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传统历史观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

中国传统历史观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

来源:刀刀网
观察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601期中国传统历史观教育的经验及其启示

钟澳戴钢书

要:中国传统历史观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效显著。这一活动贯穿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全过程,是

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与传承的重要支撑。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中历史观教育的基本状况梳理,提取出有益经验,指出可将这些实践经验应用于当今高校的历史观教育中,以提升高校中历史观教育的有效性,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历史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历史观教育

作者简介:钟澳,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戴钢书,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173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链研究”(14AKS020)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9)05-0071-03

[1]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中华文明自夏

所谓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历史观教育是由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对教育对象进行的能促进其有历史观水平提升的教育活动,历史观教育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历史观教育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来就不单单只是历史知识的传递或历史场景的再现,其背后总是与一定的意识形态的灌输紧密相连。历史教育之于主流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历史教育有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支撑,能使教育更有具体性,也能提升教育的有效性。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借网络之势沉渣泛起,以“重述历史”“还原历史”等名义对重要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等进行断章取义地再加工。这类信息在享乐主义、泛娱乐主义等的“推波助澜”下,对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部分大学生对所接受的主流历史观教育产生了怀疑;少数大学生甚至变成了“精日分子”“美分党”……因而在当前更应对大学生历史观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找到更为行之有效的历史观教育路径与方法。

一、中国传统历史观教育的经验梳理

在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朝始进入了奴隶社会,掌握了大量生产资料的奴隶主阶层为了维护其固有的社会地位和对奴隶阶层的统治,需要在统治阶级的内部培养具有一定能力素养的能自觉维护其所在阶级利益的贵族子弟。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对年青一代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传统社会自上而下的历史观教育也由此逐渐展开。历史观教育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内嵌于官学教育系统中,搭载于儒家经学教育中,并成为数千年文明演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将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灌输于民众的思维中,广泛性地开展历史教育活动,历史教育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知识的教育,其实质是对隐藏于历史人物、事件、知识背后的历史观的传递。中国传统历史观教育有着丰富的经验与智慧,对其研究有助于为当今高校的历史观教育提供更多的路径选择。

统一中国后,“大一统”思想成为帝王将相治邦的终极目标。因此,很多统治者自身就是历史观教育的积极推动者。他们认为,要实现国家的稳定与政权的稳固,就需要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政治的昌明,还需要加强对民众进行有效的历史教育,引导民众形成一定的历史观,以提升民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事实上,很多帝王自身也会接受专门的教育以提升其对历史的认知并形成相应的世界观与历史

2019·051.官方主导自上而下推动历史观教育。秦始皇

71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601期观。因历史教育在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当中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教育依附于儒家经学教育成了某种常态,并在官方自上而下的推动下得到了较好发展。肇始于汉代的官学,又称“太学”或“国学”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而进行的以培养官吏为目标的教育制度[2],“太学由直接创办,从太学的创建到博士及博士弟子的选拔都是由重

要部门太常负责”[3]

。它从教师的选任、学生的考核、

教育内容与教学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规定,并确立了较为规范的教学制度。由此,历史观教育长期以来依附于这种官学教育中,并成为其重要组成,使其自身得到了稳固发展。除官学以外,私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受教育,各类书院、私塾散落于闹市与山野,其教育的辐射能力极强。虽然这些私学各有其办学风格与办学特色,但其毕竟是官学的延伸与补充。这种以官学为主导、以私学相契合的儒家教育,在客观上使历史观教育得以贯穿其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系统化建构。

仲舒“罢黜百家,2.经典教材全面覆盖推进历史观教育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一举上升。西汉董

为官方政治哲学,儒家经典著作自然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科目。儒家经典中涵盖的大量历史事实可对现实世界提供丰富的政治经验,历史观教育由此搭载于儒家经学教育之上顺势发展。对此,有学者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学和历史观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它伴随着学校的兴起,儒家思想的一统,一直依附于经学而存在和发展。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经学教育,紧紧围绕着《易》《诗》《书》《礼》《乐》《春秋》六部经学典籍展开,当中,《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的集成,学生通过对《书》的学习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为君与为官之道;《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王守仁认为“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

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4](P10)在以六经为基

础的经学教育体系中,《春秋》可被看作是古代历史观教育的主干教材。有学者认为《春秋》是以“微言大义”来进行意义建构的,表现在以述史的方式来实现其对封建伦理观念的灌输。[5]除《书》《春秋》之外,其他的儒学经典都与一定的历史紧密相连,这也是所谓儒家经典的经史不分,经学教育内在地包含了历史观的教育,经学教育与历史观教育相互交织、相得益彰,也即古人所谓的“以史翼经”“经与史相表里”。观教3.育的教育方法多种多样促进历史观教育方法上,除了在正式教育中将历史。在历史

