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管理制度

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管理制度

来源:刀刀网


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管理制度

1目的

为有效辨识、评价和更新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风险,评价其风险程度,进行风险分级,确定重大、重要危险源,并实施有效控制。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3术语

3.1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3.2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健康损害:可确认的、由工作活动和(或)工作相关状况引起或加重的身体或精神的不良状态。

3.4风险: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和健康损害的严重性的组合。

3.5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3.6工作场所:在组织控制下实施与工作相关的活动的任何物理地点。

4职责

4.1公司主管领导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

划的组织领导工作,批准重大、重要危险源清单。

4.2生产安全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的组织指导、监督,确定重大、重要危险源,针对重大、重要危险源制订控制措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4.3各单位负责本单位作业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识别及控制工作。

4.4员工参与其作业活动和场所危险源的辨识。 5程序

5.1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的时机

5.1.1每年的职业安全健康目标、指标确定之前; 5.1.2相关法律法规变更或公司活动、产品、服务或运行条件以及相关方要求等发生变化时,可适时进行。

5.2危险源辨识单元的划分

生产作业场所以班组或台车为危险源辨识单元,办公场所以部室为危险源辨识单元,相关方以作业活动为划分单元。

5.3危险源辨识时考虑的因素

5.3.1所有工序和岗位的常规和非常规(如周期的、偶然的、紧急的)活动和状况。

5.3.2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相关方和访问者)的活动,以及:

--因他们的活动而产生的危险源和风险;

――因使用他们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危险源。

5.3.3作业场所内的所有设备、设施(包括外部提供的设备设施)和材料;

5.3.4在评估过程、设备和工作环境的危险源和风险时,应考虑诸如人的行为、能力和局限性等因素;

5.3.5工作场所边界以外,能对工作场所内的人员健康安全产生影响的设施或活动。

5.3.6对工作场所外相关方产生影响的设施或活动。 5.4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5.4.1现场观察:对作业环境的现场观察,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照;

5.4.2安全检查表:按辩识内容编制安全检查表,辨识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

5.4.3事故树分析:查阅以往有关的事故、事件和不符合记录,可采用事故树分析法从中发现危险因素;

5.4.4工艺流程分析法: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在生产中分析各环节的末端因素,从发展变化历程预测可能产生的后果。

5.5危险源的分类

参照GB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将危险、危害因素确定为11种基本类型,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包括雷击)、灼烫、火灾、高处坠落、锅炉爆炸、容器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5.6危险源辨识过程

5.6.1辨识危险源时,应考虑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四个因素。

5.6.1.1三种时态

a过去:作业活动或设备等过去的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体伤害事故;

b现在:作业活动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况; c将来: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或设备设施等在发生改进、报废后将会产生的危险因素。

5.6.1.2三种状态

a正常:作业活动或设备设施等按其工作任务连续长时间进行工作的状态;

b异常:作业活动或设备等周期性或临时性进行工作的状态,如设备设施的开启、停止、检修等状态;

c紧急情况:发生火灾、水灾、事故等状态。 5.6.1.3四个因素

a人的因素:与生产各环节有关的,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B物的因素: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C环境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D管理因素: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5.6.3各单位组织有关人员,根据辨识方法、范围、类型,对各自工作岗位及周边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一览表》。

5.6.4对于辨识出的危险源采用名词加动词的方式进行描述,并分析其可能导致的事故,在描述时参照GB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的事故类型进行描述。

5.7风险评价

5.7.1各单位将辨识的危险源收集汇总,填写《危险源辩识与风险一览表》报生产安全部,由生产安全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风险评价。

5.7.2风险评价主要采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简称LEC法)和直接判定法。

5.7.2.1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采用直接判定法。 a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b相关方合理抱怨和要求。

c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5.8危险源的分级

5.8.1采用LEC法评价的危险源,根据得分多少分五级管理,Ⅰ级≥320分;Ⅱ级160~320分;Ⅲ级70~160分;Ⅳ级20~70分;Ⅴ级20分以下。

5.9确定重大危险源

5.9.1采用LEC法评价的Ⅰ级危险源,即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5.9.2按GB_18218-2009_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所列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等于或大于临界量,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5.9.3由以下重大后果的可确定为重大危险源。

a可能导致一次事故死亡3人及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及以上后果的危险源。

b 可能导致一次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如爆炸、多人急性重毒、需要社会救助的重大火灾)及其他严重损失(如环境破坏)的危险源。

