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碚观音峡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基础地质实习报告 第一部份 序言
一 、实习地域的地理位置
本次实习地域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8′-106°31′,北纬29°50′-29°50′。 实习地域为天府镇及周边地域,面积约20平方千米。 以下为天府镇的地图和卫星地图。 重庆市北碚区天府镇地图简介 二、自然地理状况
天府地域的地表形态为山地类型的低山区,海拔高度为400至750米左右,最高为后峰山,海拔773米,北高南低。该地域山峰林立、沟谷交织,山和谷的方向大致为北东-南西向呈脉状散布,具\"一山二岭两槽\"的地貌特点。一山多与背斜核部一致。两槽为背斜两翼嘉陵江组的膏溶角砾岩溶蚀所形成,北西翼代家沟-后峰岩-水岚垭槽谷为前槽,南东翼张家湾-三官殿-大土槽谷为后槽。二岭为抗侵蚀能力强的须家河组的砂岩组成。区内基岩袒露,产状较陡,泥薄水浅,丛林稀疏。人口密集,梯田密布,清泉暗潮。双侧的上三叠统砂、泥页岩地域,峰峦叠嶂、青松翠柏、苍翠欲滴,组成一条迷人的画廊。例如金剑山、北温泉、缙云山、金刀峡等旅行胜地。
三、实习目的
通过这次实习使咱们加深和巩固基础地质各门课程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尤其是沉积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把握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大体内容、方式和标准,学会搜集和整理地质资料,并编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增强咱们对各类地质现象的分析能力,如褶皱、节理、断层,肉眼初步确信各类岩性并判定沉积环境。也可培育咱们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孜孜不倦,互帮合作的精神。 四、实习的任务和要求
1.了解实习区的人文、地理、交通、经济等情形,区域构造位置,地层系统及要紧构造特点。把握野外地质填图的大体内容、步骤和方式。
2.确信地质填图的大体地层单位。对主腹地层作剖面实测,绘制导线平面图、剖面图、柱状剖面图。
3.通过对地层、断层、构造界限定点、连线,观看岩层产状等进行地质填图。编绘地形地质图,构造剖面图和综合地层柱状剖面图。
4.了解实习区的沉积进展史,对施家梁东岳庙,白庙子南岸,姚家沟瓦店子三条沉积相的观看描述,把握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各类相标志特点,沉积相分析方式和岩相古地理环境恢复方式。依照相标志确信沉积相类型编绘沉积相综合柱状剖面图和相序图。
5.了解实习区的区域构造特点,进展史及要紧矿产资源情形,含油气特点与断层、节理的研究方式。
6.做到\"六勤\",即勤敲打、勤观看、勤测量、勤追踪、勤记录、勤整理。 7.编写实习报告。 五、实习方式
教师带队,确信住处,安排线路,野外踏勘,现场教学,着重观看,重点描述,慢慢培育咱们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份 地层及沉积、构造进展史 一、地层
实习区内褶皱强烈,最老地层为下三叠统茅口组地层,最新地层为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背斜轴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向,并向南西 发生倾伏。茅口组为背斜的核部,两翼的地层别离为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 嘉陵江组、雷口坡组、须家河组、自流井组、沙溪庙组。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依次发生倾伏。 (一)、二叠系(P) 1.茅口组(P1m)
