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省中考语文古诗欣赏试题汇编
目录
地区 江苏镇江 江苏扬州 江苏盐城 江苏徐州 江苏宿迁 江苏无锡 江苏泰州 江苏苏州 江苏南通 江苏连云港 江苏淮安 江苏常州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3分)
6.三、四句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3分)
【参】
5.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6.对新生命的赞美;呵护生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2017江苏淮安)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诗题 送万巨 戏题盘石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黄鹤楼 晴 菩萨蛮 泰州 一剪梅·舟过吴江 减字木兰花·竞渡 次北固山下 己亥杂诗 田家 作者 卢纶 王维 韦庄 崔颢 杜甫 李清照 文天祥 蒋捷 黄裳 王湾 龚自珍 韦应物 朝代 唐代 唐代 唐代 唐代 唐代 南宋 南宋 南宋 北宋 唐代 清代 唐代 首句 把酒留君听琴 可怜盘石临泉水 扶桑已在渺茫中 昔人已乘黄鹤去 久雨巫山暗 风柔日薄春犹早 羁臣家万里 一片眷愁待酒浇 红旗高举 客路青山外 浩荡离愁白日斜 微雨众卉新 形式 古体诗 绝句 绝句 律诗 律诗 词 律诗 词 词 律诗 绝句 律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7.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参】
6.阔”:传神地 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7.“客路”的意思是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太阳。让大雁稍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客路”的意思是行客前进的路,可见诗人是一位漂泊他乡的游子。颈联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不得回乡的愁思;“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太阳。让大雁稍家信可见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2017江苏连云港)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
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参】
10.B解析:“芳草萋萋鹦鹉洲”并不是“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而是长势茂盛。 (2017江苏徐州)
4.从唐朝诗人韦应物的这首诗里选一个词语作为诗的题目,并简述理由。(3分)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农耕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饥勤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参】
4.田家。全诗是围绕“田家”展开的,通过写“田家”的劳碌与辛苦来表达诗人对其的同情。 解析:本诗选自《观田家》,本题要求在诗里找一个词语作为诗的题目,“一个词语”自然极大地排除了失误的可能;在诗里能用的词语也就有“微雨”“田家”“耕种”等。诗文的题目一般是其内容、主题和思想的概括,或是内容、主题和思想的载体,内容或情节展开的线索等,选定了词语,结合诗歌内容“简述理由”即可。
(2017江苏常州)
减字木兰花竞渡 [宋]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6.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首词描会的是
(填写节日名称)的场景。(2分)
7.有评论者认为词中“飞”改为“冲”更好。你认为有道理吗?请主说理由。(4分)
答: 【参】
6.端午【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把握。题目是“竞渡”,契合端午节赛龙舟的传统,“深深杨柳”也说明树荫浓密,暗示着夏季。
7.(1)有道理,“冲”比“飞”好。“冲”字更能表现出在龙舟竞赛时划龙舟人的气势冲天,从众多龙舟中脱颖而出争得第一的豪迈气概,照应题目“竞渡”中的“竞”字,也照应下文的“惊退万人争战气”的“争”字,更加地生动形象有气势。【解析】此题考查对字词的赏析能力。首先要能辨别两字之间不同的表现力,其次更重要的
是要把两个字分别放在上下文中去体味推敲,看哪个字更能符合全诗豪迈有气势的意境。
(2017江苏南通)
①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捷
②
一片眷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③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词作于南宋亡后作者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②帘招,指酒旗。③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
6.上阕中词人是如何渲染他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3分)
7.“洗客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期待?(2分)
8.说说你对“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理解。(3分)
【参】
6.①直接写愁多:“一片春愁待酒浇”,“一片”言愁闷之多;“待酒浇”,以酒排解愁绪,表现愁绪之浓。②以景物渲染愁绪:“风又飘飘,雨又萧萧”,“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以风雨渲染其愁。(3分)
7.作者期待归家后“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过上安定和美的生活。(2分)
8.这是时序的暗示,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形象化诠释,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流露出一个亡国遗民的愁闷。(3分)
(2017江苏苏州)
睛①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3分)
(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
5.(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任写两点即可),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2)“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解析:(1)
