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对于文学批评的意义

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对于文学批评的意义

来源:刀刀网
第l6卷第11期 2010年11月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1.16.No.1 1 Nov..2010 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对于文学批评的意义 刘 霞 (1.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062;2.师范大学文学院,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从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理论,即一种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出发来解读文学作品的批评方法,来论述 他的发生结构主义对于文学批评的意义。 关键词:戈德曼;发生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g-:1674—8522(2010)1 1-0038—04 的,同时,人又决定于这种客观结构之中。历史主 一、戈德曼及其发生结构主义模式 体就是一种个人交互作用的、超个人的集体主义 或“类主体”,他们交互作用的行动总和构成了一 种暂时的、动态的、平衡的,具有多种功能意义的 社会结构。这种动态平衡的结构又不断地随着他 们行为的改变而改变,于是就形成了历史。由于它 吕西安.戈德曼(1913-1970)是罗马尼亚裔的 法 文艺理论家,法同发生结构主义的创始人。他 从黑格尔关于主客体的辩证观出发,吸收了皮亚 杰的整体观念,改造了卢卡奇关于“整体性”的思 想,提倡一种从部分与整体关系出发来解读文学 作品的发生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本文试图从他 的发生结构主义理论来论述他对于文学批评的贡 献。 是这样的一种结构,所以对于历史的各个部分和 层面,各个个人和组织,只有从其所属的整体以及 它与整体的关系的角度来认识,才能得以恰如其 分地理解。也就是说,被看成结构的文学作品必须 与历史主体相联系,而不是同一些外在于历史主 体的方面相联系,否则,将会把文学文本从它的社 辩证唯物主义历来是联系文学与社会的最精 会——审美统一体中抛人一种忽视文本的唯心主 妙的方法。戈德曼正是继承了这种最精妙的传统, 义观念之中,也将给文本披上一层非理性神秘化 创立了允许人们在文学与社会这两种互不相同层 的外衣,从而把文学创造掷入一种超历史的和外 次之问左右驰骋的典型范畴,并以此铸成了一个 在文化特征的主观真空之中。也即提倡一种从部 系统的辩讧E的结构主义文艺社会学研究模式。对 分与整体关系出发,解读文学作品的发生结构主 于当时人文科学最尖锐的争论:究竟是人还是结 义的批评方法。发生结构主义从“文学是一种有意 构促成了历史的转换这一论题中,他明确指出“结 义的结构”这一基本前提出发,把文学作品放在它 构”作为所有人们的思想意识、感觉特性和行为模 得以产生的世界中,对文学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作 式的一个普遍方面,没有任何理南可以取代人而 了发生学的考察,注重研究文学作品的结构要素 作为历史主 。戈德曼认为“人作为一种存在,既 与社会结构以及特定社会集团思想体系结构之问 生活于一个既定的世界之中,与此同时,他又能超 的同源关系,并且试图描述这种关系的功能意义。 戈德曼对于文艺社会学方的不朽贡献在 越这个世界,能从内部改变它,以此作为它的起 点”。Ⅲ 其实历史正是F}=『人的行为能动建构发生 于提出了发生结构主义模式,为人们探究文学与 收稿日期:2010—09—20 作者简介:刘霞(1974一),女,江苏南京人,师范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2010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 第l1期 刘霞: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对于文学批评的意义 39 的基础或观念形态或某个哲学体系的世界观,不 社会之问深微奇妙的关系提供了六个典型范畴。 1.有意义的结构。在他看来,一切文化活动的 仅存在于把它作为其表现某种事物的艺术作品之 切层次都是具有意义的结构,文本实际是人类 外,而且还成为这些作品艺术结构过程的规则,并 一切文化活动的积淀。