茅口组为深灰色厚层,块状灰岩、生物灰岩、砂屑灰岩、晶粒灰 岩,具眼球状构造,在实习区要紧沿断层零星散布,组成背斜的核部,持续沉积在栖霞组之上。
2.龙潭组(P2l)
龙潭组为黄褐色页岩,灰岩,硅化白云岩,夹有黄色中层状砂岩,植物化石碎片多,为我国南方重要的产煤层,与下覆茅口组呈假整合接触。 3.长兴组(P2ch):厚度约
长兴组为灰色-中灰色中-厚层状含燧石生物灰岩,底中顶都含有燧石,中部最多,生物化石丰硕,有蜓类、海百合、珊瑚等,含生物礁,裂痕有沥青质充填,缝孔发育,为川东地域重要的产气层,与飞仙关假整合接触。 (二)三叠系(T) 1.飞仙关组(T1f)
飞仙关组为暗紫色钙质泥岩、钙质页岩、泥灰岩,灰色薄-中层灰岩、鲕粒灰岩、泥灰岩,泥岩、页岩与灰岩互层,分为五段。与长兴组整合接触。 ①飞仙关组一段(T1f1)
顶部和底部为暗紫色泥灰岩,中部为钙质泥岩,夹有页岩,灰岩透镜体,可见球状风化。 ②飞仙关组二段(T1f2)
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含鲕粒、藻纹、生物碎屑、内碎屑,缝合线发育,中上部含波痕。 ③飞仙关组三段(T1f3)
紫红色钙质页岩,局部夹薄层状灰岩透镜体,生物化
石丰硕。
④飞仙关组四段(T1f4)
灰色薄-中层状鲕粒灰岩、泥灰岩、介壳灰岩,中上部夹黄褐色页岩(碳酸盐的盖层,为标准层)。内碎屑(以砂屑为主,也含砾屑)、泥质条带发育。 ⑤飞仙关组五段(T1f5)
紫红色页岩,中部夹黄褐色泥岩、泥灰岩。 2.嘉陵江组(T1j)
嘉陵江组为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豹皮灰岩和膏溶角砾岩,岩溶发育,常形成溶洞、槽谷。可分为四段,整合于飞仙关组之上。 ① 嘉陵江组一段(T1j1)
灰色薄-中层状灰岩和凝泥灰岩,夹有介壳灰岩,含有藻纹、泥纹、内碎屑、生物碎屑,裂痕发育,缝合线、节理发育,中下部可见黄铁矿,揉皱,局部有冲洗面和虫迹现象。 ② 嘉陵江组二段(T1j2)
灰色中-厚层白云岩质灰岩、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灰岩为藻灰岩和豹皮灰岩,可见刀砍纹,在川东为气层。 ③ 嘉陵江组三段(T1j3)
薄-中层灰岩,颜色丰硕,有灰色、暗红色、褐色、黄褐色,含有砾屑、砂屑、泥质条带、缝合线。 ④嘉陵江组三段(T1j4)
灰色膏溶角砾岩和泥晶白云岩为主,夹灰岩,刀砍纹发育。
3.雷口坡组(T2j)
灰色中层状灰岩夹白云岩、膏溶角砾岩,底为薄层绿豆岩(火山灰沉积形成,硅质颗粒,为标准层),与下三叠统平行不整合接触。 4.须家河组(T3x)
须家河组为长石石英砂岩和页岩,含煤层。分为六段,一、三、五页岩为主夹砂岩、煤层,二、四、六厚层砂岩为主夹页岩,页岩一样出露在沟谷处,砂岩在凸出,与雷口坡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① 须家河一段(T3x1)
黄褐色页岩,底部砂岩与页岩互层,含有薄煤层,砂岩中可见白云母。 ② 须家河二段(T3x2)
黄灰色中层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颗粒均匀,发育斜层理。
③ 须家河三段(T3x3) 黑灰色页岩,夹煤层。 ④ 须家河四段(T3x4)
浅黄色厚中-细粒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 ⑤须家河五段(T3x5)
灰黑色页岩夹长石砂岩。 ⑥ 须家河六段(T3x6)
