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9 年 11 月第 35 卷第 11 期 J Clin Anesthesiol,November 2019,Vol.35,No. 11・1129・战创伤救治气道管理指南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战创伤麻醉因其自身的特点而极具挑战性。为指导麻 醉科医师及相关救治人员对战创伤伤病员进行快速正确的
评估和及时有效的处置,提高战创伤救治能力,全军麻醉与
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曾制定《战创伤麻醉指南(2017)》⑴。作
为总体概述,该指南无疑对战创伤麻醉起到了原则性的指导
作用。但因篇幅所限,具体问题未能详述,在一定程度上难 以形成具体的指导意见。本指南以《战创伤麻醉指南
(2017)》为基础,进一步形成战创伤救治气道管理指导意 见,以提高指南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战创伤气道损伤的特点气道损伤是战创伤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约占可预防性战
创伤死亡的&0%⑵,及时有效的气道救治对降低战创伤死
亡率至关重要。直接损伤由于位置暴露,口腔颌面部及颈部损伤为战创伤最常见
部位之一⑶。一旦发生,可直接导致呼吸道损伤,造成结构 异常、出血、分泌物聚积和异物存留等,进而导致气道梗阻, 需紧急救治。因素复杂现代战争致伤因素众多,以机械伤、理化伤、核损伤及生
物武器伤为主,所致气道损伤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其 中,以呼吸道贯通伤、爆震伤等机械伤最为常见⑷;以热损
伤最为严重,可迅即导致呼吸道梗阻。自我保护能力受损因严重失血、颅脑损伤等因素导致意识障碍,伤病员气
道自我保护能力受损而导致继发性气道问题⑸,包括血凝
块或分泌物清除不利,及舌后坠致气道梗阻等。气道评估战创伤气道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对气道梗阻的早期识别
和原因准确判断。气道梗阻的识别气道梗阻的发生既可呈现为急剧突发,也可表现为隐匿
渐进,对后者尤需警惕。依据程度,可将气道梗阻分为轻度 和重度两类。轻度者,通常意识清楚且能够自主通气,但可
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呼吸窘迫,呼吸音粗糙和呛咳。重度
者,突发呼吸困难,表现为呼吸急促费力,可伴有喉鸣、喘鸣、DOI :10.120/jca.2019.11.021
•专家指南•肋间-胸骨-锁骨上窝凹陷(三凹征)等症状和体征,并迅即
出现紫组及晕厥畑。气道梗阻的原因多见于气道组织结构破坏和异常、以及异物存留。前者
包括舌根后坠、口咽喉损伤、血肿、会厌及喉头水肿等E ;异
物包括血液、分泌物、呕吐物、弹片及其他异物等。战创伤气道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气道管理的核心技术是保护气道、开放气道和建立人工
通气,其根本目的是保证良好通气与氧合。根据实施的难易
程度及具体需求,气道管理技术与方法分为无创气道、声门
外气道、声门下气道和外科气道4个等级⑻。无创气道无创气道是指操作者不使用特殊气道工具来保证伤病 员气道开放,包括特殊体位和徒手开放气道。这些方法操作
简单、易行、有效,战现场所有人员都应当掌握。1. 手法开放气道。适用于意识障碍致保护性反射丧 失,但气道生理结构没有被破坏的伤病员。主要方法:仰头
举须法(图1A)、仰头抬颈法(图1B)、双手托颌法(图1C)O
对于可疑有颈椎损伤的伤病员应当使用双手托颌法,慎用仰
头举须法和仰头抬颈法。这些操作为短时间的紧急处理,其
意义在于尽快开放气道,保持有效通气,为同时进行的气道
评估和后续处理赢得时间。2. 安全体位(侧卧位)。亦称复苏体位(图2)。能够避 免舌后坠、保持气道畅通,利于血液和口咽分泌物或痰液排
出,适用于有自主呼吸但意识不清或嗜睡的伤病员⑷。在
转运或等待救援时,将伤病员置于该体位能有效防止伤病员
发生窒息和误吸。3. 面罩球囊通气。面罩球囊通气亦称简易呼吸器通 气。适用于现场心肺复苏和气道结构完整的伤病员进行短
时间的辅助通气。可配合手法开放气道进行。声门外气道常用的声门外气道工具包括口咽通气道、鼻咽通气道、
喉罩、气管-食管联合导管等。1. 口咽通气道。适用于意识障碍、舌后坠、无咳嗽或呕 吐反射,但可自主通气的伤病员。放置方法有反向插入法和
压舌板置入法。可依据口角到下颌角长度选择合适的型
