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概念使用变迁回应国际传播过时论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概念使用变迁回应国际传播过时论

来源:刀刀网
国际新闻界2Oj3,06传播学研究/国际传播0与/全球传播0概念使用变迁:回应/国际传播过时论0崔远航摘要本文通过对/国际传播0和/全球传播0两个概念的使用进行历史追溯,认为/国际传播0从出现时就指代了意义广泛的传播现象和过程,其研究路径和范式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社会历史情境变化\"/全球传播0往往被视为全球化下/国际传播0的新阶段或新形态\"但鉴于/国际传播0概念本身的强解释力度,以及当今传播环境中国界仍发挥作用,国家间传播差异和不平等的持续加深,多元化认同的普遍存在,本文认为/国际传播0概念并不过时,不可被/全球传播0取代\"关键词国际传播!全球传播!跨文化!传播秩序!国家作者简介崔远航,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本文受/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发展道路中的价值理念及国际传播研究0资助(项目号:12@ZH009)\"From/InteruaionatiCommunieation,,to/QobalCommuuca柱on,,:AF决sPonsetlothe/ObsofesceneeofIntemaionatiCommuniC8tion,,CUIYuanhangAbstractThisPaPerstUdiestheeoneePtsof/intemationaleolnrnunieation,,and/globaleotnrnunieation,,formthehistoriePesPeetive,arndelaimsthatsineetheemergeneeof/internationaleolllrnunieation,,,ithasbeenusedinabroadsenseanditsreseacrsoeialeontexts.FormohenetwPhaseorformhapProachandParadigmhasbeenevolvedwiththeehangesofstinte湘tionaleommulneationseholars,/globaleo们\"rnunieation,,eanbetakenasof/internationaleomr口unieation,,眼ainstthebaekdroPofglobalization.Howeve,rduetotheexPlanaortystrengthof/intemationaleomrnunieation,,aswellasthenationalboundarystillPI盯5aroleineommunieationProeessnowadays,thisPaperarguesthattheeone印tof/intemationaleommmueation,,15stillaPPlieableandeannotberePlaeedby/globaleomnumieation,,.Keywordsintemationaleornrnunieation,globaleommunieation,transeulture,eorn们比unieationorderAUthorui丫UanChang15doeto阁studentattheSehoolofjoumalismandComrnunieation,PekingUniversit.y传播学研究国际新闻界2013刀6hisPaTPer15sbsi血edbytheProujectofReseachornVahieandInternationalConll刀unicaionofChitna.sDeveloPment(Prjeetnuomber:12@ZH009).每一个概念的提出和使用都带有当时社会和历史情境的影响,并随情境变化其内涵和外延发生转移\"由此在面对认为某一概念已过时!应遭淘汰的观点时,采取历史的视角对以下问题进行考察显得必要:旧有的概念是否仍然适用于当下语境!是否仍然能够用其来解释或理解当下环境;新生概念是否与旧有概念重合!是否能够完全取代旧有概念!这一新生概念是否能够满足众多不同的学术研究路径的需要\"因此,面对当下出现的/-国际传播.过时论0,本文将先对/国际传播0!以及被视为/应取代0此概念的签球传播,两概念的使用进行历史性的追溯,分析其使用的情境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国际传播过时论0者所持有的观点进行分析,以讨论这一观点的适用性\"一!/国际传播0概念的使用变迁(一)/国际传播0初现:鲜明的政治色彩与实用主义研究根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国际传播0被作为专指概念进行使用出现在1922年(Rogers,92:1144一155),即国际联盟刚成立不久后\"直到二战之前,此概念尽管尚未被明确详细界定,但已被学者从国际关系!国家之间合作与竞争的角度进行界定和征用\"尽管使用此概念的学者(Rogers,1922:144一158;elark,1931)都承认在国际传播领域除去国家之外,商业公司!