③船底,然后实己物以 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敏倾覆,舟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难免倾覆。副使仓 皇,悉取船中之物投入海中,曼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捡所投,皆副使 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注释]①李士衡:北采人,当时在昭工馆为官。 ②高丽:古国名,位于今朝鲜半岛。③藉:垫。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⑪沿溯阻绝 ( ) ⑫清荣峻茂( ) ..⑬与之俱使高丽( ) ⑭船欲倾覆( ) ..1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⑪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第一段写出了二峡的什么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文结尾引用渔歌有何用意?(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4分)⑪顺流而下⑫树荣(茂盛)⑬一起,一同⑭将要

12.(4分)⑪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⑫清点检查投到海里的东西,(发现)都是副使的财物。

13.(2分)山高、岭连、峡深。(答“连绵不断,遮天蔽日”亦可)

14.(2分)渲染三峡秋季萧瑟、凄清的氛围,佐证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表达对三峡渔民生活艰辛的感慨。(答出两点,意近即可)

15.(3分)对比。(1分)做人不能太自私,否则会自食其果。(2分)

【参考译文】李士衡在京朝昭文馆任编校书籍职务期间,出使高丽,一名武官做他的副使,与他一起出使高丽。对高丽作为礼品赠送的财物,李士衡都不关注和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使去处理。当时,船底破漏,装船时,这个副使把李士衡所得的细绢及其它丝织品垫在船底,这样以后才把自己所得东西放在上边,以避免漏落或浸湿。航行到海当中时,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慌,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全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由于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副使在匆忙慌张间,把船里的东西全部投到海里去,更没有时间去拣择,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定了。过了一会点数、检查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使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2017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三(一)阅读古诗文,回答第11—13题。(共8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

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解】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横山、庐山。③:遮盖,这里指云。

1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⑪疾( ) ⑫谒( ) 12.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⑪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⑫然十一二峰者不可悉见。

13.请写出甲、乙两段文字所抒发的共同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11.⑪快 ⑫拜,拜谒 (2分,每个词解释准确得1分,第2小题答“拜访”或“拜见”不得分)

12.⑪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⑫然而(但是)十二座山峰不能全都看得见。 评分标准:每小题2分,要求翻译正确,语言流畅。

13.示例: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二十三日,经过巫山的凝真观,参拜了妙用真人的祠堂。妙用真人就是世上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2017年湖北省襄阳市】三(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⑪虽乘奔御风( ) ⑫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属引凄异 忠之属也 ..B.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C.哀转久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宋无罪而攻之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5.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写法又有所区别:甲文采用的是 的手法,写景着“素”“绿”“清”“影”“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乙文写景采用的是 的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传达出了景物的形与神。(2分)

16.甲、乙两文作者都寄情于山水,但表达的情感各不相同,请作简要说明。(2分) 【答案】12.⑪这里指飞奔的马(只解释为“飞奔的马”亦可) 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只解释为“酒杯”亦可)

13.C(2分)解析:A项,连接/类;B项,这/加强语气,难道;D项,表顺承/表转折。

14.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襄”“沿”“溯”必须译正确,译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共2分)

15.大笔点染 白描 (共2分,每空1分)

16.甲文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的欣赏与赞美之情(1分),乙文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1分)。(甲文若只答“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给0.5分)

【2017年山东省青岛市】二(一)课内文言文阅读(7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岳阳楼记》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斗折蛇行”中的“蛇”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B.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D.群臣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案】6.C(2分)

7.①大约 ②逆流而上(共2分,每小题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有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8.①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②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也不认为快)。(共3分,每小题1.5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

【2017年辽宁省沈阳市】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选自《三峡》)

【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

9.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⑪隐天蔽日( ) ⑫或王命急宣( )⑬有峰东环而下( )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渡一溪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B.即清碧之下流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 ..C.与对崖骈突如门 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

D.上耸下削 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⑪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⑫乃西向觅小径入峡。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

13.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答案】9.⑪遮藏⑫宣布,传达⑬环绕

10.B解析:A项,一条/全,都;C项,突出/破坏,骚扰;D项,上面/呈上。 11.⑪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的两岸都是山连着山,一点没有断缺的地方。⑫(我)于是向西寻找小路走入峡谷。