5.10确定重要危险源

5.10.1采用LEC法评价的危险源Ⅱ级以上且不属于重大危险源,即确定为重要危险源。

5.10.2采用直接判定法评价的危险源直接作为重要危险源。 5.11生产安全部负责将评价的重大、重要危险源汇总,填写《重大危险源清单》、《重要危险源清单》,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重大危险源按相关规定上报有关部门。

5.12变更管理

5.12.1在对工作区域、过程、装置、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进行设计时,应考虑新的过程或运行所带来的危险源和潜在的风险。

5.12.2由于组织机构、员工、管理体系、过程、活动、材料

使用等发生变更时,需要启动变更管理过程,针对变更情况开展危险源的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

5.12.3为确保任何新的或变化的风险为可接受风险,变更管理过程宜包含对下列问题的考虑:

――是否已产生新的危险源; ――何为与新危险源相关的风险;

――源自其他危险源的风险是否已发生变化;

――变更是否可能对现有风险控制措施产生不利影响; ――在综合考虑了措施的可用性、可接受性以及现时和长期成本的情况下,是否已选择了最适宜的控制措施。

5.12.4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要启动变更管理过程。 a法律、法规更新时;

b生产活动或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时;

c危险辩识与危险评价知识或方法有所进步认为必要时; d安全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时;

e使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时。

5.12.5在确保任何新的或变化的风险为可接受风险时,可以不启动变更管理过程。

5.13风险控制策划

5.13.1对于重大危险源和重要危险源,公司主管领导组织相关人员全面分析,评价现有控制措施是否充分有效、是否需要改进,或者是否需要采取新的控制措施。如需要新的措施或者需要

对现有控制措施加以改进,则控制措施的选定宜遵循控制措施层级选择顺序,亦即:可行时首先消除危险源;其次是降低风险(或者通过减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通过降低潜在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的严重程度);将采用个体防护装备作为最终手段。应用控制措施层级选择顺序的事例如下:

a消除――改变设计以消除危险源;

b替代――用低危害物质替代或降低系统能量;

c工程控制措施――机械防护、联锁装置、安装通风系统、隔声罩等;

d标示、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安全标志、危险区域标识、警示灯、报警器、安全规程、设备检修、门禁控制、作业安全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作业许可等;

e个体防护装置—―安全防护眼镜、听力保护器具、安全带和安全索、绝缘鞋、手套等。

5.13.2应用控制措施层级选择时,宜考虑相关的成本、降低风险的益处、可用的选择方案的可靠性等,选择一项或多项措施的组合。

5.13.3生产安全部依据评价确定的重大、重要危险源,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对逐条重要危险源制订控制措施,填写在重大、重要危险源清单的有关栏内,报主管总经理批准后,连同评价后的各单位《危险源辩识与风险一览表》下发到各单位。

5.13.4生产安全部对重大、重要危险源控制情况进行监督,

作为检查重点。

5.14生产安全部应在每年底对控制措施的落实和应急预案演练情况进行检查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危险源辩识、评价工作,重点对那些有变化的活动和过程,以发现和控制风险。

6各单位对《危险源辩识与风险一览表》中识别的危险因素进行分解,下发到各班组、台车,按相应控制措施要求对风险因素进行控制。

7相关文件

7.1《重大危险源辨识》 8记录

8.1《危险源辩识与风险一览表》 8.2《重大危险源清单》 8.3《重要危险源清单》 9附录

9.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

安全标准化工作手册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

生事故 可能性L 完全可以预料 相当可能 不经常,但可能 完全意外,可能性小 可以设想,很不可能 极不可能 实际不可能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连续处于危险环境中 每天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 每周一次 每月一次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地暴露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10人以上死亡 3~9人死亡 1~2人死亡 伤残 重伤 轻伤 危险级别 Ⅰ Ⅱ Ⅲ Ⅳ Ⅴ 分值 10 6 3 1 0.5 0.2 0.1 分值 10 6 3 2 1 0.5 以财产损失量计 100万元及以上 20万~100万元 10万~20万元 2万~10万元 5000~2万元 5000元及以下 分值 100 40 15 7 3 1 D = L•E•C ≥320 160 - 320 70 - 160 20 - 70 <20 危险程度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安全标准化工作手册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一览表

序号 单位 审核:

作业活动及场所

风险 因素 可能导致的事故 编制:

时态/状态 L

E

C

D = L· E· C 日期:

风险级别

目前控制方法或文件名及条款

重要危险源清单

序号 单位 审核:

作业活动及场所

风险 因素 可能导致的事故 编制:

时态/状态 L

E

C

D = L· E· C 日期:

风险级别

目前控制方法或文件名及条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