国际组织同样是潜在传播主体,但是国家被给予了更多关注和期望\"具体而言,美国在国际传播规则制定!#推动国际传播范围扩大以及与他国合作等事宜上的所扮演的角色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这一研究指向与当时的传播环境!政治格局与学术思潮密切相关\"在20世纪初期通讯技术和传播手段提供了国际信息彼此交流的平台,大众媒体的发展使得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重大国际事件得以通过大众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国际政治领域中的信息交流活动得以凸显,而国际联盟的设立则佐证了此时期较为普遍和广泛的的信息流动状况\"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了国家对传播活动的明显介入,如何更好利用传播系统为国家利益服务成为和学术界共同的议题\"尤其对美国学术界而言,此时期美国力量上升,./三社四边协定0所划分的国际传播体系不再能满足美国的需求\"在国家利益与传播技术发展双重推动下,美国学界开始探讨如何建立可以使美国获得更多利益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一学术取向也与当时整体社会科学的实用主义意趣和行政研究的盛行相吻合,学术研究成果目的在于服务于国家!社会系统更好的运转\"/国际传播0这一概念正是在上述背景中得以出现和被使用,整体社会科学研究的实用主义取向以及国际政治格局中传播作用的凸显,都使得美国学者对/国际传播0这一概念必然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进行连释和使用\"(二)二战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际传播0:冷战背景下的多元化与政治经济学转向自二战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处于西方社会学主导地位,社会内部各组成部分如何互相关联以维持社会这一整体系统的均衡运作是这一理论流派的关注重点;国际新闻界2013.06传播学研究与之相应的是在前一阶段带有实用主义和行政研究特色的/国际传播0概念延续至二战之后,亦即国际传播研究被认为应指向现实问题!并对现有政治!社会系统的正常运作有所帮助,譬如哈钦斯委员会(HuthinsCommissiononFreedomofthePress,1946)发布的报告主张通过国际信息自由传播来扩大美国的对外宜传\"与之相应的是,有学者(Smith,1956:82一1195)认为二战结束后十年国际传播研究过多关注如何帮助国家向敌对国进行宣传,而未来研究重点则应为如何减少国际冲突和舒缓紧张局势;并在此前提下,将移民!交换生和访问学者等个体,从事行为的媒体出版公司和其他企业,福特基金会等非组织都视为可以帮助减少冲突和对立的国际传播主体\"此研究所蕴含的两大特点一一实用主义和行政研究特色的延续,以及国际传播主体界定多元化一一可以说是二战后一段时间内美国学者对/国际传播0这一概念的界定和使用特色\"具体而言,一方面学者从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的角度对国际传播的具体运用进行考察,从而试图发现最利于美国利益和自身发展的国际传播形式\"另一方面,伴随着学者对国际传播主体多元化的认知!以及实用主义和行政研究特色的延续,在商业传播!教育援助活动等/非0领域内探讨国际传播问题亦构成了此阶段国际传播研究的重要部众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关注非领域国际传播的学者(RIPley,1968:3一555)的研究中出现了/文化霸权主义0等概念,这与此时期学术界政治经济学转向密不可执这一席卷20世纪七/计年代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术思潮(Adams,2003:巧一17)在国际传播研究中集中体现为借用或重新阐释马克思理论来解释当时国际传播过程中的权力关系运作以及所带来的不平等或剥削结果,亦即对跨越国界的信息流动进行政治经济学意义之上的批判性分析\"具体而言,这一思潮带来了/国际传播0概念在以下领域的应用:国际传播的不平衡状态!其在资本主义经济和意识形态再生产中的地位,此过程中信息资本集团与政治集团的利益苟合以及对弱者的剥削!国家和机制的作用;而国际传播主体也愈发被集中界定为国家!大型企业和传媒集团(如shi一ler,2969;uNEseo,1972.;uNEsCo,2950)\"综合而言,在冷战背景下伴随美国自身外交的调整,/国际传播0概念呈现出传播主体多元化的特点,相关研究也延续了冷战前实用主义和行政研究的特色;但随着在冷战中后期研究范式转向政治经济学,/国际传播0概念中本在冷战前期得以踊跃存在的多元主体)组织!个体!企业与等)集团,整体研究也呈现出宏观批判!反思式色彩\"如非在冷战后期反而被缩减至国家与大型传煤集团!(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国际传播0:全球化影响与文化转向自冷战末期起,社会科学界出现了后现代理论转向,之前对于社会结构的关注转向了文化生活和意义的制造,以此为基础的多种研究范式各占一席!彼此争锋,如制度主义!