号3)。插入时动作轻柔,以免引起软组织损伤。2. 鼻咽通气道。适用于牙关紧闭、张口受限或颌面部
损伤,但可自主通气的伤病员。型号的选择可依据鼻尖至耳
垂距离或鼻尖至外耳道口距离。放置时首先润滑鼻咽通气• 1130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9 年 11 月第 35 卷第 11 期 J Clin Anesthesiol,November 2019,Vol.35,No.11图1手法开放气道的首选方法。外科气道包括环甲膜穿刺/切开术和气管切开术。适用于无创气
道或声门上气道工具实施困难或处理无效的上呼吸道梗阻
伤病员的紧急救治。也是所有救治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的急
救技术。具体适应证包括:(1)无创气道和声门上气道技术
处理无效的急性上呼吸道梗阻;(2)颌面部严重外伤;(3)伴 脊柱损伤;(4)气道烧伤及毒气损伤;(5)出血伴颅脑损伤、
图2安全体位法意识不清且反流误吸风险较大等皿」。通常采用制式或便利
道,经鼻腔随腭骨平面向下推送至鼻咽后壁。操作中如遇阻
力不可强行插入,应拔除后重新润滑从另一侧鼻孔插入。若
器具,直视下行环甲膜穿刺/切开术,必要时留置导管。待呼
吸困难缓解后再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位置
出现粉红色液体从鼻腔或外耳道流出等征象,提示伤病员合
并颅底骨折时,禁用鼻咽通气道。通常选择第2~4气管环处,局麻下用尖刀片自下向上弧形
切开1~2个气管环前壁,置入气管套管。以上操作时应注
意避免食管、血管、神经的副损伤。3.喉罩。适用于上呼吸道无组织结构损伤,但需紧急
建立人工气道行通气支持的伤病员。相对于气管插管,喉罩 置入操作简单,无需特殊器械,可短时替代气管插管⑴打依
气道管理流程现场救治据体重选择喉罩型号,推荐使用免充气喉罩。4-气管-食管联合导管。同样适用于上呼吸道无组织
结构损伤,但需快速建立人工气道行通气支持的伤病员。
战场救治需在保证施救人员及伤病员安全的前提下进 行。首先根据伤病员受伤部位、意识、呼吸、语言等状况迅速
判断伤病员是否存在口腔颌面部损伤、出血、舌后坠、口咽异
本联合导管是一种声门上气道辅助工具与气道内插管特征
相结合的急救器材。相对于喉罩,联合导管可有效地隔离
物存留等气道梗阻因素,及时清理气道。如果伤病员意识清
气管与食管,防范反流误吸。同时,置入时无需借助喉镜等 特殊器具,采用盲插法即可置入;操作简便、快捷。使用前
醒且呼吸顺畅,不考虑气道干预,或通过仰头举须法或者双
手托颌法打开气道,将伤病员置于能使呼吸道通畅的最佳姿 势;对意识不清的伤病员,应首选置入口(鼻)咽通气道、喉
润滑导管前1/2部分,经口腔置入到达一定深度(22-24
罩、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并将伤病员置于安全体位。对于
cm)后,分别充气2个气囊。前端气囊充气15-20 ml,后端
气囊充气100- 120 ml,分别封闭食管或气管、咽喉部。通 过听诊辨别导管前端的确切位置,确定通气管腔后再实施 辅助通气〔切。舌后坠引发的气道梗阻者,还可在舌尖后2 cm处用粗线贯 穿全层舌组织,将舌牵出□腔,并将牵拉线固定于绷带上。
如果伤病员意识不清伴气道梗阻,上述方法依然不能解除梗
阻者,立即直视下行环甲膜穿刺/切开。在前线或现场救治
声门下气道声门下气道技术主要为气管内插管术。适用于需要控
环境面临危险的情况下,不应实施复杂并耗时的人工气道操
作(如气管切开、气管内插管),可在简易处理后迅速撤离或
制通气或呼吸支持治疗的伤病员。其目的是建立稳定气道, 以确保气道安全和有效通气,利于呼吸道吸引,防止误吸。
后送至安全地带再行处理I⑷O转运救治该技术需要特殊器械辅助,操作者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当具
转运前应对伤病员气道情况进行再次评估,及时纠正和 处置相关问题,如清理气道分泌物、确定所采用气道管理器
备专业人员和相应器材等条件时,在伤病员转运前或途中,
可实施气管内插管;院内救治时,此技术通常作为气道管理
具或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气道干预以面罩、喉罩等声门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9 年 11 月第 35 卷第 11 期 J Clin Anesthesiol,November 2019, Vol.35,No.! 1• 1131 •外通气工具为首选,若无法保证通气,尽早实施环甲膜穿刺/ 炸伤占%~87%。爆炸产生的冲击波、高速破片及钝性撞
