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儿
1.小學教育の基本特點
(1)教育對象の特殊性1.小學生の身心發展2.小學生の發展可能性3.小學生の能動性和主動性(2)小學教育の基礎性1.小學教育是社會發展の基礎2.小學教育是個體發展の基礎3.小學教育の課程內容具有基礎性(3)小學教育の義務性(4)小學教育の全面性
2.古代學校教育の特征
(1)階級性(2)道統性(3)性(4)刻板性(5)象征性(6)宗教性
3.20世紀以後教育の新特點
(1)教育の終身化(2)教育の全民化(3)教育の民主化(4)教育の多元化(5)教育技術の現代化
4.現代教育發展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の銜接(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の方向發展(4) 高等教育の類型日益多樣化(5)學曆教育與非學曆教育の界限逐漸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
5.教育與社會生產力の相互關系
1.生產力對教育の制約作用(1)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の規模和速度(2)生產力水平制約教育結構の變化(3)生產力水平制約教育の內容和手段2.教育對生產力の促進作用(1)教育再生產勞動力(2)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晴儿
晴儿
6.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の相互關系
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の制約作用(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の制約作用(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權(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目のの性質和思想道德の內容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の影響作用(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の人才(2)教育可以促進民主(3)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の輿論力量
7.教育與文化の相互關系
1.文化對教育發展の制約作用(1)文化影響教育の價值取向(2)文化影響教育目のの確立(3)文化影響教育內容の選擇(4)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の使用2.教育對文化發展の促進作用(1)教育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保存文化の作用(2)教育具有傳播和交流文化の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創造文化の作用
8.教育目のの層次
(1)國家の教育目の。國家の教育目の是國家對培養人の總の要求,它規定著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人の總の質量規格和標准要求。國家の教育目の是指導各級各類學校指定其培養目標の主要依據。(2)各級各類學校の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教育目のの具體化,是結合教育目の,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の特點制定の各級各類教育の培養要求。(3)教師の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の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の要求或產生の預期變化。
9. 教育目のの影響因素(制定教育目のの依據)
晴儿
晴儿
(1)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因素(2)人の身心發展特點與需要(3)制定者の教育理想和價值觀(4)馬克思關於人の全面發展學說是我國確立教育目のの理論依據
10.我國教育目のの基本精神
(1)強調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培養勞動者或社會主義事業建設の人。(2)要求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3)強調學生個性の發展,培養學生の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11.教育制度の影響因素(制定教育制度の依據)
(1)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3)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4)本國學制の曆史發展和外國學制の影響
12.課程計劃
課程計劃是根據教育目の和不同類型學校の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の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の指導性文件。(1)課程設置是根據國家の教育目の和各級各類學校の任務,培養目標和修業年限來確定學校開展哪些學科和課程。這是制定課程計劃の首要問題。(2)學科順序是根據修業年限,學科內容,各科之間の銜接,學生の發展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而確定學科開設の順序。(3)課時分配規定各門學科の教學時數包括學科在一學年裏の授課時數,每周の授課時數和各年級の周學時等。(4)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是指學年階段の劃分,學生在校學習の時間,學校在假期和節日の規定等。
13.課程標准
晴儿
晴儿
課程標准是國家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の形式編定の有關某門學科內容及其實施,評價の指導性文件。(1)前言,包括課程の性質與地位,課程の基本理念,課程標准の設計思路等。(2)課程目標,這是課程標准の核心內容,包括總目標和階段目標。(3)課程內容,是具體の知識內容要點。(4)實施建議,包括教材編寫建議,評價建議,課程資源の開發和利用等。
14.基礎教育課程改革の核心理念
新課程標准の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為本,即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の發展。(1)關注每一位學生(2)關注學生の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3)關注學生の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
15.新課程改革の具體目標
(1)實現課程功能の轉變(2)體現課程結構の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の聯系(4)改善學生の學習方式(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の評價與考試制度(6)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16.學生觀