浅灰色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斜层理发育,顶部褐黄色风化壳,与上覆地层假整合接触。 (三)侏罗系(J)
侏罗系为一大套红色粘土岩、碎屑岩夹碳酸盐岩,为潜水湖泊相沉积,与下覆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分五段。 1.上中统自流井组(J1-2zh) ①珍珠冲段(J1-2zh1)
紫红色页岩为主夹砂岩、粉砂岩。 ②东岳庙段(J1-2zh2)
黄褐色页岩、粉砂岩,灰色中层状生物介壳灰岩。 ③ 马鞍山段(J1-2zh3) 紫红色泥岩夹粉砂岩、砂岩。 ④ 大安寨段(J1-2zh4)
灰色介壳灰岩与钙质泥页岩不等厚互层,粒序层理和斜层理发育。
⑤ 凉高山段(J1-2zh5) 灰黄色泥岩、粉砂岩、砂岩。 2.中统沙溪庙组(J2s) ①下沙溪庙组(J2s1) 紫红色泥岩夹砂岩。
②上沙溪庙组(J2s2)
紫色泥岩类杂色砂岩,散布于向斜轴部一带。 二、沉积进展史
川东地域因褶皱强烈,大体上都为三叠系以上的地层。 1.寒武纪 :
川东地域为海洋环境,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沙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硕;中上统一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早寒武世川东地域为向东倾斜的混积型缓坡,为潮下低能碳酸盐沉积。
中寒武世以后,扬子区古陆不断扩大,初期的斜坡进展成镶边型碳酸盐台地。由于康滇古陆的东南部水下隆起形成半封锁海盆,气候酷热干旱,海水盐度增高,主体发育了一套化石稀少的白云岩沉积。因陆源碎屑减少,物区为康滇古陆,地壳沉积缓慢而持续。 2.奥陶纪:
早奥陶世海侵开始,海水不断向西超覆,使川东地域为浅水海洋环境,海水较寒武纪深,为碳酸盐为主夹砂泥质的开阔台地相带。海水中生物发育,水质较浑浊,只有红花园组和宝塔组为清水环境沉积。奥陶纪期间,陆源物质供给整体欠充沛,沉积缓慢。奥陶纪末,海平面下降,康滇古陆与滇黔桂古陆相连,形成五峰期的滞留海盆,沉积典型的笔
石页岩相。 3.志留纪:
志留纪初,受加里东运动的阻碍,川东地域地壳抬升为陆,尔后被海水淹没成为浅海,水体深,陆源物质充沛,生物大量繁衍。晚志留世,再次受加里东运动的阻碍,抬升为陆,长期蒙受剥蚀而缺少上志留统、泥盆系、下石炭统的地层。
4.石炭纪:
中石炭世,川东地域为海陆过渡环境,古陆因长期蒙受剥蚀而缺乏陆源物质,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形成了一层白云岩。尔后海水退出本区而缺失上石炭统地层,直到二叠纪才被海水淹没同意沉积。 5.二叠纪:
早二叠世初的梁山期,本区为海陆交互环境,气候温暖,植物繁茂,沉积了夹煤线的泥页岩和钙质泥岩。栖霞中期起,因全世界气候转暖致使冈瓦纳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本区又一次成为浅海环境,各类生物大量生长,有孔虫、蜓类普遍散布,三叶虫、笔石绝灭,陆源物质缺乏,沉积了栖霞组和茅口组的碳酸盐岩。早二叠末晚二叠世初,发生\"东吴运动\",灼热基性岩浆从四川西部断裂带益处,冷却后形成暗绿色的玄武岩。火山喷发以后,海水再次侵入,形成海陆交互环境,气候温暖,植物繁盛,形成龙潭组煤系地
层。尔后海水加深扩大,康滇古陆缩小,变成温暖清澈的浅海,底栖生物发育,发育小型生物礁,沉积含燧石结核灰岩。 晚二叠世末期,碳酸盐快速沉积,地壳轻微抬升露出地表。
6.三叠纪:
早、中三叠世本区一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晚三叠世以海陆交相互碎屑岩沉积占优势。 早三叠世本区为浅水海洋,陆源物充沛,沉积飞仙关相区的紫红色钙质泥岩、泥灰岩、灰岩。 早三叠世后期及中三叠世初期,西部古陆抬升,大巴山古陆显现,使川东地域成为半封锁状态而显现潮上蒸发环境,白云岩广布,还有盐类沉积
