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的组织实施
江尧; 张戎; 肖南; 黄朝晖; 余漩
【期刊名称】《《医院管理杂志》》 【年(卷),期】2019(026)007 【总页数】3页(P698-700)
【关键词】战术战伤救治; 组织实施; 启示 【作 者】江尧; 张戎; 肖南; 黄朝晖; 余漩
【作者单位】陆军军医大学陆军卫勤训练基地卫勤教研室 重庆400038; 陆军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 重庆40004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197.32
战术战伤救治在整个战场救治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战伤统计显示,在以往的战争中几乎90%的死亡人员在到达医疗机构前死亡[1],足见战术战伤救治的必要性。美军因其丰富的现代作战经验和先进的平时创伤救治技术,不断改进完善战术战伤救治的理论标准,并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实践中取得明显效果,将伤死率控制在9.4%,低于越南战争时的15.8%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19.1%[2]。本文具体介绍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的实施方法与步骤,为未来提高我军战场救治效能提供借鉴。
1 美军战术战伤救治
战场环境作战条件下,情况复杂,影响救治的因素较多,要使伤员获得最佳转归,需要在不同的阶段采取特定的救治措施。美军战术战伤救治委员会将救治过程细分为火力下救治、战术战场救治及战术后送救治三个阶段[3]。
1.1 火力下救治 火力下救治是受伤现场实施的救治,此时伤员和施救人员都处在敌方直瞄火力威胁下,随时可能遭到打击,而且救护装备有限,只有单兵急救装备和卫生员急救包。
该阶段,作战人员首先应尽可能压制敌方火力快速完成战斗目标,卫生员在救治伤员前应根据指示和要求,参与火力反击。对于无法继续战斗的伤员,应指导其在附近掩体躲避,避免伤员受到额外伤害。救治中,首要措施是及时制止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上85%的可预防性死亡是由于大量失血[2]。发现四肢大量出血时应在出血点的近心端使用止血带止血;非四肢伤出血若没有专用止血钳夹,应采取压迫止血。止血得到处置并确保压制敌方火力后,使用担架,以及背带雨衣等物品对伤员进行转移,借助烟雾弹、CS刺激剂、车辆等掩护伤员脱离现场。
此外,由于战场环境的危险性,该阶段暂时不处置少量出血,不做气道通气、心肺复苏等,除非是明显钝挫伤否则不宜对可能伤及脊柱的伤员做颈段脊柱固定。 1.2 战术战场救治 战术战场救治是战场上脱离敌方直瞄火力打击之后的救治,该阶段环境危险性减小,具备进一步救治伤员的时机。
在解除精神状态异常伤员的武装后,首先应进一步检查出血部位并处置之前未能控制的出血点。接着评估伤员气道通气情况,对昏迷但无气道阻塞的伤员抬下颌推颚放置鼻咽通气管并采取复苏姿势以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术处置气道阻塞伤员,此阶段不行气管插管术。其后评估呼吸情况,开放性气胸使用封闭敷料将缺损封闭,张力性气胸使用穿刺针穿刺减压,不建议在该阶段进行胸腔置管引流以减小受感染的风险。完成后重新评估循环状态,检查之前实施的止血情况,根据
需要使用止血绷带、敷料和止血剂。
基本生命体征控制好后,对需要液体复苏和静脉注射药物的伤员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采取骨内输液复苏。同时加盖保温毯或锡箔被,注意防控体温过低,避免凝血功能障碍加重出血,并注意远离热源和化学毒物。根据伤员情况,选择口服或者静脉输注的方式给予镇痛药物和抗生素。对于骨折伤员,应采用夹板固定,对有钝挫伤的脊柱受损患者脊柱移动,用固定器辅助固定。此阶段,还应完成战术战伤救治卡的填写[4],并发出战术后送申请,做好后送准备。
1.3 战术后送救治 战术后送救治是使用汽车、飞机、船舶等后送平台将伤员送达更高级别救治机构途中采取的救治。分为单纯伤员后送和有医疗看护的医疗后送。医疗后送工具中通常配有更全面的医疗物资和设备,如血液制品,吸氧装置,监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电子设备等,也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实施伴随保障。 战术后送救治阶段,是战术战伤救治的延续,应积极使用配备的各种设备对伤员进一步治疗。救治时应当持续评估伤员情况监测其生命体征,气道需要更彻底处置的伤员,可以行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穿刺减压效果不明显的张力性气胸伤员可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在监控设备帮助下持续给外伤性脑损伤伤员补液,将收缩压提高至80~90 mmHg[5];给休克伤员继续使用不超过1 000 ml的6%羟乙基淀粉注射液溶液[6];给大量失血伤员补充血细胞;给骨盆骨折或盆腔腹腔出血的伤员使用抗休克裤;为防止伤员体温过低,所有输给伤员的液体应适当加热,同时避免伤员身体暴露于外界,尽量远离风口。
后送申请单位应确保后送交接点的安全,做好和医疗后送人员的交接。后送时避开有潜在危险的道路,可采取分段后送的方法提高后送效率。 2 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特性
2.1 救治体现出战术性 战术战伤救治首先要求技术措施和人员行动符合战术作战要求。在实施上,救治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应有适当的救治处置,如火力打击下主要
控制致命性出血避免更多损伤,后续阶段才解决气道、呼吸、休克、低体温、疼痛和感染问题,这些救治原则的提出都应考虑到战术环境的特点,并结合救治的要求。战术战伤救治强调的是简易、快速、实用的方法,不依赖复杂器材和过多专业知识,参战人员经过培训即可掌握,体现救治技术的战术适宜性。