文本的功能与其历史具体 作用于作品的组成成分和艺术符号的宏观意义的 性在于与个人主体的有意义结构,被纳入超个人 交互作用”。这就使戈德曼德文学社会学模式对文 主体意义的结构,这是理解与解释文本结构的前 本的微观分析延伸到世界观层次。 一提。 6.同构。借助于同构概念,戈德曼试图把文学 与社会关系纳入一种范式之中,通过同构概念他 2.超个人主题。它是相对与“个人主体”而言, 是集体的主体。戈德曼认为文学历史或文学作品 只有通过集体主体才成为可能,并指出没有任何 主体或文学创造是纯社会的,而且他把各种文学 作品与某个文化符号系统(或集体意识的诸精神 范畴)联系起来,把他们作为一个更大的文化结构 中的具体东西,所以为超个人主体诸精神范畴和 那些构成文化的创造物之问提供了一种统一的功 能。 3.可能意识——客观可能性。它是指集团的意 识及世界观,在其集体成员处于对它尚未认识和 可能认识的中问阶段的状况。作为世界观,它是一 种潜在的可能意识,具有被个人主体感知、认识和 接受的客观性。正是这种客观可能性使个人主体 有可能接受集团的世界观而上升为超个人主体。 关于超个人主体对于文学的意义前面已经论及这 里不再赘述。 4.总体性。这是从卢卡奇那里吸收来的重要范 畴,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某一特定时期 社会各阶级、集团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不是静 态的,而是动态的历史发展的产物,也不是既定的 和已知的。文学文本只有在总体性辩证的基础上 才能处理:“总体范畴是辩正法思想的核心”。圆如 果说有意义的结构概念奠定了戈德曼文艺社会模 式研究的基础,那么总体性概念又为此模式提供 了一个宏观分析的视野。 5.世界观。它不是通常所指的人们对世界的看 法,而是指一个时代的许多主要集团共同具有的 意识、观念。正如戈德曼所言:“当每个集团都趋向 一个总体的社会组织的时候,我们把这种精神结 构称之为世界观”,“世界观构成了集团的集团意 识”,对个体来说它是客观的,具有改造世界的能 动意识。 戈德曼的世界观概念是极为具体、实际和辩 证的。它揭示了文学作品的纪实层次,因为“世界 观的超个体性说明了文本或文本系统以及它的诸 范畴和价值标准体系”。也就是说“被看作心理性 无意把文学作品还原到模仿层次,因为范畴的任 何应用都必须出于可能的意识范围内,所以在他 看来文学与社会这两大不同层次是结构性的。它 并非文学作品内容与内容以外的社会历史机械对 应,而是某阶级或社会阶级的集体意识与某部作 品的想象结构的有机联系。同构不仅属于意识的 观念层次,也属于作品的想象世界和总体中某一 集团之集体意识的无意识层次,而且同构关系也 能表现一种对给定现实的超越,即一种常常仅当 作它们的缺席而被再现出来的超历史价值观的联 系。 二、戈德曼发生结构主义对文学 作品内在结构的揭示 戈德曼从“文学是一种有意义的结构”出发, 首先指出“有意义的结构”是判断文学作品内在意 义的最有效工具,并认为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自 身的努力“制造的一个有思想、情感和行为组成的 有意义的连续结构”,这个结构一方面涉及某一文 学作品的各部分内容要素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 又与整个社会集团及世界观有着内在联系。第二 他进一步指出“有意义的结构”是处在不断的运动 变化之中,具有历史性、运动性、开放性。它不是一 种静止不变和僵化的内在结构,而是与更广泛的 社会精神和政治结构密切相连的动态结构,它的 形成过程就是一个寻求平衡的过程。戈德曼认为, 结构的形成源于这样一个假设:“人类的~切行为 是对一种具体境遇做出有意义的反应,并由此趋 向于行动主体和行动对象即周围世界之问建立一 种平衡的尝试”。[3]23o也就是说,个体及其所组成的 社会集团试图通过他们的实践行为在自身与环境 之间建立一种平衡。这种建立平衡的努力在文学 上的表现,就是“有意义的结构”的形成,或者说文 学作品的被创造。第三“有意义的结构”处于一个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第16卷 从部分到整体和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循环过程之 作品内在结构所具有的凝聚力就同社会阶级意识 中。他认为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有意义的结构”,首 形态的心理结构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也就是说,社 先应与包含它的整个社会大结构联系在一起。