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2oo8年第5期 市地区生产总值的一个重要部分;表明了临汾市的产业结构已经完成了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变,现在正处于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 变的阶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临汾市总体的产业结构正在向着良好 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整体优化水平正在提高。但是,由于第三产业的 比例还较大程度低予第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的比例还有待提高,产业 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模型设定殛数据说明 1.模型构建。为了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度量各产 业增长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假设不同产业结构对生产影响的函 数为Y=F(X1,x2,…xk,A),其中Y为总产出,)(;( 1,2,…k)为第i产 业的产出量,A表示经济的制度和技术水平。通过对上式的全微分恒等 变形,我们可以得到: = aX。+ dX2+…+ aX + aA ●区域经济 长弹性分别为:0.128.0.639和0.202,即:第一产业的产出量增长1% 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近似地增长0.128%;第二产业的产出量增长1% 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近似地增长0.639%;第三产业的产出量增长1% 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近似地增长0.202%。 考虑产业结构对临汾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时需要结合各产业增加值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情况,而各年度此比例又各不相同,我们将采 用1990--2006年的平均份额加以说明。由于临汾市第一产业、第二产 业、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平均为11.6%、56.2%和32. 2%,表明临汾市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0.116%,国内 总产出增加0.128%;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0.562%, 国内总产出增加0.639%;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增加0. 322%,国内总产出增加0.202%;由此可以看出,在临汾市的经济增长 中,对经济拉动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一产业。 五、加速发展临汾市产业经济的建议 临汾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迅速发展劳 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二产业,使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目前 两端同除以Y得: dY Xl aYdX1~ .x2 aYdX2. .xk aYdXk.A aYdA 1又1。一Y x2 一。Y ax xk。Y aA A 正朝工业化、信息化的方向迈进。同时,由于信息化的推动作用,信息要 素融人各个行业之中,使得各个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也在加快由低附加 值向高附加值行业转移,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由上述经济计 量和指标分析可知,临汾市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异军突起,第二 产业比例稳步提升。 但与其他发达的地级市相比,临汾市产业结构在优化过程中仍然存 在许多问题,如经济发展过分的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还相对 滞后,信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所以,提升产业结构层次仍是临汾市未来 其中 表示第i产业的生产弹性,记为B,则上式可以改写为 dY 譬+陉案+..・+ = dXk+ 其中: :令 表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的贡献;因此,可以利用 以下计量模型计量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0gY= + ̄llogXl+陉Iqg口(2+…+ 10∈ k+E 2.变量和数据。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1990--2006年的临汾市经 济。根据历年《临汾市统计年鉴》中提供的数据,可得出临汾市1990— 200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具体见下表1。 表1临汾市历年生产总值分配表 年份 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199O 1991 1992 1993 3踟878 388299 473468 635954 发展的重点。笔者认为,优化临汾市的产业结构,必须遵循“强化第一产 业、优化提升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具体 建议如下: 1.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坚持用市场经济理念发展现 代化农业,不断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进一步调整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 加强土地管理,合理规划,制止浪费和破坏土地,以缓解人、地矛盾;改造 中、低产田,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的改造;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增施 有机肥以提高地力,防止污染,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 提下,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品牌 农业,推广无公害生产和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把农业推向“高产、优 质、高效、生态、观光”的发展方向,实现“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促进 农业产业化。 2.以企业为主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推行“工业向园区集中” 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工业发展仍是当前推动经济的主要力量,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广综合科学技 术,实现产品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尽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延伸生态 链条,培育探索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形成以 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新兴支柱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工 业体系,走出一条集约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的永 续发展。 3.以旅游为核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依托临汾市丰富的旅游资 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交通、电力、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大 对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坚决打击各种违法活动,取缔一批黑社、黑导, 规范旅游经营秩序,创造良好的旅游氛围,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积极开 发旅游产品,提高现有旅游景点品位并积极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树立良 好的旅游形象,大力开展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 只要临汾市能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企业、居民齐心协力,共同 奋斗,临汾市的经济就一定能振兴。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 经济研究”(编号:06BJLo72)】 参考文献: 1.高松青.安徽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 2OO7(8) 第一产业 (万元) 115573 98959 128690 15O54O 第二产业 (万元) 15755o 16o299 196126 297186 第三产业 (万元) 107755 129o41 148652 188228 1994 1995 1996 821400 993034 1249187 205695 267503 312662 384459 429292 555223 231246 296239 3813o2 1997 1998 1999 2O00 2001 2002 2003 2Oo4 1479277 1679828 1739639 1908074 2191699 2588376 33舳330 4487398 285626 295612 249424 227546 238334 257674 287ll8 339461 699022 817804 857198 952852 1126392 1391483 1986372 2798794 494629 566412 633017 727676 826973 939219 l106840 1349143 2005 2006 5231628 5887387 3o46o5 339655 3373365 3778170 1553658 1769562 四、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根据临汾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第一、二、三产业值的1990—2006 年的样本观测值,并运用Eview ̄.1计量经济软件可得到以下经济计量 的回归方程: Log:(GDP)=1.358+0.128Log(X)+0.639Log(Y)+0.20Log(Z) (9.235) (7.196) (24.697)(6.757) 注:回归模型中估计参数下面括号内的数是相应参数的t统计量。 