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高校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高校应对策略

来源:刀刀网
教研前沿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高校应对策略

丁 嘉 刘 峰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 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互联互通平台,促进了不同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但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些不必要的负面效应。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应增强自身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合理利用网络带来的积极信息,主动回避网络带来的消极信息。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沟通、交流、传播媒介,相对于现实物理空间而言是一种新事物,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种新事物,勇于解决新事物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促进网络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影响及对策中图分类号:G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214-01一、落实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些空洞的口号、走过场、讲形式,而是应该脚踏实地真正落实下去。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也不应该只是一个人、一部分人的事情,而是高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事情。我们应该站在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能相比其他专业课程,尤其是自然科学课程,看起来见效慢、不明显,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直接体现,对大学生的影响持久深远。

科技进步带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样化,我们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创新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载体,努力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关键瓶颈,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

[1]

进阶性。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快餐外卖、快递业务等已经成为高校校园里常见的新兴行业。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人们更多追求的是效率、便捷,网络的应运而生正好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这种物质生活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进步,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紧密结合网络空间,利用好深受广大大学生欢迎的网络平台,发挥好网络的独特优势,满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长期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属于意识形态体系的范畴,要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必须坚决占领网络这块新兴前沿阵地,旗帜鲜明地在网络空间中宣扬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情是指公众对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并引发

[2]

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和问题的情绪或言论反应。但并非所有的情绪或言论都能形成网络舆情,情绪或言论只有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引发一定量网民的共同关注和议论,并且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才能构成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大学生网络群体通过论坛、QQ、微博、SNS社区、微信等网络平台,针对自己关注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以及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发表意见和评论,从而形成的某种带有倾向性的

214

情绪、意见和观点的总和。互联网具有虚拟、开放、自

由、交互的特点,容易在网络空间内就某一特定事件或问题引发热议并达成规模型共识,因此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网络时代观察社会动向的“晴雨表”。高校网络舆情作为高校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窗口和风向标,已经成为现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被摆上议事日程。

二、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的影响

网络舆情在同一发展过程中具有正反两面性。一方面,网络舆情主体的虚拟性和复杂性、网络舆情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网络舆情形成的突发性和不可控性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总指出:“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

[3]

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高校作为信息传递较为便捷的场域,移动信息终端在学生和教师中的普及率非常高。尤其是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他们对错误观点、言论、思想的辨别力和分析力不强,四处扩散的网络消极言论有可能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期且群体交往频度高、具有共同认知目标的大学生们造成冲击。各种负面信息的肆意传播、质疑甚至夸大社会阴暗面的情绪和言论,有可能引起网民的情绪波动,使其变得消极懈怠、愤世嫉俗,甚至可能形成非理性群体事件,影响单位和社会的稳定。同时,网络舆情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不仅有助于把握人们的思想动态、社会心理,有利于保障人们对单位及社会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而且有利于打造人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网络环境,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双向影响,在充分认识网络舆情根本特征即矛盾普遍性的前提条件下,准确分析不同性质网络舆情之间矛盾特殊性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网络舆情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有些网络舆情现象甚至可以当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典案例讲授给学生,这样既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又增强了其实效性。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可能给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带来极

(下转第233页)大困扰,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第11卷第1期 2020年01月

Vol.11 No.1January 2020

三、政务新媒体进行引导的路径(一)便民服务为引导聚合流量

政务新媒体的第一任务就是为民服务,提供惠民,切实为民众着想,民众自然会提升对工作的满意度,民众与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在提升公信力的同时,也能为更好地开展引导工作打下基础。

济南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实现了行政审批服务咨询投诉“一号受理”,经热线跟踪走访,市民对处理结果的满意率达100%。民众对工作的满意度提升,自然能为的工作开辟道路。(二)优化引导技巧

