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归园田居(高中语文教案)

归园田居(高中语文教案)

来源:刀刀网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 诵读此诗,感知陶渊明的田园情趣。 2. 探究诗句,品味其在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3. 体味情感,感悟诗人“归”的人生志趣。 教学重点

1. 通过对意境的想象,勾画出一幅田园生活美景图。 2. 通过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方法

品读、提问、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 ——陶渊明。

2.由陶渊明引出陶渊明的诗歌,由陶渊明的诗歌引出《归园田居》(其一)

二、 诵读此诗,初感步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1. 先推荐一名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评价。

2. 让学生听一遍诵读(多媒体),感受语言的恬静与优美。 3.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入情入境。

1

4. 再推荐一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 三、 解读题目

提问1:题目《归园田居》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回归到田园生活,并作为自己的居住地。 提问2:联系诗歌题目与内容,本诗的诗眼是那个字? 明确:“归”字是诗眼。

提问3:那么“归”字下面潜藏着哪些信息呢?(以“归”字为中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从何而归? 归向何处? 为何而归? 归去如何?

四、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 从何而归?

明确:从“尘网”“樊笼”而归。

⑴提问:“尘网”“樊笼”在这里指代什么?

明确:比喻的是世俗的官场,说明官场对诗人身体和精神的束缚,诗人要从受束缚的官场归来。

⑵提问:从虚实的角度来讲,这两个比喻有何内涵? 明确:实指诗人从官场归来,虚指从世俗社会归来(从第一句“少无适俗韵”得知)。 2. 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田园。

⑴提问:从哪里看出诗人归向田园?

2

明确:从题目可知归向田园,从归后的生活描述“开荒南野际,手拙归园田”可知,诗人回到了家乡,开荒种地,开始了田园生活。

注意: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拙”字,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拙”字不是笨拙的意思,而是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本性。诗人回到田园,固守着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本性。

⑵提问:从虚实的角度来讲,诗人归向何处?

明确:实指诗人的身心确实回到了田园生活,虚指诗人的身心回到了原来的本性(由“性本爱丘山”一句可知)。 3. 为何而归?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由于自己的本性和对官场的厌恶。

⑴提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如何理解?

明确:说明诗人从小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情趣,本性喜欢大自然的山川。 “韵”释为情趣。

“山”在中国文化中有它独特的地位,子曰:“智者乐山,仁者乐山”,本性爱丘山的诗人应是一个仁者的形象。仁者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⑵提问:“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如何理解?

3

明确:说明诗人厌恶官场,却在人官场呆了三十余年,心中甚是自责。

“误”不可只译为错误,还有厌恶与自责意思,诗人对官场丑恶行径的厌恶,对自己步入官场后的自责。

“去”译为离开田园步入官场,深层指离开纯真的本性步入丑恶的世俗。

“三十年”是夸张的手法,实际上从诗人入仕做官到辞去彭泽县令应是十三年。现实中的十三年,在他心里感觉如过了三十年之久,在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⑶提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如何理解? 明确:说明诗人如“羁鸟”“池鱼”一样希望后回到自己本来自由的生活环境。

“羁鸟”指笼中的鸟,鸟本来是自由的象征,天高任鸟飞,而鸟儿却被束缚在笼子里,喻指受官场束缚的诗人。 “池鱼”指池中的鱼,鱼也是自由的象征,海阔凭鱼跃,而池中的鱼儿却没有大海让他自由的跳跃,喻指被了自由的诗人。 4. 归去如何?

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诗人开荒种地,过了上田园生活,在和谐的田园美景中,诗人

4

过的清贫但身心愉快。

⑴提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间” 如何理解?

明确:说明诗人开荒种地,居住在乡间,正式过上了乡村田园生活。

⑵提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有何讲究? 明确:说明诗人的居所之外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榆柳荫后檐”指高大的成才之木长于屋后,枝繁叶茂,保护着诗人的居处。

“桃李罗堂前”指居住此处的人家生活有生机,硕果累累。 以上是从家居风水上探讨人的居住环境的。这样的居处也是最理想的田园生活场景。

⑶提问:“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画面,后两句给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增添了几分生机。

⑷提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有何深层含义? 明确:描绘院内及居室的情况,说明诗人过着简单清贫闲适的生活。

“户庭无尘杂”有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指庭院内干净整洁;另一方面指这里没有世俗官场气息的污染。

“虚室有余闲”有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指屋子里什么都没有,

5

诗人生活清贫;另一方面指屋子里没有世俗官场的依附对象,只有诗人和他的心在此相伴。

总结:上四点说明诗人的身心完全地归隐田园,过上了田园生活。回归田园后,诗人身体在田园之间,精神上获得了自由,回归到原来的本性,这才是我们中国真正的隐士。 五、 再次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田园情趣。 六、 作业

列举后世士大夫把陶渊明作为自己精神归宿的例子,写成一篇小论文。(字数不限) 板书:

从何而归? 实:官场 虚:世俗 归向何处? 实:田园 虚:本性 为何而归? 实:爱自然 虚:爱自由 归去如何? 实:清贫 虚:愉快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