文化研究!女性主义\"与之相应,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全球范围信息迅速流通,签球化0同样成为各界关注的主题\"正是在这两大潮流下,/国际传播0这一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也呈现出/全球化0和多元研究路径的转向\"与政治经济学研究时期相较,此时期的/国际传播0重新将多元主体纳人其考察对象之中(如李少南,1994;Mowlana,1994:14一32;Thomas,1997:105一111),对传播技术!文化认知!非组织在国际问题谈判上的角色!人际之间交流等研究都在此时期涌现\"出于对全球化所带来的语言!文化!认知等层面影响的考虑,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研究中57传播学研究国际新闻界201306仍然坚持使用/国际传播0这一概念的众多学者普遍地将全球化视为国际传播的新语境,并从国家传播系统发展差异(福特纳,2000)!语言和文化竞争力对国际商业的重要意义(Babcock&Du一Babeock,2001:372一412)!国际传播研究的文化转向(Kavoori&Chadha,2009:36一346)等角度展开对全球化下国际传播新问题的讨论\"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学者对/国际传播0和签球传播0两概念混用的情况\"因此,下文在对/全球传播0概念使用变迁的论述中,将会进一步论述这些学者对于/国际传播0和凌球传播0两概念的界定和使用情况\"二!全球传播的概念出现与变迁根据笔者目前手中的资料,最早在文章标题上使用签球传播0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霍华德#H#弗雷德里克(HowardH.Frederick,1993),此后对坠球传播0这一概念的普遍征用直至今日;并且这一概念往往与签球化0紧密相连;几乎所有使用这一概念的学者都会提及/新的信息技术发展使得全球范围内迅速便捷的信息传播成为可能0这一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下签球传播0带来的影响\"但此概念被征用的方式基本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未将冷球传播0从/国际传播0中分离一一或将之视为国际传播中的新阶段或新形态,或直接在文中进行混用;另一类则完全对二者进行区分,要么将二者施用于不同的学术领域,要么在同领域内,全球传播研究应该撇开国际传播的旧有路径,甚至完全以湮球传播0取代/国际传播0\"若对自1993年以来标题上带有凌球传播0的学术作品进行梳理,可知学界对全球传播这一概念的使用更多在第一类范围内\"譬如直接在文中将冷球传播0与/国际传播0两个概念进行混用,与前文提到的众多国际传播学者一样将全球化视为国际传播的新语境和新的研究路径,并以国际传播的框架(如国别研究)施用于题为签球传播0的研究之中(如Stevenson,1994;MePhail,2006;伽摩利拍,2008:4;MOWlana,1996,Hugill,1999;陈卫星,2003;明安香,2006)\"此类趋势可在同时期的国际传播研究中见到:标题为/国际传播0,文中必然提到全球化的影响,并不作区分的使用冷球传播0以代替/国际传播0(如Stevneon,1992s)\"然而,亦有虽将两概念混用!但已然从应用语境角度作出区分的学者(及11ranian,1999),/全球传播0出现在讨论边缘群体的传播权利和泛资本主义兴起的文本中,而在分析国家之间争端个案时,/国际传播0取代了签球传播0\"与上述稍显模糊的概念使用相较,一些传播学学者更明确地将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两概念进行区分:或是单方面论述全球传播的/跨越国界0特征,强调信息技术全球化早已超越国界,并相应带来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变化,在文中并不会出现/国际传播0这一概念(Gilboa,2002:731一748);或是并列提出两概念,认为在后冷战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冷球传播0更能覆盖所有信息通道,因此/全球传播0应取代过于狭窄或老旧/国际传播0(Frederick,1993;刘继南等,2002:113;李智,2010)\"总体而言,至今对签球传播0的界定基本朝向等同于国际传播或否定国际传播这两大方向\"从对这一概念使用的语境或领域中,也可投射出当时众多的社会潮流与历史事件:正是在冷战结束!资本主义式生产方式拓展至全球范围的大背景下,-冷球传播0概念出现,/国际传播0也被一些学者认为不再适用;CNN对海湾战争的全面直播!/软实力0概念的提出和/文国际新闻界20怕.06传播学研究明冲突论0的盛行,同样折射在此时期签球传播0研究的文化关怀之上(Stevenson,1994;ehrTanian,199)\"90年代学者们视野中全球传播涉及到的媒体还只是全球广播电视网,这一视线已然在21世纪明确转移到互联网!进而转移到手机等移动媒体之上\"并且此时期的/后冷战0色彩大为减弱,之前曾在90年代研究中普遍出现的意识形态!霸权!主义等词汇已然罕见,涌现出来的则是经济全球化!