切开通气,但应关注环甲膜穿刺不易固定,不便于搬运和后
击等造成损伤范围更加广泛;高能武器产生的瞬时空腔效
送这一问题。在伤病员后送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气道情况。 应、瞬间的高温、远隔脏器损伤效应等因素使伤情更为复
当具备专业人员和相应器材等条件时,可实施气管内插管,
杂这些因素使得口腔颌面颈部战创伤伤病员的气道管
建立稳定气道(切。建议院前救治人员配备和使用可视喉镜
理难度更高,时间更紧迫,技术更复杂。早期识别气道梗阻, 以提高插管成功率。转运过程中有氧气供给条件时,应在第
并判断其原因,遵循“保护气道-开放气道-人工通气”的救
一时间对患者进行吸氧处理。转运期间气道管理流程见
治流程,从而维护呼吸道通畅,是各类伤病员得以成功救治 图3。的基础。|气道评估|颌面部骨折爆震伤所引发的颌面部骨折多为粉碎性,由于骨折移 位,解剖结构被破坏,可直接导致窒息。下颌骨骨折移位多
表现为牙齿咬合错乱。手法复位、对合上下颌牙齿咬合关
系,并使移位的软组织瓣复位、加压包扎有助于恢复呼吸道
通畅。颌面部创伤伤病员往往伴有颅底骨折和鼻骨骨折,应 慎用鼻咽通气道。同时,声门上气道也不适于此类患者。出
现气道梗阻者,建议第一时间行环甲膜穿刺/切开,以保障
通气。颌面颈部血管伤颌面颈部血管密集,爆震伤可直接造成血管破裂岀血,
图3转运期间气道管理流程图通常采用填塞压迫止血。颈部压迫止血可能导致深部血肿 形成并压迫呼吸道造成窒息,应予警惕。原则上禁止绷带缠
院内救治绕包扎。同样,外科气道为保障伤病员通气的首选。与平时创伤患者气道管理处理流程基本一致,结合战创
合并脑、脊髓伤伤时的损伤程度重、伤情复杂且变化快、需分级救治等特点, 颌面颈部爆震伤多伴有颅脑损伤,应密切关注伤病员意 气道管理应以气管插管为主要干预手段,必要时建立有创人
识状态,清醒伤病员取坐位头前倾,以便口内分泌物流出;昏
工气道。同时,注意防治急性肺损伤、肺部感染等相关问题 迷伤病员应采取安全体位,严防窒息。无论伤病员是否存在
(图 4)。颈椎损伤,均应尽可能保持颈椎中立位,以避免损伤脊髓。
若条件具备,颌面颈部伤合并脑、脊髓损伤者,尤其是伴有意
特殊问题与处理
识障碍者,均应建立稳定气道。颌面颈部解剖结构复杂,又是呼吸道开口部位,与身体
结 语其他部位比较,单兵防护装置对口腔颌面颈部的保护相对薄
弱,战时口腔颌面和颈部的创伤发生率高达54. 2%,其中爆气道梗阻、窒息造成的死亡占战创伤伤病员早期死亡人
图4战创伤气道管理流程图・1132・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9 年 11 月第 35 卷第 11 期 J Clin Anesthesiol,November 2019,Vol.35,No.llS431-S437.[3] [4] [5]
数的3%〜5%,发生发展迅速,若能获得早期正确有效的干
预,伤病员将能迅速转危为安W熟练掌握气道管理的相 关专业技能,因地制宜地实施最佳的气道管理策略,对于提
谭颖徽.颌面部现代创伤弹道学特点和火器伤救治原则.中 华口腔医学杂志,2004, 39(1): 27-29.高战创伤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战创伤救治气道管理指南》编写组负责人米卫东(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手
龚维熙.现代战争耳鼻咽喉头颈创伤的急救.人民军医,
2006, 49(9) : 504-506.梅华锋,程强,姜富容.颅脑合并胸腹部等部位损伤的救治
术中心)、张铁铮(北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葛衡江(陆军特 总结.中国医药导刊,2013,15(Sl): 118-119.色医学中心麻醉科)顾问张宏(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手术中
心)、徐建国(东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共同执笔人张惠(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麻醉 科)、徐波(南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李军(总医院第
六医学中心麻醉科)编写组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序)米卫东(总医
院第一医学中心麻醉手术中心)、孙立(总医院第一
医学中心麻醉手术中心)、李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
