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分析研究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分析研究

来源:刀刀网
现代经济信息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管理分析研究罗 勤 武汉中电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互联网金融形势下,金融业信息化的操作风险、行业间的关联性风险、消费者相关的风险等操作风险新问题并提出管理建议,以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基于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互联网金融网络信任问题、安全问题以及法律问题,本文以新兴平台经济学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理论为基础,分别从互联网金融机构角度、互联网金融用户角度去实证研究互联网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以及影响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3-000260-02

一、互联网金融理论基础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资源,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技术基础

的新金融模式,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碎片金融的特点,对传统金融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断涌现的新金融模式则代表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方向。

1.平台经济理论 

互联网金融各模式运营平台实则为平台经济的组织形式,尤其互联网金融 P2P 借贷平台作为中介机构提供资金产品,其资金的价格实则为利率。平台产品的需求方为借款者,供给方为投资者P2P 网络借贷平台成为资金供需调节者,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用以引发两边或多边市场参与者之间的间接网络外。

2.网络外部性理论 

网络外部性一般指在某个市场中消费者的效用根据该物品或服务的其他消费量决定。而平台的网络外部性则指一边用户的外部性是由同一边的用户数量和另一边的用户数量来决定的。

3.双边市场理论 

双边市场的参与者双方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活动,同时,参与者一方的收益取决于平台的另一方参与者的数量。

证以及有效监管可以为机构增信,而互联网金融机构则从增强用户体验的维度去为自身平台增信;其次,传统金融机构部门实体以线下工作为主,而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完成通过网络渠道,实现金融服务网络虚拟化,因此互联网金融的网络信任影响因素更为复杂。第三,与传统金融机构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形式更加多样化,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网络信任密集恐惧问题,进而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法律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涉及诸多方面,比如从业者的道德风险、借款人的违约风险、交易平台的网络安全风险、支付风险以及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的风险等。所有这些问题最后都有可能转化为法律风险,导致违规者绳之以法。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作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全面结合的产物,互联网金融不但面临传统金融活动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还面临由互联息技术引起的技术风险、由虚拟金融服务引起的业务风险以及由法律法规滞后引起的法律风险。

(一)建立投资人风险防范机制 1.建立投资人培养机制

整个 P2P 网贷行业存在轻视投资人教育的倾向,从而导致投资人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安全感普遍不足,成为影响我国 P2P 网贷行业稳定发展的因素之一。对于大多数网贷投资者而言,其网络风险意识薄弱,因此必要的宣传教育可以帮助用户识别各类风险,规范投资者行为。安全教育作为事前防范工作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真实的案例介绍、相关规定的解读,揭示网贷风险,尤其对不法分子的账户信息盗窃、交易欺诈等行为通过广泛的用户教育来进行事前防范,从而起到良好的效果。

2.加强 P2P 网贷用户权益保护立法

消费者权益保主要针对普通商品和服务而言,互联网金融此种特殊形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不完全适用消费者权益保。

(二)安全技术应用与管理

目前,互联网金融交易系统可以利用认证技术、加密技术、安全电子交易协议、虚拟专用网技术、实时监控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黑客防范技术等相关网络安全技术,保障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安全性。

(三)建立信息隐私权防护机制 

信息隐私权防护机制有对策即数字化节制、保护信息隐私权、建设隐私权基础设施、调整人类的现有认知、打造良性的信息生态、完全语境化,旨在预防或者减轻数字化记忆对信息权力与时间所构成的挑战。

(四)建立互联网金融征信机制 

首先明确界定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法地位。结合互联网金融监管分工和监管细则的明确,给予其金融信息服务或类似的地位界定,允许其在经过授权的情况下,以间接方式通过技术接口获取数据化的个人信用报告。其次,监管部门应制定合适的标准和流程,引导互联网金融机构有序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在互联网金融机

 下接(第263页)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  

网络支付安全问题是网络支付风险暴露的表现形式,风险事件是网络支付风险暴露并演化为网络支付安全问题的催化剂。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并非所有的网络支付风险因素都表现为网络支付安全问题,只有那些伴随风险事件受到社会关注的风险因素,才会转化为网络支付各方都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

1.基础关系违法

基础关系是支付行为发生的原因,通常为交易关系或债权债务关系。基础关系对支付行为起着决定用。网络支付机构提供的网络支付服务安全性问题与其所从事的支付服务的基础关系密切相关。由于存在部分违法犯罪分子通过网络支付机构从事违法洗钱活动或信用卡套现活动的现象,从而使得互联网金融支付机。

构面临安全威胁。 2.内部管理失当

对网络支付机构而言,提升网络支付安全的首要工作应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工作,具体而言,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的内部管理工作应以完善支付流程、提升络技术与信息安全控制强度以及健全网络支付机构的内部规章制度管理等内容。