“研 会精神结构与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处于同构状 究者只有把一部作品重新置于历史演变的整体 态,这样的结构也可以用一种叫做“世界观”的东 中,把作品与整个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从中得 西来概括。所谓“世界观就是指一种联系紧密、不  与现实 出客观意义,而这种意义甚至常常是作品的作者 可分割的关于人与宇宙之间联系的观点”很少意识到的”。“因为只有把认识纳入整体才能 结构相对应,这是一种结构性的概念手段。相对于 超越局部和抽象的现象以接触现象的具体本质, 也就是暗含着接触到现象的意义,思想只是不那 么抽象的现实中一个局部的方面,即有生命的完 全的人;反过来人又只是社会群体这个整体中的 一个组成部分。一种思想、一部作品只有被纳入生 命和行为的整体中才能得到它的真正意义。此外, 往往有助于理解作品的行为并不是作者的行为, 而是某一社会群体的行为(作者可能不属于这一 社会群体),尤其是涉及重要的著作时那便是社会 阶级的行为”。【4】这样从整体(包含文学作品在内的 社会大结构,作家心理的中间结构)与部分(作为 “有意义的结构”的文学作品)的不断循环中才能 深刻地把握住文学作品。 戈德曼正是通过“有意义的结构”范畴,把个 体与集团、文学与社会、审美与历史联系在一起, 指明了个人主体的结构只有融人超个人主体的集 团意识即世界观的社会结构中去,文学作品的本 文意义才能在更大总体性文化结构中得以说明。 他并不否认艺术家个人的创造作用,但认为是次 要的,囚为从发生学结构主义看,个人的创造最终 为集团的世界观所支配。他认为“文学创造的集体 性来自这一现象:作品世界的结构与某些社会集 团的精神结构是同源的,或者说有着可理解的关 系,而在内容方面也就是有这些结构所支配的想 象世界的创作方面,作家有着完全的自由。他的个 人经验的直接运用,对于创造这些想象世界来说, 也许是常有的和可能的,但绝不是主要的。”[31z3s 从这种 ● 场出发,他提出评判艺术作品高下 优劣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也在于它和集团意 识、倾向,特别是阶级意识的结构是否相吻合、一 致。戈德曼认为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它是有一种 凝聚力的内在结构。它在表现集团意识时,赋予集 团意识凝聚力,而通过分析就会发现最简单而且 最有凝聚力的社会集团就是社会阶级,而它表现 出的意识形态便是这些阶级的世界观。这样伟大 个人来说“世界观就是生活和行动的规则,就是对 适应问题和生活障碍问题的方法”所以人为 了能生活下去和有所志向,他总是被迫将一种或 多或少的意识秩序引入他们对世界整体的表现 中。对个人来说世界观往往是被迫接受的,而实际 上这种世界总体有序性的表象恰恰是作为统治阶 级出现的“特别集团”所创造的。所以“任何世界观 都有一种与某种特定的社会集团相关的功能特 征”。[1}67而在这个总体性结构化的世界观正是面对 现实和文本的基本前提。“世界观并不是直接的经 验材料,相反它是理解人的思想的直接表现中那 必不可少的观念的工作方法,人们一旦超出某一 个作家的思想或作品范围时,这种方法甚至在经 验方面也表现出其重要性和现实性”。“世界观决 定作品”,“凡是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世界观 的表现”因此在他看来,正是作家的社会集团世界 观渗透着并指导着作家对文本意义的探求,囚而 一切艺术家都不过是阶级这个实际创造主体的代 言人,世界观则是使伟大作品具有凝聚力的内在 结构的发生根源。据此,他提出衡量伟大作家、作 品的基本尺度——“伟大的作家恰恰是这样一种 特殊的个人,他把某个方面,即文学(绘画、观念艺 术、音乐等)作品里,成功的创造了一个一致的或 几乎严密一致的想象世界,其结构与集团整体所 倾向的结构所适应,至于作品它尤其是随着其结 构远离或接近这种严密的一致而显得更为平凡或 更为重要”。『3 需要注意的是戈德曼也强调文学的双重性 质——“既是高度个性化的又是高度社会化的”。 文学意义从来也不是某种世界观的简单复制,恰 恰相反,作家大大推进了结构的前后连贯程度。而 这种前后连贯,迄今为止,集体意识的本身只不过 是以一种大致不差的现成方式来获得。从此可以 看出,戈德曼辩证地认为,文学既是创造的又是受 制约的;既是的又是决定了的这种不可避免 第11期 刘霞:试述戈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对于文学批评的意义的复杂观念。 式的“内在性”时高度评价了戈德曼这一思想,认 为这一概念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复兴起到了 “无与伦比的历史性作用”。 