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卷
(满分5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24.0分)
1.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 A. 巩固了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C.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B. 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交流 D. 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6. 下面表格说明()
主要外国使团来唐概况表 国家 次数
A. 唐朝对天竺的影响最大 C. 与唐交往的都是欧洲国家
B. 唐朝与周边国家交往频繁 D. 唐朝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大食 37 新罗 26 波斯 26 天竺 25 日本 13 百济 8 高丽 7 拂箖 7 2.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古人赞曰“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重大的影响是( ) A.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C. 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B. 加强北部边防 D. 巩固隋朝的统一
举
7. 观察五代十国形势图,以下有关此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3. “(炀帝时)又三驾东征辽泽, 皆兴百余万众, 馈运者倍之。
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 实自取之, 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可以说,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A. 隋末农民 C. 土地兼并严重
B. 隋朝开凿大运河 D.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A. 江南地区已实现了完全统一 C. 延续了唐末藩镇割据的局面
B. 皇帝都出身于农民领袖 D. 北方的政局比南方相对稳定
4. 某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 史称(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8.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灭亡的标志是( ) A. 黄巢 C.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D. 朱温建立后梁政权
5.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词:“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它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
9. 宋代134位宰相,123人科举出身,他们中多为学者型。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洵、欧阳修、柳永、张载、沈括等。这表
A. B.
明当时( )
A. 进士科仍然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科目 研究的水平
B. 科举制度提升了学术
C. D.
C. 人才选拔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 D. 科举制度造就了高素质的文官群体
第1页,共3页
10.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A. 分散宰相权力 B. 加强皇权 入
11. 到9世纪后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已经有了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契丹服装样式也影响到中原地区,北宋官方曾多次颁发诏书禁止百姓穿契丹服装。上述材料体现了 ( )
A. 农牧文化的交融 战争的延续
B. 民族政权的并立
C. 民族
C. 加强军事实力 D. 增加财政收
15. 如图是元大都平面图,图中有“孔庙”“太庙”“社稷坛”等。
这反映了()
A. 元朝统治者借助儒学来维护统治 B. 元朝仍采用集权制度 C. 元朝统治者重视民族交融
D. 元朝统治者注重城市规划
D. 对外交往的频繁
12. 下面是唐─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16.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
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以下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蔡伦改进造纸术
B. 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D.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D. ①④③②
A. ②③④① B. ③④①② C. ①②③④
C. 毕昇发明雕版印刷术
13.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诉衷情》中写道:“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反映了他的满腔悲愤。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其中词中的“胡”指的是( ) A. 匈奴
B. 女真
C. 契丹
D. 党项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6.0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小题共8分)
材料一 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出面招考,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
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唐太宗) 尝私幸端门, 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 (中国古代) 选拔的主要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4. 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摘录了有关太湖流域水稻、棉花和茶叶的种植史资料,又搜集了如图三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发达的农业生产 的手工技艺
B. 繁荣的南方经济 C. 精巧
D. 独特的活字印刷
第2页,共3页
(1)据材料一回答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哪位皇帝时?他设置了什么考试科目 (2分)
(2)从材料二看,这种制度获益最大的是谁?后来,武则天为大力发展该制度,创立了什么制度?(2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分析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是什么?(4分)
18. 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小题共11分) 材料一:
南 方 朝代 人口(户) 西汉 唐代 南宋 2470685 3920415 11240760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19.8% 43.2% 62.9% 人口(户) 9985785 5148529 6624296 北方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80.2% 56.8% 37.1% (3)材料二中图一“铜版”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哪一项发明?图二“货币”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请问它的名称是什么?《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全景式的宋朝社会风俗画卷,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3分)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4分)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小题共7分)
【人物篇】
(1)概括指出上述三位历史人物分别为国家统一作出的贡献。(3分)
【文化篇】
元曲 有元曲曾经唱到:“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过于 汉唐。”“江山富,天下总欣伏,大元至大古今无。” ——摘编自《元曲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启示》 (2)元曲中唱到元朝疆域过于汉唐,至大古今无。请列举两例史实予
以说明。(2分)
【贸易篇】
宋元时期,湖州镜的产量很高,销路甚广。在浙江,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三:
材料四: 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
( 1)根据数据变化说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哪个朝代最后完成?这时的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什么流域转移到南方的什么流域?(3分) (2)材料二的谚语表明哪一地区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1分)
杭嘉湖和宁绍平原,东海之滨的台州、温州,浙西南的金华山区,都发现湖州镜。远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州、福建、内蒙、吉林、黑龙江,也都发现有湖州镜。周边的中亚、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地区也经常出土湖州镜。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湖州镜等商品远销的条件。(2分)
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