2.2 救治体现出及时性 虽然美军战术战伤救治技术与我军战(现)场急救技术基本一致,但更细化更具有操作性,体现时效救治及时性原则。比如特别强调优先使用止血带控制肢体大出血,脱离危险地区后尽快处置呼吸道阻塞和张力性气胸,因为这类损伤不及时处置会严重威胁伤员生命。对低体温的预防也体现及时性,因为低体温的重点在预防,如果发生可造成机体凝血功能异常和酸中毒,给复苏增加困难。 2.3 救治体现出合理性 控制非致命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骨折固定等处置,都要求推迟至战术战场救治阶段实施。对爆炸伤且无生命体征的伤员不实施心肺复苏,对脊柱穿透伤的伤员不进行颈椎固定,是因为战场救治应该以减少可避免的死亡为重心,同时避免继发损伤,这些耗时的操作对结果几乎没有影响但增加受攻击的可能,应充分发挥救治资源的效能,以挽救更多伤员的生命为目标,细致全面的医疗处置从作战角度看来可能是不好的战术,而不好的战术会导致任务的失败。同时张力性气胸作为第二大可预防的战伤死亡原因[7],在作战环境中很难与开放性气胸区分,美军提倡单侧胸壁穿透伤伴进行性呼吸窘迫的伤员应被假定为张力性气胸而行胸腔穿刺,这些理念体现救治的合理性。 3 对我军战术战伤救治的启示
美军的战术战伤救治理论与经验在多年现代战争中实践并改进,证明其有效性和可靠性,为我军战伤救治的实施提供很好的借鉴,尤其是其指导原则、救护装备和救治流程,值得我军结合卫生编制改革情况进行吸收和转换。
3.1 优化组织结构 实施针对性训练 美军成功的战术战伤救治,离不开合理的组织分工和良好的训练。我军一线作战行动单元应优化救护小组人员组成,火线救治中
改变以卫生员为救治核心的状况,转变为以战斗人员自救互救为中心[8-9],这就要求将战伤自救互救训练纳入基本军事训练大纲,并形成培训体系,明确考核标准,平时加强官兵的自救互救训练。美军的作战士兵训练就将自救互救列在第二重要的地位,仅次于单兵武器的学习使用。对于之后阶段的救治,专业救护人员除了熟练掌握救治技能以外,应做好分工以及救治理论学习,能在战场中分辨所处救治阶段,快速根据伤员情况实施必要的救治措施。
3.2 研制配发新型救护装备 优秀的救护器材可以使战场上的救护事半功倍,美军采用的一些新型医疗装备大幅提高伤员救治成功率。如美军使用的战斗专用止血带比我军现装配的橡胶止血带更简单易用,结扎效果更好的同时对组织损伤更小,另外美军广泛使用战斗纱布作为止血敷料,使用急救止血绷带和战斗即钳夹用于交界区域部位止血,使用HemCon和QuikClot作为口服止血药物[5],静脉输液不成功时采用骨内输液装置[10],使用一套低体温管理和预防装备来预防低体温症,使用专用胸部密封帖处置气胸等。借鉴采用这些救护器材,可从硬件上提高我军的保障实力。 4 结 语
战术战伤救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渐进分段式阶梯救治实施伤员医疗后送。未来作战,战场救护行动应纳入作战行动,一体化筹划、一体化组织、一体化实施,战术战伤救治的实施主体是作战人员与卫生人员。基层组织训练时,应结合行动背景和战术环境,设置训练课目,使官兵熟悉战术环境中的战伤救治,做到救治技术装备、勤务组织流程和作战行动指挥相结合。各级作战指挥员也应当结合战术环境,加强对救治的组织与管理,灵活调配和优化使用有限的救治资源,以提高战伤救治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Eastridge B J, Mabry R L, Seguin P, et al. Death on the battlefield (2001-2011):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combat casualty care[J]. Journal of Trauma & Acute Care Surgery. 2012;73(6 Suppl5):431.
[2] Kelly J F, Ritenour A E, McLaughlin D F, et al. Injury severity and causes of death from Operation Iraqi Freedom and 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 2003-2004 versus 2006[J]. The Journal of trauma. 2008;(2 Suppl):21-26; discussion 26-27.
[3] 肖南, 李勇, 张治纲,等. 美国战伤救治发展及启示[J]. 创伤外科杂志, 2014, 16(5):465-467. [4] 余漩,陈光伟,李健杰,等.中美俄伤票比较研究[J].医院管理杂志,2016,23(10):997-998.
[5] 李丽娟, 天喜. 美军战术战伤救治理念的发展与启示[J]. 人民军医, 2013,55(3):280-282. [6] McSwain M, Frame S, Salomone J. PrehospitalAdvanced Life Support[J]. Military Medicine, 5th Edition. St Louis: Mosby; 2003:23
[7] Blackbourne L H, Baer D G, Eastridge B J, et al. Military medical revolution: prehospital combat casualty care[J]. The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 2012,73(6 Suppl 5):372-377.
[8] Butler F K, Jr., Blackbourne L H. Battlefield trauma care then and now: a decade of 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J]. The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 2012,73(6 Suppl 5):395-402.
[9] 黎檀实. 战术战伤救治理论与实践研究[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5, 10(1):1-4. [10] Dubick M, Holcomb J. A review of intraosseous vascular access: current status and military application[J]. Military Medicine, 2000, 165(7):55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