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刀刀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来源:刀刀网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作者:杨露

来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0年第9期

杨露

摘要:资本市场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突出,本文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常见手段及动因。提出抑制盈余管理的对策,从完善会计法规,改善公司内部控制,加强外部监督等角度提出看法。

关键词:盈余管理;完善会计法规;改善内部控制;外部监督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凸显。研究盈余管理对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准则的制定和完善,发挥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越来越深入研究盈余管理的问题,随之出现很多理论和实务研究。实证会计研究越来越多的被接受,有关盈余管理的模型也越来越成熟。比如备受学者关注的琼斯(Jones)模型和修正琼斯模型,还有DD(2002,TAR)模型。

一、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我国在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有近20年时间,随着我国在资本市场深入发展,股权分置改革完成,越来越多的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出现。学者们逐渐开始深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比如盈余管理的手段,盈余管理动机的探讨,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的研究,还有有关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之间关系的研究,盈余管理与高管特征关系研究,还有盈余管理和投资者行为研究,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研究等等。

盈余管理是管理层在企业会计准则范围通过对会计和非会计手段的使用来实现对企业盈余信息的管理。盈余管理不仅包括以操纵会计变量为手段的应计盈余管理,而且包括以通过真实商业经营活动为途径的真实盈余管理。二者均会改变报告的结果,误导投资者抉择。应计盈余管理一般利用会计准则的自由选择权调节盈余。常见的会计手段有对会计与会计估计变更的弹性选择利用、会计差错的调整、应收及预付项目的利用、选择一些关联交易、虚构商业交易行为、对重大资产重组的利用、针对资产减值的及虚假报告资产负债等。而对研发费用,广告费用,培训支出等真实经营活动的管理通常是一些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

二、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1.盈余管理可以作为一种减少公司内部与外部人信息沟通障碍的工具。聪明的管理者不会报告较高的盈余,而是可持续性盈余。企业年末报告时通过损益表来传递企业未来预期盈利能力的信息。由于管理者通常具备外部投资者难以发现的信息,比如关于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未来经营状况的额外信息,新公司并购战略,计划重组事项,新产品推出等。通常管理者可以安排会计人员选择合理的会计和会计估计,对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主体传递盈余管理信息。

2.公司的薪酬管理也通过对管理人员的在职期间的利益影响对管理人员在短期经营行为方面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公司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建立在年末净收益和股票价格之上 。年度红利奖金主要根据是否达到财务目标,比如收入的增长、净资产收益率和股票价格的表现。而中期、短期激励主要是基于当前年度的业务,这会激励管理人员最大限度地提高当前年度的收入和净资产的收益率。诱使管理者采取机会主义盈余管理,从而导致短视行为,牺牲公期经营利益。

3.管理层会受到契约动因的影响,从而操纵盈余。实证会计理论三大假设中的分红计划假设和债务契约假设,充分说明契约对形成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性。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公司的所有者拥有所有权,不直接参与企业内部管理,无法直接观察管理人员在经营公司过程中的努力。公司所有者通过薪酬和管理人才市场,管理者的短视行为。债权人通过债务契约,将债务比例,设置利息保障倍数的底线,通过股利分派,增加对财务报表稳健性的要求,对管理人员形成约束。因为违反合同的代价是高昂的,所以公司管理人员就会管理盈余,避免出现违约行为。债务违约会影响管理者对贷款的继续使用,影响企业现金流的周转使用,同时也会管理者在经营上自主性。因而,为满足契约要求,在种种压力之下,管理层就存在着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管理层的盈余管理会造成财务业绩扭曲,抹平报告利润,从而降低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降低可靠性。

4.企业管理层通常从会计的弹性选择和会计估计的高度不确定性中获得进行盈余管理可操作空间。会计估计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所依据的信息来源在外部利益相关者来看是难以获取的。双方信息不对称。企业在使用估计方法时,依据的信息来源,使用的估计模型的可靠性都会影响会计盈余的计量。会计具有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这也成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比如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规定应将研究阶段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应作为无形资产资本化支出会计处理,按规定摊销或计提减值准备。但税法规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方面给予企业大量的税收优惠,所以上市企业在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中会选择更为利于自身税收的方式,而这种活动难以披露或判断。管理人员身处公司内部从而具备更多信息。若未对研究开发支出进行合理的披露则可能隐含着企业通过研发进行了值得关注的盈余管理。