该方程的判决系数R2=0.999782,调整后的判决系数R2:0. 999731,说明回归拟合效果比较好;Durbin—wats0n统计量是1. 494417,这说明方程中的t检验在统计上是有意义的,回归方程的残差 项基本上不存在序列相关,并且所有的估计参数都显著不为零。因此, 方程的参数估计在统计意义上是可以置信的。 回归结果分析:第一,从三个产业分别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增长弹性 来看,我们由模型结果得到:对于目前的临汾而言,第一、二、三产业的增 2.朱慧明,韩玉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运筹 与管理,2003(2) —--——27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区域经济 《经济师))2008年第5期 ●潘淑琴摘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提高区域 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东北经济区应坚持 科学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立足 于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并借助产业集 群发展体系的扶持,尽快培育出具有一 定优势的集群产业。 关键词:产业集群 东北经济振兴战 略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4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o08)05—272— 02 侯治水 生经济增长是“边干边学”的过程,无论企业、 产业或地方区域经济都是如此。规模经济不 再是一个外生的经济变量,而作为内生经济 变量被纳入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国外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已经持续了近 100年时间,经过韦伯(1909)、艾萨德(1959)、 巴顿(1976)等人的传统集聚经济理论,马歇 尔(1890)、克鲁格曼(1995)等人的产业区理 论以及斯科特(1992)、波特(1990)等人的新 产业空间组织理论的不断演进。产业集群理 论日臻完善。 勿庸置疑,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东北经济 振兴既需要国家的强力扶持,又要制定 和确定好经济发展方略。而产业集群发展模 式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长江 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迅速崛起的一个共同的 原因就是各种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 要作用。东北经济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 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并借助产 业集群发展体系的扶持,尽快培育出具 有一定优势的集群产业。因此。培育和构建 产业集群,发挥聚集经济和规模效益功能,成 为东北经济振兴的不可或缺的战略平台。 产业集群理论发展分析 产业集群理论,从主流经济学派来划分, 大致有古典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新古 典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理论、新贸易经济学 中的产业集群理论和新增长经济学中的产业 集群理论四种。其中古典经济学强调“空间 异质性”,即非流动性要素(如矿业、某些生产 要素)的不均匀分布、独特的气候条件或存在 运输枢纽(如港口、码头或集市等)。新古典 产业集群理论注重地理邻近性导致的知识外 溢以及静态和动态的空间外部性,典型的传 导介质是促使集群地域内劳动力(一般是工 程师、科研人员和熟练工人)的交流。新贸易 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和贸易机制与传统经济 地理研究中的聚集现象有很大的相似性。新 经济增长论强调主导企业的技术创新对产业 集群的关键作用。新增长经济理论认为。内 一国外集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的机 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以及经济 增长与产业集群的关系研究、基于产业集群 的产业和实证研究方面。产业集群的研 究结论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制定产业的依 据,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绩效。国外对 产业集群的研究逻辑关系可用下图来表示: 、二、东北产业集群的历史基础分析 东北产业集群由来已久。建国前,东北 已经初步形成了重工业地域的雏形,但是这 种雏形的建立是基于资源掠夺的目的,具有 典型的殖民地经济的特,羔,建国后,中国 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和计划经 济,根据东北的资源基础、工业基础以及 与前苏联邻近的地理位置,东北成为新中国 的重工业基地,建设并发展了众多的资源型 工业产业集群和重型工业产业集群。 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始于1950年第 个五年计划,是在国家倾斜和巨额投 资下,采用地域生产综合体的模式,自上而下 建设的,到1960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末期基本 建成。在东北的各大中型城市中,围绕着国 家和省、部委的重点项目形成了以资源型工 业和重型工业为产业特征。以国有大型企业 为核心。众多大中小型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地 理集聚体,即东北最早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包 括沈阳铁西区的机械加工产业集群、鞍山的 钢铁产业集群、吉林的化学工业产业集群、长 春的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哈尔滨动力机械产 业集群、大庆的石油工业产业集群等,它们为 新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东北区域 竞争力的源泉。 在加世纪7O年代初期.东北重工业基地 一需要指出的是,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 对产业集群的研究视角是有所差异的。如经 济学家往往希望通过外部经济、专业化分工、 交易戍本等理论或概念来解释产业集群形成 和发展机制:社会学家则强调非正式的社会 关系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以及本地的社会 文化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影响;地 理学家则强调产业的柔性专业化基础上的空 间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强调地理空 阍对产业的集聚和发展过程的影响。客观的 和东北产业集群就已经呈现出衰退的迹象, 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也没有有 效的发展办法。2O世纪8O年代,伴随着中国 改革开放的制度变迁过程,东北产业集群迅 速衰退,而被迅速崛起的东南产业集群所取 代。 由于缺乏有效的改革路径使国有企业的 改革改制艰难缓慢;资金短缺使国有企业技 术改造能力、设备更新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 讲,众多学者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解释比较合 理,有些结论令人信服。这些迹象表明,产业 集群已经成为人们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 话语之一,这也是国内外企业集群发展必然 趋势。 大学学报,2O04(2) 力全面下降;长期的计划经济和计埘经 济思想则导致东北经济结构单一。中小企业 发育不充分等问题。以地域生产综合体为组 织模式的产业集群。诸如吉林化学工业区、沈 阳铁西工业区、哈尔滨三大动力区等都陷入 停滞、衰退的困境。即使不是依赖资源而是 3,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4.林秀梅,周瑞红等.吉林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研 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3) 5.王耀中,李礼.湖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 南社会科学,2003(5) 6.许缦.江苏省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 贸。2007(3) 7.徐宝英.安徽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J] 安徽工业 大学学报,2006(2) 8.徐冬林.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 中南财经 --——9.冯利英.内蒙古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内 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2) 1O曹斌,李国平.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测度方法综述 [J].兰州商学院学报,2o05(5) 11.曾国平,曹跃群.产业结构变动与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 (作者单住:山西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4,第一作者张爱国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旅游地理 学等研究) (责编:若佳) 27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