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药药理研究中的现状与问题

中药药理研究中的现状与问题

来源:刀刀网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进展与问题

1.中药药理学研究进展

步入21世纪,中药药理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各地大力加强规范化药理实验室的建设,尤其是国家科技部在推进中药现代化。现代化的中药药理研究表现为多学科的配合,从数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项目中启动了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建设专项,在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方法、新的模型,保证数据客观准确,提高中药研究的整体水平;免疫学、现代心理学等学科角度研究中药作用机理,用现代科技术语阐明中药方药的传统功效。

许多创新性关键技术被陆续应用于中药药理研究中,如计算机自动控制、图像分析处理等现代方法和技术;细胞因子、神经递质等生物活性物质测定及离子通道、基因、受体功能分析等生物学手段也开始引入;基因探针、细胞重组技术等用于中药的基因表达与影响的研究正成为热点;许多实验室可以在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以及系统等方面,进行中药药理研究。

对中医“证”的本质的探讨已经开始。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正在起步。

数据库知识(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简称KDD)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方面的研究日益增多,其中潜在的知识为复方药效物质的化学结构信息与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研究的重点正在由单味中药向方剂转移;由单一药效学探讨向多指标、作用机制、方剂组成、配伍规律等多方位发展转变。

2. 中药药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1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尚需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

2.2低水平重复多;

2.3中药尤其是方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无很好的方法;

复方中药药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复方药理学的物质基础,复方药代动力学,复方作用机理的探讨,尽管难度很大,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不减,研究方法日新月异,研究理论层出不穷。现代复方药理学研究坚持在阐明复方配伍的化学与生物学内涵上寻找突破口,重点是临床疗效确切,作用目标明确,能够体现中药复方君、臣、佐、使配伍规律,构方药味的化学基础研究相对清楚的中药复方。在揭示药效物质基础变化与配伍、药效学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学和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药效物质差比构成与生物效应靶点反应特性的相关分析,以揭示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从而摸索一套研究复方药效的方法学。例如对生脉饮的研究就代表了补益剂研究的当代水平,揭示了其对实验性心肌缺血、抗氧化作用、对核酸、蛋白质代谢、抗突变及防衰老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结合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尤其是方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目前主要采用体内药物浓度法、药物累积法(动物急性死亡率法)、药理效应法、微生物指标法等,但尚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有人提出综合运用中药有效成分药动学—药效学同步分析统一模型、血清药理学方法及高效毛细管电泳、二维及三维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或质质联

用技术等,进行中药及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研究者将中药复方药效学研究与药代动力学结合,应用(PK/PD)模型加以分析,找出浓度-效应-时间三维关系,进行复方药动学研究,在阐明药物作用机理、活性化合物的筛选、提示剂型改革方向、指导制定临床用药方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4动物模型缺乏,尤其是快速、微量筛选模型和方法的缺乏;

提问:可以用病人的病症模型来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吗?特别是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在人体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1.有利于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理论,阐明中医药的一些理论、观点。2.中药的一些药理作用一旦在动物模型上得到验证,可以为中药的一些药理作用的阐述带来令人信服的依据(尤其在中药走出国门的时候)。3.弄清主要有效成分,有利于现代中药的研制开发.但也有缺点:1有些中医症候模型不好造2.中药在人体上试验了几千年,在动物身上显示无效的药物并不一定就无效,我还是主张以临床效果衡量一切.

中药病理模型还是有必要的,虽然中医药有着丰富的临床验证经验,但是其有效成分、作用机理等还不是很清楚,所以需要通过病理模型提供一些科学的数据加以分析、证明。尤其是对于古方的继承发展,改进剂型、工艺,对于其药效、毒副作用等的研究,尤其需要病理模型。中药病理模型对于中医药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能直接在人体上做实验当然最好,但有些药,特别是新药,一开始就在病人身上做实验,太冒险了,也是对病人的一种不尊重,从法律角度看这也是不允许的。

正因为是古方,但所采用的药物是当代的,古今名同药不同的情况比皆是,而且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变化,是其名而不是其药(主要是药性不同)的情况不少。前一段所闹的“龙