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将文学批评指向一个 更大的功能化结构之中,把文学艺术作品与特定 三、戈德曼发生结构主义对文学 批评的意义 戈德曼认为,发生结构主义标志着文学社会 的社会集团的精神结构联系起来做发生学的考 察,建立文学艺术与它所指对象的同构联系,使人 学的一个转折,以往的文学社会学都试图在文学 们看到文学是怎样在一个整体性的结构中与社会 作品的内容和集体意识的内容之问建立一些联 发生联系的,囚而区别与传统的实证社会学批评。 系,但往往仅是探索与文学作品相对应的一些范 有学者指出,戈德曼有“一种以社会批评代替美学 畴,它们忽视了文学作品与社会之间联系的功能 批评的倾向”网,其实正像鲍埃豪尔指出的那样,在 考察,从而影响了对文学作品统一l生的理解。特别 戈德曼开始将文学作品引入结构分析之前,他是 是面对一个创造力低下的作家,他只是满足于不 从“分析作品的内在审美构成开始的” ,因为从 加个人经验的对社会现实和集体意识的直接描绘 美学意义上来,世界观就是“特定艺术形式中的风 和叙述,使得传统的文学社会学批评只有受作家 格特征”。【 辟只不过戈德曼在关注文学作品的审美 和作品的影响而满足于对一般社会现实和集体意 因素的同时,也极力的将批评重心深入到社会领 识的研究。所以他断言,以往从作家和作品出发的 域中,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阶级等诸多意识形 传统文学社会学批评在涉及一般水平的作品或文 态因素,从而展现出一种宏观的批评视野。 学思潮研究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当接 近一些伟大的作品时便丧失了一切优越性,因为 一切伟大的作品往往蕴含着作品世界的结构和某 参考文献: 些社会集团的精神结构之问的同源性。同源性意 味着艺术形式与社会生活具有同样的平行关系, [1]戈德曼.文学社会方【M】.工人出版社,1989. [2]戈德曼.隐蔽的上帝【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1. [3]戈德曼.论小说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 社,1998. 艺术与生活的对应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格式塔”式 f4】戈德曼.隐蔽的上帝【M 李钧.21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 的异质同构。戈德曼在《小说社会学(1964)》中说 本第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69—370. “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与市场社会中人和商品的日 常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有着精确的同构性”,在 【5]戈德曼.马克思主义与人文科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 社,1989:10. 6】郭宏安.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隐蔽的上帝(1955)》中,他揭示出阶级地位、世界 【版社,1997:90. 观和艺术形式之间的同构关系。詹明逊在论述形 A Discussion on Significance about Goldman Genetic Structuralism to Literary Criticism LIU X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Ead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2.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Xinjing aNormal University,Urumqi 830053,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emphatically discusses the signiifcance about Goldman genetic structuralism to literary criticism,which is a critical method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s and whole to interpret literature works. Key words:Goldman;genetic structuralism;literary criticism 责任编辑张志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