12.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峰当其后

13.甲.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或全句。乙.溪破其中出。

【参考译文】行了六里,渡过一条溪水,水很大。又向南走,有山峰向东方环绕而下。又走二里,绕过峰下山冈的南边,于是向西寻找小径走入峡谷。从峡中朝西望,重重山峰互相掩映,最高的一座山峰位于峡谷后方,有积雪的痕迹,独自高高下垂,如一匹白绢隔断了青山,有溪水从峡谷中往东流注,这就是清碧溪的下游。从溪北踏着山冈向西上登,行了二里,有坟丘在左面山冈之上,是阮尚宾的坟墓。从墓地后向西行二里,踏着峻岭登上山崖。这座山崖高高隆起在溪流上,与对面的山崖并立前突如同一扇门,上边高耸下面陡削,溪流冲破其中流出去。从此处以内,溪流深嵌在下方,山崖夹立于头顶上,全都狭窄倾斜,幽深杳渺。路沿着山崖顶端,紧靠着北面的山峰向西进去,一里多路,马不能再走,只得命令随行的人在溪边守马,顾仆也停在这里。

◎课外阅读(共6份)

【2017年广西梧州市】二、(二)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

滇游日记

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上甚削①,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②,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贴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③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摧]崩裂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⑪有洞东向( ) ⑫无逾此者( )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答案】16.⑪东:向东⑫逾:超过

17.过了一会儿,草根也不能承受手指的力量,幸好脚碰到了石头。 18.选文:侧面描写。《三峡》正面描写。

【参考译文】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

【2017年江苏省南通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

云阳洞北小港记

赵垣

①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①,蔷薇盛开,人语不传。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

②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垒石其上,若棋居然,俗名棋盘山。其峰盖庆忌塔②,之址也。

③峰之阳不散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③初启然。遂徇崖而下,临水坐。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同游人相顾错愕。始知陆士云所.

记小语小隐,疾语疾应,哗然呼啸,答响满野,惊疑景况,语极真也。随山东折,即港之阳。.土阜隆然起者为金祝④墓。其庙在港南小流水桥上。

④呜呼,昔年血战之地,今日徒见山高水深,惟留此丛祠,报赛⑤奔走。野老村童,其亦知勤事⑥之酬耶?太息而返。 ..

(选自《晚清文选》,有删改)

【注】①解箨(tuò):脱壳。②庆忌塔:塔名。③奁(lián):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④金祝:宋朝抗金英雄金胜、祝威的合称。金兵攻打杭州时,两人率军民拼死抵抗,因寡不敌众,英勇就义。⑤报赛:祭祀。⑥勤事:尽职。

8.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 其 亦 知 勤 事 之 酬 耶

9.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⑪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 ) .

18.阅读选文和《三峡》两篇文章,指出它们在 描写山势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⑫临水坐 ( ) .

⑬即港之阳 ( ) .

⑭太息而返 ( ) ..

10.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其峰盖庆忌塔,之址也。

11.文章第③段分别从 、 角度写出了小港景色 、 的特点。(4分)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说说这段文字与上文最后一段文字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17分) 8.其/亦知/勤事之酬耶(2分,每处1分)

9.⑪向北 ⑫靠近 ⑬水的北面 ⑭叹气(每个1分) 10.这山峰大概是庆忌塔的旧址。(3分) 11.视角 听觉 高峻 空旷(每空1分)

12.《小石潭记》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被贬后凄凉抑郁的心情;(2分)本文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抒发了物是人非,壮志难酬的感慨。(2分)

【参考译文】从云阳洞洞口往北行走四十步,便见到了小港,小港上面花草树木丛生,树萌低垂阴凉。沿着小港往西看,(只见)竹子做的篱笆倒映在水里,古老的房屋参差错落。当时刚刚下过稀疏的雨,新生的竹笋脱去外壳;蔷薇花开得正盛,人的声音传不出来。只听见山中鸟雀呼唤,草中青蛙不断鸣叫。

村落的旁边有一座山,山上的石峰就像一口大钟覆盖。石头堆叠在上面,好像一副棋局的样子,俗名叫做棋盘山。这山峰走概就是庆忌塔的旧址吧。

山峰的北面没有几步远,往下看只见悬崖高耸,石壁围绕着水池,石壁就好像是半环形的佩玉,池子就好像是一面镜子,如同梳妆的镜匣刚刚打开一样。于是沿着山崖爬下去,靠近水边坐下来。刚刚坐下,忽然听到有声音从石壁里发出,各自像某个人的声音。一起游玩的人都感到很惊讶。才知道陆士云记录的细小的话语细细地隐藏起来甜,很快的话语得到很快的回应,太声喧哗喊叫,应答的声音漫山遍野,此情此景,冷人感到惊疑不已,那些话语像真的一样。随着山势往东折返,就是小港的北面。一座隆起的土山是金胜、祝威的坟墓,他们的庙宇在小港南面小溜水的桥边。