胆泻肝丸”就是这种情况,不但影响了人的生命,而且影响到国家的声誉,影响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大问题。每一个中医药人士,均不能掉以轻心。

由于现代技术所限,对于古方的药理、药效等研究还很不足,而其毕竟是临床经验的总结、沉淀,所以具备实用性。现代中医师治疗还是大多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典名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药味,对病人用药。他们所作的主要是应用、并加以经验总结。而古方的药理、药效研究则有专门从事药理学工作的人员在做着不懈的研究。所以临床医师对病人用药,要在中药药理学对当代的药物,古方的药理、药效研究以后才能进行或许是以后的目标,目前并未达到此水平,很多人在为之努力着!

2.5拆方与配伍理论协调的有机结合有待加强。

2.6中药毒理学研究不足

中药的毒副作用在我国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中是早已引起注意,特别是近年来更受到充分重视。中药临床应用的禁忌问题已获得一定的研究数据;有毒中药的开发研究也受到了应有重视。但真正意义的中药毒理学尚未形成。目前有毒中药、中药中有毒成分及其含量问题和对十八反、十九味的研究深度不够,对中药或方剂的毒性与不良反应认识不足,尤其是缺乏评价中药毒性级别的客观实验数据和对中药安全性的评价重视不足。

3.原因分析:

中医有云:对症下药。如果只是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会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3.1中药国际化不是中药西药化

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与西医学理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中药讲求各种药物之间的“君臣佐使”,不管是单方还是复方,其化学成分大都非常复杂,是多系统、多靶点、多层次地作用于人体发挥治疗作用的。这些往往不是一个或几个模型和指标所能反映的。另外,中医也绝对不能像西医那样,针对病症开对应的固定处方。中医药学讲究因人而异,“千人一方”则严重违背了中医药学的根本理论。因此,西药学的标准并不一定适合于中药。虽然我们也开发出了像复方丹参滴丸、板蓝根冲剂这样大众化的中药制剂,但这绝不是中药的全部。

西药有明确的检验标准和规范,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而中药制剂很难准确标定产品质量,且可能含有西药学认为的有毒物质。按照西药的标准来制造中药,就是要消灭中药。比如重金属含量问题,含有重金属的中成药制剂一般确有其独特疗效。朱砂含汞而有剧毒,但经过炮制水飞、去掉毒性,就成为安神镇惊之佳药。由于重金属超标,否定一切含重金属的中药是不够科学的。

事例一:美国卫生部门宣布在2004年初出台新法规,禁止销售含有麻黄成分的食品增补剂。麻黄在美国被大量应用于减肥药中,作为减肥补充药物,其在美国一年的销售额达几亿美元,这让那些非麻黄类制造商深感不安,因此经常组织支持者在国会四处游说,建议管制麻黄类药品。专家认为,此事虽然缘起于中药贸易的争斗,但是,正是因为中药在国际市场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所以才最容易成为贸易争斗的牺牲品。

国 家 禁 忌

―――――――――――――――――――――――――――――――――――――――

美国 禁止含有铅、汞、朱砂成分中药进口,禁用黄连和含有某些动物或矿物成分的中成药

加拿大 禁用含汞、砷、砒霜、铅等重金属超过规定的中成药

德国 禁用含马兜铃酸的专利药、草药及提取物

英国 禁用川乌、草乌、附子、马钱子等

日本 汉方药仅限于210种,禁用朱砂、雄黄

韩国 禁用大黄

新加坡 禁止销售黄连、黄柏等,禁售含犀牛角的药品

印度尼西亚 禁用当归、川乌、丹参、五灵脂、红花制成的胶囊

――――――――――――――――――――――――――――――――――――

事例二:依照国际市场的惯例,如果我国中药制剂能够通过美国FDA的批准,就意味着拿到了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入场券”。然而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一个中药制剂以治疗药品的身份通过美国FDA的审查。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龚邦强告诉记者:“国内虽然有3家药厂的3个中药制剂早在三四年前就已通过了美国FDA临床研究申请(IND),成为中药国际化的先行者,但至今仍未在美国启动临床研究。”