观教育

722019·05观察思考紧紧地依附于经学教育体系外,还有针对全体民众的多种多样的历史观教育,当中,各类历史类书籍读本、诗歌小说等在民间广泛流传,让更多的人借由阅读书籍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传统社会当中,人们生产之余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听书、看戏等,而无论是说书与戏剧,其中大部分题材都与历史相关,说书唱戏内容的主题大多还是经过加工与演绎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人们在听书看戏的过程当中,会自然地将自己代入那些历史场景之内,触摸历史,感受历史,客观上拓展了历史观教育的实现路径。历史观教育方法多样性的价值在于,历史观教育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种场景之中,让生活于不同社会阶层,从事不同职业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广大社会成员都有机会接受方法不同、形式各异的历史观教育,作为受教育者的广大民众可以在自己所喜欢的场景中自觉接收历史观教育信息。历史观教育生活化在很大程度上让历史观教育的辐射面更广,影响也更为深入。

二、中国传统历史观教育的启示

筹。1.要使对大历学史生观历教史育观进教行育顶的层总设体计效以能实提现升全,管面理统

层需要站在整体的高度运用前瞻性思维对大学生历

史观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并实时地监督与,以实现对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全局掌控。所谓顶层设计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任务或项目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统筹规划,以达到最佳资源配置,使任务目标得以实现。应从全局的高度进行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顶层设计,以使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在总体上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的放矢,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要形成相应的机制,使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在一个特定的轨道上稳定运行,使“管理育人”的理念全面落实,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高校的管理层负责从宏观上对历史观教育进行统筹与规划,首先制定出合理的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总目标,以总目标作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方向指引及评估参照,再在此基础上制定各层次的目标,以使历史观教育从目标、计划、执行到反馈提升的全过程得以实现。具体看,管理层应结合所在学校的地域环境、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构成等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历史观教育实施计划,在实施计划当中明确授课教师、辅导员及其相关责任主体的分工与职能。管理层从总体上对大学生科学历史观教育进行统筹协调与管理监督,当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是制度建设,要让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呈现出整体性及层次

观察思考性,要在制度设计之时就对授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使其在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中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历史2.观教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观教育资源以使

育实现“三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

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掘思政课的历史观教育资源,从四门课程的教材中找出历史观教育信息进行加工运用。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轴的角度使学生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要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给学生讲明近现代社会中国的历史发展线索,促进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去认识历史与理解现实的能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通过课程学习促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发展规律,坚定在中国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促使学生将习得的历史观从理论融入实践。四门课程在历史观教育中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可促进历史观教育信息“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学生进行四门课程的学习之后,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中国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光荣事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去分析历史与认识现实,这样一来,能有利地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并使之更加有力地对抗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所带来的危害。

能。3.当今多种教育方法综合运用以提升历史观教育效

高校历史观教育中应以思政课为基础,其

他课程积极参与,在课程之外还应广泛开展各种与之相关的活动,如主题演讲、舞台剧、辩论会、读书会等,这些活动应兼具知识性、启发性与趣味性,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当中对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和党史有更深入的认识,让他们在广泛性的参与过程当中接收到丰富的历史观教育信息,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历史观教育。历史观教育还需要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成为一个内在要素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复杂系统,方能大大提升高校历史观教育的效率。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教育即生活”,他认为真正成功的教育是育人于无形的,即让受教育者生活于具有与教育目的直接相关的生活环境之中,于生活的点滴当中接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总第601期到一定的教育信息,这些信息与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再以不同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大脑进行反复刺激,而受教育者通常不会感受到这些信息的特殊性,长期存在于这样的空间中,受教育者会对特定的教育信息形成持续深入的印象,直至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很好的历史观教育氛围,如利用国庆节、建军节、党的生日和抗战胜利及伟大人物的纪念日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还应净化网络环境,将更多优质的历史观教育信息发布到网络上,创作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日常的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生活空间中都能在不经意间接受历史观教育,以促使其历史观教育水平得以提升。

在今天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应进行顶层设计,全面统筹安排,充分发掘思政课的历史观教育资源,将历史观教育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不拘一格,让历史观教育存在于不同的生活场景当中,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环节之内,既有高校思政课的专门教育,也应当不着痕迹地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过程当中,并彼此照应形成合力,不同场域中的历史观教育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动态的历史观教育系统,以此推动科学历史观的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参考文献:

[1]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

好的老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0-14(1).[2][3]肖世民刘.论唐代官学制度[J].唐都学刊,2003,(因广——明兼,朱谈新中荣国.浅太析学中和中国世当纪代大大学学的的差遗异传4).

[J].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4]王社,守1992.

仁.王阳明全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5]曹顺庆典的解“.读《春秋》模式及笔法”话语言与“微言大义”说方式[J].北—京—儒家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责任编辑

胡倩倩

2019·05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