政务新媒体使用引导方式,比直接疏导的显性方式更有效果。既能普及相关,又能宣传自身工作,树立部门形象;巧妙结合当下社会热点,与网民进行话题的互动,摒弃过去高高在上的说教方式,通过丰富的表情包、平等的口吻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在提升阅读量的同时,风向也会有更好的发展。如微博国资小新面对“悲催人物张英森”网络段子[3],并没有直接辟谣,而是借助此事将引至正确的方向,介绍坚守岗位一线的劳动者们,向公众传递了正能量。(三)健全运营规范机制

由于缺乏运营新媒体的经验,部门往往把内容的生产和传播都交给一个人管理。作为政务新媒体,发布公然挑起官民矛盾的言论,是内容缺乏核实和监管的体现。只有在工作中谨言慎行,加强内容把关,通过政务新媒体传达给民众最新消息,才能安抚群众的

不安情绪,有助于引导良好的方向,抑制谣言的出

[4]

现和传播。

四、结语

政务新媒体从提出到兴起再到如今的发展,已迅速成为网络引导的急先锋,对网络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政务新媒体的运营应不断学习完善自身,避开政务媒体引导的误区,促进引导朝更加规律、正确的方向前进。各部门机关应在发挥政务新媒体的优势的前提下,重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纠正与完善,为政务新媒体在网络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 CNNIC第44次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互联网发展持续

向好[DB/OL].搜狐网,http://www.sohu.com/a/337562 113_115035,2019-08-30.[2] 无锡高架桥垮塌事故险企在行动[DB/OL].新浪财经,

http://finance.sina.com.cn/zt_d/wxgjq/?cref=cj,2019-10-11.[3] 国资委:全民寻人 揭秘“雄安最悲催网红张英森”真

相[DB/OL].和讯网,http://news.hexun.com/2017-04-08/188766821.html,2017-04-08.[4] 冯善书.浅谈政务新媒体发展的误区及其对策——东

地区部分政务新媒体发展状况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8):17-18+147.作者简介:孟萍(1994—),女,山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网络舆情。

(上接第214页)对具有正向效应的网络舆情,应该创造

网络舆情引导艺术,讲求网络舆情引导实效,不断在实

条件利用其中的积极影响因子,不断发掘其正能量的践中锻炼应对网络舆情的本领。影响力。对具有负面效应的网络舆情,应该追根溯源高校要重视网络舆情的影响力,善于倾听激烈的探索其实质,积极加以引导,并根本性解决问题。批评,不做盲目应对网络舆情的表面工作,善于挖

三、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掘网络舆情背后的深层次矛盾问题,通过实质性解决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主动提高网络舆情带来的现实后果来缓和网络舆情的压力。高自身辨别、选择网络信息的能力,避免受到网络舆情的校在平时工作实践中要注意调查网络舆情的实际走消极影响。应该引导大学生掌握运用网络的自主权,向,实时监控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将网络舆情中的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吸取网络空间中的优秀面信息扼杀在萌芽状态。文明成果。应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客观看待网络四、结语舆情,避免和克服网络信息异化。人本身就是生产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网络舆情纳入重点科研创造信息的主体,但是人在某种条件下没有正确认识项目,研究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演进规律以及对大和处理人与信息的相互关系,使自身丧失了应有的主学生的现实影响,把网络舆情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地位,被动地成为了信息的客体,成为了被信息牢牢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去深入探究,推动发挥网络掌控的“奴隶”,信息反过来成为了支配人的异己力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作用,使高校思想政量。高校应该教育大学生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网络治教育内涵更丰富、时代性更强、效果更明显。舆情,防止网络舆情成为支配自己的异己力量,发挥自

参考文献: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高校要主动构建一系列合理可行的对话机制,创[1]

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01-31.新探索出一系列符合高校实际情况、学生心理特征和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翁铁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发展需求的多元沟通渠道,积极跟进大学生的思想动[2]

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2.态,保障大学生的平等交流地位和发表意见的权利。

新闻办公室会同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应该引导大学生合理、理性、客观地表达自身的诉求,[3]

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97.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要善于探究网络舆情传

播基本规律,总结历史网络舆情经验教训,创造条件利

丁嘉(1996—),男,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用网络舆情的积极因素,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实质性研作者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究。建立一支成熟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公关队伍,讲求究方向:

2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