事例三: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8年来,天士力在美国临床花费了几千万美元,而复

方丹参滴丸只有两三味药的复方,从中药的角度看,属于组成和适应症比较单一的。按照美国FDA规定,有一种适应症,就要做一个临床。可以想象,其他品种的中成药要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将可能再高出几倍。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拥有参加豪赌的实力。

有一个数据经常被业界人士挂在嘴边:我国的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中药市场的3%~5%。这个数据背后的含义似乎是只要提高了中药出口在世界中药市场的比例便是中药国际化的目的所在。实际上,使我国中药在国际贸易中明显处于下风的原因并非仅止于此。近年来,销往国外的中药均以营养补充剂(功能性食品)、中药原料药或中间体的形式出口,附加值极低。日本、韩国、英国、德国等利用我国出口的中药原料,经过精加工和分包后,形成高附加值的药品或功能性食品,经销国际市场或返销我国。中药成了外国人的‘摇钱树’。可见,如果我国中药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提高,出口额占世界中药市场的比例就算提高了,也只意味着外国人的这棵“摇钱树”更加粗壮。

而龚邦强则认为,问题的症结还是在科技含量上。“其适应症是否针对疑难病症和市场适应面大的病种、是否具有比国际市场同类药物更好的疗效、是否具有明确的药物作用靶标和作用机理以及是否具有比同类药物更低的毒性,是决定其能否尽快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关键因素。(临床研究的费用也是困扰我国中药企业进入国际主流市场的一大因素)

若想突破国际市场的坚冰,中药标准化才是惟一的出路。

中药的成分测定比西药难度大得多,因为西药标准是单一的,而中药多数都是七八种药配在一起,制定中药标准是一个技术问题。切不可把“文化差异”等因素看作是中药国际化的主要障碍,中药要实现国际化,归根结底还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目前所谓的中药国际化就是要中药西药化,但现在我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中药国际化问题,而是先让中药本土化,中药的轨即中药的标准只能由我们制定,再向国外铺轨,让他们和我们接轨。

(有点偏激。我个人还是比较认可马老师上节课所提到的双向接轨)

事例四:2003年11月1日,《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进入试点认证阶段,充分体现了我国推动中药国际化的坚定信念;指纹图谱技术近年来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及其取得的进步见证了我国中药企业在中药国际化上付出的心血。2003年12月应法国植物药典修订部门的邀请,S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白云山板蓝根用药标准作为第一批中药标准推荐到欧洲。”而就在11个月,SFDA曾应FDA的邀请,在美国首次举办了中药现代化技术研讨会,为每10年一次的美国FDA法规大修订“做准备”,广州白云山中药厂作为我国板蓝根药典的制订者和我国惟一参加美国FDA中药会议的企业,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白云山板蓝根的药用标准有望进入法国药典,正是GAP的推行和指纹图谱技术应用两大革新对中药国际化的最佳回报。对于法国药典和美国FDA此次对中药态度的转变,白云山中药厂厂长李楚源认为:“白云山拥有中国最大的板蓝根中药材GAP基地,同时也是第一家将指纹图谱先进技术用于板蓝根生产的中药厂家,这两大技术优势是让法国药典和美国FDA转变态度的基础。”

3.2重视中医发展落后问题

A、深刻理解“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走出“西化”误区问题

疗效是中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卓著的疗效,中医也就失去世了存在的价值。而中医的疗效取决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这是中医的根本与灵魂之所在。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实质上是现代医学以科学的名义,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对中医实行的一场“和平演变”。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的思维方式,用西医生理、病理的观念与方法解释中医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用西药药理、药物化学的观念与方法代替中药、方剂理论。

受西医诊断之所囿,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息风; 如根据药理实验得知:葛根、丹参有“扩冠”作用, 黄精、地骨皮有“降糖”作用,五味子有降低“转氨酶”作用,于是,遇到相关疾病则必定选用。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在学术上的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变得名存而实亡!使中医的观念日渐僵化,从而导致了最为致命的后果——中医疗效下降!医生不在中医的原则指导下用药,一旦治疗无效,往往就借助于西医的手段进行治疗,如果因此而获效,则认为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此弊积重难返,久而不觉其非,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

