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外贸易改革及其影响
胡国松、董建蓉
2013-2-27 17:19:46 来源:《欧洲研究》1997年第4期
内容提要:冷战结束后,代表东方阵营的重要国际经济组织“经互会”(CMEA)于1991年1月正式解散。“经互会”的解散改变了前“经互会”各成员国的对外经贸环境,各国针对这种变化纷纷对本国对外经贸进行了重大改革。本文主要分析和阐述“经互会”解散后俄罗斯对外经贸的改革,以及这些改革对俄罗斯对外贸易、对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和同中国的经贸关系产生的影响。
胡国松:19年生,1990年获四川大学对外经济贸易系硕士学位,现为西南石油学院工商贸易系讲师。
董建蓉:西南石油学院工商贸易系。
通讯地址:四川南充西南石油学院工商贸易系(637001)
1991年1月,对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相互间贸易有着决定性影响的“经互会”终于宣告解散,从此,俄罗斯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同年11月,俄罗斯发布了《关于俄罗斯境内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的第213号总统令,宣布彻底废除对外经济联系的国家垄断制,规定任何企业都可以自由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总统令发布后,俄罗斯对外贸易自由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外贸易改革也全面铺开。俄罗斯对外贸易改革及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将对俄罗斯对外经贸关系及东西贸易关系产生极大影响。
一
从1949—1991年的52年间,前苏联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一直在“经互会”框架内进行。
在“经互会”框架内,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根据“经互会”会议(“经互会”最高权力机构)确定的“五年协定”有计划地进行。成员国之间的年度贸易以实现“五年协定”为目标,按双边达成的贸易备忘录安排。成员国相互贸易的价格以“转帐卢布”(一种记帐单位,用于成员国之间办理贸易和非贸易结算及信贷的清偿工具)计算。这种价格与世界市场价格有极大差异,在部分类别的商品贸易中,价格差异相当突出。例如能源产品的价格,在“经互会”成员国 的能源产品贸易中,价格是根据世界市场五年的价格,通过移动平均方法计算,然后按套算汇率将其折算成“转帐卢布”。从总体上讲,“经互会”的能源产品价格较世界市场价格低得多,而制成品价格(往往根据双边谈判确定)一般又高于世界市场价格。由于前苏联向其它“经互会”成员国出口的主要是石油和原材料产品,而进口主要是制成品,因此其贸易条件处于不利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贸易条件的不利是前苏联向其它“经互会”成员国的一种“援助”或补贴。 1991年,“经互会”解散,俄罗斯的对外贸易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俄罗斯同其它独联体国家和其它前“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在贸易价格上逐步同世界市场价格接轨,在支付、结算方式上改由硬通货进行。
贸易环境的变化,也使俄罗斯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和改革。俄罗斯对外贸易改革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口自由化和出口管制。
1992年初,俄罗斯取消了大部分商品的进口许可证和进口数量,进口实现了较大程度的自由化。但是对于部分商品的进口仍由国家控制,这些商
品主要包括:消费品(主要是食品和药品)、投资商品和工业原材料。这部分商品约占俄罗斯对外总进口的47%。国家统一进口这些商品,然后经过价格补贴后转卖给国内消费者。
1992年上半年,俄罗斯没有进口关税。7月开征5%的进口关税。9月进口关税率提至15%。除食品和药品外,含酒精饮料、小汽车、电视机、电话机、乐器、部分服装和鞋类商品的进口关税升至25%。
在进口自由化同时,对出口仍实行较为严格的控制。
1992年1月,俄罗斯仍对60多个大类的商品征收出口关税,主要意图是缩小这些商品国内价格同世界市场价格的差异。而且许多出口商品还受到数量。维持数量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保持重要原材料的国内价格低于世界市场价格;二是保证这些商品的国内市场供给。
出口配额最初用于23个大类商品(包括燃料、黑色及有色金属和初级化工产品),这些商品占俄总出口的70%以上。
1992年7月,俄罗斯“对外经济关系部”公布了所谓“战略性重要商品”(主要是以前实行出口数量的商品),这些商品共计13个大类,包括:原油(凝析油)、石油产品、天然气、电力、煤炭、木材和纸浆、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生铁和钢材、化肥、无机酸、裘皮、粮食、油粕。这些商品必须由“对外经济关系部”批准的800多家“特别 出口商”专营。这一的目的是防止低价竞销,稳定收入和保证外汇收入及时汇回国内。
第二阶段:放松出口管制与加强进口保护。
1993—1994年间,由于国内价格已接近世界市场价格,出口明显自由化。
