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实践日志

社会实践日志

来源:刀刀网
社会实践日志 今天是大年三十,是2015年的最后一天,大街上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悦气氛,街道两旁到处都有着卖春联、卖灯笼、卖剪纸的小贩,道路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人们脸上也个个挂着喜悦的笑容。我与同伴们走在大街上心情也是特别的好。大概从我们第一次接触春节的时候,大约都已经知道新年之际贴春联、挂灯笼的习俗了,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样做的意义依然值得我去考究。我与同伴们走访了街道两旁卖春联、卖“福”的商贩以及书法老师了解一下关于春联的销售及含义。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木刻人形挂在门旁应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以以避邪,后来画门神2 月 1 8 日 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据我们观察,春联的内容多以“家和万事兴”“恭喜发财”“身体健康”的美好祝愿为主,表达了人们对健康、和谐、财富的追求。经过我们对书法老师的采访了解到,如今的人们更喜欢自己创作春联,写自己创作的对联,蔡老师还专门为我们现场创作了一对春联,字体是漂亮的隶书。书法老师提到,人们多会自己从商店买回红纸,自己创作或者托人代写。我一直片面认为,春联一定是上仄下平收尾。结果被书法老师告知这种说法就好比说女人一定长头发一样,以偏概全。春联的创作和其它文体的创作一样。同样要讲逻辑,语境,布局,顺序。平仄就好比领带,对春联只有装饰作用。春联,如果按尾字区分上下联则有许多方式,比如上下同仄收尾或上下同平收尾。中国的春联文化实在太精深了,真的需要我认真研究一番! 昨天和队友对春联的销售及其习俗的含义做了一番实地调查与访问,尽管每年过节都要贴春联,但我还是第一次如此深入了解它。作为泰安人,自小接触石刻。泰山石刻闻名全国,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泰山石刻的文化底蕴,我2月19日 们专门去了岱庙去观赏遗留的石刻文物.李斯的作品秦泰山石刻大约是最具代表性和历史意义的了。我们为此专门找到了岱庙办事处的工作人员。据工作人员介绍,刻石原文222字, 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秦泰山刻石历代多有摹刻拓本,现存清聂剑光摹刻的明拓本29字和徐宗干摹刻的旧拓本29字两块刻石,均陈列于岱庙碑廊。这个石刻有着极其巨大的价值,被人称为天下第一石实在是不为过的。除了岱庙的秦泰山石刻,我们还登上了泰山,观赏了泰山上著名的玉皇顶玉皇庙上的无字碑,但是它为什么无字,其用意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真正挖掘到,不过这倒让我不由的想起了唐朝皇帝武则天的无字碑,一切功与过都交与后人评判,豪迈的气概又与泰山的巍峨与庄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话说回来,今天我和同伴们一同游览了泰山和岱庙这泰安两大重要的文化景点,见识了大量的泰山石刻,这些文物看起来是那么死板而无聊,但它们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继承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值得一提的是,,我与同伴们今天的活动量真的是有点大,当我们下山之后大家都疲惫不堪,腿酸口干,不过话说回来,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虽然劳累了一天,但是却经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也恶补了大量的石刻知识,大家一路上有说有笑,相互协作,让我感觉到了团队的力量和大家庭的温暖。不多说了!养精蓄锐,明天还有更多的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呢!