5.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也大大增加了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为了能使公司顺利上市,通过审核,满足发行上市的财务业绩要求,管理层有较大动机向上操纵盈余,或者平滑盈余,增加盈余的持续性。尤其在一些会计业绩不良,达不到监管要求的公司,IPO前会进行盈余管理,还可能通过改变利润结构,增加盈余的可持续性。另外,为了使发行时公司获得一个理想的价格,还会通过披露良好的会计信息,增加投资者的预期,获得较多股票融资。其管

理层会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盈余信息,而这种盈余信息是经管理层对某些信息进行管理获取的。

6.我国证券法增加了净资产的标准、营业收入的标准、审计意见的标准、市场交易的指标等各项退市机制指标。因为这些退市标准给上市公司业绩带来沉重压力,特别是上市公司连续两年扣非后净利润为负值之后,争取在第三年实现扭亏为盈,美化财务报表的项目,积极寻求盈余管理。

三、盈余管理经济后果分析

盈余管理会产生好的结果,也会产生坏的结果。高质量的会计盈余能提供更多与公司投资者相关的业绩管理信息,盈余管理通过利润表传递企业业绩信息,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正面影响,为了满足债务契约,管理者也会积极经营,获得好的财务业绩指标。然而,研究认为盈余管理给企业和报表使用者带来更多的是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盈余管理会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对会计变量的操纵损害了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大大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影响决策的有用性。误导外部投资者对于企业价值信息的评估,在决策时做出误判。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2.使社会资源不能有效配置,损害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使会计的信息观不能有效发挥。企业为了降低应缴纳的所得税费用,会选择向下操纵盈余。通过平滑盈余,推迟或提前确认收入,使会计信息不能反映当期企业的真实业绩。上市公司为取得公司控制权、还可能通过将当期盈余最大化,美化财务报告,获取垄断地位。

3.盈余管理是为获得企业当期经营业绩的一种短视行为,不利于公远投资项目的发展。是管理层基于财务业绩实现薪酬最大化,控制薪酬风险的一种手段,对企业长期健康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虽然一些企业使用盈余管理手段,获得了IPO资格,但在后续公司如果没有良好的业绩支持,会打击投资者信心,也会使债权人通过债务契约公司再融资,因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如果发现公司进行了一些不利的盈余管理之后,会加剧公司财务困境。

综合上述,盈余管理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对资本市场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因此,有必要采取合适的对策,恰当的治理和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四、防范管理者盈余管理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结构,组建内部审计委员会,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加强治理层对管理层的监督。减少公司管理人员的自由裁量权。使各利益主体相互制衡,避免管理层随意进行操纵盈余,以抑制管理层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

2.完善法律法规,增强外部审计的作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要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而注册会计师要在发现企业盈余管理方面发挥作用,提高审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有效的外部审计能在很大程度上发现并遏制企业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损害。

3.设定股份分享计划,将公司管理层的利益和企业的长期业绩联系起来,激励管理人员提高企业的真实业绩,而不是改变会计数字。签订薪酬合同,明确责任与权力,防范管理层做出不利于公司未来发展的盈余管理行为。

4.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提高职业素养。定期开展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职业素质,增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避免盈余操纵思想的侵蚀。

5.加强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加强有关执法部门的监管及处罚力度。必须逐渐加强对虚假信息披露的监管及处罚力度,当企业因滥用盈余管理而造成的赔偿损失大于其谋求的利益时,便会对其行为有所收敛,从而使其自身盈余管理趋于合规化。由于我国资本市环境监管力度比较薄弱, 容易形成市场监管的真空。这就给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就有了一定的操作空间。弥补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的有关规定的漏洞,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规范准则,严格审核公司IPO及配股的申请,避免上市公司进行毫无节制的利润操控, 干扰证券市场发展秩序。

参考文献:

[1]威廉R.斯科特.财务会计理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2]段绪梅.企业盈余管理问题探讨.财会通讯(综合),2008

年第2期.

[3]潘宗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财会通讯(综合),2010年第9期.

[4]赵卫锋.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立统一关系研究.会计之友,2012年第9期上.

(作者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gamedaodao.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6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