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管理科学 20o6年(第35卷)第4期 浅谈盈余管理的实现途径及其规范对策 邹 玮,张洁,汪政 (兰州理工大学国际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坏账准备金造成应收账款的增加;类似的,对产品质量担保比往 年更乐观,将一些不确定项目看作或有事项而非应计负债导致应 明析盈余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接着分析了盈余管理的途径,并提 付账款及应计负债的减少。 摘要:盈余管理不同于会计造假,也不同于超出制度许可范 围的盈余操纵,因此有必要趋利弊害,对其进行规范。本文在首先 出了有效规制盈余管理的具体对策。 关奠词:盈余管理 途径 规范对策 1 问题的提出 1.1盈余管理概念辨析 对于盈余管理概念,理论界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看法,美国学 者斯考特(William R・Scott)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一书中认为,盈余 管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对会计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 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是会计的选择具有经 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通俗地讲即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盈余或 者说利润的追逐与控制。是企业经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 的一种长期行为,是合规合法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它还是经理人 水平的体现;后者则是经理人员蓄意进行的一种欺诈行为。结果 往往是恶意歪曲企业财务状况。 1.2规范盈余管理的必要性 在会计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企业逐利本无可厚飞,但由于信 息的不对称及现阶段我国的一些相应规章制度不够健全与完善, 某些驱动或者压力可能导致管理层试图展示某种水平或某种模 式的盈余。 2 盈余管理的途径 盈余管理是借助于会计的选择来实现的,因此企业可以 通过选择会计多汁或少计收益、少计或多计费用、成本来达 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目前我国企业盈余管理主要的途径有: 2.1调整会计 会计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所 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这就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可操作的 空间,根据自身利益做出相应调整,如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存 货计价方法等。会计应遵循一贯性原则,除非是法律或会计 准则等法规要求变更,或变更会计后能够提供更为相关可靠 的会计信息,会计的变动必须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所以 作为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会计的调整并不是很可取。 2-2调整应计项目 由于现行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这就产生了许多应 计项目,如摊销费用、应收账款、应计负债及存货等,企业可以通 过调节其确认时间来调节利润。 2.2.1对摊销费用的控制 待摊费用的摊销(如资产预计使用年限等)一旦确定,便 不能随便变更,而且必须予以披露,所以摊销费用的可操作空间 不大。 2.2.2调整确认收人的时间 管理当局可以通过提前或拖后确认收人的时间来达到调节 利润的目的,比如,推迟固定资产的购人以减少折旧费用,在年终 时大量赊销以增加应计收人,提前开具销售,滥用完工百分 比法以及在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时确认收人,或反之。 2.2.3调整确认费用的时问 通过费用资本化、递延当期费用以及潜亏挂账等手段调节利 润。 2.2.4应收账款的增加,应付账款及应计负债的减少 如果当期对应收账款收回可能性的估计较往年乐观。则少提 130 2.2.5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直接关系到期末存货的发出成本 的大小,进而影响当期盈余。希望减少税负的企业往往采用后进 先出法,如果通货膨胀比较明显,更是如此。 2.3滥用谨慎性原则 资产减值准备己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利器”。《企业会计 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 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 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2.4利用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之间由于存在某种形式的控制关系,往往以显失公平 的价格进行交易,因此成为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2002年修订后 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所产生的收益 一律不得确认为当期利润,只能计人资本公积的关联交易差价项 目之下,并规定这部分资本公积不能转增股本,不能弥补亏损。 2.5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比如出售、转让与置换资产给非关联方。 利用债务重组调节利润,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补贴与减免等 达到盈余控制目的。 3 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现代企业制度决定了盈余管理的存在,我们无法彻底消除盈 余管理。但是,如果盈余管理缺乏约束,其危害是十分明显的。因 此,采取相应措施将盈余管理控制在一个适度范围内,尽可能减 少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3.1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 盈余管理往往是在会计准则未明确规定或规定含糊不清时 发生。现有会计准则往往允许过多的选择,有关规定不甚具体明 晰,缺乏可操作性,这就给管理当局操纵盈余提供了机会。 3.2加强外部监督。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是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审 计,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程度,减少虚假会计信息。现有的 CPA往往屈从于被审计单位意图,丧失其性,甚至发生审计 合谋行为。 3.3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管理当局之所以能够进行盈余管 理,这与公司治理结构有关,而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以及设立外 部董事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要比其他公司轻得多。要防止 盈余管理泛滥,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3,4改革企业现行业绩考核制度和管理者报酬、聘任制度 现行企业业绩考核往往过分注重利润指标,而利润是根据权 责发生制计算出来的,极易发生应计项目管理。因此。应当建立一 套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顾兆峰.论盈余管理【J】.财经研究,2000.3. 【2】韩雁光。袁学英.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J】.西安财经学院学 报.2004.3. , 【2】林钟高,徐正刚.公司治理结构下的盈余管理【J】.财经科学。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