社会实践日志 大年初一和初二的人都不算很多,大约大家都忙着走亲戚拜年了,我们按照约定好的时间早早的起床集合一同又开始了新一项实践任务。今天我们则又将目光转到了皇家重地——岱庙。这几天的岱庙是格外的热闹,因为现在正2月20号 在举办一年一次的庙会。过年这些天的门票全免无疑是个好消息。岱庙内外都张灯结彩,红灯笼格外耀眼。当然,让我们惊喜的还有小吃!各类各样的小吃齐聚岱庙一条街,街道上人山人海,大家都在尽情享受美食的乐趣。不过,我们深知我们是有任务在身的,因此也抓紧将精力转到了传统民俗——剪纸上。因为泰安市著名剪纸艺术家于海明、郑凤娟夫妇在岱庙举办《迎新春泰山剪纸艺术作品展》。各个精美复杂,令人叹服,有黑色剪纸的,更普遍的是红色剪纸的,剪得内容也丰富多彩,有泰山美景图,有牡丹,有福字,还有孔子图,等等。其中的泰山美景图目测约有2米长,可知这一个作品要花费多少精力了。我们还有幸见到了作者本人,叔叔讲到了他之所以踏上剪 纸这条路的原因。旅游城市泰安是有名的“剪纸之乡”,家乡浓郁的剪纸氛围和积淀的历史文化为于海明开启了剪纸灵感的大门。上学后,于海明开始接触比较正规的美术训练,并对美术产生强烈的兴趣。初三便主攻美术的于海明先是在宁阳师范学院学习装裱、装潢,并最终如愿以偿进入曲阜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后来戏剧性的是,作为教师的于海明开始在课堂上教学生剪纸,剪纸又回来了,也许这就是宿命。是金子总会发光,于海明剪纸的名气开始在乡亲邻里之间越传越大了。听完他的讲述,我们真是又惊又佩,那些剪纸真的太细腻了,乍一看像是电脑的图片。于我们呢?若是真正的热爱,趁我们还年轻,为什么不去努力追求呢?毕竟结果不是最重要的,过程,那有哭有笑的一幕幕都珍藏在记忆里,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个泰安人,大家都清楚自明、清以来,泰安人民崇拜泰山碧霞元君信仰十分盛行,都深信泰山奶奶能够扬善抑恶,能够让我们避祸趋福。小时候妈妈告诉我泰城有一条河名叫渿河,这条河有着神奇的民间信仰,而如今,这些神奇的传说让我们更加好奇不已,心动不如行动,我们大家迫不及待的要去实地查看,并且了解其完整的内涵。经查证,渿河,是从泰山南麓流过泰城的一条河流。丰水季节,河水沿山势而下,顺山谷,穿石峡,经泰城向南汇入泮河。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本是一段非常普通的河流,但却成为民俗中被普遍认同的冥河。 2 月 21 日 渿河桥是冥府之门,古代民俗信仰认为,人死后既然要从阳间进入阴界,就应该有人间通往冥府的大门,于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渿河桥”便给架起来了。 过渿河时恶人鬼魂堕入河中的恐怖场面,在《西游记》第十回中也有描写:“铜蛇铁狗任争餐,永堕奈河无出路。”泰安当地民间传说,人死后亡魂都要过渿河桥,善者有神佛护佑顺利过桥,恶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泰山神“主招人魂魄”,专门治理鬼,成为冥司之神,阴间的主宰。民间传说泰山府君五百年一更换。人死以后魂归泰山的说法在民间流行开来。古人坚信,魂归泰山,就是给灵魂找到了最理想的归宿。 如今我们再路过渿河,发现河水已经又脏又臭,也接近枯竭,河两旁的路面也垃圾极多,这很难让人把民间神秘的信仰和这幅场景联系起来,心中又不免心痛了。 这已经是我们一同进行民俗民风调查的第五天,一开始的兴奋与激动已经消失不见,大家到处走访早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因此我们今天选择了一个比较轻松的实践课题——泰山皮影戏。泰山皮影戏当然也是十分出名的,大家2 月 22 日 对此都略有耳闻。泰山皮影戏的表演地点在老县衙步行街坤座C1。步入会场发现观众还是蛮多的,看来大家对这种传统文化还是很感兴趣的,其中一部《武松打虎新传》真的是精彩极了!其实,泰山皮影戏又称人子戏、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唱,观其形,无一不透着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据长辈的长辈讲,皮影戏在泰山已经唱了400多年了,是谁第一个把皮影戏传到泰山已无从考究。泰山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是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乍一看,皮影与杂耍无异,不过几个镂空的皮人儿被人比划。可你不要小瞧了这几个小人儿,唱起整本的大戏来三天三夜都不含糊,啥热闹唱啥。观赏完精彩的皮影剧,我们还一同参观了精美绝伦的皮影工艺品,泰山皮影在制作上,选材纯驴皮,刀法简练明快,着色对比强烈,蕴含着山东人豪爽的民风情感。