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作者:孙 勇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0年第08期
诗是一种抒情的语言艺术,它借助于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描绘艺术形象,创造艺术意境,抒发诗人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诗人思想感情的抒发不是空泛的叫喊和抽象的议论,而是要借助生动的、具体的、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来完成,力求做到诗人主观世界的自我表现与对客观世界的描绘有机地统一。这里所说的“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意境的创造是对美的境界的极力追求,意境鲜明的诗词情趣横生,令人玩味无穷。因此,许多文藝批评家把有无意境作为抒情性作品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意境是情与景的统一,意与境的混合”。
清末民初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运用西方美学研究我国古代诗词,集我国古代诗词意境说之大成的诗词美学专著。他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的“境界”即是意与境的完美统一,有境界自有神韵,自有气质。杨辛、甘霖的《美学原理》中写道:“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之意是物象化的情感,它也不是纯主观的,它包含着客观物象的具体内容,是情、理、志的统一。当诗人的情感身临自然景物激发而起时,一方面把情感浮现为景象,一方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又使景象具有明确的情感内容。如的词《沁园春·长沙》,字里行间都有着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高昂的激情。这种情感不是直接的表白,而是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以及眼前所见景物栩栩如生地描绘表现出来的。感情的表达不能太实太尽,也不能太虚太玄,应恰到好处。也就是感情的表达要具象化,而不能流于理性的直说。具象化的情感渗透着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不是抽象的概念和逻辑推理,而是存在于对感性形象的品评和体验中,如水中盐,性存实隐,它给人以理解和自由的喜悦。如刘禹锡的《乌衣巷》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千头万绪的感兴和千态万状的景物中,人事代谢,古今更迭,都通过小小的燕子表达了出来。
情感的抒发要符合审美要求,只有满足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需要才能引起我们的美感。审美过程中,情、理、志三者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然后达到对物象的冥然颖悟,心领神会,给人以舒畅昂扬,欣喜万分的美感。杜甫说:“诗清立意新。”好的诗富有生命的光彩,使读者在那些看来一般、司空见惯的事物上感受诗意,享受美的愉悦。诗人能选择最精粹的部分来反映事物的整体,正如王士祯所说:“诗如神龙,见其首而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鳞一爪而已,安得全体?”如王昌龄的《采莲曲》之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本是描写采莲女的美丽动人的,但是没有面面俱到地进行全面的描写,没有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接描写采莲女服饰的华丽,也没有直接描写采莲女妩媚的肖像,而是巧妙地抓住了裙与叶同色,脸与花同色这一特点,只写了“罗裙”“脸”这“一鳞一爪”,然而正是这一鳞一爪,把采莲女美丽动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后两句“乱”用的特别精巧,有点石成金之妙。另外,“看”“闻”“觉”三个极为普通的动词,用在此诗中却使之大放异彩,它们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写出了人的眼、耳、心之处的感觉,巧妙地表达了诗人的审美观。王昌龄的七绝能够以情取胜,在于融景入意,以意统境,做到意境浑成。意是理和情(思想和感情)的统一体,是情的升华。脍炙人口的名篇《芙蓉楼送辛渐》就显出这一特色: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是王昌龄任江宁丞时所作。在此之前,他也曾被远谪岭南。个人遭际的种种不如意,在诗中时有发泄。“寒雨连江”既写出了送客时气候的恶劣,又隐含了诗人在仕途上接连遭受的打击。“楚山孤”既是自然景物的写照,又暗示出诗人高洁的襟怀。诗中的“寒雨”“冰心”照应分明,写景写意一线贯穿,故跳出了一般送别诗以渲染离别情绪为基调的陈旧格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美感,有耐人咀嚼、发人深省的力量。
诗人写诗时心情往往是极不平静的,思绪起伏,浮想联翩。如的《沁园春·长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写的景物有远有近,有静有动,有天上的,有地下的,有江面的,也有水底的。这种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跃式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视野,激越的情怀。以情取景,情景交融;以意统境,意境浑成。达到了情、理、志的完美结合,读来令人浮想联翩,新潮激荡,赞叹不已。
意境之境指的是一个客观现实的空间,它不仅有物象,而且还表现出物象所处的环境、条件、气氛以及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关系。这个空间不是纯客观的,而是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思,体现着作者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且符合作者的审美需要,是作者选择、概括,典型化的结果。如陶渊明的《饮酒》诗之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是陶渊明所崇尚的优雅闲适的生活写照,反映了诗人寄情菊花,鄙视流俗,傲然处世的生活态度。陶渊明酷爱菊花,曾称菊花“卓为霜下杰”。卓然挺立,凌霜不凋,这是菊花的精神,也是陶渊明的精神。诗人生活在简陋的篱笆之中,篱下是傲霜的菊花,诗人赏之、采之,无意之中望见远离尘嚣的南山,而夕阳映照下的南山又是那样富有诗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人曾把自己比作“误入尘网”的飞鸟,如今摆脱樊笼,飞回山林,该是何等的惬意啊!在这里,诗人悠然淡泊的情和超凡脱俗的境融为一体,情景交融,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境。在东晋黑暗浑浊的政治环境中,陶渊明不屈服权贵,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退隐山林,躬耕陇亩,诗中所抒发的情正是这种精神境界的表示。
诗人睹物生情,心潮起伏波荡,化情思为物象;再凭借物象,表出情思。意境中的物象是情感化了的物象,客观景物作为主观情思的象征,只是表情达意的手段、工具。物象化的情思,作为“境”之主宰,必须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并且这种感情应当体现客观物境的必然性,即“思与境偕”。更进一步说,它还要符合人民的理想,符合人民的审美需要,因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它应该是健康的、进步的,唯有如此,艺术作品才会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为人民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