1993年1月起调低某些商品的出口关税。与1992年下半年相比,出口应税商品有所减少,多数商品出口税率有所降低,但易贸合同项目下的商品出口关税逐步有所提高。1993年11月起俄罗斯实行新的出口税制,新税制将出口应税商品种类从52大类减为29类,除石油和铅、锌、镍矿石等少数原料性商品出口税率有较大增加外,大部分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税率大幅度下降。煤炭、建筑材料、大部分黑色金属及其制品出口免征出口税。
“特别出口商”数量也大为减少。为加强对原材料出口收汇的管理和削减“特别出口商”数量,1993年6月,由“对外经济关系部”牵头,开始对“特别出口商”的经营活动进行审查,结果只批准了41家企业继续享有“战略性重要商品”的出口专营权。从1993年11月起,俄罗斯正式决定煤炭、木材和黑色金属完全放开经营,不再由“特别出口商”专营。
为防止资金外流,加强对出口收汇的管理和使用,俄罗斯于1993年3月公布了第205号决议。1994年1月又出台了新的外汇管理制度,按照新的外汇管理制度,所有出口合同都必须在相关经贸部门登记,并取得“商品护照”。
从总体上讲,到1994年,所有出口管制都基本上取消,出口基本实现自由化,国家(部门)垄断出口商品数量从1992年初占俄罗斯出口的30%以上降至1994年的15%。
在出口管制放松的同时,进口管理却愈益趋向保护主义。
俄罗斯国家海关委员会决定从1993年2月起对某些进口商品开征,对一些特殊商品要加征消费税。加征消费税的商品有酒类、香烟、小汽车、珠宝、
裘皮服 装等,税率为海关结价的10—90%。是在商品海关估价、进口关税和消费税额基础上计征的。对食品及其原料、药品、医疗设备、儿童用品、某些设备、人道主义援助商品等进口免征。对于既征进口关税又征收消费税的商品,其的实际税率是相当高的。
1993年4月起,俄罗斯实行新的进口关税。新的进口税制实际上就是实行差别税率,即从不同国家进口商品税率各不相同,例如,从与俄罗斯订有最惠国待遇协定的国家进口商品使用基础税率(5—15%);从与俄未订有最优惠待遇协定的国家进口商品加倍征收进口税;从发展中国家进口 减半计征进口税;从最不发达国家进口免征进口税。
1994年7月,在国内生产企业的迫切要求下,进口关税又提高了60%以上,而且应征税商品范围也扩大了。例如,食品以前是免税的,此时也被征收15—20%的进口关税。
国家(部门)集中进口的商品急剧减少,其在总进口中的比重从1992年的47%降至1994年的9%。同时,对进口商品的价格补贴也大大减少了,到1993年末,进口商品的价格补贴实际上已基本取消。
二
“经互会”的解散及俄罗斯贸易的改革,使俄罗斯对外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外贸额连年下降。与独联体国 家贸易除外(以下同),1992年俄罗斯外贸额为731亿美元,较1991年下降了23%,较1990年下降了52%,其中出口额为380亿美元,比1991年下降了25%,进口额为350亿美元,比1991年下降了21%。1993年俄罗斯外贸额进一步降至700亿美元。1994年俄罗斯外贸额出
现了自1990年以来的首次增长,达798亿美元,较1993年增长14%;1995年增至976亿美元,较1994年增长22·3%,超过1991年的水平(参见表1)。
1991—1993年俄外贸额下降除了外贸变化外,还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东欧各国在经济转轨时期出现的经济困难, 使这些国家对俄罗斯商品进口大大减少;二是前苏联解体,使前各加盟共和国的经济联系遭到破坏,供求系统陷于瘫痪,俄罗斯的出口潜力下降;三是俄罗斯经济转轨时期面临一系列的经济、政治难题,对外贸易只是被当作缓解国内经济困难的手段之一,重视程度不够(或许可以说是有心无力)。
其次,对外贸易地理分布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格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俄罗斯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上升,原“经互会”国家所占比重下降。1994年,在俄罗斯对外贸易中,独联体国家占23·42%,独联体以外的国家占76·58%,其中,独联体 外的欧洲国家占52·88%,独联体以外的亚洲国家占15·03%,非洲、美洲、大洋洲分别占0·80%、7·54%和0·34%。1995年,独联体国家占21·12%,独联体以外国家占78·88%,其中独联体以外的欧洲、亚洲分别占52·99%和16·13%。非洲、美洲、大洋洲分别占0·74%、8·91%和0·11%(参见表2)。俄罗斯贸易地理分布的这种变化除前述原因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俄罗斯同前“经互会”成员国的贸易由“转帐卢布”变为按国际市场价格计价和以可自由兑换货币支付,使相互贸易全面下降;二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产品都较有竞争力,对俄罗斯有吸引力。
第三,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不大。俄罗斯主要出口商品仍是原材料商品,制成品所占比重很小。例如,能源性商品出口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高达50%以上,而机器设备所占比重不到10%。食品、日用消费品和原材料仍是俄罗斯主要进口商品。1995年,食品和原料进口占总进口的30%,食品比重最大的是肉、动物油、
原糖等。俄罗斯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变化不大的主要原因是,前苏联长期实行偏重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轻视轻工业和牺牲农业的造成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在90年代上半期没有明 显的改观。