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先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这两句诗中所写的景物有“湖外草”“海东云”和“莺”“鹤”等,前者是静态,后者是动态。写“湖外草”“海东云”用“碧”和“红”等色彩,调动人的视角感官;写“莺”“鹤”时,则抓住了声音(“相和”)和动作(“摩霄”),有实写,有虚写,从空间上看,有远有近。然后分析其作用。景物描写,不但写出景物本身的特点,而且渲染氛围,表达某种情感,情景交融。(2)题考查诗歌的情感。解答时要联系全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注释里已表明“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据此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感。
(2017江苏宿迁)
泰州① 文天祥
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
心在坤维②外,身游坎窞(dàn)③中。
长淮④行不断,苦海望无穷。 晚鹊传佳讯,通州路已通。
①南宋末年,诗人为避元军追捕,行经泰州,藏身于船十余日,后向东由通州出海,南归,继续抗元。②坤维:指西南方,当时诗人家人和益王(后在后来在福州登位,即端宗)都在西南方。③坎窞(dàn):地底深穴。④长淮:辽阔的江淮大地。
7.(1)谈谈你对颔联中“心在坤维外”的理解。(2分)
(2)赏析尾联。(4分)
【参】
1)【答案】这句诗用象征手法,“坤维”象征家人和国家。【手法】写出自己虽然被元军追捕,藏身于船,但自己未曾放弃对家人和朝廷的牵挂,“护国抗元”的决心没有改变。【境】 表现了他的爱国思家之情。【情】 语言含蓄,情真意切。【语言风格】
【解析】本题属于“理解诗句”题,要从四方面去思考,一是理解“手法技巧“,二是理解“内容意境”,三是理解“思想感情”,四是理解“语言风格”,这样对一句诗的理解才能算全面。
2)【答案】运用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传佳讯”赋予晚鹊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手法(宁可多写)】诗人因能顺利由通州出海南归,借傍晚时喜鹊边飞边叫的情景,【境】生动形象地表现自己的欣喜心情,表现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能南归抗元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情】
【解析】本题属于“欣赏语言”题,也同样要从四方面去思考,一是“手法技巧二是“内容意境”,三是“思想感情”,四是“语言风格”(可省略),这样赏析才能算全面。
诗前原有小序“予至海陵问程,趋通州凡三百里河道,北与寇出没其间,真畏途也。”明确了文天祥要去的地方通州,指出这一路,北兵与贼寇“出没其间,真畏途也”。全诗除了描写行路“难”外,一句“晚鹊传佳耗,通州路已通”( 傍晚时分,鸟鹊入林的叫声中传来好消息,去通州的路已通),道出了文天祥欣喜若狂的心情和期待胜利的乐观精神。一晃,在泰州十多天了,是泰州给了他休整,是泰州给了他希望,虽然前途吉凶未知,但在告别泰州之际,这位离家万里的“羁臣”(旅途漂泊不定
的人)以“天目鉴孤忠”作为自己最大的安慰。是啊,泰州境内的天目山怎能不知道他是宋朝的忠臣呢?
(2017江苏泰州)
菩萨蛮①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闽。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 种名贵的熏香。
11.阅读上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4分)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2分)
(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2分)
【参】 11.(1)运用双关手法,点明早春的季节特点(天气微冷)及词人的凄凉心情,是词人思乡的情感触发点(为下文抒情作铺垫)。(2)思乡之情(思念亲人),亡国之恨(对朝廷的不满、对时局的担忧)。 解析:(1)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完成时,根据题意,应抓住题干中的“微寒”一词,所以应从写作手法或修辞手法人手。(2)此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把握。答题时,应思考为什么酒拳消,同时,注意题干中的“哪些”以及此题的分值。
(2017江苏无锡)
送日本国僧敬龙①归
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注释】①敬龙:日本来唐朝学佛求经的和尚。②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处。③与师谁:指敬龙法师,“与师谁”即“谁与师”
8.⑴诗歌第二句中的“东更东”意在强调什么?(3分)
⑵诗歌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参】 8.⑴“东更东”:东面还要往东。运用叠词,强调了朋友此去归家路途之遥远。 ⑵表达了诗人对敬龙法师远归的不舍和留恋;对其归去一帆风顺的祝愿;对其清风明月般品质的赞美。
(2017江苏盐城)
戏题盘石
王维
可怜①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注:①可怜:可爱
(1)适当想象,描绘一二两句的画面。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参】 9、(1)在清澈的泉水上面,一块如席子般大小的巨石矗立.春风习习,绿杨飞舞在岸边垂杨巨石只畔,不时飘拂高高举起的酒杯.
(2)三四两句诗歌采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反问说如果春风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这同时也是拟人,春风更是善解人意,为独酌之人送来落花助兴.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陶醉于山间盘石的独得意趣.
译文:可爱的巨石大如席,下面濒临泉水.垂杨拂拂临泉举杯,是多么高雅的情趣.春风飞花低吟高唱,春风啊难道不解人意?如果说你不解人意的话,为什么又要吹送落花来?
(2017江苏扬州)
送万巨① 卢纶
把酒留君听琴,难堪岁暮离心。 霜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空阴。 人愁荒村路细,马怯寒溪水深。 望断青山,更知何处相寻。
【注】①万巨:人名。
6.首联中“难堪”的意思是 。(1分)
7.送别友人,作者的心情是不平静的。诗歌中 、 的天气状况衬托了这种心情。(2分)
8.诗人的“离别之情”具体有哪些?(3分)
【参】
6.不能忍受(或“难以忍受”,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中词语意思的理解和把握。完成的前提是把握“难堪”可解释为①不能忍受;②发窘;为难。结合诗歌内容可知,应解释为“不能忍受”。
7.无风不雨(若将“不雨”写成“多云”或“阴天”也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了诗歌中借景抒情的手法。送别友人,诗人的内心是伤感、无奈的,而诗人为了衬托出这种心情,借用了第二联中的“无风”“不雨”。
8.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或“对友人的留恋”)之情;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时的愁苦之情;诗人对友人此去路途艰险的担忧之情;诗人期待与友人再次相聚之情(或“不知何时何地能再次相聚的怅惘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具体把握。完成时,根据分值,可判断为答案有三点。分别可从诗歌中的“留君”“愁”“望断”进行思考。
(2017江苏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