产业并购!全球文化的本土化促进信息社会传播权力的社会运动等新的探讨领域\"三!/国际传播过时论0之讨论正如前文提到,隆球传播0这一概念被作为特定概念的提出就是基于/-国际传播.概念不适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0这一假设之上(Frederick,1993),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英语学界抑或汉语学界都没有出现类似的主张\"直到近几年来,国内一些研究者(李智,2010;刘国强,2010:6一7;郭云强,2009)在对签球传播0概念进行界定时,重新回到/国际传播过时论0,亦即认为/国际传播0概念已不再适用当下传播情境,应用冷球传播0代替/国际传播0,具体而言此观点论述如下:第一,/国际传播0概念意指限于国家之间的传播,不适于分析多元主体的传播情境;而签球传播0概念则满足了这一需求\"第二,/国际传播0概念假设了国界的存在;而全球化下民族国家力量已渐被削弱;传播更多是无国界!自由畅行的\"因此,需要用无国界的签球传播0替代有国界的/国际传播0\"然而,若追溯/国际传播0和签球传播0两概念的使用及其变迁,以及现今的传播现状,则可见此观点的不足\"(一)/国际传播0概念对签球传播0概念的涵盖从上世纪20年代起,/国际传播0的内含及外延就一直处在不断调整变化,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更为广义的概念,多元化的传播主体一直都是国际传播研究的重要组成部众如1922年/国际传播0概念初现时,其潜在主体就是多元的\"冷战时期对国际传播的研究,在政治经济学转向的影响下,企业!国际组织和成为讨论重点\"九十年代后的国际传播研究者则更为明确的采用了广义的传播主体界定:个人!社会群体!商业公司!国际组织和国家\"可以说从一开始,/国际传播/的主体和研究对象并非限于国家,也并非是由国界所限定的政治性研究;而是多主体!多学科!跨文化的研究领域\"并且对于广大国际传播学者而言,将/全球化0纳入国际传播研究中是在90年代自然出现的研究趋势,签球传播0被视为国际传播研究的新阶段!新范式!新路径;以签球传播0为题的文章中所讨论的话题和研究视角也与国际传播研究所重合\"此时期的国际传播学者会同时以/国际传播\"和签球传播0作为标题撰写文章(如Mowlana,1994:14一犯;1996;tevSenson,1992:43一5553;1994)\"而另外一些在标题中使用签球传播0的学者,虽然并未撰写其他题为/国际传播0的文章,但在文中却仍然可以见到这两个概念的混用\"至今为止,对于/全球传播0这一用语的使用和界定,在很大程度上并未与/国际传播0作出明确区分;在闭口不谈/国际传播0的情况下,签球传播0往往是作为/传播全球化0的环境!而非作为学术研究领域或特定学科进行使用和讨论\"而最先提出用签球传播0取代/国际传播0的学者(Frederick,1993)对签球传播0的界定与其他学者对/国际传播0的界定相较,二者并无区别\"传播学研究国际新闻界2013#60从概念本身的分析和解释力度出发,/全球传播0所带有的浓厚技术依赖倾向,使得这一概念将重点放在/信息0之上;而更具有结构性的/国际传播/则可提供对/信息0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和权力结构的分析平台,\"从当下传播情境来看,正如程曼丽(2006:4)所提出的,鉴于/国际传播0得以实现的前提是一国对外的信息传播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流动,并与他国对外信息传播形成互动和交流;而签球传播0的实现则需要一国/内0/外0传播之间毫无界限,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融为一体,以整个地球为传播范围\"就目前而言,国内信息已然得以蔓延至国界之外,但内部的信息传播活动并非与国界之外的信息传播活动完全一致,鉴于各类控制手段和传播壁垒的广泛存在,国界内外的信息传播活动仍存在巨大差异;一国/内0/外0传播有别,彼此界限仍然明显,信息的生产!流通!接收乃至反馈都无法忽视这一界限的存在\"正是在此意义上,以整个地球为范围的传播活动一一亦即/内0/外0一体的签球传播0并未实现\"较之/国际传播0概念,-冷球传播0概念仍欠缺对现今传播情境的解释和分析力度\"/国际传播0这一概念则无论从内部界定还是外部使用都得以覆盖签球传播0,并且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分析平台\"(二)国界仍在:民族国家的影响持有/国际传播过时论0观点的学者给出的另一重证据是,全球化已然削弱了民族国家的主导力量,因而国界在当下传播形态中)尤其互联网等媒体技术提供了全球信息流通平台)是可以被忽视的\"但这一证据的真实性仍有待验证:民族国家的力量在全球化的传播过固然大众传播和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内容呈现出超越国界的表象;若从各项传播规程中是否已然被削弱到可以不纳入考虑的程度?国界内外传播的界限是否已不存在?则的制定!信息出入境的控制来讨论,国家仍然是规则得以构建和发生作用的基本单位\"全球范围的媒体经营和发展,媒介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等都离不开国家的作用\"更何况很多国家对电信公司在本土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以保证本国利益的实现\"如欧洲!