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艺术 第二卷第三期 浅析意境 李冬娜 (上海海事大学【摘上海201204) 要】什么是意境?意境是中华民族古典艺术的 出“六法“,首重气韵,奠定了中国画论的基石。但“意境”这一概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却没有被提出来。唐・张彦远<历代名画 审美理想。而中华民族对艺术审美的独特见解也成熟于 念,记・论画山水树石》,虽有“凝意”,“得意深奇”的说法。五代后 此。它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最核心的范畴,是理解中国古 荆洁《笔记法》也提出了“真景”说。所谓“可忘笔墨。而有真 典美学、艺术的民族特征的关键,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 梁・终点。 【关键词】意境;艺术;美学;真景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艺术 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意境”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唐王昌龄 《诗格>。其中指出:。诗有三境,一日物境;二日情境:三日意 境。 近人王国维在其书《人间词话》中把它作为衡量诗词的标 准。但在美术理论中.。意境”说的出现却比诗词稍晚。 一、意境的历程 在中国美学史上.“意境”说的提出。经历了“象”说与“意 象”说等历史文脉阶段.下面把“意境”范畴的发展大致分为五 个阶段来简单分析一下。 先秦是意境范畴的哲学奠基期。撇开意境产生的整体古典 哲学背景不谈,就审美境界理想最具体的精神来源而言。“意 境”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老庄的见解.叶郎先生早就指出:“意境 说早在唐代已经诞生,而它的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和 庄子美学”。庄子的。游心”思想是意境审美范畴史上的第一块 基石。 两汉魏晋是意境的美学准备期。这一时期.中国古典美学 始进入自觉的审美阶段。同时,出现了最为重要的意象范畴。因 为意象是美学史上第一个对艺术美内在结构进行真正自觉、高 度概括的范畴.是对艺术创造基本矛盾的揭示。作为真正的荚 学概念.“意象”是由刘勰提出的。但它的普遍流行则是唐以后 的事。 明清是意境的总结。这是古典美学的最后阶段,也是意境 范畴的逻辑综合阶段。王国维是意境范畴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位 总结者,亦是终结者。王国维把意境定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 范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把意境作为衡量诗歌的唯一标准。 从后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来看.唐人的意境到宋人分意境 的情景再到明清的合情景为意境.构成了意境,构成了意境范 畴史上一个认识的环。 二、对“境”的理解 境.本字为竟.有界义。“境”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景物 地理 环境.但“境”的含义超越了土地、土壤的层面,由井田之域扩展 为具有“空间”的意义.又由“空间”扩展为具有“时间”义,后又 发展为兼具心理义,只心理之境,它就有境界和品第的意义。从 广义讲,境也包括主客世界.是情感融入造化,造化贮予胸臆, 是情与景的合一。 “境”与“意”本身是两对范畴的统一:“境”是“形”与“神” 的统一;“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在情、理、形、神的相互渗 透、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来研究。意境”的形成。 三、从中国古代画论谈意境 中国古代画论谈“意境”要比诗论晚些,虽散见于各著述 中,缺少专门研究。在唐以前.画论对骨法、形神、势、态、气韵等 方面的论述比较多.见解也十分独到精辟。东晋・顾恺之提出了 “以形写神”的要求.南齐・谢赫提出“取之象外”的主张.并总结 景”、“度物象而取其真”、“真者气质具盛”等,但这时期对于 “意”的提法,仍属于创作中的主观意兴方面.而没有涉及“意” 与“象”的关系问题。直到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才明确 使用了“境界”一词.“境界”有时便是“意境”的同义语。清布颜 图解释说“情景者,境界也”。 据《笔法记》,绘画的境界略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 是“贵似得真”,。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具盛。 。第二个 层次是笔记,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吴道子笔胜于 象,骨气自高.亦恨无墨.“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郭熙《林泉高致》.是近世以来中国山水画理论上的经典著 作.具有很高的美学理论价值。论述了山水画的审美功能。文人 美术理论对审美境界的追求,侧重于“雅逸淡远”而最终落实在 “平远”二字上。当时的美术理论。谈。远”的文字至多超过历史 上任何一个时期.而更集中于山水理论,尤其在‘林泉高致》中 提到的“三远”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 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郭熙之外,韩拙《山水纯全集》又有另一种。三远 之说:。有 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野雾冥漠、野水相隔而仿佛 不见者谓之迷远;有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 所谓“三远”多被作为山水创作的构图法.这当然无可厚 非。但事实上,“三远”的贡献不只在于创作论方面,而且在于意 境论方面。所谓“远 ,不只是一种构图的透视原则.好像历来的 山水画论所说的“咫尺千里”之类.而且泛指一种心情和天趣即 物我同化的“常理”.如“幽情远思”之类。恽寿平<南田论画>又 云:“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静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 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 中国山水画论对意境的论述和作品创作中对意境的表现 比较多。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这其 中的原因是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远 突破山水有限的 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到无限的时 间空间,进到所谓“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所以.“远”.也就是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表现所在。有意境是山水画的特色。画山水 注重“师造化”,是意境创造的基本.其要在造境.其高在化境。 终求作画和看画共同身临其境.正如清・恽寿平所说:。笔墨本 无情.不可使运笔墨无情。作画贵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摄 情。” “绘法多门,诸不具论.其天怀意境之合,笔墨气韵之微,於 兹编可会通焉。“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 逼人而神境生。…画工有其形.而气韵不生;士夫得其意.而位 置不稳。”笪重光<画筌)。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 潘天寿曾提出:“中国画以意境、气韵、格调为最高境界。” 已经作为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欣赏 和品评的重要标准。所以,我们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应该像 “意境 这一审美活动的更深一层次发展:一是亲近自然。回归 自然.和大自然合一,达到主客观世界与时共进光景常新的境 界;一是潜移默化在真境、神境、妙境的高深境界之中。陶冶情 操,净化心灵.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