3.网络支付外部欺诈

互联网金融网络支付机构外部欺诈主要涉及机构外部人员,以非法侵占他人合法权益为目的,通过利用各种欺诈手段,窃取网络支付交易的数据信息。

4.配套环境缺失,影响安全感受 (二)互联网金融网络信任问题 

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前提和基础是客户对互联网金融的网络信任。互联网金融的网络信任问题导致互联网金融交易成本的增加互联网金融机构目前面临与传统金融机构不同的金融困境,其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统的金融机构通过权威认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60

金融天地

其管理的缺陷则折射出目前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管理缺失,没有跟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节奏。通过以上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分析,互联网金融所发展出的不同模式应予以区别管理对待。虽然传统商业银行已经向网络化进行转变,但其在运营模式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应将其与其他发展模式进行区别。同时,互联网金融对效率的追求可以依靠其内在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进而提升效率,节约成本。

(二)完善信用审查指标,推进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化

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本保障,因而,保障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信用体系。就完善信用体系来看,需要注意信用体系考核指标建设、信用体系结构搭建、信用体系评估等。信用体系考核指标应当较为完善,完善的信用考核指标可以更好的对客户进行评估,将提前规避风险。体系搭建需要注意多方位、注重完整性。信用体系也要对自身进行评估,也可以通过第三方对其进行评估分析。

(三)完善监督和防范体系,推进互联网金融稳健发展

良好的发展需要多方位的监管,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而言,需要建立多方位、分层次的监管体系进行支撑。监管不到位,职责不清

上接(第260页) 

晰会降低互联网金融效率,也会造成多方互相“踢皮球”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互联网金融未来健康的发展。因而,在发展过程中,要明确职、分清权利与义务,消除监管主体不明确的隐患。其次,还要加强自律建设意识,成立行业自律协会,从而建立和强化行业的自我监督和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秀生.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范及监管对策[J].人名日报,第479期.

[2]董鹏.互联网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5,03.[3]翁英超.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防范研究[J].福建法学,2015,02.[4]唐晓乐,巴幸原,徐爽.互联网的风险与监管对策[J].金融观察,2015,07.

[5]李薇,王琼.我国互联网金融问题研究应用[J].农村经济科技,2015年第26卷第6期.

[6]林铭铭.以P2P为例浅谈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征信体系建设[J].金融视线,2015,4.

作者简介:王文娟(1992-),女,甘肃天水人,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

构身份明确、监管落实之后,可制定合适的准入标准,规定达到何

种资质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可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接入应以何种流程进行,促进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有序竞争。同时互联网金融机构可借鉴额贷款公司接入央行征信系统的管理工作。

(五)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控制机制 

面临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多个维度,总体原则上,应重视“三线”建设:一是平衡权利义务的界线,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一定要界定清楚。不能在经营过程中侵犯投资者(消费者)的利益、侵犯经营合作方的利益。二是把握的红线。一方面因互联网金融机构侵犯投资者或者消费者的利益而上访,引起群体事件,将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机构引起风险的系统爆发,可导致系统性风险,干扰金融秩序。三是坚守法律的底线,不能进行非法集资。法规禁止非法集资,比如集资的人数上限不能超过多少,并规定资金金额的上限。

(六)完善监管

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突破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分业经营的界限,对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很大挑战。我国应协调分业与混

上接(第261页) 

业两种监管模式,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实行综合监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打破了地域,对单独的国内监管提出了挑战,我国需与有较高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能力的国家和机构合作,学习对方的先进技术,对于可能出现的国际司法管辖权冲突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

四、小结

本文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理论基础及相关理论,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从互联网金融安全、信任、法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2012(12):11-12.[2]张玉喜.网络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J].管理世,2002(10):139-140.[3]阎庆民,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4:3-4.

[4]杜金.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正发生转变[N].金融时报,2013-1-25.[5]罗明雄,唐颖.互联网金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6]陈敏轩,李钧.美国 P2P 行业的发展和新监管挑战[J].金融发展评论,2013. 

4.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促进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

加强消费者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可以有效地促进互联网金融监督管理工作的提高。宣传和普及互联网金融风险知识,是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另外,监督管理机构还应该保障互联网金融交易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互联网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加大对金融诈骗行为的惩罚力度。

5.加强相关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性

由于互联网金融涉及的范围广泛,因此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鉴于互联网金融市场太过庞大,监管部门难以有效地行使监管职能,因此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管力度,可以使互联网风险防患于未然。

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防范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12:88-+91. 

[2]许可.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及对策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60-62. 

[3]刘振阳,刘明勇.商业银行如何强化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J].金融市场研究,2015,02:53-60. 

[4]梁力军,赵鑫.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与监管策略探究[J].河北金融,2015,08:21-25. 

[5]金锟,宋良荣.基于博弈论视角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4,19:99-101. 

[6]洪娟,曹彬,李鑫.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及其监管策略研究[J].财经大学学报,2014,09:42-46. 

[7]王婷婷,李振国.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门户风险管理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28-33.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模式,其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得到了飞速地发展。传统的风险管理制度已难以应对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势,应积极地对现有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规范进行创新和完善,促使其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互

作者简介:袁浩隆,专业:金融学,单位: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2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