印度!加拿大等国际对外国资产进入本地媒体进行规定,保护本土制作的煤介文化产品,以抵御外来卫星电视人侵威胁\"纵使对于被视为最为全球化的媒介一一互联网而言,无论域名管理还是内容都深受国际格局以及国家利益的影响\"负责对全球互联网地址及域名进行管理和分配的组织ICANN其组织构成!资金来源以及域名地址分配情况与美国机构之间的关系已被诸学者进行讨论\"对于互联网内容而言,根据研究机构OPenNet(Deibertetai.,2008)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至少有40个国家的因为政治!社会或其他原因,实施网络资讯过滤\"与之相应的是在国家对互联网内容进行规制的同时,互联网公司为了能够进入其他国家市场,而主动迎合国家的内容审查一一这一点与非互联网的媒体相较,并无区别\"因而,从信息流动范围和适用人群最为签球0的互联网,其从网站设立到内容制作仍然无法免除国家影响\"(三)全球范围中不平等的信息传播秩序以没球传播0替代/国际传播0的倡导同样蕴含着另一层意义:被新自由主义思潮所努力推动的全球化进程所倡导的是资本的全球积累!全球范围内资本市场的自由化\"这一思潮投射于传播领域之上,呈现为作为商业资本另一形式的信息的顺畅流通被加以强调!/全球传播0这一概念得到大力推动\"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自由!平等!多元的信息交流的实现?抑或此概念不国际新闻界2013#06传播学研究过是为了能够让商业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以获取更大利益的假象和借口?/全球传播0所试图传达的信息自由!平等传播的乌托邦式的图景,难以在媒体机构愈发集中和商业化的现实中得以存在\"信息流通背后所依附的政治和经济权力结构在签球传播0的概念中难以被涉及和讨论;概因民族国家与这一结构密切相关,而签球传播0所倡导的/无国界0则忽略了媒体集中和资本的全球流通带来的不同国家所掌握的话语权力的差异,在民族国家之间造成的信息资本的不平等和传播能力的不平衡\"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其自身作为意识形态的载体的身份被有意识忽略,而新自由主义得以在其中获得合法性和合理性,从而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导话语,并进而有利于已形成的不平等的传播秩序的加固以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巩固与更多获取\"凌球传播/也同时将传播过程参与者的利益扁平化和单一化参与者以冷球0的名义被抹去彼此之间差异;然而难以忽视的是大型企业的全球拓展所带来的阶级形成的可能性\"与之相应的是Schiller(2007:256)所指出的各类经济组织对在/变迁中的市场和地缘政治条件下的利益获取和资本积累0这一目标的追求\"这本身就构成了全球范围内新型的等级结构和等级秩序\"而若将/民族国家0剔除在外)/阶级0这一概念的意义也正是基于/国界0的存在而产生一一认为签球传播0由多元!权力平等!目标一致的参与者构成,则意味着未能将当前传播进程放入历史性的考察之中,从而丧失了真正实现全球范围内信息自由!平等流通这一梦想的可能\"(四)全球消费主义并未抹消国家认同此外,对于持有/国界不再影响传播0这一观点的人而言,另一重要论点是全球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传播信息的同质性已然在全球范围出现,井且在地缘(国界)之上产生的文化认同已然被全球性的文化认同所取代\"然而对于信息内容的理解,往往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所进行的,并深受这一地域范围所原生的文化的影响\"譬如信息的传递深受语言,现代国家施行的全民普及教育使得某一指定/国语0的学习和使用普及化,从而保证在国界内信息的顺畅流通和接收理解\"但在全球范围内,尽管英语已被广泛使用,并在学术研究!国际会议和媒体报道等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但并非全球民众都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就文化认同而言,并没有证据显示全球消费主义已经覆盖了民众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认同\"安东尼#史密斯(2011:145)在其对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进行分析时写道:/许多国家的精英们在接受全球消费主义的同时,寻求培育自身民族文化,反抗文化帝国主义\"文化的民族主义能够与消费全球主义共存,甚至依靠后者来提供养分来维持\"0总之,全球化的信息传播并未能使得边界和差异消亡\"在签球本土化0(gtocalzation)这一概念在学界被讨论和研究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国家力量的再次确认乃至加强\"赵月枝(2003:27)曾展望了传播从主体!