心麻醉科)、李洪(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张
铁铮(北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张惠(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 属医院麻醉科)、陆智杰(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麻醉
科)、袁红斌(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徐波(南 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葛衡江(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麻醉
科)、董海龙(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工作秘书周扬(南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王佳怡(上
海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参考文献[1]
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战创伤麻醉指南编写组.战创
伤麻醉指南(2017).麻醉安全与质控,2017, 1(6): 283-294.[2]
Eastridge BJ, Mabry RL, Seguin P, et al. Death on the
battlefield ( 2001-2011 ) :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combat
casualty care.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2, 73(6 Suppl 5):[6] 李宝丽.上气道梗阻诊断.中国医疗前沿,2009, 4( 10): 2-3.[7] 姚侃,卢晓峰.上气道阻塞机制的研究进展.口腔医学, 2015, 35(6) : 493-499.[8] 王伟琴,徐海洲,吴建平,等•急诊困难气道开放技术进展.
临床急诊杂志,2017, 18(3): 237-240.[9]
赵达明,王鹏,李国伟.美军战术作战伤员救护解读•临床军
医杂志,2013, 41(9): 961-9.[10]
Baskett TF. Arthurguedel and the oropharyngeal airway. Resuscitation, 2004, 63(1): 3-5.[11] 熊志添,黄河山,许学兵.喉罩在麻醉和气道管理中的地位.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 22(8): 508-511.[12] 张秀华,叶铁虎.气道处理技术的进展.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9(7) : 437-438.[13]
杨海斌,邓燕飞,乐家振.环甲膜切开气管插管在心肺复苏 中的应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 11(6): 412.[14]
Montgomery HR, Butler FK, Kerr W, et al. TCCC guidelines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update: TCCC guidelines change 16- 03. J Spec Oper Med, 2017, 17(2) : 21-3&[15] Casey Bond.美军战地医务人员(68W)高级战场急救技能训
练手册.尹文,译.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5: 41-57.[16] 吴坡,谭颖徽.颌面、颈部战伤时效救治研究.实用口腔医学
杂志,2017, 33(5) : 695-701.[17]
王世玉,薛富善,程怡,等.气道管理教育模式的现况和发
展.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4, 35(3): 193-197.(收稿日期:2019-11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