而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却仍然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人的头脑里,“中医西医化”就是“中医现代化”;有的部门甚至“寺院当教堂,神父管和尚”。

《中医沉思录》 如果形形色色削弱中医的做法不改变,或在漂亮的口号下使中医很快地西医化,那就重复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消灭中医的悲剧。现在,在我们的面前明显地摆着两条路:不去勇敢地担当振兴中医的历史使命,那就只好去做历史的罪人。上述两个问题是摆在中医前进道路上的两大难题,避不开,绕不过,只有以科学的态度真诚地面对。

面对ZI世纪,必须使全国上下清楚地认识到:中医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全面振兴的前夜,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惠顾,必须抓住机遇,不可彷徨、蹉跎。

其一:20世纪里,在西医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暴露出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药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迫使西医不得不“回归自然”,希望从传统医学中求得互补与自救。而在世界的传

统医学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者,唯独只有中医。其它各国的传统医学,在理论上尚处于粗浅的萌芽水平,实际上只是经验性的传统治疗方法与技术而已。当今,西医向传统医学求得互补,其视野已经集中在中医上了,所以“中西医并重”很可能发展为21世纪人类医学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国外没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医,传播到世界各国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但决不是把中医西化以后再送到国外去。

其二:中国是中医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药材生产大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中医就很可能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知识经济产业。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医疗卫生上的总投入大约2. 5万亿美元,我们12亿人口的大国仅占其中的1.6%左右。如果中医在不断振兴的同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我们在医学传播、药品输出、医疗服务等方面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从全世界医疗卫生总投入中取得10%的份额,并非天方夜谭。果能如此,每年将会拿回2,500亿美元的外汇。到那时,中医就自然成为我国独有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并造福于全人类。

B、中医管理机制僵化导致中医举步维艰

某中医学院学生,毕业近二年尚未找到工作,于是去卫生局申办个体行医执照,卫生局告之曰:已停止审批一切个人申请。迫于生计,某生自设一诊所。开业后不久,却偏偏遇上“整顿医疗市场、打击非法行医”活动,卫生局执法队收缴了某生的毕业证书,并要罚款三千元。某生无奈之下,告之家人,其父叹道:家贫如此,供你读书多年已属不易,实指望你毕业后能为家分忧,谁知你不但难以自立,反而还要继续赔钱,既然如此,此证不要也罢!某生闻之,深感愧疚与屈辱,痛哭一场之后,将所有的中医书籍付之一炬,从今往后,誓不言医!

C、中药剂型落后是制约中医发展的关键因素

说起喝中药,人们一想起它那苦涩的味道,就禁不住有些望而生畏。特别是一些老病号,长期喝中药都喝怕了,一提起中药就叫苦不迭。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可以听患者诸如的此类议论:

“饭都不想吃,谁还想吃中药?”

“病了以后连动也不想动,哪还有精力去煎中药?”

“就是把药送到嘴边我还懒得喝呢!谁还有那份闲情逸致去煎中药?”

“在学校住读,没有地方煎中药。”

“要去外地出差,停药一段时间会不会影响疗效?”

“长期煎中药,药味家里人都闻腻了,楼上的邻居也有意见!”

“煎药的时候,水都溢了出来,药汁煎干了,怎么办?”

“没有瓦颧,能否用别的东西煎中药?煎多长时间?给多少水?”