内容!对象到渠道的全球化,但她在结论中称:/尽管市场化是民族国家被纳入全球秩序的途径,但是民族国家的!建设及维护和巩固仍然是一个未竟的事业0\"而正如安东尼#史密斯(2011:150)所说,/事实上只有在民族的国家这一中间的层次上,全球化的过程才似是而非地拥有其巨大的影响0\"纵使在全球化的情境下,信息的流动得以无限的扩大,但若因此就将国家刨除,否认国界的存在,否认基于国家而出现的全球信息传播的差异和不平衡状态,则未免言之过急\"/国传播学研究国际新闻界2013.06际传播0从一开始就指代了意义广大的传播现象和过程,并提供了潜在的不同范式和学科的研究可能性,全球化的情境则是/国际传播0得到新的研究转向和范式突破的机遇\"本文认为,正是基于上述意义,将/国际传播0概念视为过时!并认为应被签球传播0概念代替的/-国际传播,过时论0观点的理由并不充执四!余论本文对/国际传播0和签球传播0两个概念的使用进行历史追溯,并在此基础上试图与/-国际传播.过时论0进行对话\"通过文献梳理,可知/国际传播0这一概念在上世纪20年代已出现,之后伴随其被征用的情境变化,其含义也发生了变迁\"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兴起,部分学者将/国际传播0的含义界定为/国家主导的传播行为0,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传播.过时论0的观点\"但对于广大国际传播学者而言,全球化更多被视为国际传播的新环境,隆球传播0作为/国际传播0的同义词进行使用\"由于当下社会历史情境的变化,国际传播整体的研究路径和范式同样出现转向,从而使得现今的/国际传播0(或湮球传播0)与以往/国际传播0研究有所不同侧重\"但此类转变实则一直发生在/国际传播0这一概念和相关研究的各个时期\"而围绕/-国际传播.过时论0的论点,本文认为/国际传播0此概念本身具有更强的分析和解释力度,国界在现今传播环境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全球化并不能掩盖由此带来的传播差异和不平等,而全球盛行的消费主义文化也无法取代地区!国别!族群等多元化的认同\"也正是在上述意义上,并不能认为/国际传播0已然过时\"限于能力与时间,本文仅仅基于英语学界和汉语学界的研究成果展开分析,而未能触及其他语言领域,;所分析的概念也仅仅限于湮球传播0和/国际传播0,诸如/世界传播0!/跨文化传播0等概念及其互相之间的联系则完全未能涉及\"以上两点注定了本文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也留待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注释[Notes]1.本文所涉资料仅限于英语和汉语\"学者WinamGudykimst(2002)认为自二战以来美国在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独领风骚,研究成果最多;因此本文所关注的研究也多源自美国\"2.3.4.此文件于1%9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蒙特利尔会议上提出,被视为国际传播研究的分水岭,参见JaroesHalloran(1997:28一43)\"此处借用中国人民大学刘小燕教授于2008年5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课堂讲授的观点\"在国界内少数族裔的认同反而借由全球化的机会得到较之从前更为广泛的传播,全球化带来的并非表层的文化同一,而是文化多元;这样的多元性也是在不同权力的互动中所显示出来的\"关于少数族裔的媒体!认同等可参见JudithR.Blau(1998:13一24)\"5./全球化0或许也难以解决这一问题\"表面上停留于个人使用层面的语言问题,也必然与国家利益!世界政治格局密切相关\"如拉美各国广泛使用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恰恰是西欧两国强盛时期在全球开拓殖民地时的遗留物;印度等国家官方语言中含有英语,北非一些国家官方语言为法语等\"在全球化时代,数百年前国家留下的旧有痕迹依然清晰;而新的痕迹仍然在被生产和制造\"引用文献[WorksCited:陈卫星(主编)(2()3).5国际关系与全球传播6.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X62国际新闻界2013.06传播学研究IChen,W七ixing(ed.)(2003).Internatonalrielationsand召Ioba]c帅municati朋.Beijing:Be小ngBroadeastinghistitutePress.]程曼丽(2()6).5国际传播学教程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XICheng,Manli(25X场).In仇对乙eDO月tointe门a石on习1Coln功/刀通-allon.Beijing:PekingUnivesityPress.]r郭云强(2009).全球传播一一起源!概念!范畴.2012年6月20日访问于人民网:httP:/lmedi.pcaopl.eeom.e可GB122114州日1101142321/53488.html.