唉,往年浴血奋战的地方,今天看上去已是山高水深,只留下了这丛林里的神庙,供后人奔走祭祀了。村野老人和孩童,他们也知道尽职尽力实现愿望啊。叹息着返回。

【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12分)

扬江陵府曲江楼记 【宋】朱熹

广汉张侯敬夫守荆州之明年,岁丰人和,幕府无事。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乃凿门通道,以临白河,且为楼观以表其上。敬夫一日与客往而登焉,则大江重湖,萦纡渺弥;而西陵诸山,空濛晻①霭,又皆隐见出没于云空烟水之外。敬夫于是顾而叹曰:“此亦曲江公②所谓江陵郡城南楼者邪?昔公去相而守于此,其平居暇日,登临赋咏,盖皆翛然③有出尘之想。至其伤时感事,则其心未尝一日不在于朝廷。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悲夫!”乃书其扁曰“曲江之楼”,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予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思得一与敬夫相从游于其上,瞻眺江山,览观形制,然后举酒相属,以咏张公之诗,而想见其人于千载之上,庶有以慰夙心者。张公远矣,而读其书者,未尝不为之掩卷太息也。是则是非邪正之实,乃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不可已者。登此楼者,于此亦可以反诸身,而自得之矣。

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选自《朱熹诗文选译》,有删改)

【注释】①晻:昏暗不明。②曲江公:张九龄,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宰相,后为李林甫所谮,贬为荆州刺史。曾作《登郡城南楼诗》。③翛(xiāo)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样子。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常病其学门之外即阻高墉 病:担心,忧虑 .B.而汲汲然惟恐其道之终不行也 行:实行,推行 .C.而以书来属予记之 属:通“嘱”,嘱咐 .D.于此亦可以反诸身 反:反对,违背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⑪予读敬夫之书,而知兹楼之胜。

⑫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

5.作者借为曲江楼作记,抚今追昔,抒写的所思所感是什么?请概括作答。(4分) 【答案】3.D,反:类推,反顾(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判断文言实词,除了需要日常积累之外,还需要结合文章前后文来判定。本题答案选择D项。此句翻译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

4.⑪我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3分)

【解析】这道题重点考查的学生翻译能力,并不是很难的翻译题。句式比较简单,学生容易忽略上下文,将“书”错译。“书”从上下文可以知道是“书信”的意思。另外,句中还有两个“之”字的含义是相同的,都是结构助词“的”。“胜”在此处是“佳处”的含义。“予”是“我”的意思。这些实词和虚词都是较为常见的。

⑫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3分)

【解析】这道题相较于上一道题有些难度。这句话是倒装句的一种——定语后置句。因

此在翻译时,需要将后面的内容提前到前面来翻译。这是这道题重要的得分点。“无以”固定用法,翻译为“没有……可以用来”。

5.⑪朱熹读了张敬夫来信,得知登临曲江楼能够看到许多佳景,于是渴望与敬夫同游,在楼上纵览江山,饮酒咏诗。

⑫朱熹因为张敬夫提到了张九龄的经历,想到了读过他书的人都会对是非曲直有所感悟,想到只要登上此楼的人,都能够从登临眺望中得到感悟、收获。(两点,1点2分)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把握和概括能力。答案都出现在本文第二段。即使不能快速读懂全文,也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推敲出来。另外,本题共4分,根据文章的内容,可以确定为答案应该是两点。

【参考译文】广汉人张敬夫任江陵知府的第二年,五谷丰登,百姓安乐,衙门清闲。只是常常为学校门外挡着高墙,不能排除滞塞之物、迎纳清旷之气,而感到不快。于是在它的南面,开门筑路,直达白河,并在上面加筑一座楼台。一天敬夫和客人前往楼台登览,只见浩瀚的江水、相连的湖泊,迂回曲折,旷远深满,江水奔流。西陵峡的群山,烟岚迷蒙,云气昏晦,在苍茫的水天之外,隐约显现。于是敬夫环顾四周,慨叹道:“这不就是曲江公所说的江陵郡城南楼吗?过去张公离开宰相之位,被贬官到这里,在平时闲暇的日子里,登高吟诗,总是飘飘然有超脱尘世的念头。至于他感伤时事,他的心未曾一天不在朝廷,焦急迫切,唯恐他的主张最终不能实现。唉,真可悲啊!”于是在匾上题写“曲江之楼”四字,并来信嘱咐我为曲江楼作记。