“什么是文火、武火?什么药要先煎、后下、另炖、烊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远离繁琐的家务,开始注重享受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治病总是希望治疗方法越简单越好、见效越快越好、

服药越少越好。而中药味道苦涩难咽、煎煮过程繁琐、服用量大、不便于携带保存,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许多人都承认中医治病确实有效,但却不愿服用中药。这种认可中医却又拒绝中药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中药是中医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却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脱离了患者的需求,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虽然有些中药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且推出了许多精致的中成药制剂,如血府逐淤口服液、六味地黄胶襄等等,给医患双方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并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方面,市场十分需要中成药制剂,另一方面,企业推出的中成药却又滞销,这种现象令许多业内人士深感困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中成药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毕竟,患者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不可能原原本本地“照方生病”。当中药剂型未能配套开发时,其实用性就会大大降低。比如:某患者需要用香砂六君丸加山楂、神曲、莱菔子予以治疗,虽然,香砂六君丸有成药,但山楂、神曲、莱菔子却得另煎,既然如此,还不如干脆让患者服用煎剂!在许多类似的情况下,中成药因不能完全对症而被放弃使用。

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呢?方法很简单:除了要将“方剂学”中的大部分方剂和许多临床高效验方开发成中成药制剂之外,还应该将“中药学”中的数百味中药提炼成的浓缩颗粒或口服液,这样,医生就能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或在成药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或者干脆用单味中药的浓缩颗粒重新组方。这个“瓶颈”一旦突破,将会带动中成药全面而广泛地运用于临床,中医将以暂新的面貌迎来新的辉煌!

D、医药相依、唇寒齿亡、废医存药、好运难长

没有中医作为基础,中药如同拆翅的苍鹰,是飞不高、也远飞不的!

事例一:某患者中风偏瘫,听说“华佗再造丸”可治此病,于是购服。孰料一周后,患者浑身疼痛、诸症加剧。就诊时,医生告之曰:此虽良药,但与你之症状不合!阴虚之体,犹忌辛燥!停服此药,诸症自减。患者尊从,后果如其言。又:某患者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流清涕。西医以“银翘片”处之。患者服后,更加不适。某中医生怜其家贫,命之以葱白、生姜如法煎服,汗出即愈。

由此可见,中药疗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医医术的运用!没有中医作为基础,滥用中药的结果,将不仅仅使中药在疗效上大打拆扣,甚致还有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长此以往,中药将逐渐失去人们的信任;路,将越走越窄!

事例二:处于国内中药厂家龙头地位的同仁堂集团,2004年的出口额达到创纪录的2000万美元,虽然这与其50亿人民币的总销售额看起来有点不成比例,但已经足以让同仁堂对进军海外中药市场增添信心。同仁堂集团宣传部主任金永年表示,到2010年,同仁堂要把出口额扩大到8000万美元。

同仁堂的方法是“以医带药”,到目前为止,这是一种最有效的中药出口手段。其海外销售主要通过与当地的医药零售商合作,开办中医诊所。到目前为止,同仁堂已经在全世界14个国家开办了17家同仁堂药店,每家药店都秉承老传统,设有经过专业训练和多年实践操作的中医坐堂。金永年告诉记者,同仁堂在英国和美国的药店都能保持盈利。他预计,到2008年同仁堂计划将海外药店的数量增加到100家。在一些地区,“同仁堂已经成为中药的代名词”。

E、中医教学质量低下导致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

中医现在的教学模式,既没有突出特色,也没有抓住重点。教学内容的设置很不合理: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还要学习许多西医的内容。西医科目设置过多、内容取舍不当,无疑大大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在中医基础还远远没有打牢的情况下就同步学习西医,只会造成观点上的冲突和思维上的混乱!以致许多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医者,技艺精纯则能救人,技艺不精则会杀人!“所学不专、华而不实”,说起来中西医样样都懂,实际上样样都不精通,此等平之辈,何堪大用?所以,这个时代绝不缺乏医生,但却非常缺乏技术精良的好医生!此外,基础理论重复太多,重理论而轻实践、脱离临床的倾向十分严重。学员高分低能、所学难以致用的现象亦较为突出。

经过了现代科学文化12年的教育熏陶,通过了应试教育高考而来到中医院校里的学子们,有多少能通过像《内经》之类经典著作的文字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得意忘象,但是现在连“象”的关都过不了,凭什么去得“意”?蒲辅周老先生15岁学医,18岁就开业行医了,用了三年时间。而我们现在学了五年了,还入不了门。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中医的现代教育模式上。制定这种教育模式的人,实在是推动中医灭亡的功臣啊!