中三叠世末,受初期\"印支运动\",四川的构造格局发生明显转变,发生大规模海退(即拉丁期大海退),本区上升为陆地。其中发生了一次火山喷发,形成须家河底部的\"绿豆岩\"。 晚三叠世海侵开始,来自西边的特提斯洋,使四川成为一个庞大湖泊,气候温暖,植物繁茂,河流、沼泽发育。植物堆积埋藏后形成煤层。晚三叠世末期,地壳有太短暂的抬升。
7.侏罗纪
侏罗纪初期,气候温暖潮湿,沉积环境与晚三叠世大体一样,湖泊沉积,植物大量繁衍,水生生物也大量发育。中侏罗纪起,气候变暖,湖泊面积减小,地壳断断续续缓慢
沉降,至晚
侏罗世为红色泥岩及砂岩夹石膏沉积,显示干燥气候特点。
侏罗纪末期,受燕山运动的阻碍,川东地域发生强烈的褶皱运动,形成北东-南西向的隔挡式构造。 三、构造进展史
川东高褶的前地质背景,是在浅变质岩系的基底上,经晋宁运动以后,开始盖层沉积,古生代为斜坡,中生代为印支古隆起(实习区位泸州古隆起最北低端),经喜山运动改造完成。 要紧动力来自南东和北西方向的对持壮大挤压力,由于该区东为七跃山,西为华蓥山大断裂的制约及基底、古隆起的阻碍,形成北东向线状打扮褶皱,背斜紧闭、向斜宽敞平缓的隔挡式构造。
观音峡背斜天府段的构造,是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操纵而形成的。该区受南东-北西方向的水平挤压,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力学性质,不同方向的构造。背斜垂直主应力方向,走向逆断层是在剖面剪节理基础上形成的,平移断层是初期平面剪节理发育而成的,正断层是由于地层发生倾伏,重力不同所形成。它们均具统一力场的规律。 第三部份 矿产
四川盆地为多层系的含油气盆地,要紧的油气层有:P1m 、P2ch 、T1f 、T1j 、T3x。黄铁矿位于上二叠统底
部的玄武质粘土岩中,规模不大。高岭土位于上三叠统长石砂岩,价值不大。建筑石材(实习区)多为飞仙关组第四段的灰岩,作为水泥原料。
第四部份 沉积相分析(三条单剖面) 一、观音峡南岸(白庙子)飞仙关组下部剖面 1.前言
白庙子飞仙关组下段剖面位于观音峡嘉陵江边,剖面完整,各类相标志明显。由于江水的缘故,底部未出露,被淹没。
2.沉积特点及环境分析 沉积特点: ①T1f1(未见底)
16-22层:暗紫色薄-中层钙质泥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下部层理发育,可见波痕,上部有低角度纹层,含少量交织层理,具生物碎屑、砾屑,韵律明显。
23-26层:暗紫色中-厚层钙质泥岩,中部夹微细纹层灰色灰岩并含砂屑,上部夹薄层砂屑灰岩并呈透镜体散布。 27-29层:暗紫色泥灰岩。下部中-厚层,夹透镜状砂屑灰岩,水平纹理明显,具斜层理,局部含生物碎屑。上部为薄层状夹钙质泥岩,含透镜状条带灰岩,顶部纹层发育。 30-33层:暗紫色薄-中层钙质泥岩夹薄层灰岩透镜体,底部含藻纹,顶部含页岩,可见藻纹。 34层:紫灰色厚层
藻纹砾屑灰岩,从底至顶层理变薄,砾屑先变大再变细,排列混乱无规律,风暴沉积形成。
35-38层:下部为暗紫色页岩;中部为暗紫色薄-中层泥灰岩夹灰岩透镜体;上部薄层状砂屑灰岩与页岩互层,其顶部页岩为黄褐色,斜层理和交织层理发育,具波痕。 ②T1f2
39-40层:灰色薄-中层状砂屑灰岩,中下部斜层理、交织层理发育,局部可见丘状层理和羽状层理;顶部平行层理发育,色浅粒粗,可见生物碎屑。
41-44层:灰紫色薄-中层鲕粒灰岩,下部鲕粒往上慢慢变大,中部和下部波痕相当发育,波高与波长都专门大,上部夹紫红色页岩。
45-46层:下部为紫红色页岩,含紫色藻纹层,水平层理发育:上部为灰色中层藻纹灰岩夹灰岩和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