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川东观音峡背斜北碚清平段水文地质特征探析

川东观音峡背斜北碚清平段水文地质特征探析

来源:刀刀网
2013年5月 地下水 Ground water May.。2013 第35卷 第3期 Vo1.35 N0.3 川东观音峡背斜北碚清平段水文地质特征探析 赵幸,何明亮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摘 要] 以观音峡背斜北碚一清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含水岩组的组合特征、赋水性能、地下水水量 与水质、补径排特征几个方面,对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分析,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地下工程防水提供支持。区 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Ca—HCO。一SO 型水,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大部分向sw方向顺层运移至嘉陵江畔进行 排泄,部分浅层地下水通过冲沟切割进行排泄,少量地下水向下运移转化为深部径流。各主要含水层中地下水运 移能力T2l>T1j>T1f,赋水能力T j>T2l>T f>P2c。 [关键词]观音峡背斜水化学补径排水文地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P64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1184(2013)03—0165—03 状顺背斜轴向分布。背斜山主要由三叠系须家河组 (T。xj)、雷口坡组(T。1)、嘉陵江组(T1j)、飞仙关组(T f),二 叠系长兴组(P c)、龙潭组(P:1)、茅口组(P m)所组成。区 背斜作为一种常见的蓄水构造,在水资源开发、地下工程 防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10]。川东隔档式构造中的背 斜,因其特殊的构造样式及赋水特征,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关 注。然而,由于近年来大量的煤矿开采、隧道施工、地下水开采 等人类活动,川东隔档式构造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 化,早年的调查成果已经不能与现实完全吻合。因此,作者以 内构造较为发育,顺背斜的轴向发育有天府逆断层,位于观 音峡背斜北段东翼,区内长约2O公里,产状N35。E/SE 81。地面切穿地层为Tlf、P C、P l。在观音峡背斜的NE 翼T j+T l地层中,顺层发育一条长约8 km的暗河,在白 庙子一带排泄进入嘉陵江。 观音峡背斜北碚至清平段为例,通过对现场资料的收集整理, 对川东隔档式背斜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分析。 1地质背景概述 近年来,由于煤矿开采、隧道施工对地下水的大量排放, 加上居民生产生活抽取地下水,造成区内地下水位较以前出 现明显的降低,不少泉点出现水量减小甚至断流的现象。 2含水岩组组合特征 区内主要含水介质为三叠系雷口坡组(T:1)、嘉陵江组 (T j)、二叠系茅口组(P m)灰岩、白云岩地层以及飞仙关组 (T f),二叠系长兴组(P。c)、龙潭组(P:1)灰岩夹页岩地层, 尤以T l、Tlj分布最为广泛、可溶性最强。在观音峡背斜 中,可溶岩与非可溶岩地层相互叠加组合,形成互层式的可 图1研究区地貌图 溶岩含水岩组(图2),可溶岩地层T:l和Tlj、T f3、T f 和 Pz C、P m被两侧的L Xj、T f4、TJf 、P l非可溶地层所夹 观音峡背斜位于重庆帚状褶皱带末端南延部位,属于 二级大地构造单元四川台坳的川东隔档式褶皱束华蓥山构 造带向西南的梳状分支。背斜呈现出明显的“一山两谷三 岭”地貌形态,“两谷”主要为T l和T j地层的溶蚀槽谷组 持,形成相互的含水层位。 3 各地层的赋水能力及地下水位特征 为探明观音峡背斜北碚一清平段中各地层的赋水特 成,“岭”则主要为核部的T f和近核部的T。Xj非可溶岩所 构成。嘉陵江在北碚处由NW向SE切穿观音峡背斜,并作 征,对区内泉的流量、高程进行统计,得到图3所示分布,出 露泉点的地层有P C、T f、Tlj、T。l。在T j中出露的泉点数 量最多,因此T j依然是该区的主要含水层。泉点主要集 中在600~8O0 m的高程范围内,随高程的增高,泉流量变 得越来越小,绝大多数流量<5 L/S,推测近年来地下水位 下降,导致较高高程(600 ̄800 m)的泉点逐渐干涸,而低高 程被Ts Xj等非可溶岩所覆盖,较难形成新的排泄点,故低 为该区的排泄基准面,排泄高程约为170 m。 观音峡背斜北碚一清平段面积约为100 km。,呈条带状 展布,总体上由NE至SW逐渐降低,山脊高程处于600~ 900 m之间,东侧槽谷标高595~650 m,西侧槽谷标高400 ~460 m,槽谷内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溶洞等多呈串珠 [收稿日期]2013—03—20 [作者简介]赵幸(1988一),女,云南大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攻方向: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岩土工程相关研究。 165 第35卷第3期 地下水 2013年5月 高程段(200 600 m)并未出现大量的泉点。 T j(250~750 m)>T l(420~600 m),联系观音峡背斜地 层组合特征,可以揭示各个层位地下水运移的能力:T l> T j>T1 f。 嬲●t■.[舯 通过统计区内各个地层中泉流量的总和(图4),可以得 到各个地层内的赋水状况T j(255.91 L/S)>T l(126.29 一 图2观音峡背斜典型纵剖面图 20I L/S)>T f(32 L/S)>P c(18.8 L/S)。区内泉的总流量为 4。1 。0l圜,Tlfi 433 L/S,而该区面积约为100 km ,地下水径流模数为3~ 30 L/S・km ll ,故大量的地下水通过横切背斜的冲沟排 泄,或者顺层运移至嘉陵江畔进行排泄。 