泰山皮影在表演时戏中影人的打斗场面很多,所以影人得制作务求结实耐用,在雕刻上尽量的大略概括,人物的造型大多采用写实手法,其用刀拙朴,粗况豪爽,和中国画中的大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处,体现了泰山人憨厚、豁达的性格。在用色上对比强烈,多用红、绿、黄、紫等民间传统颜色。泰山皮影的制作严格遵循古法,分为10大步21道工序,每个皮影都接近3000余刀手工雕刻而成,令我们赞不绝口。今天,我和同伴们好好的领略了一番传统民俗的卓越风姿,心中的烦躁与无趣也一扫而光! 今天我们大家出了一趟远门——新泰市。我们大家今天约定一同调查泰安著名的民俗——百兽图和独杆跷。新泰市羊流镇的百兽图、独杆跷和谷里镇的逛荡灯三项民间舞蹈是山东省最古老、最独特的民间艺术之林里的奇葩。其表演形式在省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博大的文化内涵。如今,这三项民间舞蹈艺术均被载入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我们大家慕名来到莲花山风景区。独杆跷的表演者有刘海和金蟾两个角色,2 月 23 号 刘海多由青年装扮,穿戏装,用3米多长带弹性的白蜡条做成钓竿,系4米左右的长绳,绳梢拴多组金钱。钓竿根部绑在直径30厘米的铁环上,用丝带固定在表演者腰部,随跳跃而颤动钓竿,戏逗金蟾。金蟾则是由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扮演,头戴金蟾假面,穿连体绿色蟾衣,配合钓竿而舞。独杆跷的表演分“串街”和“摆场”两种形式。“串街”时,独杆跷扛着跷跟着“故事队”行走,遇到放鞭炮请他们表演时,刘海做“双踩跷”,金蟾做“蛙跳”动作行走。“摆场”时,刘海与金蟾做全面的配合。刘海做“双踩”、“单踩”、“交叉踩”、“左单踩”、“右单踩”、“蹦跳踩”等高难度高技巧动作。金蟾做“蛙跳”、“蛙爬”、“四爪朝天”、“四腿绻”等诙谐幽默的动作。当我们看到这些高难度动作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心中也是不由的敬佩起来。表演的主题主要是驱赶瘟疫、降福求瑞,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和神话传奇。全场表现的是八仙骑兽过东海,给上天王母娘娘祝寿的故事,一般在春节至元宵节前演出。伴奏乐以打击乐为主,乐器有鼓、锣、钗,并有唢呐、笙、笛等。“八仙“中的每位演员都有唱词,大都是歌唱天下太平、扬善惩恶、风调雨顺、儿女情长等内容。八仙各骑一兽,分别是:汉钟离骑雄狮,吕洞宾骑麒麟,张果老骑驴,曹国舅骑老虎,蓝采和骑海蛟,何仙姑骑大象,韩湘子骑梅花鹿,铁拐李则是骑独角兽,背火葫芦。现在市里给拨了款,专门请人重新给扎了一套新的道具,这些道具样子更加惟妙惟肖,八仙乘坐的每个坐骑的脖子上都装了弹簧,舞起来真的是惟妙惟肖极了!

社会实践日志 这是我们大家在新泰调查的第二天,我们今天的调查目标是文化遗产——逛荡灯。大家便来到了谷里镇南谷里村。一开始听说到这个民俗活动时心中不禁一喜,让我想起来荷花灯,到八月十五的时候大家一同放莲花灯共同祈祷平安幸福。当我们走进逛荡灯的时候才发现之前脑子里对它构想是错误的。其实,逛荡灯的形成、发展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习俗息息相关。逛荡灯作为一种祭祀类的傩舞,其舞蹈的渊源可追溯到原始图腾崇拜。从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牛胛骨和鹿胛骨卜骨证实,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以舞娱神的“巫”。普遍的对“神、鬼”信奉和崇拜,为民间傩舞的发展拓宽了发展空间。逛荡灯”为一巨大人偶,头戴乌纱,手捧朝笏,为典型朝廷命官形象,其制作就地取材,以民间最普通的器具——圈椅、圆杌、陶2 月 24 日 罐、升为制作材料,并充分发挥想象,按其形状,组合成人体,其关键部位头部为一普通陶罐,罐子外形酷似巨人头颅,镂空五官便形神俱备,罐内点燃蜡烛,夜晚表演更是活灵活现。春节过后初三开始表演,直到过了正月十五赶了当地大集才告结束。开始表演时,都要烧纸请灯,由组织者拜祭一番,祈求平安。这个民俗节目都是与其它民间艺术同时表演,“逛荡灯”多在队伍之首,以示官尊,同时还有开道打场之作用,因此在表演中,“逛荡灯”所拜之处,人们视为吉祥,意为“天罐赐福”,必焚纸鸣炮以谢。听村民讲,“逛荡灯”的原始制作材料——圈椅、陶罐和升,在民间已难寻觅,替代器具将破坏“逛荡灯”的原始韵味和传统色彩。仅存的部分实物,也急需修复保护。民俗的着装很是特别,令我印象深刻,而且一路唢呐声震天,喜庆极了。没有白跑一趟,感觉很充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