三
俄罗斯对外贸易改革,对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经贸关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东西贸易关系。因此在分析这一问题时有必要考虑前“经互会”成员国。
在发展跟西方经贸关系方面,前“经互会”其它成员国同俄罗斯相比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方面,前“经互会”所有成员国的经济转轨都是在商品短缺的条件下进行的,对外贸易是各国获取外部资金的重要渠道。“经互会”的解体,原内部记帐贸易由硬通货支付货款取代,使各国普遍存在外汇缺乏的问题,因此,相互贸易额减少势在必然,它们都期盼从对西方国家的 贸易中获取宝贵的外汇。另一方面,前“经互会”其它成员国与俄罗斯相比,在发展同西方的经贸关系方面环境相对宽松。首先,与俄罗斯不同,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在改革之初都未对出口贸易实行任何程度的;其次,大多数中、东欧国家贸易自由化较俄罗斯为早;第三,俄罗斯同西欧国家的贸易从未签订任何互惠条约或协定,而东欧国家同西欧国家的贸易一直在有关建立自由贸易的协定下运作(例如欧共体国家间的“欧洲协定”,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国家的“自由贸易协定”)。从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俄罗斯同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 易联盟国家的贸易受到前“经互会”其它成员国因素的影响。
欧盟对俄罗斯商品一般未设数量。自1993年1月起,欧盟已给予俄罗斯最惠国待遇。在普惠制下,俄罗斯10%以上的商品可以免税进入欧盟市场。根据1995年欧洲委员会的估计,欧盟对俄罗斯商品征收的进口关税是很低的,平均只有1·10%。
虽然俄罗斯商品进入欧盟几乎是免税的和非配额的,但有些商品也常受“有条件保护”(又称为“保障和反倾销措施”)之苦。1993年俄罗斯部分钢制品和铝制品还受到保护性配额的影响。而大量有关化学和其它原材料产品又受反倾销措施的 制约。到1995年中期,欧盟对俄7大类商品实施了反倾销措施和反倾销调查。欧盟对俄罗斯产品的其它壁垒还包括禁止进口(包括活牲畜和肉类制品)和限量进口(包括鱼和鱼类制品)。
1996年6月,欧盟同俄罗斯联邦签订了“伙伴合作协定”。这个协定是欧盟根据最惠国待遇同俄罗斯订立的一个非互惠协定。它极大地改善了俄罗斯产品进入西方市场的环境,也为俄罗斯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创造了条件。
其它“经合组合”国家也先后给予俄罗斯最惠国待遇和普惠制待遇。而且,西方国家在“多边出口管制共同协调委员会” (COCOM)主持下取消了对俄罗斯出口,为俄罗斯进口西方高技术产品创造了条件。
1992年,俄罗斯同欧共体的贸易额为183·5亿美元,其中出口为87·3亿美元,进口为96·2亿美元。1993年同欧共体的贸易额为270·80亿美元,较1992年增加45·57%,其中出口为155·38亿美元,进口为155·42亿美元,分别较1992年增加78%和20%。1994年和1995年俄罗斯同欧共体贸易有较大幅度增加。但从贸易结构讲,正如有关专家所分析的那样,俄罗斯对欧共体的出口增
幅将大于进口增幅,而出、进口增幅又都小于中、东欧国家对欧共体的出、进口增幅。
从北美地区看,俄罗斯对该地区的出口增幅将大于东欧国家,理由是:其一前苏联对北美市场的出口强度低于东欧国家,出口增长潜力大;其二是随着东欧国家对外贸易进一步自由化和欧共体逐步取消歧视性贸易壁垒,加之现已存在的贸易互惠协定,东欧国家可以相对容易地大力拓宽欧共体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市场,而不必花大力气去拓展北美市场。
从总体上讲,俄罗斯外贸改革缺乏连贯性,先是1992年大胆的进口自由化和出口,接着又是1993—1994年的进口保护和放松出口管制。的多变,既使俄从事外贸的企业无所适从,同时对俄罗斯同西方国家的贸易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同时,俄罗斯至今仍保持了相当高的进口关税(30%以上,平均关税15%左右),这离西方国家所要求的6—7%(即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还相差甚远。显然,这对俄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是极为不利的。
四
俄外贸改革对俄中贸易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中俄两国人民交往历史悠久,有着传统的友谊。中俄两国毗邻,运输便利,两国都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和扩大双边经贸合作,有利于促进两 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992年,中俄经贸关系取得了重大进展,两国贸易额达58·6亿美元,超过了我国同原苏联贸易的最高水平。1993年,中俄经贸关系继续发展,相互贸易额达76·8亿美元。但自1994年起,中俄经贸发展由于许多原因出现了波折,影响了贸易额扩大,1994年两国贸易额降至51亿美元,1995年头几个月贸易额