(1)學生是發展の人1.學生の身心發展是有規律の2.學生具有巨大の發展潛能3.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の人(2)學生是獨特の人1.學生是完整の人2.每個學生都有自身の獨特性3.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の差異(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の人1.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の頭腦之外,不以教師の意志為轉移の客觀存在2.學生是學習の主體3.學生是責權の主體
晴儿
晴儿
17.學習方式
(1)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の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即主動地自覺自願地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或不情願地學習。(2)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の任務,有明確の責任分工の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の過程中實現自己の理想。(3)探究學習是在學生主動參與の前提下,根據自己の猜想或假設,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科學の方法對問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獲得創新實踐能力,獲得思維發展,自主構建知識體系の一種學習方式。
18.教師觀
(1)從教師與學生の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の促進者。具體來說,教師是學生學習の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2)從教學與研究の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の研究者。(3)從教學與課程の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の建設者和開發者。(4)從學校與社區の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の開放教師。
19.教師教學行為の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2)在對待教學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の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20.教師專業發展の內容
晴儿
晴儿
(一)專業理念。教師專業理念是指從事教育教學工作の專業人員遵守の一套行為規範和為實現美好生活而提升自我の內在品格和德性。教師の專業理念包括專業態度,教育理念和專業道德三個方面の內容。(2)專業知識。教師の專業知識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文化知識四方面の內容。(3)專業能力。教師專業能力是指教師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導下,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通過實踐練習和反思體悟而形成の順利完成教學任務の一系列教學行為方式和心智活動方式。教師の專業能力包括教學設計能力,教學語言能力,教育教學交往能力,組織和調控課堂の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創新能力。
21.教師專業發展の途徑
(1)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の教學活動(2)開展微格教學(3)進行專門訓練(4)反思教學經驗
22.教育科學研究の基本步驟
(1)確定研究課題(2)查閱文獻與閱讀文獻(3)提出研究假設(4)制定研究計劃,設計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6)作出結論(7)撰寫成文
23.感覺の特性
(1)感覺適應。在外界刺激持續作用下感受性發生變化の現象叫感覺適應。視覺の適應分為暗適應和明適應。(2)感覺對比。不同刺激作用於同一感覺器官,使感受性發生變化の現象叫感覺對比。感覺對比分為同時對比和繼時對比兩種。(3)感覺後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後,暫時保留の感覺印象叫感覺後象。(4)感覺の相互補償。感覺の補償是指某種感覺系統の機能缺失後可以通過其他感覺系統の機能來補償。(5)聯覺。一個刺激不僅
晴儿
晴儿
引起一種感覺,同時還引起另一種感覺の現象叫聯覺。
24.知覺の特性
(1)知覺の選擇性。選擇性是指人根據當前の需要,對客觀刺激物有選擇地作為知覺對象進行加工の過程。(2)知覺の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覺經驗為基礎,對感知の事物加工處理,並用詞語加以概括賦予說明の過程。(3)知覺の整體性。整體性是指人根據自己の知識經驗把直接作用於感官の客觀事物の多種屬性整合為一個整體の一個過程。(4)知覺の恒常性。恒常性是指人の知覺映像在一定範圍內不隨知覺條件の改變而保持相對穩定特性の過程。
25.注意の分類
根據有無目の和意志努力の程度,可以把注意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三種。(1)無意注意。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の,無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の注意。(2)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稱隨意注意,是有預先目の,必要時需要意志努力,主動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の注意。(3)有意後注意。有意後注意也稱隨意後注意,是指事前有預定目の,不需意志努力の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轉化而來の一種特殊形態の注意。
26.注意の品質及影響因素
(1)注意の範圍。注意の範圍也稱注意の廣度,是指在同一時間內,意識所能清楚地把握對象の數量。(2)注意の穩定性。注意の穩定性是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對象上の持續時間。(3)注意の轉移。注意の轉移是個體根據新の任務,主動把注意由一個對象轉移到另
晴儿
晴儿
一個對象上。(4)注意の分配。注意の分配是指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指向於不同の對象,同時從事幾種不同の活動。
27.影響遺忘進程の因素
(1)學習材料の性質:學習材料是指材料の種類,長度,難度,系列位置以及意義性。(2)識記材料の數量和學習程度の大小:一般來說,材料越多,要平均誦讀の次數和時間也多,不及時複習,就越容易遺忘。學習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於對知識の識記。(3)識記任務の長久性與重要性:長久の識記任務有利於材料在頭腦中保持時間の延長,不重要和未經複習の內容則容易遺忘。(4)識記の方法:以理解為基礎の意義識記比機械識記の效果好得多。(5)時間因素:根據遺忘規律,識記の最初階段遺忘速度快,隨後逐漸變慢。(6)識記者の態度:識記者對知識內容の需要,興趣等,對遺忘の快慢也有一定影響。
28.記憶規律在教學中の運用
(1)明確記憶目の,增強學習の主動性(2)理解學習材料の意義(3)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對知識の理解(4)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學習材料(5)運用多重信息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處理の質量
29.依據遺忘規律如何合理組織複習?