我看了敬夫来信,得知此楼的佳处。真想和敬夫一起在上面游览,眺望江山,观看地形,考察它们所以如此的原因,然后相互劝酒,吟咏张公的诗篇,遥想千年以前的他的风采,差不多才能满足平素的心愿。张公距今已很久了,而读他书的人,无不有感于他的境遇,合上书本,深深地叹息。这是因为辨别是非邪正,天理本应如此,故人们不能无动于衷。登上这楼的人,在这也可以反顾自身,而有所感悟了。

对于此楼,我既然未能前往观赏,无法像范公写《岳阳楼记》那样,描写群山众流、风光景物、朝朝暮暮、一年四季的变化,唯有逐一陈述敬夫的原话,并附上自己的感慨,以供后世君子观看。

【2017年浙江省温州市】(二)(14分)

游东坡 [南宋]陆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有屋三间。一龟头曰“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颇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曰“小桥”,以“莫忘小桥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龟头: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筇杖:竹枝。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

雪,题堂名为“雪堂”。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⑪自州门而东 ( ) ⑫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 ) ..⑬亭下面南一堂颇雄( ) ⑭为一郡之最( ) ..15.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3处)(3分) 堂 中 有 苏 公 像 乌 帽 紫 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16.下列表示与文中画波浪线句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那上面有一座木桥,已经很旧了,还有一间破败的小屋,很不如人意。 B.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扩建成木桥,还在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C.那上面原先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一间小屋,现在已经破败,很不如人意。 D.那上面原先放着石板,后来又在旁边建了一座小桥,还在小桥上盖了一间小屋,很让人扫兴。

17.根据选文内容和你的理解填空。(4分)

陆游游东坡,从居士亭开始,以“ ”为游览中心,踏访有纪念意义的景物,一直到“四望亭”,仿佛跟随苏轼的足迹而行。一路走来,他感慨良多,写下这篇游记,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苏轼的 之情。

【答案】14.⑭⑪向东走⑫空而开阔⑬面向 ⑭是 15.⑬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是为雪堂。 16.(3分)B解析:注意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比照理解。 17.(4分)⑪雪堂⑫仰慕

【参考导读】对于苏轼,陆游一向怀有最高的敬意,这不仅仅是由于苏轼的杰出文学成就,也是由于苏轼崇高的人格精神。陆游曾称誉苏轼说:“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忠臣烈士所当取法也。” ⑦ 他在入蜀途中对苏轼的流风遗韵极为留意,仅在《入蜀记》中提及苏轼的就有十二处之多,上引第一则就是其中之一。黄州是苏轼的贬谪之地,也是苏轼的文学事业首次大放异彩的地方,他的别号“东坡居士”就得名于黄州的一处地名。而今陆游亲临当年苏轼啸傲风月的地方,怎能不思潮澎湃呢?“东坡”、“雪堂”,自是当年苏轼的经行憩息之地。连“小桥”、“暗井”这种极为常见的地名,竟然也是得名于苏轼的名章迥句。陆游每到一处,即将所记诵的苏轼名句与眼前景象对照勘察,仿佛是随在苏轼的杖履之后一路经行,难怪他要感慨万千,流连忘返了。整段文字中充溢着对昔贤的景仰之情和对时代变迁的沧桑之感,读来娓娓动人。

【2017年山东省临沂市】三(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0分)

游白水书付过①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②。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④百仞。山折,折⑤处辄为潭,深者縋石⑥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⑦,观山烧⑧,火甚。俯仰度⑨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⑩中流,掬⑾弄珠璧。到家,二鼓⑿,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悬水:瀑布⑤折:弯转⑥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⑦倒行:顺来路回去⑧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⑨度:越过⑩击汰:击水,汰:水波。⑾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⑿二鼓:二更。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食余甘煮菜( ) ②顾影颓然( ) ..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1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11.(2分)①吃 ②回头看

12.(2分)A解析:A.动词,是;B.语气词,表疑问;C.介词,被;D.介词,跟,同)

13.(3分)(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每以小句1分)

14.(3分)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意思相近即可。若只答出其中的一点得2分)

【参考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2017年浙江湖州市】三(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2题。(8分)

龙井题名记 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

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⑪以书邀余入山( ) ⑫比出郭,日已夕( ) .. ⑬濯足于惠因涧 ( ) ⑭谒辨才于朝音堂( )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2.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2分) 【答案】20.⑪书:信。⑫比:等到。⑬濯:洗、洗涤。⑭谒:拜访。(4分,每小题1分。)

21.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2分,意思对即可。)

22.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悦耳,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2分,景的概述1分,作者情感体验的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在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的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便放弃坐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房屋,灯火若隐若现,草木茂盛,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二更天的时候,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2018年2月12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