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试卷7
(总分:7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52.00)
1.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
A.道德情感
B.道德认识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
解析: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社会是变化发展的,德育不能仅传授给学生固定的价值观点,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这反应的德育模式是( )。
A.体谅模式
B.集体教育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价值澄清模式 √
解析:价值澄清模式将道德看作是一种能力,即对道德价值进行选择的综合能力,将德育视为发展个体做出价值选择能力的过程。它反对传统的道德灌输,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围绕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对有关价值观进行澄清,注重学生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故本题选D。
3.“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阶段我国大力倡导的道德规范,这说明道德具有( )。
A.社会性
B.历史性
C.民族性
D.继承性 √
解析:
4.教师以“表美”“道美”“风格美”作为教育的方式,这种德育模式属于( )。
A.欣赏性德育模式
B.认知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
D.体谅模式
解析:社会模仿模式主张替代性学习,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建构,认为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以“表美”“道美”“风格美”作为教育的方式,正是社会模仿模式的体现。
5.( )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A.家长
B.学生
C.教师 √
D.受教育者
解析: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教
师属于直接的个体教育者。
6.实施德育最基本途径是( )。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
B.课外、校外活动
C.班会
D.少先队、共青团活动
解析:教学不仅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途径。所以实施德育最基本的途径是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校外活动是德育的重要途径;班会是进行德育的一种途径;少先队、共青团是实施道德教育、达到德育目标的有效形式。
7.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体现德育的( )功能。
A.生存性
B.发展性
C.享用性 √
D.控制性
解析: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德育的生存性功能、德育的发展性功能以及德育的享用性功能。这三个功能是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发展的。首先,人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在其社会化进程中需要习得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何做人是一个人立足的基础。通过德育,个体可以获得社会性规范,更好地适应社会;其次,学生习得的道德认识和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认同感,能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对个体品德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最后,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愿望、需要,从中体验到快乐、幸福、满足,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因此,题干所述体现了德育的享用性功能。
8.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教会学生( )。
A.学习
B.合作
C.做人 √
D.生存
解析: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9.10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
解析: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和公正阶段。其中10岁以后,儿童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属于公正阶段。因此,中学生的道德发展处于公正阶段。
10.苗苗认为,班级管理制度应该符合全班所有的学生,如果不符合就应该修改。根据科尔伯格的理论,苗苗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一个阶段?( )
A.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B.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C.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
D.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解析:处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的儿童青少年认为,法律与道德规范是大家共同约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人人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但如果法律以牺牲人类权利和尊严为代价,则应该予以修改完善。该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更多关注个人的生命、自由和尊严。故本题选C。
11.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
C.社会教育
D.同伴群体
解析:影响品德发展的外部因素有: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内部因素有: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其中,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品德发展施加影响的过程,在学生品德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2.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体现了什么德育原则?( )。
A.方向性原则 √
B.知行统一原则
C.教育一致性原则
D.连贯性原则
解析:方向性原则是指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一原则是依据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提出来的,是我党长期以来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总结,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区别于剥削阶级学校德育的根本标志。结合题干可知本题选A。
13.下列关于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B.自我意识增强
C.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D.初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
解析: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的伦理道德发展具有成熟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14.皮亚杰认为,在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中,( )是一个分水岭。
A.6岁
B.8岁
C.10岁 √
D.12岁
解析:皮亚杰认为在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中,10岁是一个分水岭,10岁前儿童对道德的思维判断主要根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后儿童对此判断多依据自己内心标准,即自律道德。
15.潇潇认为游戏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是大家共同约定的就可以。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潇潇的道德发展处于(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
D.公正阶段
解析:可逆阶段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故本题选C。
16.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积极性、主动性、多变性
B.适应性、社会性、稳定性
C.内化性、意志性、多变性
D.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 √
解析: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17.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处于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的海因茨应该怎么办?( )
A.海因茨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偷药会被抓住,抓住后要坐牢
B.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他妻子吃了药病就好了,海因茨会为此感觉好受些
C.海因茨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如果每个人都去偷药,社会就变得混乱了 √
D.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有价值
解析:在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社会规范和法律代替了同伴群体的规范。对社会赞许的需求不再是道德判断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法规、尊重权威,尽个体的责任和本分,维护社会秩序。此阶段的儿童青少年认为,海因茨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他偷窃违反了法律。海因茨不应该去偷药,如果人人都违法偷东西,社会就会变得混乱。A项属于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B项属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D项属于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了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哪一个阶段?