[Guo,Yunqiang(2()9).GlobaXleonnuu血aion:ortigin,coneePtanddomain.RetievedonJune20,2012romhtrftP刀media.伴\"Ple.eom.e可GB122114川阵1101142321/53488html.]李少南(l994).5国际传播6.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玩e,PS#N.(1994).In把ma如nalcOIn不口unistion.Tcaipei:LIMingCultUrlEnterapriseCo.,Ltd]李智(2010).5全球传播学引论6.北京:新华出版社.[Li,Zhi(2010).Ann劫陇Iiuc百onto多lO加Icmoac,nu石bn.Beijing:XinhuaPublishingHouse.]刘国强(2010).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的范式转换.5新闻爱好者6,(10),6一.7[Liu,Guoqiang(2010).TheParadigmtransformationfrominternationaleommunieariontoglobalcomm画caion.JtO切叨aj油2IovLre(10),6一7]刘继南等(编)(2002).5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6.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Liu,Jinanetal.(eds.)(2002).Inte用aOODalc帅m朋了/百卯胡dnationalim习ge.Beijing:BeijingBroadeatingInstsitutePress.]明安香1主编)(2(刀6).5全球传播格局6.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Ming,Anxiang(ed#)(2()6)8夕电aViXSi.川Of多IObalcomnluac,nRess.]百朋.Beijing:SoeialSeieneesAcade而e赵月枝(2003).帝国时代的世界传播:国家!资本和非组织力量的重新布局(刘宏译).载陈卫星(主编).5国际关系与全球传播6.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Zhao,Yuezhi(2()3).叭勺rldeommunieatXioninimPerialismtime:reloeaionofptowerofnationstates,caPitalandNG0s.InChenW七ixing(ed.),劲把mat(初月I咫抽百助5aindgjob月Ico石门刃口/刀2-月百\"刀.Beijing:BeijingB找班dcastingInsttutiePress.]罗伯特.福特纳(2(X刃).5国际传播)}(刘利群译).北京:华夏出版社.石on.Beijing:HuaxiaPublishingHouse.]=FOlnert,R.(25兀K)).Intcma坛勿al\"阴的厂nuac,n伽摩利拍(编)(2()8).5X全球传播(第2版)6(尹宏毅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Kamatipour,YR.(ed#)(2()8).GZd加了X-\"功扭/月J-日\"\"刀了助de苗如n)心Beijing:TsinghuaUniversityPress#]安东尼.史密斯(2011).5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第2版)6(叶江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Smith,A.(2011).助泣石朋alism:theo10了介\"了呢汉historyfZnd亡di百\"川.Shanghai:ShanghaiShijiPublishingGrouP.]Adams,J.,Clemens,E-&1扮>\"f,AS.(2()3).SoXciaitheory,modemit,andthreewayvesofhistoriealsociology.RussellSageFoundation.Retrivedfrom:httP:l/www.russellsage.org/sites/all/fileslu4lAdams,%20Clemens,%20%26%200rlof-Soeiafl%20Theory,%20Modernity,%20and%20the%203%20W自ves%20of%20Historieal%20Sociology.冈f.Babeoek,R.&Du一Babeoek,B.(2001).Language一basedeommunieationzonesininternationalbusinesscolnrilunicaion.了为eJtOuJ.alOfBusDeis1bnlm~石d月,38(4),372一412.Blau,J.R.(1998).1浏rignranteomn1unitiesandteihrnewsPapersinAmeriea,1850一1930..负祀勿吻如ZA刀aIy.Fs,i传播学研究(l),13一24.