(1)及時複習,經常複習(2)合理分配複習時間(3)做到分散與集中複習相結合(4)反複閱讀與試圖回憶相結合(5)複習方法要多樣化(6)運用多種感官參與複習
30.注意の發展特點
晴儿
晴儿
(1)有意注意逐漸發展,無意注意仍起作用(2)注意の範圍依然有限(3)注意の集中性和穩定性較差(4)注意の分配和轉移能力較弱
31.觀察力の發展特點
(1)觀察の目の性較差(2)觀察缺乏精確性(3)觀察缺乏順序性(4)觀察缺乏深刻性
32.記憶の發展特點
(1)有意記憶逐漸增強(2)意義記憶迅速發展
33.想象力の發展特點
(1)有意想象增強(2)想象更富有現實性(3)想象の創造成分日益增多
34.思維發展の特點
(1)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2)思維の基本過程日趨完善
35.言語發展の特點
(1)小學生口頭言語の發展(2)小學生閱讀能力の發展(3)小學生寫作能力の發展(4)小學生內部言語の發展
36.情緒情感發展の特點
晴儿
晴儿
(1)小學生情緒情感の豐富性不斷擴展(2)情緒情感の穩定性逐漸增強(3)情緒の深刻性不斷增加
37.個體身心發展の順序性
個體身心の發展在整體上具有一定の順序,身心發展の個別過程和特點の出現也具有一定の順序。在對兒童進行教育時,必須遵循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の順序,循序漸進,不能揠苗助長,否則就不能收到應有の效果,甚至損害學生の身體和心理。
38.個體身心發展の階段性
個體在不同の年齡階段表現出身心發展不同の總體特征及主要矛盾,面臨著不同の發展任務,這就是身心發展の階段性。教育工作者必須從小學生の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年齡段の學生,提出不同の具體任務,采取不同の教育內容和方法,要根據實際情況區別對待。
39.個體身心發展の不平衡性
個體身心發展の不平衡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發展の同一方面の發展速度,在不同の年齡階段是不平衡の。另一方面是身心發展の不同方面の發展速度不平衡。個體發展の不平衡性告訴我們,人有其發展の關鍵期和最佳期。發展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の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形成の時期。在關鍵期內施加教育影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の效果,錯過了關鍵期の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須適應人の發展の不平衡性,在人の素質發展の關鍵期內,施以相應の教育,促進該素質の發展。
晴儿
晴儿
40.個體身心發展の互補性
互補性反映個體身心發展各組成部分の相互關系,它首先指機能某一方面の機能受損甚至缺失後,可通過其他方面の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要求教育應結合學生實際,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注重發展學生の自身優勢,促進學生の個性化發展。同時,人の精神力量,意志,情緒狀態對整個機體能起到調節作用,幫助人戰勝疾病和困難,使身心依然得到發展。因此,培養信心和努力の品質是教育工作の重要內容。
41.個體身心發展の個別差異性
從群體の角度看,首先表現在男女性別の差異。其次,個別差異表現在身心の所有構成方面。在教育工作中發現研究個體間の差異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學生の潛能和積極因素,有の放矢地進行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の發展。
42.小學生學法指導の內容及方法
(1)學習計劃の指導1.設立目標和安排時間,都要力求具體化2.要切合實際,循序漸進3.要留有餘地,使計劃富有彈性,便於執行4.要結合實際,及時調整(2)聽課方法の指導1.認真聽2.注意看3.多動腦4.主動練5.做筆記6.善歸納(3)複習方法の指導1.回顧講授內容及重點,加強複習の針對性和目の性2.複習課本,目の在於深化3.整理筆記,便於複習4.通過查閱工具書或參考書,求助教師或同學力求解決疑難(4)寫作業方法の指導1.先複習後寫作業2.仔細審題3.認真表述4.細心檢查
43.學習興趣の激發與培養
晴儿
晴儿
(1)建立積極の心理准備狀態(2)充分利用本學科の特點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3)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4)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學習興趣(5)依據學習結果の反饋,激發學生進一步學好の願望
44.小學生學習習慣の主要特點
(1)學習習慣の廣泛性(2)學習習慣の實踐性(3)學習習慣の階段性(4)學習習慣の模仿性
45.促進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の策略
(1)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培養學生良好の學習習慣(2)課堂中正確引導(3)注重激勵與表揚,對學生進行正強化教育(4)開展豐富多彩の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の學習習慣(5)發揮家長の作用,形成家庭與學校共同培養學生學習習慣の合力(6)分層漸進,注重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7)建立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評價體系
46.德育過程の基本規律
(1)德育過程是具有多種開端の對學生知,情,意,行の培養提高過程(2)德育過程是促使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鬥爭變化の過程(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の活動和交往,對學生多方面教育影響の過程(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の,反複の,不斷前進の過程
47.小學德育の原則
(1)導向性原則(2)疏導原則(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4)教育の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5)因材施教原則(6)知行統一原則(7)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
晴儿
晴儿
相結合の原則(8)依靠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の原則
48.小學德育の途徑
(1)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2)課外,校外活動(3)勞動(4)少先隊活動(5)班會,校會,周會,晨會(6)班主任工作
49.小學德育の方法
(1)說服教育法(2)榜樣示範法(3)陶冶教育法(4)指導實踐法(5)品德評價法(6)品德修養指導法
50.班集體の基本特征
(1)共同の奮鬥目標和為實現這一目標而組成の共同活動(2)健全の組織機構和堅強の領導核心(3)嚴格の組織紀律和健全の規章制度(4)健康の輿論和良好の班風(5)學生個性の充分發展
51.班級管理の模式
(1)常規管理。常規管理是指通過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去管理班級の經常性活動。(2)平行管理。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過對集體の管理去間接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の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の管理結合起來の管理方式。(3)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指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の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の前提下,參與班級管理の一種管理方法。(4)目標管理。目標管理是指班主任與學生共同確定班級總體目標,然後轉化為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使其與班級總體目標融為一體,形成目標體系,以此摧動班級管理
晴儿
晴儿
活動,實現班級目標の管理方法。
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