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61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看和操作活动中初步明白得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测量方法。
2. 通过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运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4.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明白得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并运算各种图形的周长。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图形画,树叶等能够描述周长的物体。 学具预备:三角尺,水彩笔,细线,不同形状的树叶。 教学过程:
一、观看操作,认识周长 1、激发热情,感知周长
出示画有彩色图形的纸,谈话:老师画了许多彩色的图形,我打算把它们剪下来送给表现好的同学,要把图形完整的剪下来,你认为应该如何样剪呢?
师:对,沿着图形一周的边线剪。(板书:边线)让学生指一指,老师剪下一个图形送给刚才发言的学生。
2、摸一摸(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数学课本,你能不能指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师:同学们差不多上从左边为起点开始指的,那能不能从右下边为起点指?在指边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指出课桌面和三角尺的边线,再在小组和班级中交流。(课件动态演示指出这三样物品的边线。)
3、认识周长
出示游泳池图,你能指出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吗?学生指出后,再用动态画面演示游泳池池口的边线。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的长确实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板书:周长)周长的周是一周的意思,长是长度的意思。
请学生举例说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如树叶、文具盒上面、作业本封面等物品的周长。
[设计意图:由实物的边线入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充分感知事物和图形的边线,为认识周长做好预备。认识周长后再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去观看、交流,使学生反复体验和明白得周长的含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爱好,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也为求周长作了铺垫。]
二、量量算算,明白得周长 1、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我们差不多明白了什么是树叶的周长,那有什么方法明白它的周长是多少?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小组同学合作动手围一围,量一量,记录在纸上。然后用课件动态演示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同时强调树叶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先用细线围一围,再把绳子拉直了量出线的长,确实是树叶的周长。
2、运算图形的周长(试一试)
谈话:把书打开到61页,看试一试,你明白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吗?你能说说什么叫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吗?你能想方法求出它们各自的周长吗?同桌讨论,指名说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测量、运算,然后在全班反馈。(反馈时用课件演示。) 总结:运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应先量出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相加。下面同学们就来比比谁算的快、算得准。
3、练一练
①做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做一做,并摸索有没有不同的方法。指名板演,订正时鼓舞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②做想想做做第5题。
课件出示题目,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打开书看书做一做。做好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方法和做法,最后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运算方法,师生共同评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图形的周长求法,通过围一围、算一算等活动,巩固对周长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在交流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进展数学摸索。]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图形的边线,让学生说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完成。最后课件演示描出边线。
2、实际测量(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拿出几片不同形状的树叶,量出它们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在小组里展开测量活动并交流。教师注意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形,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3、解决问题(做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在我们的身上也有专门多周长,你能找一找吗?(围绕腰一周的长度称为腰围,还有胸围、头围。)先请一名学生为老师测量腰围,再让同桌互相测量腰围长度,学生汇报是如何样量的,腰围是多少。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做衣服时要量一量腰围和胸围,买帽子时用到头围。测量时,我们能够依照不同的物品采取不同的方法,师:刚才我们测量了专门多物品的周长,说一说,你还想测量什么物体的周长?布置学生课后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测量的活动中,进一步把握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
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激发学生利用生活体会去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归纳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什么了?你有哪些收成?
教师小结:这节课里,大伙儿不仅明白了什么是物体或图形的周长,还在学习活动中探究出了专门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期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觉、善于探究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设计意图:小结生动具体,不仅关注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鼓舞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表达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差不多活动形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观看、操作、运算、感悟的过程,充分表达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具体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始终贯穿着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特点,更表达了以活动促进进展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留给学生充分的时刻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摸索、去交流,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认识周长的知识设计成摸摸、量量、算算等一连串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学习主动性。
二、制造性的使用教材,灵活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尊重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和补充,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环节更连贯。比如,引入周长的概念时,没有直截了当出示课本中的游泳池,而是让学生先指物风光的边线。认识游泳池的周长后,让学生再举例说说其他物风光的周长。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操作的过程直观、清晰的展现给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小孩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形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小孩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专门快。
三、表达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学习爱好。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量树叶的周长、量腰围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受到的现实,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因此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给学生提供展现、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会受到更好的成效。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事实上“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专门是汉代以后,关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