( )
A.从众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
解析: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题干所述正是体现了内化阶段。
19.许老师通过表扬夏夏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精神,让夏夏找到了自信,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许老师是运用了(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品德评价法 √
解析: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
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题干许老师通过肯定夏夏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品质,而使夏夏找到自信,符合品德评价法的定义。
20.目前,学校中的德育更多的是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理论学习中,缺少实践活动锻炼。针对这种现象,应该强调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
A.方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
D.长善救失原则
解析: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将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结合题干,本题选C。
21.魏老师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议每个学生在自己床前贴一条最喜欢的学习习惯名言,时时鼓励自己。魏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哪一种德育方法?( )
A.说服教育法
B.品德评价法
C.榜样示范法
D.个人修养法 √
解析:个人修养法也称品德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个人修养法主要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结合题干,本题选D。
22.暑期将至,江苏某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快乐实践活动。如:要求学生搜寻民间小游戏并进行实践,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要求学生到父母工作的地方进行体验,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从而感恩父母。该校教师有效地运用了( )的德育方法。
A.说服教育
B.榜样示范
C.指导实践 √
D.品德修养指导
解析:指导实践法也称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结合题干,本题选C。
23.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解析:
24.班主任通过晨会唱班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责任心。这是采用了哪种德育途径?( )
A.教学
B.社会实践活动
C.课外活动
D.团队活动与集体活动 √
解析:晨会、班会、校会等都属于集体活动。故本题选D。
25.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应该遵循( )。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
C.教育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解析: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故本题选B。
26.下面关于“安全教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强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B.安全教育是维护中学安全的一项基本教育
C.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要靠学校的保卫部门 √
D.加强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又要有重点地进行
解析: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仅仅靠保卫部门和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学生管理工作者、家长等人员和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 辨析题(总题数:4,分数:8.00)
27.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但它不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才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解析:
28.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贯彻长善救失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正确。)
解析:
29.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属于品德修养指导法。)
解析:
30.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正确。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解析:
三、 材料分析题(总题数:4,分数:10.00)
31.材料:下面是一位学生和教师的谈话。学生:老师,别人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为什么我怎么努力,成绩却总是很差呢?教师:你这么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呢?学生:为了上大学啊!教师:那上大学是为什么呢?学生:为了找一个好工作啊!教师:就这些么?学生:那……你认为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呢?教师:我觉得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在学习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很多困难,老师认为学习就是为了提升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及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可是,我的成绩这么差,你不觉得我很失败吗?教师: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在很早的墨西哥城奥运会上,有一位坦桑尼亚的马拉松选手艾哈瓦里,他在比赛中受了伤,可他没有放弃,而是拖着腿一步一步挪到最后。人们惊呼他的行为,他坦然回答“我的祖国把我从万里之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学生若有所思。教师:只要你用心去学,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勇气、信心、责任和能力,哪怕你是最后一名,我也觉得你是最成功、最精彩的。问题:试分析上述对话中教师运用了哪几种德育方法,运用每一种德育方
法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材料运用了说服教育法和榜样示范法。 (1)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材料中教师通过提问、讲道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行为,树立学习的信心,正是运用了说服教育法。 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明确目的性; 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材料中教师通过讲述马拉松选手艾哈瓦里在比赛时不怕困难、不放弃的事例来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心和勇气。 运用榜样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解析:
材料:张帆是初二年级的一名学生,优点是聪明开朗,篮球打得好,平时和同学关系不错;缺点是脾气急,容易暴躁,不爱学习,时常因为打篮球而旷课。新来的班主任赵老师了解这些情况后,觉得张帆还是一个不错的学生,通过与他交谈,鼓励他好好学习,同时也给张帆量身定制了一些学习方法。当然在不妨碍学习的情况下,也支持他打篮球,并且还让他当体育委员,张帆觉得赵老师很理解他,于是愿意接受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改变了很多,再也没有旷过课。可是后来张帆又出现了旷课打篮球的情况,而且还组织班里的其他同学跟他一起旷课打篮球。赵老师知道后很生气,以为张帆病又犯了,而且比之前更肆意妄为,于是当众批评了他,张帆很生气,当众摔门而去。事后,赵老师了
解到,张帆之所以组织同学们去打球,是为了备战学校的篮球联赛,张帆觉得自己是体育委员.应该想办法为班级争光。赵老师意识到自己太冲动,就主动去向张帆道歉,但也给他分析,为集体荣誉考虑当然是正确的、值得表扬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或者事先跟老师沟通好。张帆没有想到老师会给自己道歉,也意识到自己有不对的地方,于是也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一定会做好。问题:(分数:4.00)
(1).材料中赵老师的行为主要体现了哪项德育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赵老师的行为主要体现了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材料中赵老师与张帆沟通、并鼓励他打篮球,让他当体育委员以及误会了张帆之后主动与他道歉都充分体现了对张帆的尊重。同时又给张帆定制了一系列的学习方法,体现了对张帆的严格要求。)
解析:
(2).贯彻该德育原则应该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有: ①教育者要尊重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是对待后进生,更需要特别的温暖和关怀,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切忌粗暴训斥、讽刺挖苦、甚至体罚。 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合理、明确、适度、有序且有恒的要求,并坚持不懈地贯彻到底。)
解析:
32.材料:春春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中考时成绩优异,她的个人档案袋材料显示,她学习态度认真、摄影技术很好,有很强的活动组织能力,人缘也很好。可是,进入高中的她,现在却变得沉默寡言。班主任杨老师了解到,进入高中后,春春没有很快适应高中生活而导致几次小型考试中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初中时名列前茅的她而今竟然落到了班级的后几名,于是变得不自信,开始怀疑自己,并且越来越怯懦、越来越不爱说话了。于是杨老师就开始想办法来帮助春春。知道春春非常热爱摄影,而且在这方面很有天赋后,杨老师开始和她聊有关摄影的话题,果然,兴趣让本来较为沉默的春春变得滔滔不绝,同时杨老师还鼓励她参加学校摄影协会,让她在学习之外找到了自己另一片天地。“五一”节的时候,杨老师给春春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五一”假期后在班级内举办一次个人摄影展!她笑了,又有些惴惴不安地答应了下来。“五一”长假很快结束了,那天班会课,春春怯懦地走上了讲台。声音颤抖着开始主持着个人摄影展。班上的同学都被那美轮美奂的摄影吸引住了,不禁啧啧称赞。慢慢地,她脸上有了笑容,她主持的声音也响亮了起来,杨老师感受到她心底的自信在同学们的赞美中慢慢地流露出来了。那次摄影展很有效果,春春得到了同学们和老师的肯定,自信心开始回升,学习也有了起色。问题:试运用德育的原则和方法的相关理论评析材料中杨老师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杨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德育的长善救失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也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材料中杨老师利用春春擅长摄影的情况,通过让春春办一次个人摄影展来激发她的学习自信心,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 ①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②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2)杨老师的做法还运用了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材料中杨老师肯定春春的优点,并通过摄影展,让春春得到老师以及全班同学的肯定。春春在大家的肯定中恢复了自信,从而促进了学习。)
解析:
33.材料:下雪了,窗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班主任刘老师坐在办公室里发愁。因为班里的学生超超总是逃课出去打游戏。批评、劝说都试过了,可他软硬不吃,更可气的是,超超的家庭并不富裕,超超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赚钱很不容易,可超超不以为然。刘老师看着窗外忙忙碌碌的行人,忽然眼前一亮,何不趁此机会,让学生自己来感受家人的不容易呢?于是刘老师在第二天的课上,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下雪了,您在哪里?要求学生想一想,在这风雪交加的日子里,父母都在做什么?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来。十分钟后,让学生发言:芳芳说她的爸爸在北京打工,有半年没回来了,现在应该还在工地上干活,很想念爸爸……说着说着便哭了。亮亮说他的爸爸是司机,不分白天黑夜地出活,曾经还出过车祸,在这样的天气里,打车的人该多了,可爸爸也更累了,尤其是安全问题,说着说着竟哽咽了。刘老师接着说:“为了让你们能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好好学习,你们的
父母都付出了很多,哪怕这样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他们都不舍得休息,我们该怎么报答他们呢?”刘老师看见超超低下了头,便让他起来说说。没想到,超超红着眼睛说:“下雪了,爸爸应该还在送货,他那么拚命地挣钱,我却还打游戏,我错了。”之后,超超再也没去打游戏了。问题:试分析材料中刘教师运用了哪几种德育方法,运用每一种德育方法要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材料中刘老师通过总结父母赚钱的辛苦,引导学生理解、珍惜父母对自己的爱,用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明确目的性; 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2)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材料中刘老师通过写作活动,让学生想象父母雪中劳累奔波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父母工作的不易。 运用情感陶冶法的具体要求: ①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教育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同时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②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③情感陶冶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
解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