为41亿美元(参见表3)。在诸多影响中俄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中,俄外贸改革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表1 俄罗斯联邦对外贸易额及变化
1991年 亿美元 较上年 亿美元 较上年 亿美元 较上年 亿美元 较上年 亿美元 较上年 对外贸易总额 其中: 进口 对外贸易平衡 951 508 443 - - - - 731 381 350 31 -23% -25% -21% -51% 700 430 270 160 -4.2% 797.85 14% 976.11 22.3% 25%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3.3% 514.49 19.6% 3.44 -22.8% 283.36 4.9% 332.66 17.4% 416% 231.13 44.4% 310.78 35.8% *同独联体国家贸易除外。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1992—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对外贸易》(俄)1996年第1—2期。
表2 1994—1995年俄罗斯联邦对外贸易地理分布
1994 各地区所占百分比(%) 占总额 同独联体国家 同独联体以外国家 其中:欧洲 亚洲 非洲 美洲 大洋洲 23.42 76.58 52.88 15.03 0.80 7.54 0.34 占总出口 21.49 78.51 53.51 16.77 0.88 7.28 0.07 占总进口 26.68 73.31 51.80 12.09 0.65 7.98 0.79 占总额 21.12 78.88 52.99 16.13 0.74 8.91 0.11 占总出口 16.81 83.19 55.99 17.17 0.92 9.09 0.03 占总进口 28.31 71.69 47.99 14.40 0.45 8.60 0.25 1995 资料来源:根据《对外贸易》(俄)1996年第1—2期数据推算。
表3 俄罗斯同中国贸易额
贸易额(亿美元) 其中:出口 进口 1992 58.5 35.12 23.37 1993 76.8 49.86 26.92 1994 51 - - 1995(1—10月) 41.8 - -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1992—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同原苏联的贸易采用易货方式,这种方式在两国的经贸中运行了几十年,并且以唯一的一种贸易方式存在,受到双方欢迎,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由于易货方式存在的各种弊端,特别是俄方经济界人士认为易货贸易中俄方企业吃了亏,因此,自1993年以来俄方实行了各种易货的法规。俄罗斯规定,自1993年1月1日起凡易货贸易出口商品在基础税率基础上再加征50%的出口关税,并集中管理原材料商品出口,这类商品出口要经俄罗斯“对外经济关系部”审查批准的“特别出口商”专营,并实行许可证和配额管理。上述措施的出台,使俄罗斯外贸企业对易货贸易失去了兴趣,制约了俄罗斯出口的发展。可以说,自1993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的中俄贸易滑坡跟这一有极大关系。
在进口方面,俄罗斯联邦海关委员会决定从1993年2月1日起对部分商品开征(在商品海关估价,进口关税和消费税额基础上计证、率为20%),对某些规定商品(酒类、小汽车、香烟、裘皮服装等)还加征消费税(税率为海关估价的 10—90%)。再加上卢布贬值这些的因素,促使进口商品成本增加,进口下降。显然,这对中俄贸易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此外,俄罗斯联邦吸引外资,兴办合资企业的《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同世界许多国家的外国投资法有较大差别,国外投资者很难准确把握,某些规定使外国投资者在俄罗斯投资要承担较大风险。例如,《俄罗斯联邦外国投资法》规定:外资企业必须将所收入外汇的一半交售俄罗斯当地外汇银行,所获卢布不保值。加之对房地产买卖的也极为严格,不动产产权不明,多变,既影响
了我国企业开展业 务,也导致了我国一些有意与俄方合作的公司和企业顾虑重重,多持观望等待态度。
虽然中俄经贸关系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风险,但是两国都有进一步发展经贸合作的愿望,经贸合作的潜力很大。可以说,只要双方在平等互利睦邻友好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双方经贸合作的前景将十分光明。
结语
很明显,在改革初期,俄罗斯运用多种“战略性”贸易来减少过渡成本,在此期间俄罗斯对外贸易的核心就是“出口管制和进口自由化”。到1994年末由于国内价格同世界市场价格的差异明显缩小,出口管制和进口补贴随之逐步取消,但 同时又加强了其它形式的管制措施,如控制汇率和外汇变动,以及提高进口关税、进口商品的国内税和扩大应征税商品范围。这些措施对俄罗斯外贸额、外贸商品结构、外贸地理分布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俄罗斯同西欧、北美和中国的经贸关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就这些措施对俄罗斯同前“经互会”成员国以及其它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关系产生的影响也作了一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