。】.・竺・ :L———●—●————..■ 一一 ————●— 高^. 程 图3 研究区各地层泉流量与高程分布散点图 4水化学特征 对研究区分层采取地下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表1,图 5),总体上看,TDS值P2c(791mg/L)>T j(438~818 mg/ L)>T f(311~485 mg/L)>T l(413 m/L),P C地层中 Na 和S0i一的含量最高,HCO。一的含量最低,即P C中地 下水受生活污水的影响较大,其水岩交换作用较弱,径流不 畅通;T l地层中TDS仅为413 mg/L,HCO ̄-含量却达到 ■各地星生泉的总流量(L/S) 了251 mg/L,说明T l地层中地下水流动畅通,大气降水补 给较为充分。 图4研究区各地层泉的总流量柱状图 对泉点揭露的地下水位进行对比,T f(560~780 m)> 表1 观音峡背斜北碚一清平段各地层地下水水化学分析成果表 166 第35卷 第3期 地下水 2013年5月 , o c8。。 。 。;:+K Hco§o 。。。8。cl 图5研究区各地层地下水Piper三线图 图6研究区各地层地下水可溶岩饱和度分布图 总体上看,除受人类活动影响较严重的P2c层位地下 水以外,其他层位的地下水矿化度均较低,以Ca 和 HCO。一为主,径流较为畅通,水岩交换作用较为强烈,大气 降水的补给也较为充分。 该区地下水中方解石、白云石、石膏饱和度SIC、SID、 SIG的分布状况如图6所示,P C、T1f、Tlj、T l地层中的 SIC值均大于0,说明该区地下水对Ca。 的交换较为充分, 径流途径较长;P C、T1f、Tlj、T l地层中的SIG值均小于0, 说明该区的石膏含量很少;T f地层中的SID大多小于0, 但SIC值大于0,说明T1f层位中可溶岩部分主要为方解 石,白云石的含量较少;T j中的SID大于0,说明T j中含 有丰富的白云石,水岩交换作用充分。 5补、径、排特征 根据对观音峡背斜含水介质结构特征及水化学特征的 分析,判定该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在大 气降水入渗补给之后,可溶岩地层中地下水的径流被非可 溶岩地层所夹持,主要顺层由NE向SW进行运移。其排泄 受地形和河流水文网的制约,大多在地形低洼处和河流切 割部位出露,主要以暗河和岩溶下降泉的形式排泄,少量地 下水进入深部参与深部循环。而在非可溶岩地区,地下水 的排泄主要受沟谷控制,浅表部地下水向沟谷排泄。 观音峡背斜核部P2c和T f 地层中的地下水被夹持在 P l和T f2隔水层中,沿背斜轴部由NE向SW方向排泄, 主要向深部运移;近核部的T f3可溶岩地层中的地下水被 夹持在TJf4和T f2之间,顺轴向SW方向运移; l+rr】j 地层中的地下水径流被在]r3 Xj和T f4之间,主要沿槽 谷自NE往SW方向径流,最后排泄进入嘉陵江;在切割可 溶岩岩层的横向沟谷或地势低洼处,部分地下水进行横向 排泄,构成局部径流系统。而局部径流系统内的地下水动 态变化大,说明地下水循环交替速度快。 6 结语 处于川东隔档式褶皱束华蓥山构造带西南分支的观音 峡背斜北碚一清平段,其赋水结构、水化学类型、补径排条 件具有明显的特征: (1)区内可溶岩与非可溶岩地层相互叠加组合,形成互 层式的可溶岩赋水结构,主要的含水层位为T l、T1j、T f3、 T】f 、P2 C、Pl m。 (2)区内主要含水层中地下水运移的能力T l>T j> T f,赋水能力T j>T l>T f>P C。泉点主要分布在600 m ̄800 m高程范围内,同层位中随高程的增加,泉流量逐 渐减小,且近年来地下水位有下降的趋势。 (3)该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Ca—HCO。一SO 型水,T。1 地层中的地下水流动最为畅通,大气降水补给较为充沛。 此外,该区主要含水层P。C、T1f、T,j、T l中石膏含量很低, T。f地层中的可溶岩部分主要为方解石,T j地层中则含有 较多的白云石。 (4)该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作为主要 含水层的可溶岩地层,其径流被非可溶岩地层所夹持,主要 顺层由NE至SW方向进行运移,至北碚处经嘉陵江的切割 进行排泄,少量浅表地下水则由冲沟切割进行排泄。 参考文献 [13吕宝凤等.川东南“隔档式构造”的重新认识EJ].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3):278~281. E2]杨雷等.重庆市温塘峡背斜地下热水资源特征研究[J].湖南师范大 学(自然科学学报).2Ol1(5):86~91. E3]肖琼等.利用 ̄318o和818s示踪重庆都市圈地下热水循环过程tJ]. 重庆大学学报.2011(5):87~92. E4]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72级联队.观音峡、温塘峡两背斜青木关地 区的暗河水及其开发I-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 Z1):68—78. E53朱永琴等.重庆市岩溶地下水的开发与利用EJ].中国岩溶.2000(2): 147~151. E6]吕玉香等.重庆市地热水资源勘察研究进展述略EJ].地下空间与工 程学报.2OlO(z2):1544~1547. [7]黎传华.重庆市的地下热水资源tJ].重庆师范学院院报(自然科学 版).1992(4):81~84. Us]秦万成.重庆附近地区的岩溶地貌EJ].西南师范学院院报.1982(1): 52~65. E93李东升.重庆地热水资源热储构造与径流补给EJ].河海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Ol1(4):372 ̄376. Elo3杨雷等.不同地质背景地热系统水一岩作用下温泉水的地球化学特 征——以重庆市温塘峡背斜温泉、滇东小江断裂带温泉为例EJ3.中 国岩溶.2011(2):209 ̄214. [11]四川省地质局.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ER3.1977. 1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