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课文预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11):《归园田居(其一)》(附习题+答案)

【课文预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11):《归园田居(其一)》(附习题+答案)

来源:刀刀网


【课文预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学案(11):《归园田居(其一)》(附习题+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其人其事及田园诗派,积累文学常识。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理清行文脉络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不与当时黑暗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追求自由的精神品格。

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他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田园诗从此以后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创作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歌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2.创作背景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任职八十多天后即辞官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陶渊明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乡居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课文选的是第一首。

3.补充资料

田园诗派

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有的接近于口语,有的近似歌谣,有的直抒胸臆,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而自然,朴实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给人一种清新、静谧、悠闲、纯美的感受。陶渊明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并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此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名家辈出,王维、孟浩然是其代表人物。此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整体感知

1.预习自测

(1)借助工具书,识记字音。

羁鸟( ) 守拙( ) 暧暧( ) 樊笼( )

(2)古今异义

①依依墟里烟

古义:

今义: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②复得返自然

古义:

今义:自然界;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副词,表示理所当然;连词,连接分句或句子,表示语义转折或追加说明。

提示:(1)jī zhuō ài fán

(2)①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②田园生活,自然本性。

2.图文导航

3.诗歌主旨

《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课堂任务

1.围绕这个“归”字,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些内容?请结合课下注释加以分析。

提示:

(1)归隐原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2)归处生活

方宅十余亩,草屋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归后心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陶渊明归隐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提示:“少无适俗韵”:不适应世俗的气质,俗韵,具体来说就是官场上的风气;“性本爱丘山”:本性喜爱山林。所以归隐的原因一方面是官场上污浊的风气让陶渊明感到厌倦,另一方面自己本性热爱自然,自身个性与官场风气的强烈冲突使陶渊明选择归隐山林。

3.在《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提示:诗人通过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描绘了一派朦胧、和谐、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色。“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争乱和纷扰,鸡才能在桑树顶上自在地啼叫。

4.诗人从哪些角度、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勾勒这副田园景色?

提示:(1)远近结合:“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

(2)视听结合:榆柳、桃李、村落、炊烟是有形有色之景;狗吠、鸡鸣是耳中听闻之声。

(3)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极静,“狗吠、鸡鸣”清晰可闻,一方面写出田园的僻静,另一方面也为这幅田园图景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4)白描: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加藻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作为一种文学技巧,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修饰和渲染,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勾画景物。诗人在描绘景物时,只是直观地表现它们自然的样子,没有刻意地在景物中投射自己的情感。语言自然朴素,勾勒出一幅平静祥和的田园图景。

5.有人说,陶渊明的归隐带有无奈的妥协和投降的意味,是知其不可为而求其次的做法,不应该拔高他归隐的意义。你认为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请谈谈你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

提示:观点一:陶渊明深知官场的黑暗,故选择了退守田园,以诗酒自娱,追求自由和本真,而不是选择与世俗同流合污,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他的归隐值得肯定。

观点二:古代优秀的知识分子无不以“兼济天下”为己任,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迎难而上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应该做的。陶渊明的归隐,带有“明哲保身”的成分,故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不宜过分地拔高。

观点三:儒家知识分子信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陶渊明出仕,说明了他对知识分子使命的认识;退守田园,保持本真,追求自由,并在艰难的生活中始终如一,正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遭遇“穷”境时高尚的道德情操观。

文本特色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色彩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属于对人物肖像的白描手法,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田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全诗用白描的手法客观叙事,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3)用白描手法用于写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本曲运用了白描手法写景;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不加渲染,绘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课后阅读训练

1.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无适俗韵 韵:气质、情致

B.方宅十余亩 方:四周围绕

C.桃李罗堂前 罗:排列

D.复得返自然 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

2.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开荒南野际

B.久在樊笼里

C.沉吟至今

D.误落尘网中

4.下面有关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五柳先生”称之。

B.陶渊明的成就主要是诗,他歌咏隐居田园,饮酒赏菊,乐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意境恬淡,词句质朴自然。他被看作田园诗的开创者,唐代王维、孟浩然都受到他的诗作的影响。

C.陶渊明也写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读山海经》中“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表现了他对当时政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

D.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5.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羁鸟”和“池鱼”对比,表达了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

C.“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近景,这些寻常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D.“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远景,纯朴、幽静的田园与虚伪欺诈的官场生活形成对比,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归园田居(其六)

陶渊明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①。

【注】①三益:谓直、谅、多闻。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

6.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说自己在东皋种苗,禾苗长势喜人。

B.“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一个“聊”字也透露出诗人的百无聊赖。

C.“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正是下文“素心”的具体内容。

D.“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表达了对志趣相投的友人的期盼。

7.本诗与《归园田居》(其一)的比较,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B.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然,不违本心的愿望。

C.两首诗描写的田园画面,都富有生活气息,让人感觉祥和安宁。

D.两首诗都写到了诗人的田园劳作,暗含了劳动的愉悦。

8.“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这两句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这两句诗谈谈你的理解。

1.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D项,“自然”,“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错误。应该指和官场生活相对的田园生活。“返自然”,指归耕园田。句意: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运用比喻手法,以“尘网”比喻“官场”。B项,运用比喻、对偶修辞手法,用“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来比喻自己思念故里的心情。“羁鸟”与“池鱼”相对,“恋旧林”与“思故渊”相对。C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D项,运用比喻手法,以“樊笼”比喻“官场”;

3.C 【解析】“沉吟”,古义:对贤才的思念和倾慕;今义:低声吟咏或迟疑不决,低声自语。A项,“开荒”古今同义,开垦荒地。B项,“樊笼”古今同义,笼子。D项,“尘网”古今同义,尘世的罗网。

4.A 【解析】本题考查的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A项,“自号靖节先生”“世人‘五柳先生’称之”错误,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

5.A 【解析】“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错,诗人用“羁鸟”“池鱼”来比喻自己,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爱,而不是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6.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透露出诗人的百无聊赖”错误。句意:虽然劳作辛苦有些疲倦,但家酿浊酒还满可解乏。“聊”为姑且,勉强,凑合的意思,不是百无聊赖。

7.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态度的能力。B项,“都表达了诗人……的愿望”错误。《归园田居(其六)》,写陶渊明“田居”的一天,这一天过得如此充实、惬意。是诗人真实的田居生活,不是愿望。

8.平淡:语言朴实,描绘生活场景。情感:充满生活的趣味、人情的温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归人”,诗人自指;“烟火”,炊烟;“檐隙”,檐下。望着前村已是袅袅炊烟,孩子们在家门等我回家。写“归人”“烟火”“稚子”“檐隙”等富有生活气息的词语,本诗的语言朴实平淡。“稚子候门”,是常见的生活场景,这样的场景给人以温暖、幸福之感,充满生活的趣味。等着他的就是那么一个温暖的“归宿”,此时他的倦意会在无形中消释了,给人一种温暖之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