中医教学质量低下直接导致了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那么,该如何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呢?首先,应该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着重抓好基础理论和《伤寒论》的学习。同时,对于许多重复的内容应该予以精简。

如“肝胆湿热”可引起头痛、带状疱疹、妇人带下、阴部搔痒、强中、阳萎、早泄、不育不孕、小儿胎黄、坐骨神经痛等数十种病症,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各个科目。因此,在学习这些科目的相关病症时,其在症状、病因病机、辩证法则、处方用药等方面的论述存在着过多的重复。所学内容漫无边际,效果势必事倍功半!其实,湿热证的辩证要点的于“苔黄、小便黄”,在此基础上,只要见到“口苦、肋胀、脉弦数”等其中任何一症,即可辩证为“肝胆湿热”,就可以“龙胆泻肝汤”或“柴胡茵陈汤”治之。这种“方、

药相应”的辩证方法,大有异病同治、执简驭繁、知常达变之妙!中医治病讲究机动灵活、因人而异,即使对于同一病症,治疗起来也是“千个郎中千个方”!那么,在诸多的处方中,究竟那几个处方是最合理、最有效的呢?常规的辩证方法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在此方面,《伤寒论》可谓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某患者头痛、眩晕、血压常高达210/95左右、偶吐涎沫、舌红少苔、脉弦数;多年来,屡服滋阴清热、平肝潜阳、引火归元之剂,皆不见效。某医根据《伤寒论》中“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之条文,处以吴茱萸汤治之,数剂而愈。 所谓有是证则用是方、用其方则见其效!《伤寒论》在“辩证、用方、疗效”上达到 了高度统一。难怪刘渡舟、岳美中、乔均保、张琪等诸多中医名家无不对之推崇备致!因此, 于《伤寒论》的学习,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全面而深刻了解某些疾病的演变规律和用药特点,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以此确立中医正确的思维模式,为学员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欲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还必须改进其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初学医时,本人认为推拿乃小术而不屑习之。考试前夜,请某同学将其所学之各种手法演示一遍,结果,考试成绩竟然胜之。本人基础理论较为扎实,对于推拿则完全是一窍不通;而该同学则是某教授之入室弟子,手法精纯,但拙于言词,故考试成绩不甚理想。由此可见,中医现行的教学考核制度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存在相当大的缺陷!

F中医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部分人学术信念动摇

有人说中医不科学,甚至还有人说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因为中医所说的“气”是虚无的;中医所说的经络在解剖学中是找不到实体;中医的五行学说牵强附会;中医历千载而不变是僵化的;中医只不过是历史经验积累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史命,到了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现代医学如此发达,有没有中医已经是

无关紧要了!果其然乎?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事例一:某患者每晚23点至凌晨1点钟定时出汗,西医谓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神经官能症”等等,多年来屡治不效。中医根据经络学说,认为子时应于足少阳胆经,故以小柴胡汤治之,一剂大效,二剂汗止。

事例二:某患者周身酸楚疼痛,尤以前臂为甚,且困乏无力,干咳少痰。作过无数次化验检查,均未能确诊,西医按风湿及肩周炎等症治之,久治不效。医者技穷,对患者道:根据检查化验的结果,看不出你有何病,更年期难免有所不适,不要紧张多疑!患者道:“我明明感觉不适,怎能说无病?”无奈之下,转投中医 。中医检查时,按及患者前臂“侠白、天府”二穴处有明显压痛,曰:此乃肺之气阴两虚,经络失于滋荣所至。处以黄芪、山药、麦冬、知母、桔梗、甘草,治之而愈。请问:西医比中医科学吗?既然西医比中医科学,为什么此类疾病中医可治而西医难治呢?