国际新闻界20侣\"Clark,K.(1931).Intem口认加口户-\"阴叮2\"刀矛-口自\"刀,:theAm己n\"刃,altitude.Neworyk:ColumbiaUniversityPress.Deibert,R.etai.(2()8).AcXsec.Press.eni己d:tdh\"尸阳-加eand即Ii.沙ofgloblantIcmet万I把行心.Cambridge:MITFrederiek,H.H.(1993).6矛dbaleo石口石口uniaOOnacndinle动a百onal肥抽石冶月5.Belmonr,Califomia:W台dsworhtub.CoP..Gilboa,E.(2()2).GlobaXlconnunieationandforeignpoliey.JO/m月Iof1bln切\"刀招aoon,52(4),731一748.Gudykunst,W.B.&Mody,B.(eds.)(202).石肠月动又刃女ofintem月如nalandin把rc/It助旧Ic侧rn石口/月矛-月\"\"刀(nd2e苗之矛叩久London:SagePublieations.Halloran,J.(1997).Intemaiotnalcornmunieaionrteseach:oPproruntitiesandobstacles.InMohammadi,A.(ed.).劲之曰叨a如Dalcon刀刀/刀犯习i万d\"朋d到obal龙a石\"月.London:sagePubiclatoni.Hugill,pJ.(1999).G勿七留cmoUniversityPress.niua百onssicn必1844:岁印诫动绍andtechnoIJ黔BaOltimore:JohnsH叩kinsHutchinsCo7\"rnissiononFreedomofthePress(1946).几叩把-印e欧众瞥toPe雌虎5.Chieago:Unive竹ityofhiCcagoUnveisiryPtress.Kavoori,A.&Chadha,K.(2()9).TXheeultraltuuruinintenationaleommuniearion.JtO帅ajOfB用月认习s动珍及月比\"e叮祀人纪d白,53(2),336一346.Mep卜ail,TL.(2006).口\"lcabro~之护\"刀:theoscn,stakeho北触绍.and卿山#oxford:BlackwellPublishing#unieationintheZlsteentury.乃eJou用aIOfMowlana,H.(1994).ShaPesofthefuture:intemationaleonnu勿把功a示加习ICbmm/n矛C月\"\"刀,l(1),14一32.Mowlana,H.(1996).曰\"加Icamm/nlc月百d刀in立视ns佰on:the朗dofdi~凡Ple,yjtyZSagePublications.S#D#(1968).Internationaleommunieationinthetwentietheentury.Bulc血olftheAtomJCScicn价绍,24(6),53一55.ogerRs,W.S.(1922).Intemaionatleleetiearleollllllunieaion.几此如乃伪加,1(2),14t4一158.Sehiller,H.I.(1969).别锄5cmoun矛c日而刀sandA用己口-a月e川p垂邝.Newouryk:A.M.Kelley.Sehiller.H.I.(2()7).NotyettXhepost一imPerialistera.InJinCao&ZhaoYuezhi(eds.),乃ePoli改alecon以毋,fcO-O八厂门/月招日沃功:a卿山iShanghai:FudanUniversityPress.S而th,BL.(1956).TrendsinresearchoninternationaleommunieationandOPinion,1945一1955.几blci印勿iDOQu翻t,尔2e0(l),182一195.nieationasafield.JOu7alnS加设叼劲is1bm功叨iatcIOnStvenson,R.L.(1992).Defeininginternationaleofumn伽毋犯办69(3),543一553.Stevenson,R.L.(1994).G句blaehTr俪an,M.(1999).G户\"bIac侧巾石口切山-月百朋in功et~-~~钾.肠t卿勿尽Newyork:Longman.#百\"刀andwo甘POIiticS:面用ina百on,devclop切ent,anddscio~Boulder:切nneRiennerPublishers.homaTs,G.E(1997).Reseaehtrhinktank:eomPlexifyinginternationaleommunieationandeommunieationtechnology.Bus功es-1b功m/n刀Ca石匕nQu日庞rXI)(4),105一(6川.~百之劝\"/纪rUN毛SCO(1971).乃切叩s口15fbranin把动a认勿习IP兀咨限mlneofCo石口不门/月犯月石卯肥se孙动.Paisr:COM舰D120.UNESCO(1980).To肠a几I.s月new用衅少/standm附亡丘元矛朗twol泪功勿\"刀百朋胡d~London:KoganPage.(责任编辑:陆佳怡)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