西医长于化验,却有许多疾病查不出病因;西医长于手术,却往往是在用一种疾病去代替另一种疾病,用一种痛苦去代替另一种痛苦!以胆结石为例,不少患者在胆襄切除之后,消化功能减退,常常腹泻或便秘,形成了“一病方愈,一病又生”的局面,诚如西方谚语所说:泼洗澡水时,连婴儿也一起倒掉了!现代医学越发达,就越是容易显示其变态与畸形的一面!能克隆人又怎样?说不定有一天,某位科学家心血来潮,将人和动物的基因混在一起,真的造出一个“人头马”来!能将猪的心脏移植于人体又怎样?这项“人面兽心”的成就,难道不是一种讽刺?能用特殊金属制造人工泵以代替心脏功能又怎样?如果有一天,你身体内1/2或更多的脏器被换成金属制品,请问:你是一位生物意义上的人?还是一位机械人?或者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某种奇怪的物体?此外,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3的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所谓“救人一万、杀人三千”此言不为过吧?中医重在治本,对于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之类的疾病,往往能够做到“长治久安”!

而西医治疗此类疾病则须终生不间断地服药。那些对中医抱有偏见的人,认为有没有中医已经是无关紧要了!而我则说:没有西医,中国人不也同样好好地生活了几千年吗?所以,无论西医或者中医,都不能极端地看问题!特别是中医,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已: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中医治愈了无数的疑难杂症,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到了今天,在健康领域,她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医以其卓著的疗效深受广大群众的信赖。许多患者在康复之后,常常会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古老的中医可以治愈许多现代医学无法治愈的疾病?确实,中医如同轻云薄雾中的月亮,让人感到又亲近而又遥远。撩开它的神秘面纱,或许,我们会看得明白一些。

首先,让我们看古代的先哲们,是如何认识人体与宇宙的奥秘的吧!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说: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显然,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老子真切地感受到生命及万物的本源之体——“道”那么,“某种特殊的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又明确地说道:至虚极,守笃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即:在“心境澄明、万缘肃清”的境界中,去感受生命最原始的状态!万物同源、皆由“道”生。人是大自然演化的产物,是宇宙全息的缩影,生命的奥秘原本就是宇宙的奥秘。通过认识自我,从而进一步认识自然、认识宇宙。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极其深邃的智慧!

有人说过: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西方人的实验室是设在屋子里的,而东方人的实验

室是设在人体内的。人体本身就是最佳的天然实验室,其精密程度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东方人具有含蓄而内省的民族特性,他们强调“自知之明”,即“生命之我从何而来?最终又要到那去?”他们在悟道之时,总是闭上眼晴向内“看”,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渐渐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种“融于物中”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使东方人更能够抓住问题核心,从本质的角度去看现象。所以,中医历千载而不变!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总是站在事物的对立面去看问题,从现象看本质,所以“其路漫漫而修远兮,不得不上下而求索”!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始终不懈的探索着生命的奥秘。许多修身养性之士,在“性命双修、神形俱妙”的境界中,不断的洞察生命的本源与。早在二千多年前,他们就发现了“经络”这一客观存在、却又潜在于无形的系统。它起着传递和调节生命的能量与信息的作用,它只存在于活生生的人体之内。因此,无论西医解剖学多么精细,也终究难以弄清其实质。八十年代,在道教圣地武当山,发掘出一幅《修真全图》,上面明确标示出人体二十四节脊柱与二十四个节气之间的对应关系!精于此道的养身学家指出:在某个节气来临之际,行真气运行之法,对应的脊柱间会有强烈的感应!不仅如此,还有许多此类惊人的发现是世人所不知的!

可以这样说:在物质领域,西方现代科学是遥遥领先的;而生命领域,东方人则掌握非同寻常的奥秘!最现代的和最古老的科技,如同循环线上的一个点,终有一天,会在历史的某个时刻不谋而合。当现代科学真正弄清“气、经络、心藏神”之类的概念时,将这不得不叹服中国古代先哲智慧之深邃! 中医葯,源于修真养性之士对于生命活的深刻体验和领悟。经过千百年来无数人的验证,逐渐成为一门独特的、拥有完善理论体系的生命科学。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体各系统之间整体的协调与平衡,疗效卓著,故能历千载而不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